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麻醉方式对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及苏醒期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4种不同麻醉方式对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机体免疫功能及苏醒期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30例):全凭静脉麻醉组(N组)、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 TAPB)联合全身麻醉组(T组)、硬膜外阻滞(epidural block, EB)联合全身麻醉组(S组)及TAPB联合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复合全身麻醉组(TD组)。N组患者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诱导与维持,T组患者在全身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双侧TAPB,S组于L 2-L 3行EB,TD组在全身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双侧TAPB,麻醉维持过程中静脉输注Dex 0.3 μg·kg -1·h -1至术毕前30 min。记录4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丙泊酚、瑞芬太尼、血管活性药物等术中用药情况。于术前1 d(T 0)、术后1 d(T 1)、术后3 d(T 2)、术后5 d(T 3)检测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 +、CD4 +、CD8 +水平及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 NK)细胞水平,并计算CD4 +/CD8 +;记录患者苏醒期拔管时Ramsay镇静评分,最高VAS疼痛评分及咳嗽、寒战、躁动和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T 0时比较,T 1时4组的NK细胞水平降低( P<0.05),CD3 +、CD 4+水平及CD4 +/CD8 +降低( P<0.05);T 2时4组的NK细胞水平降低( P<0.05),CD3 +、CD4 +水平及N组、T组的CD4 +/CD8 +降低( P<0.05)。与T组比较,T 1、T 2时N组的NK细胞水平降低( P<0.05),CD3 +、CD4 +水平及CD4 +/CD8 +降低( P<0.05);而S组和TD组的NK细胞水平升高( P<0.05),CD3 +、CD4 +水平及CD4 +/CD8 +升高( P<0.05)。与N组比较,T 1、T 2时S组和TD组的NK细胞水平升高( P<0.05),CD3 +、CD4 +水平及CD4 +/CD8 +升高( P<0.05)。与N组、T组比较,S组、TD组术中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减少( P<0.05)。S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高于N组、T组、TD组( P<0.05)。与N组比较,T组、S组和TD组最高VAS疼痛评分降低( P<0.05),TD组和S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降低( P<0.05),TD组咳嗽、躁动、寒战的发生率降低且拔管时Ramsay镇静评分升高( P<0.05)。与T组比较,TD组和S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 P<0.05),TD组咳嗽、躁动、寒战的发生率降低且拔管时Ramsay镇静评分升高( P<0.05)。与S组比较,TD组咳嗽、躁动、寒战的发生率降低( P<0.05),拔管时Ramsay镇静评分升高( 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相较于全凭静脉麻醉、TAPB联合全身麻醉、EB联合全身麻醉,TAPB联合Dex复合全身麻醉可维持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并能有效改善围手术期机体免疫功能及苏醒期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在老年胃肠肿瘤手术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在老年胃肠肿瘤手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年龄≥65岁择期行胃肠肿瘤手术的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30例):对照组(C组)、艾司氯胺酮0.2 mg/kg组(K1组)、艾司氯胺酮0.3 mg/kg组(K2组)、艾司氯胺酮0.4 mg/kg组(K3组)。K1组、K2组、K3组麻醉诱导时分别给予艾司氯胺酮0.2、0.3、0.4 mg/kg,术中分别泵注艾司氯胺酮0.2、0.3、0.4 mg·kg -1·h -1维持麻醉;C组在相应时间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记录4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 0)、气管插管后5 min(T 1)、手术开始后5 min(T 2)、缝皮时(T 3)的MAP和心率,术中舒芬太尼、去甲肾上腺素和麻黄碱用量,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除气管导管后5 min Richmond躁动-镇静(Richmond Agitation-Sedation Scale, RASS)评分和躁动发生情况,PACU期间眩晕、恶心呕吐、瘙痒的发生率,出PACU时VAS疼痛评分。 结果:与T 0时比较,T 1时4组MAP均降低( P<0.05),T 2时4组患者心率均降低( P<0.05);与C组比较,K2组、K3组T 1时MAP升高( P<0.05),K3组T 2时MAP升高( P<0.05);其他时点MAP和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K1组、K2组、K3组术中麻黄碱用量小于C组( P<0.05),4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K3组比较,C组、K1组和K2组术后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均缩短( P<0.05)。与C组比较,K3组RASS评分升高( P<0.05),K2组和K3组躁动发生率降低( P<0.05)。