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归属需要受挫和自我控制在大学生家庭功能与错失焦虑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大学生家庭功能与错失焦虑之间的关系及归属需要受挫与自我控制在其中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家庭功能量表、归属需要满足与受挫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和错失焦虑量表,对广东省五所高校409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 26.0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和分层回归分析,采用PROCESS 3.5宏程序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1)家庭功能、归属需要受挫、自我控制和错失焦虑的总分分别为(166.01±16.08)分、(9.39±2.51)分、(37.88±6.27)分、(56.38±6.59)分。(2)家庭功能与归属需要受挫呈显著负相关( r =-0.43, P<0.01),与自我控制呈显著正相关( r =0.43, P<0.01),与错失焦虑呈显著负相关( r =-0.39, P<0.01);归属需要受挫与自我控制呈显著负相关( r =-0.37, P<0.01),与错失焦虑呈显著正相关( r =0.38, P<0.01);自我控制与错失焦虑呈显著负相关( r =-0.42, P<0.01)。(3)家庭功能对错失焦虑的直接效应值为-0.17(95% CI =-0.27~-0.07),家庭功能通过三条路径间接影响错失焦虑,归属需要受挫的单独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09(95% CI =-0.14~-0.05),自我控制的单独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09(95% CI =-0.14~-0.05),归属需要受挫和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03(95% CI =-0.04~-0.01)。 结论:家庭功能不仅可以直接影响错失焦虑,也可以通过归属需要受挫和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错失焦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潜在类别及其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潜在类别及其在心理和手机使用行为中的特征。方法:2023年7月,选用自编基本信息调查问卷、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UCLA孤独感量表简版(short-form of UCLA loneliness scale,ULS-8)、交往焦虑量表(interaction anxiousness scale,IAS)、错失焦虑量表(fear of missing out scale,FOMOs)、反刍思维量表(ruminative responses scale,RRS)、简版无聊倾向量表(short form version of boredom proneness scale,BPS-SF)、青少年气质量表中的意志控制分问卷、智能手机依赖量表简版(short version of smartphone addiction scale,SAS-SV)对北京市206名大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采集手机使用时间和频率数据。运用SPSS 25.0进行统计描述和组间比较,使用Python 3.8软件K-means算法进行聚类分析,通过随机森林算法评估不同类别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结果:(1)手机成瘾[41.00(31.00,47.00)分]与抑郁[6.00(2.00,12.00)分]、孤独感[15.00(11.00,20.00)分]、社交焦虑[46.00(32.75,54.00)分]、错失焦虑[21.00(16.00,28.00)分]、反刍思维[26 .00(22.00,29.00)分]、无聊倾向[41.50(32.00,49.25)分]、平均每日手机使用时间[(513.30±213.29)min]、平均每次手机使用时间[6.60(3.68,14.09)min]呈正相关( r=0.163~0.626,均 P<0.05),与意志控制[49.00(44.00,59.00)分]呈负相关( r=-0.613, P<0.01)。(2)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存在3种潜在类别:非成瘾组(32.04%,66/206)、无聊型手机成瘾组(26.70%,55/206)、多风险型手机成瘾组(41.26%,85/206)。(3)不同潜在类别在抑郁、孤独感、社交焦虑、反刍思维、无聊倾向、意志控制、手机成瘾上的得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38.805,127.342,112.149,88.069,72.146,100.206,115.159,114.926;均 P<0.001),在平均每日手机使用时间和次数、平均每次手机使用时间上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H=7.548,9.332,16.086;均 P<0.01)。(4)随机森林算法分析结果显示,非成瘾组特征重要性前3位依次为:意志控制、社交焦虑、错失焦虑,特征重要性分别为0.33、0.23、0.15;无聊型手机成瘾组特征重要性前3位依次为:无聊倾向、错失焦虑、孤独感,特征重要性分别为0.35、0.20、0.15;多风险型手机成瘾组特征重要性前3位依次为:错失焦虑、反刍思维、无聊倾向,特征重要性分别为0.29、0.19、0.17。 结论: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存在3种潜在类别,各类别在不同心理因素和手机使用行为上差异显著,未来可根据不同大学生群体特点采取针对性心理干预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文版员工错失焦虑量表的测量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检验员工错失焦虑量表在中国企业员工中的信度和效度及跨性别的测量等值性.方法:使用中文版员工错失焦虑量表对600名职工施测,以工作不安全感、心理脱离和寻求反馈行为作为效标,5周后抽取422名被试实施重测.结果:中文版员工错失焦虑量表包括工作信息错失焦虑和职场关系错失焦虑2个因子,共10个条目,与原量表结构一致.两个因子及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6、0.83和0.85,重测信度分别为0.86、0.85和0.81.2 因子模型拟合指标良好(x2/df=1.98,CFI=0.97,RFI=0.92,NFI=0.94,RMSEA=0.06,SRMR=0.04).量表总分和各因子得分与工作不安全感(r=0.24~0.45)和寻求反馈行为(r=0.23~0.44)呈显著正相关,与心理脱离(r=-0.58~-0.28)显著负相关.多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中文版员工错失焦虑量表具有跨性别的测量等值性.结论:中文版员工错失焦虑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其二因子结构在不同性别员工间具有测量等值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神经质人格与医学生无手机恐惧的关系:错失焦虑的中介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了解神经质人格对医学生无手机恐惧的影响及内在心理机制.方法:采用简式大五人格问卷—神经质分量表、错失焦虑量表和无手机恐惧量表对3121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医学生无手机恐惧得分为54.23±14.28分,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和生源地差异;②神经质人格、错失焦虑和无手机恐惧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r=0.257~0.486,P<0.01);③错失焦虑在神经质人格和无手机恐惧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219),占总效应的37.13%.