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期酒精摄入对小鼠小脑颗粒层场电位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小鼠长期酒精注射中毒模型,探讨长期酒精摄入对小鼠小脑皮层苔藓纤维-颗粒细胞感觉信息突触传递的影响机制。方法:20只6~8周龄的健康雄性ICR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组(对照组)和酒精摄入组(酒精组),每组10只。酒精摄入组每日腹腔注射浓度为20%的酒精,对照组则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注射周期均为28 d。注射结束后,在小脑的Crus Ⅱ区清除头皮及肌肉组织,去除颅骨,剥离硬脑膜,利用气体喷射装置在同侧触须垫30 mm处给予吹风刺激,寻找最大反应部位后,在小鼠脑表面灌流NMDA受体阻断剂[D-(-)-2-amino-5-phosphono-valerate,D-APV]、代谢性谷氨酸受体1阻断剂(JNJ16259685)及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每种药物灌流20 min,两种药物之间用人工脑脊液充分灌流直到波形恢复,期间通过膜片钳技术,记录小鼠小脑颗粒层电位波形的变化特点。采用Clampfit 10.3软件和SPSS 22.0软件对所有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给予吹风刺激后酒精组小鼠颗粒层场电位反应的潜伏期(11.8±0.7)ms较对照组(10.1±0.2)ms显著延长( t=-8.041, P<0.05),N1的振幅(1.2±0.1)mV明显小于对照组(0.6±0.1)mV( t=-12.728, P<0.05)。与对照组比较,酒精组小鼠颗粒层场电位反应抑制性成分P1波形上升时间[(4.4±0.2)ms,(3.2±0.2)ms]、持续时间[(12.1±0.5)ms,(10.3±0.2)ms]、消退时间[(7.8±0.2)ms, (6.9±0.2)ms]、波形下面积[(7.3±0.2)ms,(4.3±0.2)ms]均显著升高( t=16.100,-11.840,-11.673,-35.576,均 P<0.05)。而两组小鼠刺激结束反应波形Roff波的振幅、波形半宽值、波形上升时间和衰减时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909,-0.910,-0.789,1.462;均 P>0.05)。当酒精组小鼠脑表面灌流JNJ16259685时,给予的5个吹风刺激诱发场电位的振幅较给药前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酒精组小鼠脑表面灌流D-APV后,吹风刺激诱发的场电位P1的振幅[(42.3±1.5)mV]较给药前[(101.1±0.9)mV]及洗脱后[(100.1±2.2)mV]均显著降低( t=106.762,-69.605;均 P<0.05),P1的波形下面积[(42.6±1.3)%]较给药前[(100.6±1.6)%]与洗脱后[(97.6±2.2)%]也显著减小( t=88.862,-67.791;均 P<0.05),且N2/N1比值(0.3±0.1)较给药前(0.4±0.1)与洗脱后(0.3±0.1)也明显降低( t=2.242,2.121;均 P<0.05)。对照组小鼠脑表面灌流NMDA后,P1的振幅[(110.7±3.2)mV]较给药前[(100.1±0.9)mV]与洗脱后[(102.0±1.7)mV]显著增加( t=-10.173,7.669,均 P<0.05),P1的波形下面积[(127.9±3.5)%]较给药前[(100.0±3.1)%]与洗脱后[(115.0±5.3)%]显著升高( t=-18.698,6.447,均 P<0.05),而且N2/N1比值(0.5±0.1)较给药前(0.3±0.1)与洗脱后(0.3±0.1)也明显增高( t=-5.669,5.669,均 P<0.05)。对照组小鼠脑表面灌流NMDA受体阻断剂D-APV后,面部吹风刺激诱发的场电位与给药前及洗脱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长期酒精摄入显著压制MF-GC兴奋性谷氨酸能突触传递,增强小脑皮层GABAA受体介导的抑制性反应,抑制性成分的增强依赖于NMDA受体,但不依赖于1型代谢性谷氨酸受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充分认识COVID-19相关眼部损害,努力提高诊疗水平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ARS-CoV-2)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在全球持续大流行,给全球医疗模式带来了深刻影响,更多积累的、新的医学资料提示SARS-CoV-2感染会侵犯患者多个器官,但对其引起的眼部相关病变特征及其危害仍缺乏足够认识。已有的临床资料发现,COVID-19相关眼病主要包括眼表炎性病变和眼后节的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疾病不仅表现为急性炎性反应过程,还可导致视网膜和脉络膜的微血管栓塞性病理过程,给患者,尤其是首诊为眼科的患者视力预后可能带来长期影响,准确诊断COVID-19相关眼病是眼科医生面临的挑战。眼科医生应深入了解SARS-CoV-2感染者眼病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发展规律,利用目前的眼科多模式影像检查以减少患者相关眼部疾病的漏诊和误诊,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尽可能降低疾病对视功能损害的风险。建议眼科临床工作者开展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及多学科临床研究,以降低COVID-19相关眼病患者的致盲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的眼部基因治疗相关免疫应答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腺相关病毒载体已广泛应用于眼部及全身疾病的基因治疗中,然而,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基因治疗可能引发与免疫炎性反应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从而影响基因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基因治疗后引起的眼内免疫炎性反应被称为基因治疗相关葡萄膜炎,这已成为限制眼部长期和有效基因治疗的主要障碍之一。