-
神经内镜辅助下经眉弓上锁孔入路治疗鞍区中大型脑膜瘤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眉弓上锁孔入路治疗鞍区中大型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眉弓上锁孔入路治疗的13例鞍区中大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效果。结果:13例患者术中Simpson分级Ⅰ级切除2例、Ⅱ级切除11例,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后2例并发少量皮下积液,2例出现一过性尿崩症,1例出现反复低钠低钾,均予对症处理恢复,均无嗅觉障碍发生。随访3~18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均≥80分。结论:眉弓上锁孔入路手术完全适用于鞍区中大型脑膜瘤的治疗,具有美观、微创、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临时阻断技术在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破裂后交通动脉动脉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临时阻断技术在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破裂后交通动脉(PCoA)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采用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破裂PCoA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0例患者27个动脉瘤(7例患者合并7个其他部位的未破裂动脉瘤)。其中采用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3例,经翼点锁孔入路手术17例。20例患者在术中均采用了临时阻断技术,其中15例临时阻断动脉瘤的近、远端颈内动脉(12例同时阻断PCoA);3例临时阻断动脉瘤近端颈内动脉并部分夹闭动脉瘤瘤体;2例仅部分夹闭动脉瘤瘤体。观察手术情况,随访临床预后。结果:20例患者的27个动脉瘤均同期手术成功夹闭。20个破裂PCoA动脉瘤中,18个在手术中无破裂出血,2个在替换永久型动脉瘤夹的过程中动脉瘤破口有少量渗血,但不影响手术操作。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测显示患者均无明显的缺血性改变;动脉瘤夹闭后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显示载瘤动脉均通畅,动脉瘤均不显影。所有患者术后1周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显示,动脉瘤均无残留,载瘤动脉均通畅。20例患者术后随访(29.4±9.9)个月(13~48个月),均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影像学随访动脉瘤无复发。结论: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破裂PCoA动脉瘤术中使用临时阻断技术可有效降低术中动脉瘤的破裂率,有利于完全夹闭动脉瘤并保留载瘤动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单侧额外侧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双侧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颅内双侧前循环动脉瘤的治疗较为复杂,与单发动脉瘤相比,预后差。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额外侧锁孔入路的推广,一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双侧前循环动脉瘤成为可能。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经单侧额外侧锁孔入路治疗的15例双侧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1个动脉瘤完全夹闭,1个不完全夹闭,4个对侧未破裂动脉瘤探查后未成功夹闭。术后6个月随访,14例患者恢复良好,仅1例轻度残疾。单侧额外侧锁孔入路治疗双侧前循环动脉瘤获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是微侵袭神经外科的一种新的尝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额纹切口眶上锁孔入路切除前颅底及鞍区肿瘤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额纹切口眶上锁孔入路切除前颅底及鞍区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额纹切口眶上锁孔入路切除62例前颅底及鞍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行头颅MRI平扫+增强检查诊断为前颅底或鞍区肿瘤,其中脑膜瘤49例(包括嗅沟脑膜瘤24例、鞍结节脑膜瘤18例、蝶骨嵴脑膜瘤7例),颅咽管瘤8例,垂体腺瘤5例。根据肿瘤的大小和生长偏向个体化地设计皮肤切口及骨瓣位置。术后根据影像学资料及临床症状评估肿瘤的全切除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同时调查患者对切口美观程度的满意度。术后定期行影像学及临床随访,以观察肿瘤是否复发和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62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54例(87.1%),次全切除8例(12.9%),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62例肿瘤术后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术后头痛症状的改善率为85.7%(24/28),视力下降的改善比例为13/14,嗅觉症状的改善比例为13/15,眩晕症状的改善比例为5/6,肢体麻木、行走不稳的改善比例为4/5。患者对切口美观程度的满意度为87.1%(54/62)。6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0±5.6)个月(1~36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患者;4例(6.4%)术后出现前额麻木、眶上感觉迟钝的患者,3个月随访时症状消失或好转;2例(3.2%)垂体腺瘤复发,接受二次手术治疗后未见复发。结论:经额纹切口眶上锁孔入路切除前颅底及鞍区肿瘤,不仅可以提供足够的手术视野、获得满意的肿瘤切除程度,而且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神经内镜与锁孔显微手术治疗早期幕上自发性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与锁孔显微手术治疗早期幕上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选择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神经外科、江门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延边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存在手术指征的114例幕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起病至手术时间<6 h)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内镜组(予神经内镜下脑内血肿清除,71例)与显微镜组(予锁孔显微镜下脑内血肿清除,43例),并经1∶1倾向评分匹配校正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后,分析2组匹配后各33例患者间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术后早期再出血率、术后7 d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术后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死亡率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的差异。