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结直肠肿瘤手术患者衰弱变化趋势的纵向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老年结直肠肿瘤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和术后辅助治疗期衰弱变化的趋势,为扭转衰弱并改善患者健康结局提供实证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胃肠外科16例老年结直肠肿瘤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纵向质性研究方法对资料进行多次横断面收集,并纵向连贯分析.结果: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和GFI量表测评,共提炼出4个衰弱维度主题及对应8个亚主题:躯体衰弱的变化(趋向好转康复、危害成因多元化)、心理衰弱的变化(正向情绪调整、负向心理推移)、社会衰弱的变化(获得内外力量支持、缺乏同伴有效帮助)、认知衰弱的变化(自我能力肯定、自我效能减低).结论:老年结直肠肿瘤手术患者衰弱发展呈现不同变化趋势,临床医护人员应尽早识别衰弱趋势走向,明确衰弱类别、清晰多维交互关系,采用多模式干预方案实施预见性护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上海市82所医院围手术期护理质量现况及其与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上海市82所医院围手术期护理质量现况及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情况,并分析二者相关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9月在上海市二、三级医院护理质量督查中接受检查的82所医院外科病房作为研究对象。从上海市护理质量控制中心平台调取82所医院的住院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数据(患者病情掌握情况、围手术期护理常规及作业流程等)和外科病房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数据(床护比、护患比等)。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探讨住院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质量与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相关性。结果:上海市82所医院的围手术期护理质量达标率为56.1%(46/82),二级医院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总分达标率为30.4%(7/23),低于三级医院的达标率(66.1%,39/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82所医院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总分为(79.67±1.89)分,其中得分最低的项目为"围手术期并发症预见性护理",其次为"围手术期护理常规及作业流程"和"患者安全风险评估"。82所医院外科病房的床护比为1∶(0.47±0.21),护患比为1∶(12.20±6.44),本科学历及以上护士比例为(68±11)%,中级职称及以上护士比例为(38±7)%,工作年限5年及以上护士比例为(52±8)%。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总水平与护患比呈负相关( r=-0.367, P<0.01),与床护比、本科学历及以上护士比例、中级职称及以上护士比例和工作年限5年及以上护士比例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506、0.631、0.552、0.636; P<0.01)。 结论:上海市82所医院的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整体水平一般,且与病房床护比呈正相关,与护患比呈负相关。医院管理者应提高围手术期护理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完善围手术期护理风险管控机制,精益围手术期护理作业流程,构建手术并发症风险预测-预警-预控模式,优化护理人力资源结构,助力围手术期护理高质量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标识护理配合预见性护理方案在急诊颅脑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标识护理配合预见性护理方案在急诊颅脑创伤患者中救治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2月~2018年5月收治的急诊颅脑创伤患者93例,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进行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标识护理配合预见性护理进行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抢救及后期护理时不良事件发生、并发症、检查所耗费时间、急诊科入室时间、家属对于护理的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抢救及护理时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6.25%)显著少于对照组(2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6.25%)显著少于对照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检查所耗费时间、急诊科入室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对于护理的总满意度(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6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标识护理配合预见性护理干预具有显著效果,可减少患者在抢救及护理时不良事件的发生,减少并发症,缩短检查时间与入室时间,让患者得到更快的抢救,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预见性护理结合保温干预对腹腔镜手术患者体温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结合保温干预对腹腔镜手术患者体温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在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腹腔镜手术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护理模式分为观察组52例(预见性护理结合保温干预)和对照组50例(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手术前中后各时间点的体温、血压和心率及护理前后凝血功能和热舒适度。结果:观察组护理后各时间点体温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低体温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护理前后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ll time,AP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对照组护理后APTT、TT水平较护理前明显升高、FIB水平较护理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护理后各时间点MAP和HR值均高于护理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护理后非常舒适以及舒适的占比高于对照组,且总舒适度(96.15%)高于对照组(7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将预见性护理结合保温干预的护理模式应用于腹腔镜手术患者中,能降低其术中低体温和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且可改善患者术中血压、心率以及热舒适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风险预见式护理管理措施预防输液室安全事故发生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风险预见式护理管理措施在预防输液室安全事故发生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6月在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接受门诊输液的患者754例设为对照组,为风险预见式护理管理措施实施前;在实施风险预见式护理管理措施后,随机选取2019年7~12月在该院接受门诊输液的患者754例设为观察组。对实施风险预见式护理管理措施前后护理质量、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实施风险预见式护理管理措施后,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操作技术、基本素质、岗位职责以及输液质量的评分均明显大于实施风险预见式护理管理措施活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风险预见式护理管理措施应用于输液室质量安全管理中,能够有效避免不安全因素造成的安全事故,减少护患纠纷,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多元化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栓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多元化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栓塞(PE)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2年8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的82例COPD合并PE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模式的不同分为42例观察组(基于多元化的预见性护理)和4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分析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两组心理状态,使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估两组生活质量。结果:护理后两组SAS、SDS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后观察组4项临床症状的缓解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后两组躯体、心理、社会与物质生活4个维度的评估结果较护理前均有上升,且观察组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1.90%)低于对照组(3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COPD合并PE患者实施基于多元化的预见性护理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对预后和康复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问题解决理论的预见性干预对白内障手术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和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问题解决理论的预见性干预对白内障手术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眼科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120例白内障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120眼)及观察组60例(120眼)。对照组围术期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基于问题解决理论的预见性干预。对比两组应对方式、自我效能、焦虑程度、视力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面对维度分值高于对照组、回避和屈服维度分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分值高于对照组、状态焦虑量表(SAI)分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 w、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视力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8/120),低于对照组的15.00%(18/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问题解决理论的预见性干预对白内障手术患者应用价值显著,可改善患者应对方式,提高自我效能,降低焦虑程度,促进视力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预见性护理对精神疾病患者发生暴力冲动行为控制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预见性护理对精神疾病患者发生暴力冲动行为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7月在该院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96例,按入院时间的前后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48例。常规组实施精神科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生的各类暴力冲动行为进行统计,且在患者出院时,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家属进行调查。结果:干预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 P<0.05),暴力冲动行为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 P<0.05),且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 P<0.05)。 结论:对精神疾病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对其发生暴力冲动行为进行有效控制,并促进其治疗效果的提高,同时该护理模式能够得到患者家属的认可,可行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移植术后患者合并杜氏病诱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与护理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1例肝移植术后患者并发杜氏病诱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护理与临床实践。方法:2021年11月22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1例肝移植术后合并杜氏病诱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给予一系列治疗及护理措施,包括:识别出血表现、给予急救护理措施、营养支持治疗、建立感染防控体系、实施俯卧位通气及肺功能康复、精准免疫抑制治疗、多模式全程心理护理。结果:经过58 d的精心治疗及护理,患者康复出院。结论:杜氏病属于危急疾病,对于合并此类疾病的肝移植患者,早期明确诊断,并给予针对性的急救与预见性护理是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预见性气道护理在肝移植术后机械通气患儿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预见性气道护理模式在肝脏移植术后机械通气患儿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前后对照研究,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2016年1月—2019年12月入住PICU的76例活体肝移植术后机械通气患儿,按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35例)与干预组(41例)。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气道护理方式,干预组患儿实施预见性气道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儿的住ICU天数、机械通气时间、VAP发生率、撤机结局等指标。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总继发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撤机成功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预见性气道护理模式可缩短肝脏移植术后患儿机械通气时间,提高撤机成功率,对临床有一定的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