4组患者均未发生恶心呕吐、眩晕、瘙痒等不良反应,出PACU时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麻醉诱导时给予艾司氯胺酮0.3 mg/kg,术中泵注0.3 mg·kg -1·h -1维持麻醉,能够改善血流动力学,减少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降低术后躁动发生率,增加临床使用安全性和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右美托咪定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患者苏醒期恢复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患者麻醉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ASA分级Ⅰ或Ⅱ级、Hunt-Hess分级0或Ⅰ级,择期行颅内动脉瘤栓塞的患者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右美托咪定滴鼻组(A组,45例),患者在麻醉诱导前10 min给予右美托咪定0.5 μg/kg滴鼻;右美托咪定静脉组(B组,47例),患者从麻醉诱导前10 min开始至手术结束持续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4 μg·kg -1·h -1;空白对照组(C组,48例),不给予右美托咪定。记录苏醒期患者咳嗽分级和Ricker镇静-躁动评分,麻醉诱导前(T 0)、插管前(T 1)、插管即刻(T 2)、插管后1 min(T 3)、动脉瘤栓塞前(T 4)、栓塞结束(T 5)、呼之睁眼时(T 6)、拔管时(T 7)和拔管后2 min(T 8)时MAP和心率变化,术中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停药至拔管时间,动脉瘤栓塞前后血糖和乳酸值,术前24 h和术后24 h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评分以及苏醒期缺氧(SpO 2<90%)、喉痉挛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B组苏醒期呛咳和躁动发生率降低( P<0.05),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T 0时比较,A组T 1、T 3、T 4、T 5时和B组T 1、T 3、T 4时MAP均降低( P<0.05),3组患者各时点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T 5时比较,A组和C组T 6、T 7、T 8时MAP明显升高,T 7、T 8时心率明显升高( P<0.05),B组MAP和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B组比较,A组和C组T 8时心率较高( P<0.05);3组患者T 6、T 7、T 8时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组患者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维持用量、停药至拔管时间、术前24 h和术后24 h MMSE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栓塞前比较,A组和B组栓塞后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组栓塞结束时血糖指标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栓塞前比较,3组栓塞后乳酸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组患者苏醒期均无缺氧、喉痉挛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在颅内动脉瘤栓塞中,右美托咪定静脉泵注可有效维持术中及苏醒期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苏醒期呛咳发生率,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恢复质量,且不会引起苏醒时间延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良护理治疗策略对老年免疫抑制肺部感染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改良护理治疗策略对老年免疫抑制肺部感染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2年7月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和急诊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老年免疫抑制肺部感染脓毒症患者。第一阶段(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患者接受原护理治疗策略(原护理治疗策略组),包括护理人员随机分组、常规终末消毒、每日2次ICU环境消毒、每日2次洗必泰口腔护理及原有肺部物理治疗〔床头抬高30°~45°、维持镇静深度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2~1分、按需吸痰〕;护理人员及相关医护人员经1个月改良护理治疗策略的学习和培训后,第二阶段(2020年2月至2022年7月)患者接受改良护理治疗策略(改良护理治疗策略组),即在原护理治疗策略基础上改良院感防控策略及肺部物理治疗策略,包括护理人员固定分组、对患者采取单独物理隔离、强化终末消毒策略、每日4次ICU环境消毒、加强护理人员手卫生教育及培训、每日1次2%葡萄糖酸洗必泰擦浴、6 h 1次洗必泰联合多黏菌素口腔护理、定植菌监测、改良肺部物理治疗策略(在原有肺部物理治疗基础上进行常规谵妄评分以指导患者早期活动;强化气道引流,适度气道湿化,目标痰液黏度Ⅱ级;床旁超声评估肺部情况,肺不张者采取高侧卧位及肺复张)。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患者来源、疾病严重程度评分、生命体征、呼吸机参数、血气分析结果、生命支持治疗、实验室指标、感染及炎症指标、感染病原体和药物治疗情况;主要结局为28 d病死率,次要结局为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ICU病死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老年免疫抑制肺部感染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危险因素。