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茛科中C20-二萜生物碱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C20-二萜生物碱在毛茛科中主要分布在乌头属、翠雀属和飞燕草属植物中,其化学结构类型主要分为阿替生型、光翠雀碱型、海替定型和海替生型等9种类型.生物活性研究表明该类化合物在抗肿瘤、镇痛、抗心律失常和抗炎等方面均表现出较好的活性.该文对2002年至今从毛茛科植物中报道的190个C20-二萜生物碱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进行了总结,以期对毛茛科植物中C20-二萜生物碱的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莲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莲须为收敛中药,具有清心固肾、涩精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遗精、滑精、带下、尿频等症.莲须主要含有黄酮、三萜、甾体、生物碱、挥发油等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镇痛、抗血栓、抗病毒、降血糖、抗过敏、降血脂等药理活性.现基于莲须的研究现状综述其化学成分、药理活性、质量评价,为其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癌与非癌老年患者生命末期医疗状况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老年医学科因癌与非癌死亡患者的临床特点、心肺复苏意愿以及生命末期医疗状况的异同,为不同老年人群开展缓和医疗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查阅2014~2017年我院老年医学科≥60岁患者的死亡病历,记录临床特征、心肺复苏(CPR)签署、维持生命手段的应用及临终前医疗状况,129例根据死亡原因分为因癌死亡组(48例)和非癌死亡组(81例),比较组间临床特点及末期医疗状况的差异。结果:共129例患者,男性98例(76.0%),女性31例(24.0%),中位年龄87(60~100)岁,≥80岁110例(85.3%)。死亡原因主要为恶性实体肿瘤(48例,37.2%)和感染性疾病(47例,36.4%)。与因癌死亡组患者(48例)比较,非癌死亡组患者(81例)中≥80岁的比例高( P<0.05),95.1%(77例)比68.7%(33例);镇痛药物的使用率[5.0%(4例)比29.2%(14例)]和查尔森共病指数(5.7±2.3比8.9±2.7)降低( P<0.01);入住重症监护室(ICU)、中重度失能、口服多重用药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入院当日完成签署CPR意愿的比例70.9%(56例)比39.6%(19例)、呼吸机使用率38.3%(38例)比16.7%(8例)、呼吸兴奋剂的使用率71.6%(58例)比52.1%(25例)增高( P<0.05);不同意CPR、行心外按压、电除颤、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的比例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老年医学科生命末期患者情况复杂、终末期医疗负担重,急需开展老年缓和医疗;除了关注癌症患者外,非癌疾病终末期包括症状控制、早期探讨预先医疗计划、避免过度应用维生手段亦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意识指数2指导下术中镇痛对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中应用意识指数(index of consciousness, IoC)2指导术中镇痛药物使用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拟择期实施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的患者102例,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和试验组(T组)。两组患者均使用丙泊酚、瑞芬太尼诱导和维持麻醉,并使用IoC1(40~60)监测镇静,C组患者麻醉中根据麻醉医师的经验调整瑞芬太尼用量,T组则根据IoC2值(30~50)调整瑞芬太尼输注速度。术中根据患者循环情况使用阿托品和血管活性药维持循环稳定。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手术前、手术开始1 min、手术开始30 min、手术结束和拔管后5 min时的MAP、心率,同时记录血压和心率波动幅度超过基础值20%的次数;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输液量、手术结束至拔管时间及围手术期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黄碱、阿托品、乌拉地尔及艾司洛尔用量;记录拔管后、PACU期间、术后1 d的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评分和术前、术毕的血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手术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麻醉前比较,各时点MAP、心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开始1 min、手术开始30 min、手术结束和拔管后5 min C组MAP、心率明显高于T组( P<0.05);C组心动过缓发生率低于T组( P<0.05),高血压发生率高于T组( P<0.05)。与C组比较,T组术中瑞芬太尼、阿托品用量增加( P<0.05),乌拉地尔用量明显降低( P<0.05)。拔管后和术后1 d,T组NRS评分较C组低( P<0.05)。术毕时T组血糖低于C组( 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中应用IoC2指导镇痛管理,血流动力学更平稳、血糖波动较小、术后疼痛的发生率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血浆靶浓度阿芬太尼复合瑞马唑仑用于宫腔镜手术麻醉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宫腔镜手术麻醉要求起效快、镇痛完善、苏醒迅速且完全,目前常采用阿片类药物复合短效镇静药的静脉麻醉。阿芬太尼是短效阿片类镇痛药,静脉注射后血药浓度达峰值时间为1.5~2.0 min,药效可维持约10 min,代谢产物无阿片药样活性 [1]。该药安全性高,作用平稳,输注半衰期稳定,可控性好,适用于靶控输注 [2]。瑞马唑仑是新型苯二氮 类药物,起效快,维持和苏醒时间短,清醒质量高,且镇静效果可被特异性拮抗剂氟马西尼迅速逆转 [3]。