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群饮酒疾病负担及应对措施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有害饮酒给社会安全和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全球疾病负担研究(2017)显示2017年我国饮酒致死的人数是1990年的1.82倍,导致的死亡人群归因分值增幅达44.13%。饮酒导致的疾病负担日益严重。通过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限制有害饮酒综合干预策略比对分析发现,我们认为当前我国有待完善的干预领域包括加强酒类生产、销售和流通环节的管控,通过企业自律、法规宣贯、家长和学校健康教育限制未成年人的酒类产品的可获得性;在医疗卫生体系中填补限酒/戒酒适宜技术和服务的空白,提供酒精依赖快速筛查、简短戒酒干预等服务;加强酒类广告的限制措施,尽快出台新媒体(如网络、社交媒体)酒类产品营销活动规范;针对酒税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评估,定期审查与通货膨胀和收入水平相关的酒类价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短暂性脱髓鞘导致长期认知障碍、髓鞘改变和神经网络同步缺陷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在成年大脑中,活动依赖性髓鞘可塑性是正确学习和记忆巩固所必需的.因此,髓鞘的丢失、改变,甚至细微的结构变更都会损害神经网络活动,导致功能障碍.在多发性硬化症中,虽然自发的髓鞘修复过程是可能的,但患者之间存在异质性.髓鞘修复有时会导致功能恢复,这通常在运动水平比在认知水平更明显.在铜宗处理的小鼠模型中,大量脑脱髓鞘随后发生自发且强烈的髓鞘再生.然而,重组髓鞘虽然具有功能,但可能不会表现出与发育髓鞘相同的形态特征,这可能会对神经网络的活动产生影响.基于此,本研究使用铜腙处理的小鼠模型来分析短暂性脱髓鞘对脑结构、功能和认知的长期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脱鞘事件后存在髓鞘再生,但仍会导致长期认知障碍,例如空间工作记忆、社交记忆、认知灵活性和多动症的缺陷.这些缺陷与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和海马体(HPC)髓鞘含量的减少以及结构髓鞘修饰有关,表明这些结构中的髓鞘再生过程可能不完善.在体电生理记录表明,脱髓鞘事件改变了 HPC-mPFC活动的同步性,这对于记忆过程至关重要.总而言之,本研究数据表明,短暂脱髓鞘后的髓鞘修复过程不允许完全恢复皮质结构中的初始髓鞘特性.这些细微的变更改变了神经网络特征并导致小鼠长期认知缺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网络社交依赖对大学生线上社交焦虑的影响:反刍思维与错失恐惧的链式中介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目的:基于"失补偿"假说,探讨网络社交依赖对大学生线上社交焦虑的影响,并考察反刍思维、错失恐惧的中介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网络社交依赖量表、社交媒体用户社交焦虑量表、反刍思维量表和错失恐惧量表对1099 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网络社交依赖与线上社交焦虑、反刍思维、错失恐惧呈显著正相关(r= 0.47,0.35,0.40;P<0.01),反刍思维、错失恐惧与线上社交焦虑呈显著正相关(r=0.53,0.55;P<0.01),反刍思维与错失恐惧呈显著正相关(r=0.58,P<0.01);②网络社交依赖直接影响线上社交焦虑,效应值为 0.38;反刍思维与错失恐惧在网络社交依赖与线上社交焦虑间起中介作用,效应值分别为 0.06,0.18;③反刍思维和错失恐惧的链式中介作用,效应值为 0.13.结论:网络社交依赖对大学生线上社交焦虑有直接预测作用,还可以通过反刍思维与错失恐惧的间接作用影响线上社交焦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其人际关系、孤独感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其人际关系、孤独感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网络成瘾测验(IAT)、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IRIDQ)、情绪-社交孤独感问卷(ESLI)对463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并根据IAT的测试结果,将全部样本分为研究组(存在网络依赖的大学生)和对照组(正常大学生),对两组的IRIOQ、ESLI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全部样本中,网络成瘾的检出率为12.10%,男生检出率高于女生(P<0.05).研究组的IRIDQ、ESLI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较为严重,与其人际关系、孤独感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海南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手机网络依赖性的现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海南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手机网络依赖的现况,为海南大学生教育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海南省4所高校的2 753名在校学生,采用大学生基本情况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32项人际问题量表于2017年9~12月对调查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共发放问卷2 753份,回收有效问卷2 407份,有效回收率为87.43%.海南大学生人际关系总分在生源和年级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机成瘾人数为648人,手机成瘾率为26.9%;手机戒断症状在性别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源地在社交抚慰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机成瘾总分及4个维度得分在不同年级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机成瘾总分及凸显行为和社交抚慰在专业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际问题量表总分及各个因子得分在手机成瘾者与非成瘾者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海南大学生手机成瘾率较高,手机成瘾者人际关系较非手机成瘾者差;大学生应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多进行体育锻炼,减少使用手机的频率,同时高校教师应多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rs-fMRI数据处理方法在血管性认知障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