结果:内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25(102,157) mins]明显低于显微镜组[175(125,260)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2组患者间血肿清除率[93.00%(80.88%,96.52%) vs. 93.31%(88.15%,96.03%)]、术后早期再出血率(15.2% vs. 9.1%)、术后7 d GCS评分[13(10,15)分 vs. 12(8,14)分]、术后6个月ADL评分[65(45,85)分 vs. 55(0,85)分]、死亡率(18.2% vs. 21.2%)以及术后颅内感染、获得性肺部感染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神经内镜较锁孔显微手术治疗早期幕上自发性脑出血可更有效缩短手术时间,但二者在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面无明显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神经内镜辅助下显微切除前庭神经鞘瘤(附85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显微锁孔手术治疗前庭神经鞘瘤策略,评价其在前庭神经鞘瘤术中的操作可行性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鼓楼医院2018 年1 月—2023 年6 月收治的85 例经手术治疗的前庭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核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扫描检查,术中采用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切除肿瘤.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45 例和对照组40 例,观察组结合神经内镜的观察辅助下磨除内听道并切除内听道内肿瘤,对照组运用单纯显微镜切除肿瘤.对比两组肿瘤切除率、面神经保留率、面瘫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除年龄和肿瘤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比提示观察组内听道内肿瘤全切率(91.1%)高于对照组(60.0%)(P<0.05);术后随访示观察组肿瘤残留复发率(4.44%)低于对照组(15.0%)(P<0.05);面神经功能及面神经保留率两组并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并发症如脑脊液漏、小脑挫伤等两组无明显差别.本组无死亡、致残病例.结论 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前庭神经鞘瘤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有利于面神经判断及保留,尤其在内听道内肿瘤全切率上相对全程显微镜下切除有显著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前循环动脉瘤的外科手术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由于获得性病理因素或先天异常所引起的血管壁局部隆突和扩大的疾病,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颅内动脉瘤的稳定性将逐渐变差,可引起动脉瘤破裂.随着脑血管介入手术和材料的发展,临床逐渐将其应用于动脉瘤治疗,其具有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且创伤较小等优势.明确不同类型显微外科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前循环动脉瘤效果和安全性,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而提升患者预后和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微通道技术在颈椎管肿瘤微创切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探讨微通道技术在颈椎管肿瘤微创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20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因颈椎管肿物行微创切除手术的51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例患者肿物位于硬膜外,6例位于硬膜内外,40例位于髓外硬膜下(6例位于脊髓腹侧).肿物最大径0.5~3.0 cm.患者临床表现包括颈肩部或上肢疼痛43例,感觉障碍(麻木)22例,肢体无力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微通道锁孔技术进行肿瘤显露,显微镜下进行肿瘤切除手术.结果:35例切除半侧椎板,12例采用半侧椎板间开窗,2例在半椎板切除或半侧椎板间开窗基础上切除内侧1/4小关节,经解剖间隙(未切除骨质)2例.肿瘤切除程度包括50例全部切除和1例次全切除.肿瘤性质包括36例神经鞘瘤,12例脊膜瘤,2例肠源性囊肿和1例皮样囊肿.术后无感染、脑脊液漏.7例患者出现肢体麻木.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3~36个月),未发现颈椎不稳或后突等畸形,肿瘤均无复发.结论:颈椎管较为宽大,不超过三个节段的颈椎管肿瘤可借助微通道技术进行充分显露,除髓内或恶性肿瘤外,可显微外科切除.患者术后更多颈椎正常结构和肌肉附着得到保留,有利于颈椎保持正常功能,神经电生理监测的辅助有助于避免脊髓或神经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锁孔手术治疗合并颅内血肿的前循环破裂动脉瘤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经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合并颅内血肿的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2年12月至2015年8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2例合并颅内血肿的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对所有患者经锁孔入路行动脉瘤夹闭术和血肿清除术治疗,意识较差且脑室系统扩大的患者行侧脑室外引流术.术后当天复查头颅CT,术后3d内复查头颅CT血管成像(CTA).对所有患者行门诊随访,进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结果 32例患者共34个颅内动脉瘤均一期夹闭完全,夹闭率为100%.术后当天复查头颅CT,2例血肿扩大,其余血肿均已清除或部分清除.术后3d内复查头颅CTA,34个颅内动脉瘤均夹闭完全.术后并发血肿扩大2例(6.3%),脑疝形成4例(12.5%),肺部感染11例(34.4%),脑血管痉挛12例(37.5%),脑梗死6例(18.8%),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3.1%),电解质紊乱6例(18.8%),无肺梗死.16例行侧脑室外引流者,颅内感染的发生率为25.0%(4/16),未行外引流者颅内感染发生率为12.5%(2/16),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6.0±5.4)个月.术后6个月mRS评分为:3例为6分,1例为4分,1例为3分,2例为2分,9例为1分,16例为0分.其中84.4%(27/32)的患者预后良好.结论 经锁孔入路行手术治疗合并颅内血肿的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的疗效理想,可作为一种有效、安全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眉弓锁孔入路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经眉弓锁孔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病例资料,均经眉弓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结果 35例病人均手术成功夹闭,术后经CTA或DSA复查见动脉瘤颈夹闭满意,未见动脉瘤残留及复发.术后随访3~10个月,GOS:恢复良好30例,轻残4例,中残l例,无植物生存和死亡病例.结论 采用眉弓锁孔入路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创伤小,可充分暴露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夹闭满意,并发症少,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