本研究拟评价不同血浆靶浓度阿芬太尼复合瑞马唑仑用于宫腔镜手术的麻醉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α-眼镜蛇神经毒素对小鼠的镇痛作用及脊髓背根神经节蛋白激酶A活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α-眼镜蛇神经毒素(α-cobratoxin,α-CbTX)对小鼠的镇痛作用及脊髓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内蛋白激酶A( protein kinase A,PKA)活性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ICR小鼠( n=10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α-CbTX低、中、高剂量组(剂量分别为1 mg/kg、3 mg/kg、9 mg/kg,灌胃,每组 n=21)、溶剂对照组(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灌胃, n=21)和吗啡阳性对照组(3 mg /kg,腹腔注射, n=6)或阿司匹林阳性对照组(300 mg/kg,灌胃, n=12)。采用热板实验、醋酸扭体实验及福尔马林舔足实验评价α-CbTX的镇痛效应。采用福尔马林足底注射诱发疼痛30 min后,取L4~L6背根神经节,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DRG内PKA C-α表达变化。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热板实验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其他实验数据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在热板实验中,小鼠舔爪潜伏期的组别和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 F=8.902, P<0.05);小鼠给药后0.5 h,α-CbTX中剂量组[(11.83±1.47)s]、高剂量组[(14.33±12.1)s]舔爪潜伏期均长于溶剂对照组[(8.17±0.75)s] ( t= 4.461,7.053,均 P<0.05),α-CbTX中剂量组药效持续到给药后1.5 h(均 P<0.05),α-CbTX高剂量组药效持续到给药后2 h(均 P<0.05)。在醋酸扭体实验中,α-CbTX低、中、高各剂量组小鼠扭体次数[(34.50±3.62)次、(26.17±2.40)次、(13.83±3.76)次]均明显低于溶剂对照组[(42.50±4.59)次]( t=3.938,8.040,14.112,均 P<0.05)。在福尔马林实验Ⅱ相时间段,α-CbTX低、中、高各剂量组小鼠舔爪总时间[(71.17±6.46)s、(54.67±6.41)s、(40.50±3.89)s]均明显短于溶剂对照组[(98.67±11.50)s] ( t=6.950,11.120,14.700,均 P<0.05)。在Western blot检测实验中,与溶剂对照组[(0.22±0.01)]比较,α-CbTX低、中、高各剂量组小鼠DRG中PKA C-α[(0.31±0.02)、(0.41±0.03)、(0.44±0.02)]表达均上调( t=3.140, 6.471,7.492,均 P<0.05)。 结论:α-CbTX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其镇痛机制可能与激活蛋白激酶A的活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右美托咪定在功能神经外科的围手术期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是一种α 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其镇静过程接近于自然睡眠,易于唤醒,同时具有镇痛、抑制交感神经活性、无明显呼吸抑制等特性。功能神经外科手术中进行的电生理功能监测对于定位手术区域和决定手术能否成功至关重要。目前证据表明低剂量Dex不干扰电生理监测,适用于神经外科唤醒麻醉手术区域定位,以及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术中进行微电极记录(microelectrode recording, MER)等。文章总结了功能神经外科和麻醉管理要点、Dex的作用机制、Dex应用于功能神经外科的优势及其相关临床研究进展,以期合理应用Dex,优化麻醉管理和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艾司氯胺酮对全身麻醉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艾司氯胺酮对全身麻醉老年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手术老年患者224例,性别不限,年龄≥65岁,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112):艾司氯胺酮组(S组)和对照组(C组)。S组于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5 mg/kg,C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采用意识模糊评估量表(3D-CAM)评估患者术后7 d内POD的发生情况,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舒芬太尼用量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记录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S组POD发生率降低,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减少,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率以及术后眩晕、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 P<0.05)。 结论:艾司氯胺酮可降低全身麻醉老年患者POD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麻醉方法对胆道闭锁患儿亲体肝移植术围术期肺损伤影响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法对胆道闭锁患儿亲体肝移植术围术期肺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亲体肝移植术的胆道闭锁患儿91例,性别不限,年龄0~36个月,ASA分级Ⅰ~Ⅲ级,心功能分级Ⅰ或Ⅱ级,Child-Pugh分级B或C级,按照麻醉方法分为3组:丙泊酚复合麻醉组(P组, n=30)、七氟烷复合麻醉组(S组, n=30)和丙泊酚-七氟烷复合麻醉组(PS组, n=31)。