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性医院应对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急诊预检平战结合管理策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全球第四大死亡原因[1].据统计全国发热门诊就诊人数于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286.7万人次,2023年 1月23日后就诊人数呈现低位波动,2月13日为12.8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 95.5%[2].大量患者的激增将给医疗系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导致急诊科在呼吸道高峰期超负荷运转,系统的风险性系数将会提高.为了提高医护人员在应急状态下的应对能力,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中提出坚持平战结合[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21—2022 年兰州市某医院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体状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探讨2021—2022 年期间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ARI)患者的8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的情况。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就诊的8 710例AR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为0~17岁,其中男性患儿5 048例,女性患儿3 662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8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包括甲型流感病毒(FluA)、乙型流感病毒(FluB)、副流感病毒(PI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柯萨奇病毒B组(CoxB)IgM抗体进行检测,采用 χ2检验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8 710例ARI患儿中共检出阳性1 497例,阳性检出率为17.19%。在8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中MP检出率为11.34%,占比为66.0%,其次依次为FluB、CoxB、PIV、RSV、ADV、FluA和CP,占比分别为13.83%、9.55%、6.01%、2.61%、1.47%、0.40%和0.13%。其中呼吸道病毒(FluA、FluB、RSV、ADV、PIV、CoxB)占比为33.86%。不同性别患儿之间PIV、ADV 和MP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814、5.154、17.784, P<0.05)。学龄期患儿(6~17岁)检出率最高,占比33.27%(184/553)。ARI患者8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检出率在春季、冬季较高,夏季和秋季较低。综上,2021—2022 年期间本院ARI患者以MP和FluB感染为主,8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感染的高峰期是春季、冬季,6~17岁年龄段ARI患者8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检出率最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过敏专科门诊3 051例湿疹皮炎患者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湿疹皮炎患者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结果。方法:回顾2021年4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于华山医院过敏专科门诊就诊的3 051例湿疹皮炎患者,利用Phadia过敏原检测系统检测患者的血清特异性IgE水平,计算各项过敏原的检测阳性率,分析湿疹皮炎患者的常见吸入性过敏原和食物过敏原。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3 051例湿疹皮炎患者中,特应性皮炎1 412例,其他湿疹/皮炎1 639例。1 629例(53%)过敏原阳性,阳性过敏原数为(3.0 ± 1.6)个。最常见的3种吸入性过敏原分别是粉尘螨(904/1 522例,59%)、户尘螨(891/1 513例,59%)和链格孢霉(206/1 068例,19%);最常见的3种食物过敏原分别是虾(251/1 432例,18%)、鸡蛋白(165/992例,17%)和牛奶(149/994例,15%)。3 051例中,25例(1%)年龄< 2岁,571例(19%)2 ~ 12岁,285例(9%)12 ~ 18岁,2 170例(71%) > 18岁。在< 2岁、2 ~ 12岁患者组中,最常见的食物过敏原为鸡蛋白(77%、37%),12 ~ 18岁、> 18岁患者组中,最常见的食物过敏原为虾(31%、17%);户尘螨、粉尘螨是所有年龄组最常见的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36% ~ 84%),此外2 ~ 12岁患者组中,霉菌过敏率也较高,其中霉菌混合(37%)、链格孢霉(27%)。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间,每个月就诊患者的室外过敏原检测阳性率在10% ~ 15%间;树花粉、草花粉阳性率从2021年4月开始增加,高峰期出现在10月。特应性皮炎组过敏原阳性率(73%)高于非特应性皮炎组(37%, χ2 = 389.36, P < 0.001),常见阳性过敏原排序与湿疹皮炎患者基本一致。 结论:湿疹皮炎患者的常见过敏原为粉尘螨、户尘螨和链格孢霉,婴幼儿患者以食物过敏为主,而儿童、青少年和成人患者则均以吸入性过敏为主。特应性皮炎患者的过敏原阳性率明显高于非特应性皮炎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患者流量探索门诊护士固定岗与动态岗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分析门诊患者流量,探索门诊护士固定岗与动态岗联合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调取HIS系统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期间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各护理科室在每月、每天不同时段的患者流量数据,分析其变化规律。打破原有的排班模式,门诊所有护理科室岗位优效组合、搭配排班,固定岗与动态岗相结合的模式:各科室根据工作特点选出部分人员组成门诊动态岗,轮转排班;同时根据门诊流量比例改革绩效。比较排班模式改变前后人力资源利用情况、高峰时段患者等候时间、投诉及护理差错发生次数、护患满意度。