结果:最终共纳入550例患者,其中原护理治疗策略组199例,改良护理治疗策略组35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患者来源、疾病严重程度评分、生命体征、呼吸机参数、血气分析结果、生命支持治疗、实验室指标、感染及炎症指标、感染病原体和药物治疗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原护理治疗策略组相比,改良护理治疗策略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时间(d):5(4,7)比5(4,9),ICU住院时间(d):11(6,17)比12(6,23),均 P<0.01〕,ICU病死率和28 d病死率均明显降低〔ICU病死率:23.9%(84/351)比32.7%(65/199),28 d病死率:23.1%(81/351)比33.7%(67/199),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改良护理治疗策略是老年免疫抑制肺部感染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保护因素〔优势比( OR)=0.543,95%可信区间(95% CI)为0.334~0.885, P=0.014〕。 结论:改良护理治疗策略缩短了老年免疫抑制肺部感染脓毒症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降低了患者ICU病死率及28 d病死率,可明显改善此类患者的短期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山东省多中心儿童重症监护室镇静镇痛治疗及管理状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山东省三级甲等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镇静镇痛治疗及管理状况,为镇静镇痛治疗方案的改进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山东省6家三级甲等医院的PICU参与了本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入住这6家PICU的1 340例患儿,调阅病历资料,统计患儿的年龄、性别、入院24 h小儿死亡风险评分Ⅲ、是否接受机械通气、是否接受镇静和(或)镇痛治疗、是否监测镇静和(或)镇痛情况、住院病死率等。依据是否接受镇静治疗和(或)镇痛治疗,将患儿分为单纯镇静组(798例)、镇静+镇痛组(120例)及非镇静镇痛组(422例),比较各组的病种、机械通气比例、低血压发生率、平均住PICU天数及院内病死率。结果:1 340例患儿的平均年龄为(13.3±6.4)个月,其中男786例(58.7%)。6家PICU均已开展镇静治疗,其中5家PICU进行常规镇静评估;已开展镇痛治疗的PICU有4家,其中仅有2家进行常规疼痛评估。共有918例(68.5%)患儿接受了镇静治疗和(或)镇痛治疗,咪达唑仑是最常用的镇静药物,其次是右美托咪定。526例(57.3%)患儿进行了镇静评估监测,最常用的评估方法是Richmond躁动镇静量表。120例(9.0%)患儿接受了镇静联合镇痛治疗,芬太尼是最常用的镇痛药物,38例(31.7%)患儿接受了常规疼痛评估。3组患儿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镇静+镇痛组外科疾病的比例最高,该组机械通气患儿的比例也最高(100.0%,120/120),非镇静镇痛组机械通气患儿的比例最低(11.4%,48/4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镇静+镇痛组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略短于单纯镇静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镇静+镇痛组低血压发生率最高,非镇静镇痛组低血压发生率最低[21.7%(26/120)比2.1%(9/422), P<0.01]。院内病死率和平均住PICU天数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苯二氮 类药物仍是目前山东省PICU中主要使用的镇静药物,右美托咪定的应用逐渐增加,但镇痛剂应用的比例很低。目前镇痛镇静治疗主要用于外科术后及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儿,镇痛镇静治疗虽未增加患儿的院内病死率及平均住PICU天数,但增加了低血压的发生率。山东省PICU的镇静镇痛治疗和监测仍欠规范,主要体现在镇痛治疗以及对镇静和疼痛水平的评估未受到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评分目标导向镇痛镇静对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管理的改良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评分目标导向镇痛镇静对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管理的改良效果。方法:选择本院经主动脉CTA检查确诊为主动脉夹层的患者110例,年龄≥18岁、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55):常规组和目标导向镇痛镇静组。2组均进行常规术前管理。常规组静脉泵注芬太尼0.13 μg/min,调整芬太尼给药速率维持静态数字评分量表(NRS)评分0~3分。目标导向镇痛镇静组静脉泵注咪达唑仑0.02 mg·kg -1·h -1、芬太尼0.13 μg/min,调整咪达唑仑和芬太尼泵注速率维持Richmond躁动-镇静量表评分-2~0分,维持静态NRS评分0~3分。2组静脉泵注尼卡地平,调整给药速率维持SBP 100~120 mmHg,口服美托洛尔维持心率60~70次/min。记录达目标血压所需时间、24 h芬太尼及尼卡地平用量,记录镇痛镇静期间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围术期死亡情况。 结果:与常规组比较,目标导向镇痛镇静组达目标血压所需时间缩短,24 h芬太尼及尼卡地平用量减少( P<0.05)。2组患者均未见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未见围术期死亡发生。 结论:评分目标导向镇痛镇静(Richmond躁动-镇静量表评分-2~0分,静态NRS评分0~3分)可更好地控制血压和心率,有助于改善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管理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右美托咪定对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患者术后谵妄和生殖激素水平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预防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prostate, TURP)患者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 POD)及术后躁动(postoperative agitation, PA)的效果,并分析其对生殖激素的影响。