P组静脉输注1%丙泊酚9~15 mg·kg -1·h -1;S组吸入七氟烷,维持呼气末浓度2.6%~4.0%;PS组静脉输注1%丙泊酚9~15 mg·kg -1·h -1,吸入七氟烷,维持呼气末浓度1.0%~2.5%。3组术中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1~1.0 μg·kg -1·min -1镇痛,静脉输注苯磺酸顺阿曲库铵1~2 μg·kg -1·min -1维持肌松。分别于麻醉诱导后即刻(T 0)、手术开始60 min (T 1)、无肝期10 min (T 2)、门静脉开放60 min (T 3)和关腹即刻(T 4)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克拉拉细胞分泌蛋白16(CC16)、表面活性蛋白(SP-D)、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可溶性受体(s-RAGE)、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TNF-α和IL-1β的浓度,同时记录肺顺应性(Cdyn)。分别于T 0-T 4及术后24 h(T 5)时,行动脉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OI)和呼吸指数(RI)。分别于术前24 h及T 5时,行肺部超声评分(LUS评分)。记录术后7 d内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术后半年生存情况。 结果:S组和P组各时点血清CC16、SP-D和s-RAGE浓度、LU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S组和P组比较,PS组T 3时血清CC16浓度和T 3,4时血清s-RAGE浓度降低,T 5时C评分和B评分降低( P<0.05)。3组不同时点血清HMGB1、IL-1β和TNF-α浓度、Cydn、术后7 d内ALI/ARDS、肺部感染、胸腔积液、肺不张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组患儿术后半年生存率均为100%。 结论:丙泊酚-七氟烷复合麻醉减轻胆道闭锁患儿肝移植术围术期肺损伤的效果优于丙泊酚复合麻醉和七氟烷复合麻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腰部竖脊肌平面阻滞对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和早期转归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腰部竖脊肌平面阻滞(L-ESPB)联合喉罩全身麻醉对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POD)和早期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8月至2021年5月择期喉罩全身麻醉下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行喉罩全身麻醉,观察组全身麻醉诱导前行L-ESPB,注射0.375%罗哌卡因30 mL。术毕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4分,静脉注射地佐辛行补救镇痛。记录术中全身麻醉药用量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拔喉罩时间,麻醉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术后4、8、12、24、48 h静息VAS评分和患者舒适度评分(BCS),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镇痛补救率、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前1 d、术后1 d、3 d、5 d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术后5 d内POD发生率,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瑞芬太尼、丙泊酚用量明显减少( t=-6.80、-5.23,均 P < 0.05),乌拉地尔、艾司洛尔使用率明显降低(χ 2=4.32、5.46,均 P < 0.05)。观察组术后拔喉罩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分别为(14±2)min、(21±2)min、(2.4±0.5)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8±2)min、(26±3)min、(2.8±0.7)d( t=-6.64、-7.18、-2.51,均 P < 0.05)。观察组苏醒期躁动、POD、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0.0%、3.3%、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26.7%、20.0%(均 P < 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各时点静息VAS评分明显降低( t=3.32、2.97、4.33、3.81、3.10,均 P < 0.05),BCS评分均明显升高( t=9.20、8.62、5.73、5.72、6.28,均 P < 0.05)。观察组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镇痛补救率、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0(0,0)、10.0%、6.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2)、33.3%、30.0%( Z=-3.41,χ 2=4.81、5.46,均 P < 0.05)。与术前1 d比较,术后1、3、5 d两组PSQI评分均升高( F=116.80、325.64,均 P < 0.001),观察组术后1、3、5 d 的PSQ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t=-7.26、-6.41、-11.17,均 P < 0.001)。两组术后头晕、嗜睡、尿潴留、肺不张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L-ESPB联合喉罩全身麻醉用于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可降低POD及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转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