结果:排班模式改变后,节约护士约1.60人;抽血室、输液室高峰时段患者等候时间分别从(16.40±6.36)min缩短至(7.31±2.31)min、从(26.26±7.08)min缩短至(12.44±3.8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投诉及护理差错发生次数由13降到1例;患者满意度从86.56%上升到98.43%,护士自我评价满意度从66.67%上升到97.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门诊各护理科室固定岗与动态岗相结合排班模式是一项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的有效措施,在持续推动门诊优质护理服务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09—2019年杭州市流感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2009—2019监测年度杭州市流感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为流感防治工作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并分析2009—2019监测年度杭州市的流感样病例(ILI)监测数据资料、流感病毒检测结果及ILI暴发疫情,并进行ILI预警分析。结果:2009—2019监测年度,杭州市报告ILI共计1 236 320例,ILI病例数占门急诊病例就诊总数的比例(ILI%)为2.59%。每年12月至次年2月为杭州市流感样病例发病高峰期,ILI%与流感病毒阳性率间变化趋势存在相关性( r=0.636, P<0.01),部分年份出现夏季高峰;ILI发病数最高的年龄组为0~4岁组(48.76%);10年间ILI各年龄组构成不全相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 2=27 637.981, P<0.01)。10年间病原学检测平均阳性率为22.07%,三种型别交替占优,检出最多的型别为甲型H3N2型(1 599/3 973,40.25%);共报告ILI暴发疫情88起,主要发生在12月和1月,其中小学报告的ILI暴发疫情最多,为64起(72.73%),预警信号多出现在1月和2月。 结论:杭州市流感病例发病以冬春季为主,不同病原型别交替出现,需及时进行预警预测,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黄花蒿花粉变应原舌下滴剂治疗季节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及依从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探讨黄花蒿花粉变应原舌下滴剂对季节性变应性鼻炎进行免疫治疗的疗效及其影响免疫治疗的依从性因素。本研究采用单中心对照研究,于2021年7—9月,共纳入80例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对黄花蒿花粉过敏的季节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其中40例接受舌下免疫治疗作为舌下免疫治疗组(SLIT组),另40例仅接受对症药物治疗作为对照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开始前蒿属花粉高峰期、治疗后第一年蒿属花粉高峰期的鼻结膜炎症状总评分(total rhinoconjunctivitis symptom score,TRSS)、视觉模拟量表评分(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总用药评分(total medication score,TMS)、药物鼻结膜炎症状联合评分(combined scores of medication and rhinoconjunctivitis symptoms,CSMRS),用于评估黄花蒿花粉舌下免疫治疗的疗效。跟踪分析研究免疫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脱落情况,详细记录脱落原因,分析探讨其安全性及影响免疫治疗依从性因素。结果显示,治疗前蒿属花粉高峰期两组患者TRSS、VAS、TMS、CSMRS比较,TRSS(SLIT组:12.393±3.023,对照组:12.450±3.029, t=-0.077, P=0.939)、VAS(SLIT组:8.357±1.026,对照组:8.400±0.982, t=-0.173, P=0.862)、TMS(SLIT组:3.214±0.568,对照组:3.175±0.501, t=0.301, P=0.764)、CSMRS(SLIT组:5.286±0.680,对照组:5.253±0.677, t=0.199, P=0.84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第一年花粉高峰期SLIT组的相应各项观察评分低于对照组,TRSS(SLIT组:3.964±1.551,对照组:7.750±2.169, t=-7.918, P<0.05)、VAS(SLIT组:2.893±0.956,对照组:5.175±1.481, t=-8.286, P<0.05)、TMS(SLIT组:1.821±0.863,对照组:3.175±0.501, t=-8.163, P<0.05)、CSMRS(SLIT组:2.489±0.921,对照组:4.468±0.601, t=-10.723, 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SLIT组在治疗后第一年花粉高峰期的相应各项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RSS(治疗前:12.393±3.023,治疗后:3.964±1.551, t=20.576,P<0.05)、VAS(治疗前:8.357±1.026,治疗后:2.893±0.956, t=30.070, P<0.05)、TMS(治疗前:3.214±0.568,治疗后:1.821±0.863, t=7.151, P<0.05)、CSMRS(治疗前:5.286±0.680,治疗后:2.489±0.921, t=14.533, P<0.05),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SLIT组患者用药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SLIT组共有12例患者脱落,依从率为70%,脱落原因分别为用药疗程长(4例,33%)、药物价格昂贵(3例,25%)、工作生活因素(3例,25%)、疫情影响(2例,17%)。综上,使用黄花蒿花粉舌下滴剂治疗1年可能改善蒿属花粉期黄花蒿花粉引起的季节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症状,但由于患者对免疫治疗缺乏足够的认识或者难以坚持规范化用药,接受舌下免疫治疗的依从性较差,故有待通过患者教育进一步提高舌下免疫治疗的依从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庆市涪陵区2010-2019年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2010-2019年重庆市涪陵区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为流感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2019年重庆市涪陵区流感监测哨点医院报告的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ILI )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2010-2019年,涪陵区报告ILI 42 169例,平均就诊率为1.22%,高峰期在冬春季和夏季。