方法:行TURP的患者168,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4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舒芬太尼、丙泊酚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Dex进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治疗。记录患者术后2、8、12、24 h VAS评分与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患者术后1、2、3 d POD的发生率,ELISA法检测患者术后24 h及术后1周血清生殖激素水平,记录患者术后2、8、12、24 h MAP与心率,观察术后1周内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2 h Ramsay镇静评分,术后8、12、24 h 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降低( 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当日,术后1、2 d POD发生率及术后3 d内POD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术后24 h,观察组患者血清睾酮(testosterone, T)和雌激素(estrogenic hormone, E2)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而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FSH)和黄体生成素(luteotropic hormone, LH)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血清生殖激素水平较术后24 h均升高( 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MAP和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仅出现1例恶心呕吐,观察组无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TURP患者术后采用Dex镇痛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POD与PA的发生率,从而间接促进性腺功能尽快恢复,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呼吸力学导向的镇静策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膈肌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呼吸力学导向的镇静策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机械通气(MV)患者膈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收治的行有创MV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经口气管插管行MV,并给予支气管扩张药物、糖皮质激素、抗感染、祛痰、营养支持、镇痛镇静等治疗;两组镇静药物均为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镇痛药物均为舒芬太尼。观察组每6 h行呼吸力学监测,根据患者呼吸力学状态调整镇静深度:气道阻力(Raw)>20 cmH 2O·L -1·s -1时,给予深镇静,维持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3分;Raw为10~20 cmH 2O·L -1·s -1时,初始镇静深度维持RASS评分-2~0分;Raw<10 cmH 2O·L -1·s -1时,停止镇静,或给予浅镇静,维持RASS评分-2~0分。对照组初始即给予浅镇静,维持RASS评分-2~0分。两组均于镇静过程中调整镇静深度,以维持人机同步,保证患者安全。床旁超声测量患者膈肌移动度(DE),同时记录潮气量(VT)、呼吸频率(RR),计算膈肌浅快呼吸指数(D-RSBI,D-RSBI=RR/DE)和膈肌运动效能(DEE,DEE=VT/DE)。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 d、5 d时DE、D-RSBI、DEE的差异;比较两组镇静3 d内RASS评分的差异;比较两组MV时间及28 d病死率的差异。 结果:共入选96例患者,因谵妄、MV时间<3 d等原因剔除6例,最终入组90例,观察组46例,对照组44例。治疗前两组DE、D-RSBI、DE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D-RSBI均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DEE则均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且观察组3 d、5 d D-RSB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次·min -1·mm -1:3 d为1.73±0.48比1.96±0.35,5 d为1.45±0.64比1.72±0.40,均 P<0.05),DEE则均显著高于对照组(mL/mm:3 d为19.7±4.3比17.1±3.9,5 d为25.8±5.6比22.9±5.4,均 P<0.05);两组各时间点D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镇静2 d内观察组RA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1 d为-3.78±0.92比-2.34±0.68,2 d为-2.87±1.04比-2.43±0.79,均 P<0.05),3 d时两组RA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MV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d:5.78±2.01比6.84±2.27, 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各有1例患者死亡,28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比2.2%, P>0.05)。 