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焦虑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解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中国焦虑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在相隔第一版13年后于2023年8月正式出版。第二版的修订原则是:保持第一版框架,在原有框架基础上结合研究进展,进行必要的修订,补充国内外最新成果的内容。参照DSM-5和ICD-11精神障碍分类和国内临床实际情况,第二版的焦虑障碍包括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社交焦虑障碍、分离焦虑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焦虑障碍。增加了国内近期的焦虑障碍流行病学资料。参照国际指南,增加了第一版未纳入的药物。根据中国特点和治疗方法的发展,补充了中成药治疗、物理治疗和基于网络的心理治疗。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补充了孕产妇使用抗抑郁药风险的最新资料。焦虑障碍的治疗原则贯彻全病程治疗理念,分为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治疗。治疗药物均采用一线、二线等推荐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冠心病患者自我报告的生活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我国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在2020年6月至9月对我国25个省市的冠心病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使用问卷收集冠心病患者的一般资料,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调查患者生活质量,多元线性回归探讨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结果:共回收符合要求的调研问卷1 075份,中位年龄60(52,67)岁,男性占74.1%(797例)。总人群EQ-5D指数中位得分0.7(0.5,0.8);EQ-视觉模拟量表(VAS)中位得分60.0(40.0,80.0)。在五个维度中,报告焦虑/抑郁的比例最高,为59.8%,自我照顾问题的比例最低,为35.8%。多元线性回归显示,女性、中老年、肥胖、有合并症、有焦虑抑郁、社交媒体渠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治疗与EQ-5D评分呈负关联(均 P<0.05);老年、有合并症、有抑郁、焦虑合并抑郁、社交媒体渠道、CABG治疗与EQ-VAS评分呈负关联(均 P<0.05)。 结论:我国冠心病患者一半以上生活质量评分偏低,与性别、年龄、肥胖、治疗方式、有无合并症、情绪状态有关。临床除关注传统社会人口学因素对生活质量的不良影响,也应多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同时,医患交流群可改善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社区防控工作者抑郁焦虑状态及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区疫情防控工作者(简称社区防疫工作者)抑郁焦虑状态及相关因素,为对其进行社会支持和制定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对湖南省社区防疫工作者(167?名)以及社区居民(357?名)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新冠肺炎疫情相关调查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re,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Scale,GAD-7)以及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10),此外采用新冠肺炎防疫工作相关认知调查表对社区防疫工作者的防疫工作认知情况进行调查。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抑郁焦虑程度,采用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探究防疫工作和新冠肺炎相关接触史对抑郁焦虑的影响。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社区防疫工作者抑郁焦虑情绪的影响因子。 结果: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区防疫工作者抑郁焦虑评分均高于社区居民(PHQ-9: Z=2.340, P=0.019;GAD-7: Z=4.959, P<0.01)。社区防疫工作与接触史对抑郁焦虑评分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HQ-9: F=4.596, P=0.033;GAD-7: F=6.566, P=0.01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心理弹性、社交回避、工作负荷对社区防疫工作者抑郁情绪的解释度为43.1%( R2=0.431),心理弹性、防护认知、感染风险以及工作负荷对社区防疫工作者焦虑情绪的解释度为41.0%( R2=0.410)。 结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区防疫工作者抑郁焦虑情绪显著高于社区居民,这种差异由有接触史的社区防控工作者主导。较差的心理弹性和对防疫工作的负性认知可能是引起社区防疫工作者抑郁焦虑情绪的因素。针对这些抑郁焦虑情绪影响因素,应在多个层次上有针对性地为社区防疫工作者提供社会支持和心理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社交回避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社交回避状况与中晚期帕金森病(PD)患者的不同认知领域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3年3~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58例中晚期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评估,并按SAD得分将所有受试者分为PD伴社交回避及苦恼组(SAD组,n=29)和PD不伴社交回避及苦恼组(NSAD组,n=29).