本文从基因治疗的免疫应答机制、相关葡萄膜炎的眼部表现、免疫炎症影响因素和防治策略4个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发展更安全、有效的眼部基因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栀子提取物GJ-4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中药栀子提取物GJ-4的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为其开发成为治疗老年痴呆的新药提供安全依据。方法:在急性毒性实验中,将30只ICR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栀子提取物2.5 g/kg组和栀子提取物5.0 g/kg组,每组10只。栀子提取物2.5 g/kg组和栀子提取物5.0 g/kg组小鼠分别灌胃2.5、5.0 g/kg栀子提取物GJ-4混悬液。对照组灌胃等体积的0.5%羧甲基纤维素钠(sodium carboxymethyl cellulose, CMC-Na)。连续灌胃7 d。记录小鼠死亡率、体重和一般状况。计算小鼠的心脏指数、肝脏指数、肾脏指数,采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血清中ALT、ALP、BUN、SCr水平。长期毒性实验中,将75只ICR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栀子提取物100、250、500、1 000 mg/kg组,每组15只。栀子提取物100、250、500、1 000 mg/kg组分别灌胃100、250、500、1 000 mg/kg栀子提取物GJ-4混悬液,对照组灌胃等体积的0.5% CMC-Na,1次/d,连续给药30 d。记录小鼠的死亡率、体重、精神状态。计算小鼠的脏器指数,检测血清中ALT、ALP、BUN水平。结果:急性毒性实验中,各组小鼠精神状态和饮食情况良好,观察7 d内小鼠未出现死亡。与对照组比较,给药组小鼠体重、心脏指数、肝脏指数、肾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栀子提取物2.5 g/kg组小鼠血清BUN[(10.17±0.82)mmol/L比(11.25±0.47)mmol/L]水平降低( P<0.05),栀子提取物5.0 g/kg组小鼠ALP[(116.0±10.75)U/L比(148.0±25.73)U/L]水平降低( P<0.05)。长期毒性实验中,各给药小鼠精神状态和饮食情况良好,均未出现死亡。与对照组比较,栀子提取物各剂量组小鼠体重、心脏指数、肾脏指数、脾脏指数及血清ALT、ALP、BU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栀子提取物250 mg/kg组肝脏指数[(4.90±0.56)比(4.38±0.49)]升高( P<0.01),胸腺指数[(0.09±0.02)比(0.14±0.04)]降低( P<0.05)。 结论:栀子提取物GJ-4在小鼠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实验中未表现出明显毒性,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液体火箭推进剂N 2O 4中毒机制及救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综述国内外关于液体火箭推进剂四氧化二氮(nitrogen tetroxide,N 2O 4)引起的组织损伤、中毒机制及救治措施的研究进展。资料来源与选择 国内外相关领域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资料。资料引用 引用国内外公开发表文献51篇。资料综合 N 2O 4是一种无色气体或液体,易分解为二氧化氮,具有易燃、易爆、强氧化性和有毒性等特点。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N 2O 4泄露有可能引起中毒、爆炸事件,严重威胁从业人员身心健康。吸入N 2O 4初期可出现眼及呼吸道刺激症状,严重者表现为肺水肿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长期接触有可能导致特发性肺纤维化,且N 2O 4中毒者同时受到爆炸的冲击伤,增加救治难度。大量实验研究表明,维生素E、丹参等可降低N 2O 4引起的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但实际救治时因缺乏特效解毒剂,多采用给氧、纠正肺水肿等对症治疗。 结论:N 2O 4中毒可引起呼吸道炎症和肺水肿等急性呼吸系统损伤,也可导致纤维化或其他器官损伤等慢性疾病,多采取对症和支持治疗。提示需对N 2O 4进行深入研究,阐明其作用的分子机制,为临床救治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英夫利昔单抗在儿童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的非特异性肠道疾病,其治疗方法主要以药物为主。目前英夫利昔单抗(IFX)是唯一应用于我国炎症性肠病患儿的生物制剂,本质上是生物合成的人鼠嵌合性单克隆抗体,能够与T淋巴细胞上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相结合,通过细胞毒作用和诱导淋巴细胞凋亡来抑制炎性反应。IFX可以达到有效的短期诱导缓解和长期维持缓解症状,同时具有促进黏膜修复、改善患儿生存质量及减少并发症的作用。临床研究中也发现存在一部分对IFX治疗反应差或无效的病例。另外由于生物制剂高昂的成本,生物仿制药正逐渐开始研发与应用。现就IFX在儿童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砷致肝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砷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具有致癌作用的类金属毒物,急性或长期砷暴露会造成机体一系列损伤,主要表现在肝脏,如肝肿大、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近年来,关于砷暴露对肝损伤的机制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本文将对砷致肝损伤的主要发病机制进行系统综述,包括DNA甲基化、氧化应激、炎性反应、肝细胞凋亡、肝纤维化及自噬等方面,旨在为砷中毒的防治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胆道闭锁肝纤维化病因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胆道闭锁(BA)是引起婴儿阻塞性黄疸最常见的原因,其显著特征是肝外胆道进行性梗阻和肝纤维化。