是指由长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脑血管危险因素导致的与小血管损伤有关的痴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VCI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约40%的脑血管病患者合并认知障碍,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记忆、语言、视空间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社交活动及工作能力.VCI已成为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D)的第二大痴呆类型,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如果能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可有效改善VCI患者的预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是检测受试者于安静、平卧、无运动,闭眼或睁眼,但未进入睡眠,无系统思维活动的静息状态下不同脑区的自发性神经元活动,建立各相关脑区之间的网络与功能连接,反映静息状态下大脑自发的功能活动.广义rs-fMRI包括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波谱、磁敏感加权成像及弥散张量成像等;狭义rs-fMIRI特指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该技术主要是通过反映大脑的血氧水平依赖信号的自发活动来反映神经元的自发性活动,相较于任务态功能磁共振更接近生理状态.作为一种敏感的辅助检查手段,rs-fMRI以其独特的优势已广泛应用于VCI的神经机制及诊疗研究.在临床应用中,针对VCI的rs-fMRI数据处理方法很多,如低频振荡振幅(ALFF)、局部一致性(ReHo)、功能连接(FC)、脑网络等.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有其不同的意义、优缺点及应用价值,且不同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对结果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如ALFF、ReHo属于局部功能活动特性分析方法;FC和脑网络则属于线性相关分析方法.本文就这几种数据处理方法梳理了近年来关于rs-fMRI在VCI领域中的研究,归纳了常用的rs-fMRI数据处理方法、特征,综合论述了rs-fMRI不同数据处理方法在VCI中的应用,旨在为VCI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青少年手机依赖心理和运动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系统评价心理和运动干预治疗青少年手机依赖的效果,为有效控制和改善青少年网络依赖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NKI、Wanfang data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7年4月,查找心理干预和运动干预青少年手机依赖的所有对照试验研究,最终纳入10篇随机对照试验,其中7篇心理干预研究,3篇运动干预研究.采用Stata 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心理干预组手机依赖患者的手机依赖评分显著降低(SMD=-2.00,95%CI:-3.14~-0.85,P<0.05;I2=93.80%).同时,心理干预能显著降低戒断性、突显性、社交安抚、焦虑和抑郁5个因子分数.而与对照组相比,运动干预组手机依赖评分没有显著降低(SMD=-1.91,95%CI:-4.35-0.53,P=0.26;I2=96.70%).结论 心理干预治疗青少年手机依赖有较好的效果,可以增强手机依赖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能力,改善抑郁与焦虑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关于伊朗农村人口参与健康教育计划的阻碍的定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从伊朗农村居民的角度探讨社区参与农村健康教育的障碍.设计其是一项定性研究,采用传统的内容分析方法 ,于2016年3—10月进行.设置使用半结构化访谈收集数据,数据记录、转录和分析直到数据饱和.使用MAXQDA 10软件管理文本数据.参与者来自伊朗阿尔达比勒农村社区的22名居民,其在社区保健中心接受健康服务.结果 在农村地区参与健康教育计划的主要障碍是"缺乏对农村卫生工作者的信任""在寻求健康信息时依赖邻里社交网络"和"缺乏对健康教育重要性的理解".结论 伊朗的农村健康教育计划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障碍.需要增强农村卫生工作者和村民之间的相互信任,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教育计划,以及推动村民寻求健康信息的习惯.这项研究的结果将成为当地农村居民健康教育质量改进计划的参考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社交焦虑的网络认知行为干预及其在中国文化下的应用(综述)
编辑人员丨2023/8/6
社交焦虑是继抑郁、物质依赖(酒精依赖为主)后的第三种常见的心理问题[1],而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网络认知行为治疗(internet-bas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ICBT)提供了可能.西方学者已经对社交焦虑的ICBT干预进行了初步研究,并采用随机对照实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对干预的效果进行了评估和验证,同时,ICBT的应用价值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支持和肯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社交网络使用频率对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依赖的影响:线上积极自我呈现与线上积极反馈的链式中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青少年社交网络使用频率、社交网络积极自我呈现、线上积极反馈与移动社交网络依赖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法收集数据,对180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青少年的社交网络使用频率、社交网络积极自我呈现、线上积极反馈和移动社交网络依赖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青少年的社交网络使用频率不仅可以直接影响移动社交网络依赖,还可以通过三条路径的间接作用影响移动社交网络依赖.结论:青少年社交网络使用频率与移动社交网络依赖的关系分别受社交网络积极自我呈现和线上积极反馈的独立中介作用,以及积极自我呈现与线上积极反馈共同中介作用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