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追踪方法学的个性化管理在儿童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基于追踪方法学的个性化管理在儿童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杭州市儿童医院门诊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行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儿童9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研究组采用以追踪方法学为基础的个性化管理。比较两组护士静脉穿刺管理效果、亲属有关门诊输液知识知晓情况、安全检查项目得分、留置针不规范使用率、静脉治疗不良情况。结果:研究组护士操作技能评分、降低输液风险评分、提高患儿或亲属维护穿刺管依从性分别为(3.51±0.35)分、(3.50±0.26)分、(3.62±0.29)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2±0.23)分、(3.19±0.12)分、(3.38±0.2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19、7.57、4.69,均 P < 0.001);研究组亲属门诊输液知识知晓情况达标率为97.96%(48/49),高于对照组的83.67%(4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00, P < 0.05);研究组作业安全、病区管理、急救管理评分分别为(97.98±0.30)分、(98.03±0.50)分、(99.78±0.32)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5.72±0.26)分、(95.31±0.37)分、(96.28±0.2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9.85、30.61、59.42,均 P < 0.001);研究组留置针不规范使用率为12.24%(6/4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2.86%(2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1.50, P < 0.001)。 结论:基于追踪方法学的个性化管理在门诊输液儿童外周静脉留置针维护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静脉留置针的维护效果,预防非计划性拔管,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FMEA管理模式在留置针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管理模式在留置针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从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留置针患者中选择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软件产生自动序列号,将序列号放入密封的信封中,按照进入研究的先后顺序由患者盲抽,进而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病例数都是60例,分别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实验组给予FMEA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护理质量、失效模式的RPN值(风险指数)、静脉炎、感染及堵塞情况。结果:实验组护理质量量表总分及静脉输液应用效应、护士基础护理水平、护士应急护理能力、护士服务风貌4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t=12.072、9.250、4.467、6.381、12.136, P<0.05)。实验组静脉炎、堵管及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χ2=4.013、4.288、4.169, P=0.045、0.038、0.041<0.05)。实验组干预后输液装置连接期间不够紧密、穿刺部位选择不恰当、皮肤消毒不彻底、护士穿刺技术不够熟练、未熟练掌握敷贴粘贴方法、健康宣教不到位、未熟练掌握冲封管技术主要失效模式RPN值较干预前明显下降,( P<0.05)。 结论:FMEA管理模式在留置针护理中应用,能够降低静脉炎、堵管及感染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风险预见式护理管理措施预防输液室安全事故发生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风险预见式护理管理措施在预防输液室安全事故发生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6月在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接受门诊输液的患者754例设为对照组,为风险预见式护理管理措施实施前;在实施风险预见式护理管理措施后,随机选取2019年7~12月在该院接受门诊输液的患者754例设为观察组。对实施风险预见式护理管理措施前后护理质量、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实施风险预见式护理管理措施后,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操作技术、基本素质、岗位职责以及输液质量的评分均明显大于实施风险预见式护理管理措施活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风险预见式护理管理措施应用于输液室质量安全管理中,能够有效避免不安全因素造成的安全事故,减少护患纠纷,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患者流量探索门诊护士固定岗与动态岗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分析门诊患者流量,探索门诊护士固定岗与动态岗联合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调取HIS系统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期间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各护理科室在每月、每天不同时段的患者流量数据,分析其变化规律。打破原有的排班模式,门诊所有护理科室岗位优效组合、搭配排班,固定岗与动态岗相结合的模式:各科室根据工作特点选出部分人员组成门诊动态岗,轮转排班;同时根据门诊流量比例改革绩效。比较排班模式改变前后人力资源利用情况、高峰时段患者等候时间、投诉及护理差错发生次数、护患满意度。结果:排班模式改变后,节约护士约1.60人;抽血室、输液室高峰时段患者等候时间分别从(16.40±6.36)min缩短至(7.31±2.31)min、从(26.26±7.08)min缩短至(12.44±3.8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投诉及护理差错发生次数由13降到1例;患者满意度从86.56%上升到98.43%,护士自我评价满意度从66.67%上升到97.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门诊各护理科室固定岗与动态岗相结合排班模式是一项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的有效措施,在持续推动门诊优质护理服务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应用达雷妥尤单抗120 min快速输注方案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以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为特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1],好发于中老年人,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MM发病率逐年上升 [2]。达雷妥尤单抗作为第一个被批准用于治疗MM患者的人源化CD38单克隆抗体药物 [3],目前已被国内外多个权威指南推荐用于复发或难治性MM(RRMM)及新诊断MM(NDMM) [4]。达雷妥尤单抗于2015年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2019年在中国获批上市,随着2021年正式被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1年)》,患者的用药需求激增。与其他单克隆抗体类似,输液相关不良反应(IRR)是接受达雷妥尤单抗治疗患者最常见的不良事件(AE),包括上呼吸道症状(咳嗽、咽喉部不适、鼻塞、喘息或呼吸急促)、寒战、皮疹和胃肠道症状等。SIRIUS和GEN501数据的综合分析表明,大多数(95.8%)IRR发生在第1次输液期间,第2次(7%)及以后(7%)IRR发生率较低 [5]。目前临床中多按药品说明书的推荐输注速度进行缓慢输注,即首次输注中位时间为7 h,第二次输注中位时间为4.3 h,所有后续输注中位时间为3.5 h [3]。