尽管葛西(Kasai)手术可以改善部分患儿的预后,但并不能有效阻止肝纤维化的进展,大多数患儿仍需肝移植才能长期存活。目前关于胆道闭锁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最新研究结果显示胆道闭锁肝纤维化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基因、胆道发育异常、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和炎性反应、上皮间质转化、血管系统等因素有关,本文就胆道闭锁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对未来改善胆道闭锁患儿术后的长期生存率和减少肝移植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光敏蛋白 PsCatCh2.0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新型光敏蛋白 PsCatCh2.0转染至视网膜色素变性模型rd1小鼠视网膜1年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对光反应、视网膜炎症及细胞凋亡情况。 方法:雄性rd1小鼠24只随机均分为rd1实验组、rd1对照组,各12只。rd1实验组小鼠鼻侧角巩膜缘下1 mm处玻璃体腔注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2/2-巨细胞病毒启动子(CMV)- PsCatCh2.0-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1.5 μl,2周后颞侧角巩膜缘下1 mm处再次注射相同剂量的重组病毒。注射后1年,用膜片钳技术记录表达 PsCatCh2.0的RGC对光反应;行免疫荧光染色评估 PsCatCh2.0在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行视网膜铺片染色评估重组病毒的转染效率,并计数RGC;使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评估内层视网膜厚度;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视网膜中核因子(NF)-κB p65的蛋白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ax)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观察各组小鼠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注射重组病毒后1年,表达 PsCatCh2.0的RGC产生的电流约为30 pA。 PsCatCh2.0-EGFP与RGC呈共定位表达;少量与无长突细胞共定位,几乎不与水平细胞、双极细胞共定位。rd1实验组、rd1对照组小鼠RGC密度、内层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14.35、0.05, P>0.05)。rd1实验组小鼠视网膜NF-κB p65蛋白表达量以及TNF-α、IL-6 mRNA表达均低于rd1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4.61、5.91、5.78, P<0.05)。rd1实验组小鼠视网膜中呈红色荧光的凋亡细胞数量少于rd1对照组,Bax mRNA表达低于rd1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52, P<0.01 )。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rAAV2/2-CMV- PsCatCh2.0-EGFP后1年,表达 PsCatCh2.0的RGC仍可产生光电流;长期转染表达 PsCatCh2.0对RGC无明显细胞毒性作用,也不增加视网膜的炎性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肠-菌-肝轴及其在肠衰竭相关性肝损害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由于长期的肠道摄入不足,肠衰竭患者不得不依赖肠外营养(PN)来维持能量和正常的生理需求。然而PN在提供能量及营养物质的同时,也会引起肝脏损害。此外,由于肠道结构和内环境发生改变,IF患者往往伴随着肠道菌群失调及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过度生长的细菌代谢产生的毒性介质可诱导肠道炎性反应和胆汁酸代谢紊乱,最终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及肠衰竭相关性肝损害(IFALD)。自1998年Marshall首次提出肠-肝轴的概念以来,肠-肝轴紊乱在IFAL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也备受关注。肠道-肝脏之间的"对话"是维持肝脏代谢和肠道内稳态平衡的关键,二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然而,作为一个"被遗忘的器官",肠道菌群在IFAL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因此,笔者首次提出肠-菌-肝轴这样一个全新的概念,试图强调肠道菌群是肠-肝轴中的重要一环,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在IF患者肠道和肝脏损害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肠-菌-肝轴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深入研究,将对理解IFALD的发病机制和改进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