结论:对于行MV治疗的AECOPD患者,呼吸力学导向的镇静策略能够降低D-RSBI,增加DEE,缩短MV时间,具有一定的膈肌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引导下连续隐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下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超前镇痛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连续隐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下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超前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6—10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的12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隐神经阻滞组+全身麻醉)、B组(股神经阻滞组+全身麻醉)和C组(单纯全身麻醉组),每组40例。比较三组术后不同时间点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S躁动量表和Ramsay镇静量表评分、术后恢复及镇痛情况。结果:A、B组术后6、12、24、48 h VAS静态评分和动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术后6、12、24、48 h膝关节活动度大于B组和C组[(74.8 ± 8.1)°比(68.4 ± 8.2)°和(63.2 ± 7.0)°、(77.4 ± 10.9)°比(73.0 ± 10.0)°和(68.6 ± 8.3)°、(82.6 ± 10.4)°比(77.4 ± 9.6)°和(73.2 ± 8.3)°、(91.8 ± 6.1)°比(86.8 ± 6.6)°和(82.8 ± 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B组术后6、12、24、48 h RS躁动量表评分和Ramsay镇静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首次下床时间短于B组[(20.9 ± 3.0) h比(27.4 ± 3.5) h],行走距离长于B组[(7.1 ± 1.6) m比(5.2 ± 1.3) 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连续隐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全身麻醉单侧TAK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可促进定向力及膝关节活动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早期目标导向镇静在急性脑损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早期目标导向镇静(EGDS)策略用于急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GDS组和按需镇静组。EGDS组患者入组后立即持续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镇静,以0.2 μg·kg -1·min -1为起始剂量,连续72 h;按需镇静组则静脉推注丙泊酚按需镇静。采用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和脑电双频指数(BIS)持续监测镇静深度。所有患者均给予舒芬太尼维持镇痛,并依据病情需要给予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止血或抗血小板等综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24、48、72 h的生命体征、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BIS和动脉血气分析,以及机械通气时间、镇痛药物用量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① 110例患者中剔除脑出血再次手术、脑疝病情恶化、家属放弃治疗、中途退出试验患者后,最终有105例完成治疗,其中EGDS组56例,按需镇静组49例,两组性别、年龄、颅脑损伤类型、基线APACHEⅡ和GCS评分及机械通气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与镇静前比较,两组镇静后心率(HR)均显著下降直至72 h,以EGDS组降低更显著(次/min:70.49±7.53比79.83±9.48, P<0.05)。除HR外,按需镇静组APACHEⅡ和GCS评分于镇静72 h较镇静前明显改善,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与镇静前比较,EGDS组于镇静24 h起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即明显升高,48 h起平均动脉压(MAP)明显降低、GCS评分和BIS明显升高,直至72 h,且各指标均较按需镇静组明显改善〔72 h PaCO 2 (mmHg,1 mmHg=0.133 kPa):40.30±5.98比31.57±8.20,72 h MAP(mmHg):85.01±8.26比89.54±9.41,72 h GCS评分(分):8.62±3.34比7.89±2.74,72 h BIS:60.87±24.79比56.68±33.43,均 P<0.05〕;EGDS组APACHEⅡ评分仅于镇静72 h明显低于镇静前,且与按需镇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17.10±7.05比18.90±3.32, P>0.05);EGDS组氧合指数(PaO 2/FiO 2)仅在镇静24 h较按需镇静组显著升高(mmHg:261.05±118.45比226.45±96.54, P<0.05)。③与按需镇静组比较,EGDS组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缩短(h:20.56±9.03比27.75±11.23, P<0.05),舒芬太尼总量显著减少(μg:79.16±26.76比102.46±35.48, P<0.05)。④与按需镇静组比较,EGDS组心动过缓发生率显著升高〔10.71%(6/56)比6.12%(3/49), P<0.05〕,心动过速发生率显著下降〔14.29%(8/56)比38.78%(19/49), P<0.05〕,而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6%(3/56)比4.08%(2/49), P>0.05〕;按需镇静组意外拔管发生率为4.08%(2/49),而EGDS组无一例意外拔管事件发生。 结论:EGDS可提高急性脑损伤患者GCS评分和BIS,提示该镇静策略可能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且方法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