由于当前达雷妥尤单抗输注时间较长且输注频率较高,现有住院资源已不能满足用药需求,亟需验证更短时间输注方案的安全性,探索门诊或日间病房输注的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微信平台的置管随访群在门诊PICC携管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微信平台建立的置管随访群在门诊PICC携管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5月1日至2017年10月31日在该院静脉输液护理门诊进行PICC置管患者1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1例。依据PICC置管流程,结合患者需求,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通过视频、图文等形式向患者讲述携管期间可能出现出血、断管、水肿、感染等专业问题;观察组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被邀请加入置管随访群,充分利用微信平台咨询专业护士有关PICC问题。结果:观察组通过置管随访群延续护理,并发症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满意度(97.54%)与对照组(93.83%)比较明显提高。 结论:基于微信平台的置管随访群对门诊PICC携管患者是一个有效的延续护理方法,减少了患者携管期间的并发症,提高了携管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出院患者的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合并视网膜下纤维增生膜3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1,女,53岁,因"双眼视力下降3个月余"于2021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门诊就诊。患者既往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6年,长期口服激素治疗,现服用美卓乐10 mg 1次/d进行治疗。2015—2017年曾因视力下降于外院诊断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未予治疗。就诊前3个月,外院诊断双眼红斑狼疮性视网膜病变,给予静脉地塞米松输液治疗后患者双眼视力下降加重。眼科专科查体:视力右眼0.04,左眼0.25;眼压正常;双眼结膜无明显充血,角膜透明,角膜后沉着物(-),前房深度正常,房水闪辉(-),右眼晶状体核密度增高,左眼晶状体后囊下混浊。眼底检查示:双眼黄斑区及后极部视网膜多发黄白色病灶,网膜下液暗区形成。眼底自发荧光示:右眼黄斑区、左眼视盘上方及颞下方低荧光灶,周围高荧光。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示:双眼后极部多发片状高荧光,随时间呈墨迹样荧光素渗漏。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示:双眼后极部脉络膜血管扩张呈斑驳强荧光,右眼黄斑区及左眼颞下方可见片状荧光遮蔽。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示:右眼黄斑下高反射物质,少许视网膜下液;左眼颞侧视网膜下液,视网膜下高反射团块。诊断为:双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双眼白内障。建议减停激素,予螺内酯40 mg 2次/d口服治疗。患者因担心红斑狼疮复发未减停激素。1个月后随访,患者视力下降。视力检查:右眼为0.03,左眼为0.04。广角眼底照相示:右眼黄斑区及鼻下方可见黄白色病灶,左眼颞下方可见黄白色条索状纤维增殖膜形成(图1A)。黄斑OCT示:右眼黄斑下高反射物质较前增多,神经上皮层间积液;左眼可见小片色素上皮脱离,视网膜下积液和高反射团块(图1B)。给予右眼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5 mg/0.05 mL注射2次。5个月后,视力检查示:视力右眼为0.05,左眼为手动。复查黄斑OCT示:右眼黄斑下高反射物质大部分吸收,水肿消失,视网膜外层结构受损和中心凹下团块状纤维化;左眼颞下方条索状视网膜下膜较前变化不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Y型针管回缩式安全静脉留置针和直型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在儿科门诊输液中的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Y型针管回缩式安全静脉留置针和直型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在儿科门诊输液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儿科门诊收治的输液患儿4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00例。对照组采用直型安全型静脉留置针,研究组采用Y型针管回缩式安全静脉留置针。比较两组患儿穿刺成功率、输液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家属对穿刺满意度、舒适度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穿刺一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研究组输液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研究组患儿家属对穿刺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研究组患儿穿刺舒适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研究组干预后生理及情感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Y型针管回缩式安全静脉留置针在儿科门诊输液中应用可显著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及患儿满意度和舒适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了患儿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对患儿门诊输液进程及非计划性拔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对门诊输液患儿输液进程及非计划性拔管的影响。方法:该科自2018年1月开始实施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选取该院2017年7~12月收治的4 721例门诊输液患儿作为对照组;选取2018年1~6月收治的4 963例门诊输液患儿作为干预组。干预方法包括成立输液进程管理小组、归纳老输液进程、总结失效模式、分析原因并采用风险优先数(Risk Priority Number,RPN)评分、解决问题、效果评价。结果:干预组各项失效模式RPN评分及非计划性拔管例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能够显著优化门诊输液患儿输液进程,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743家二级和三级医院静脉治疗现状的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我国二级和三级医院静脉治疗现状,为加强静脉治疗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8年10—11月由中华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在其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便利选择医院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中华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委员会设计的"全国各级医院静脉输液治疗护理情况调查"。本研究共在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医院发放问卷759份,回收759份,有效问卷743份,有效回收率为97.9%。结果:本调查中,在调查日全院住院输液人数占住院总人数的68.0%~90.0%,平均79.6%;输液2.8~4.3袋/d,人均3.4袋/d。628家(85.3%,628/736)医院开展了中心静脉导管(CVC)技术,595家(80.8%,595/736)医院开展了PICC技术,三级医院开展PICC、中长导管盲穿、超声引导下应用塞丁格穿刺技术、X线、心电图进行PICC导管尖端定位技术的比例高于二级医院,差异均有统计意义( P<0.05)。静脉治疗专科护士队伍以本科学历、中级职称、10年及以上工作年限为主。70%以上的医院静脉治疗/PICC专科护士承担了PICC置管与维护、并发症处理、专科护理门诊、会诊、培训等相关工作。 结论:我国人日均输液量处于较高水平,输液管理亟待加强;静脉治疗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静脉治疗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有待大范围推广。我国初步建成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静脉治疗专科护士队伍,静脉治疗专科护士工作地点得到拓展,工作内容以临床实践、教学为主。但不同等级医疗机构静脉治疗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性,二级医院静脉治疗技术、质量管理与信息化发展较为滞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