结论:医学生无手机恐惧现象比较普遍,神经质人格可以直接影响医学生无手机恐惧,也可以通过错失焦虑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医学生无手机恐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大学生错失焦虑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认知失败的中介作用和消极完美主义的调节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探讨大学生错失焦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认知失败的中介作用和消极完美主义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错失焦虑量表、认知失败问卷、中文Frost多维度完美主义量表、一般健康问卷对贵州省某高校97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生错失焦虑水平能显著负向预测其心理健康水平(β=-0.32,95%CI=[-0.38,-0.25]);②认知失败在大学生错失焦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13,95%CI=[-0.16,-0.10]);③消极完美主义性格特征在错失焦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之间起调节作用(β=-0.09,95%CI=[-0.14,-0.04]),仅在高消极完美主义的大学生中,错失焦虑能显著负向预测其心理健康水平(βsimple=-0.19,95%CI=[-0.27,-0.10]).结论:大学生错失焦虑除了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之外,还通过认知失败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同时,消极完美主义在其中起调节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网络社交依赖对大学生线上社交焦虑的影响:反刍思维与错失恐惧的链式中介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目的:基于"失补偿"假说,探讨网络社交依赖对大学生线上社交焦虑的影响,并考察反刍思维、错失恐惧的中介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网络社交依赖量表、社交媒体用户社交焦虑量表、反刍思维量表和错失恐惧量表对1099 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网络社交依赖与线上社交焦虑、反刍思维、错失恐惧呈显著正相关(r= 0.47,0.35,0.40;P<0.01),反刍思维、错失恐惧与线上社交焦虑呈显著正相关(r=0.53,0.55;P<0.01),反刍思维与错失恐惧呈显著正相关(r=0.58,P<0.01);②网络社交依赖直接影响线上社交焦虑,效应值为 0.38;反刍思维与错失恐惧在网络社交依赖与线上社交焦虑间起中介作用,效应值分别为 0.06,0.18;③反刍思维和错失恐惧的链式中介作用,效应值为 0.13.结论:网络社交依赖对大学生线上社交焦虑有直接预测作用,还可以通过反刍思维与错失恐惧的间接作用影响线上社交焦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
特质—状态错失恐惧量表的中文版修订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检验特质—状态错失恐惧量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信度和效度.方法:在大学生群体中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20份,另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量表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作为效标,4周后随机抽取60名学生进行重测.结果: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特质性错失恐惧和状态性错失恐惧2个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1.042%.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数据拟合良好(x2/df=2.379,CFI=0.940,TLI=0.924,GFI=0.942,IFI=0.941,NFI=0.903,AGFI=0.911,RMSEA=0.067,SRMR=0.058);总量表及2个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770-0.824之间,重测信度在0.779-0.862之间;总量表及2个分量表得分与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得分的相关(r=0.146-0.455,P<0.01)、与状态—特质焦虑问卷总分及分量表得分的相关(r=0.156-0.324,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量表具有较好的效标关联效度.结论:特质—状态错失恐惧量表中文版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于大学生特质性及状态性错失恐惧测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本心理需要对大学生错失焦虑和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错失焦虑在大学生基本心理需要与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之间的作用,对大学生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进行预测和控制.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哈尔滨2所高校的584名学生,采用基本需要满足量表(Basic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Scale-in General,BNSG-S)、错失焦虑量表(Fear of Missing Out scale,FoMOs)和监视使用量表进行测量.结果 大学生基本心理需要与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错失焦虑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2,-0.20,P值均<0.01);错失焦虑与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呈正相关(r=0.23,P<0.01).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在错失焦虑中介基本心理需要与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的模型中,模型拟合良好(x2/df=3.98,GFI=0.97,IFI=0.96,CFI=0.95,RMSEA=0.07),错失焦虑在大学生基本心理需要和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间具有中介作用.结论 大学生基本心理需要通过错失焦虑的中介作用影响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大学生错失焦虑的潜类别与网络成瘾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大学生错失焦虑的潜在类别,并探讨其与网络成瘾的关系.方法 采用错失焦虑量表与网络成瘾量表对83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使用潜在剖面分析探索大学生错失焦虑的潜在类别.结果 大学生的错失焦虑可分为3个类别:错失焦虑-低风险组(24.03%)、错失情境恐惧-风险组(24.24%)、错失焦虑-风险组(51.73%);错失焦虑与大学生网络成瘾存在显著正相关(r =0.46,P<0.01);错失焦虑-低风险组、错失情境恐惧-风险组及错失焦虑-风险组的网络成瘾得分分别为(20.50±6.16)分、(22.87±6.86)分和(27.74±6.69)分,3个类别的网络成瘾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错失焦虑-风险组的网络成瘾得分最高.结论 大学生的错失焦虑存在异质性,具有明显的分类特征,且与网络成瘾关系密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大学生错失焦虑与认知失败的关系: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中介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手机社交媒体依赖在大学生错失焦虑与认知失败间的中介作用.方法:使用错失焦虑量表、手机社交媒体依赖和认知失败问卷对466名大学生进行施测,使用AMOS21.0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错失焦虑与手机社交媒体依赖(r=0.37,P<0.001)和认知失败(r=0.32,P<0.001)均呈显著的正相关,手机社交媒体依赖与认知失败亦呈显著正相关(r=0.40,P<0.001);手机社交媒体依赖在错失焦虑与认知失败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大学生错失焦虑既能直接对认知失败起作用也能通过影响手机社交媒体依赖进而对认知失败间接起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