0~< 5岁组22 788例,占50.4%。2010-2019年共送检ILI咽拭子8 049份,核酸阳性率为14.52%,核酸检出阳性率最高的是甲型季H3型占比37.98%,其次是乙型BV型,占比30.80%,阳性检出率最高为1月份(26.34%),其次为11月份(24.85%)。结论:重庆市涪陵区流感主要出现在冬春季和夏季,优势毒株是季H3型,幼儿及在校学生是流感高发人群。应继续加强流感毒株的监测工作,大力宣传和推广疫苗接种,加强对易感人群的监测和预防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07年至2021年北京市单中心儿童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2007年至2021年北京市单中心就诊儿童传染病患者的传染病流行特征,为医院传染病疫情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全民健康信息化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记录的门诊就诊或住院的年龄<18周岁儿童传染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传染病病种、人群分布、时间分布特点,以及主要传染病的病原学特征。结果:共诊治儿童传染病患者219 260例,占全院诊治病例总数的5.73‰(219 260/38 295 800), 2010年和2019年出现2次发病高峰,分别为25 469例和22 928例。传染病病种以丙类传染病为主,占77.51%(169 947/219 260)。根据传播途径分类,粪-口传播传染病最常见,为144 712例(66.00%),空气飞沫传播传染病73 946例(33.73%),其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前5位的疾病为手足口病(114 864例)、流行性感冒(28 703例)、水痘(22 190例)、其他感染性腹泻病(21 040例)和猩红热(11 500例)。219 260例患儿中,男131 546例,女87 714例,男女比为1.5∶1;以≤6岁儿童为主要人群,共189 593例(86.47%);5月至7月为传染病报告的高峰期。手足口病病原体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为主,占35.02%(1 258/3 592),自2017年起柯萨奇病毒A组6型(CV-A6)构成比呈快速上升趋势。流行性感冒病原体以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为主,占62.18%(7 400/11 900)。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的病原体以轮状病毒为主,占87.55%(4 283/4 892)。结论:儿童传染病间断出现发病高峰,近年来空气飞沫传播传染病呈上升趋势。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水痘、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和猩红热为影响儿童的主要传染病,不同疾病存在年龄和发病季节特点,传统的传染病防治工作重点应该根据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变化逐步更新,做好高峰季节、重点人群的防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7—2021年北京市狂犬病暴露人群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北京市狂犬病暴露人群流行病学特征,指导北京市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及狂犬病防控工作。方法:收集2017—2021年北京市狂犬病预防处置门诊就诊患者的暴露级别、致伤部位、伤人动物等致伤信息,狂犬病疫苗接种、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注射等处置情况,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北京市狂犬病暴露人群特点。结果:2017—2021年北京市狂犬病暴露年均就诊257 082人次,狂犬病暴露年均就诊人次数占全人群的比例为11.84‰;狂犬病暴露就诊高峰期为每年的5—9月;朝阳区、海淀区和通州区就诊人次较多,占全市的41.63%。暴露人群中15~29岁年龄组占比最多,达31.34%,14岁及以下儿童占比为17.40%;学生占比16.58%。致伤部位以手部及四肢为主,达91.63%;暴露级别中Ⅲ级伤占比为37.29%,Ⅲ级伤首次暴露者被动免疫制剂使用比例为52.05%,各区Ⅲ级伤判定比例及被动免疫制剂使用率差异较大;伤人动物以犬只和猫为主,达96.64%;一犬伤多人事件报告起数下降,一犬伤多人中流浪犬占比达73.08%,Ⅲ级伤占比达72.87%,儿童多部位或头面部暴露达31.43%。结论:北京市近年狂犬病暴露就诊人次数呈上升趋势,但各区暴露级别判定比例等存在差异,暴露预防处置工作需进一步规范化;需针对重点区域及重点人群开展广泛宣传,增强其暴露后就诊意识。一犬伤多人事件以流浪犬为主,且Ⅲ级伤占比高,但事件起数明显下降,提示北京市犬只管理工作存在有效提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浙江省丽水市6 471例狂犬病暴露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丽水市中心医院动物致伤门诊接诊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暴露后处置情况,为本地区狂犬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丽水市中心医院2021—2023年6 471例狂犬病暴露者流行病学资料,包括暴露人群性别与年龄、致伤月份及部位、致伤动物种类、暴露等级、狂犬病疫苗接种情况、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注射等。结果:2021—2023年丽水市中心医院动物致伤门诊收治狂犬病暴露者共计6 471例,2021—2023年分别接诊1 133例、2 135例和3 203例,4~11月为暴露的高峰期,其中年龄21~30岁人群就诊率最高,达27.79%(1 798/6 471),为暴露的高危人群,3年间狂犬病暴露年龄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3.82, P<0.001);男、女性别比为1∶1.14( χ2=1.63, P=0.442);其中猫致伤3 317例(51.26%,3 317/6 471),犬致伤2 614例(42.16%,2 614/6 471),猫和犬为主要致伤动物( χ2=18.63, P=0.098)。暴露部位以上肢(4 131/6 471,63.84 %)和下肢(1 848/6 471,28.56%)居多,3年间各部位的暴露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05.79, P<0.001);其中Ⅱ级暴露占31.79%(2 057/6 471),Ⅲ级暴露占62.31%(4 032/6 471),Ⅲ级暴露者中应用被动免疫制剂者占55.13%(2 232/4 032)。 结论:丽水市中心医院动物致伤门诊狂犬病暴露者就诊数量逐年增高,就诊人群被猫和犬致伤的情况较突出,Ⅲ级暴露者被动免疫制剂使用率仍然有待继续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