采用简易智力状况检查量表(MMSE)、中文听觉词语学习测验(AVLT)、数字广度测验(DST)和综合连线测验A(TMA)、测验B(TMB)、额叶功能评价量表(FAB)、语义流畅性(CVF)和语音流畅性(PVF)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认知功能测验.分别比较SAD组和NSAD组以上认知功能测验的差异性,分析各项认知测验得分与SAD量表得分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SAD组受试者的MMSE、DST逆序、TMA、TMB、FAB得分显著差于NSAD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提示,SAD得分与MMSE、AVLT-8得分、DST逆序、FAB得分呈负相关(r=-0.502、-0.350、-0.542、-0.432,P<0.05),与TMA、TMB用时呈正相关(r=0.543、0.626,P<0.05).回归分析提示,SAD得分、受教育年限是不同认知测评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在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中,社交回避状况是认知水平下降的风险因素,且突出表现在注意、执行能力下降方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网络受欺凌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线上社交焦虑和领悟社会支持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探讨线上社交焦虑与领悟社会支持在网络受欺凌与大学生抑郁之间的关系间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网络受欺凌行为问卷、线上社交焦虑问卷、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问卷对1101名大学生实施调查.结果:①线上社交焦虑在网络受欺凌与大学生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08.②领悟社会支持调节了"网络受欺凌→线上社交焦虑→大学生抑郁"这一中介路径的直接路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越高,网络受欺凌对大学生抑郁的预测作用越弱.结论:网络受欺凌可以通过线上社交焦虑间接影响大学生抑郁,领悟社会支持调节了网络受欺凌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网络社交依赖对大学生线上社交焦虑的影响:反刍思维与错失恐惧的链式中介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目的:基于"失补偿"假说,探讨网络社交依赖对大学生线上社交焦虑的影响,并考察反刍思维、错失恐惧的中介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网络社交依赖量表、社交媒体用户社交焦虑量表、反刍思维量表和错失恐惧量表对1099 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网络社交依赖与线上社交焦虑、反刍思维、错失恐惧呈显著正相关(r= 0.47,0.35,0.40;P<0.01),反刍思维、错失恐惧与线上社交焦虑呈显著正相关(r=0.53,0.55;P<0.01),反刍思维与错失恐惧呈显著正相关(r=0.58,P<0.01);②网络社交依赖直接影响线上社交焦虑,效应值为 0.38;反刍思维与错失恐惧在网络社交依赖与线上社交焦虑间起中介作用,效应值分别为 0.06,0.18;③反刍思维和错失恐惧的链式中介作用,效应值为 0.13.结论:网络社交依赖对大学生线上社交焦虑有直接预测作用,还可以通过反刍思维与错失恐惧的间接作用影响线上社交焦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
2014年安徽省农村4~6年级留守小学生的攻击行为与亲子分离、社交焦虑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安徽省农村小学4~6年级留守儿童的攻击行为状况与亲子分离及社交焦虑的相关性.方法 于2014年10-11月,随机抽取安徽省砀山县2个乡镇的3所小学、固镇县1个乡镇的2所小学,采用分层整群抽取的方法,在4~6年级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级,被抽取班级所有学生均作为调查对象,共计1126名学生.剔除项目填写不全或填写错误的问卷,有效问卷共1024份,有效率90.9%.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和亲子分离状况;采用攻击行为量表(aggression questionnaire,AQ)评定学生的攻击行为;采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ocial anxiety scale for children,SASC)调查学生的社交焦虑情况等.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各相关影响因素对农村小学高年级留守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结果 不同年级的留守儿童的AQ总分及各因子得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生的AQ总分及各因子得分高于女生,除言语攻击分外,AQ总分及其他各因子得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的AQ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非留守儿童,且父母皆外出的留守儿童的AQ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最高,AQ总分及身体攻击、间接攻击因子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亲和母亲外出时间在1年以上、父亲和母亲每年回家次数为0次及父亲和母亲与子女几乎不联系的留守儿童其AQ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最高.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父母外出打工的时间、父母亲每年回家的次数、父母亲和子女联系的频率及儿童社交焦虑评分均会影响农村小学高年级留守儿童的攻击行为.结论 父母亲联系的频率越少、外出打工的时间越长及儿童社交焦虑评分越高,留守儿童的攻击行为越严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抽动障碍患儿焦虑情绪特点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抽动障碍患儿的焦虑性情绪障碍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31名抽动障碍患儿与32名正常儿童进行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儿童依恋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评估,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儿童的焦虑性情绪障碍的差异,用Pearson相关与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儿童个性特点、亲子依恋关系及父母教育方式对焦虑情绪的影响.结果抽动障碍组患儿在躯体化/惊恐、分离性焦虑[分别为(6.20±5.33)分,(4.87±3.18)分]两个维度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75±3.34)分,(3.06±2.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抽动障碍患儿的躯体化/惊恐与儿童内外向、儿童精神质性格特点、母亲过分干涉、母亲拒绝否认、母亲严厉惩罚呈正相关(r分别为0.580,0.427,0.399,0.674,0.575,P<0.05或P<0.01),与母亲亲近度呈负相关(r=-0.365,P<0.05);广泛性焦虑与儿童内外向、精神质、掩饰性性格特点、母亲过分干涉、母亲拒绝否认、母亲严厉惩罚呈正相关(r分别为0.604,0.543,0.526,0.365,0.613,0.395,P<0.05或P<0.01);分离性焦虑与儿童内外向、掩饰性性格特点、母亲拒绝否认呈正相关(r分别为0.440,0.401,0.365,P<0.05);社交恐怖与母亲过分干涉、母亲拒绝否认呈正相关(r分别为0.367,0.482,P<0.05或P<0.01);学校恐怖与儿童内外向、儿童神经质、儿童精神质性格特点、母亲过分干涉、母亲拒绝否认、母亲严厉惩罚呈正相关(r分别为0.635,0.449,0.526,0.463,0.541,0.589,P<0.05或P<0.01),与母亲亲近度呈负相关(r=-0.394,P<0.05).躯体化/惊恐、社交恐怖受母亲拒绝否认因子影响,其对方差的解释度分别为45.4%、23.2%;广泛性焦虑受母亲拒绝否认、儿童掩饰性因子的影响,对方差解释度为51.0%;分离性焦虑受儿童内外向因子的影响,其方差解释度为19.3%;学校恐怖受儿童内外向、母亲惩罚严厉因子的影响,方差解释度为50.0%,总体焦虑仍受母亲拒绝否认、儿童内外向因子的影响,方差解释度为49.4%.结论 抽动障碍患儿的躯体化/惊恐与分离性焦虑水平高于正常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主要受母亲鼓励与宽容少、儿童外向性格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同辈支持网络小组对新护士社交焦虑及心理弹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评价同辈支持网络小组对新入职护士社交焦虑及心理弹性的影响.方法:使用交往焦虑量表(IAS),采用历史对照的方法将IAS得分>43分的2014年新入职护士36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规范化培训;将IAS得分>43分的2015年新人职护士39例作为干预组,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成立辈支持网络小组进行小组干预和结对干预(为期6个月).采用IAS和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问卷(CD-RISC)进行基线资料收集和规范化培训3月、6月共3次测评,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IAS得分在测量时间与分组上存在交互效应(P<0.001); CD-RISC总分及3个维度在测量时间与分组上存在交互效应(均P<0.001).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显示,基线水平,两组的IAS得分、CD-RISC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3月及6月干预后,干预组的IAS得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均P<0.001),CD-RISC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结论:同辈支持网络小组能够有效降低新入职护士社交焦虑,提高心理弹性水平,使其更好更快适应医院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父母冲突、依恋安全性与患儿社交焦虑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父母冲突、依恋安全性与患儿社交焦虑的关系.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以上海市普陀区2所普通小学1 405名儿童为调查对象,对经斯诺佩评估量表(SNAP-Ⅳ)筛查为阳性的儿童由精神科医师问诊,按《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为标准确诊的103例ADHD患儿(ADHD组)及性别、年龄等相匹配的103名正常儿童(对照组)采用依恋安全性量表(KSS)、儿童知觉父母冲突量表(CPIC)和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调查、比较和分析.结果:ADHD组SASC总分及其中害怕否定评价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CPIC中冲突强度、冲突频率、冲突解决、自我归因、冲突内容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父子KSS评分、母子K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ADHD组CPIC中父母冲突频率、冲突强度、冲突解决、威胁、应对效能因子分与SASC分呈正相关(P<0.05或P<0.01),父子KSS评分、母子KSS评分与SASC分负相关(P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PIC中威胁因子和父亲KSS评分与患儿SASC评分相关(P均<0.01). 结论:父母冲突及亲子依恋可能是ADHD患儿社交焦虑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