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儿双眼丝状睑缘粘连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例出生时双眼无法睁开男性患儿,双眼上、下睑缘粘连,临床初步诊断为双眼丝状睑缘粘连。全身麻醉下行双眼睑裂切开术,术后患儿双眼眼睑位置正,可正常睁眼和闭眼,眼球运动正常,可追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咬肌神经-面神经吻合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咬肌神经-面神经吻合术(MFNT)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9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接受MFNT治疗的4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和随访中记录其面部表情,以及执行一系列动作时的面部运动情况。根据面部神经分级量表(FNGS)2.0和Sunnybrook面部分级系统(SFGS),以及面部不对称指数(FAI)、睑裂宽度、人中偏移以及嘴角运动的角度或位移等指标评估面部的对称性和面部运动功能,从而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5%(3/40),包括切口感染、眼部不适和腮腺液漏各1例。40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3.4个月(6.6~24.7个月),术后首次出现面部肌肉收缩的中位时间为2.4个月(0.8~5.6个月)。术后85%(34/40)的患者面部对称性和运动功能明显改善。FNGS 2.0评估结果提示,术后40例患者患侧的闭眼、鼻唇沟及嘴角运动方面的得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 P<0.001),而联带运动得分无明显增加( P>0.05);术后中位面瘫等级自术前的5.0级降至3.5级( P<0.001)。SFGS评估结果显示,术后患者的静息对称性评分下降,运动对称性评分和综合评分均增加(均 P<0.001),但联带运动得分亦较术前增加( 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40例患者静息和运动时的FAI均降低(均 P<0.001);眼睑闭合能力增强,人中偏移减小(均 P<0.001);患侧嘴角运动位移明显增大,双侧嘴角倾角明显减小(均 P<0.001)。 结论:MFNT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方法,可改善面部的对称性和运动功能,且手术相关并发症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眼轮匝肌-眶隔腱膜联合增厚区固定技术在重睑成形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眼轮匝肌-眶隔腱膜联合增厚区(OOM-SAJT)固定技术在重睑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3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整形外科采用OOM-SAJT固定技术行重睑成形术的患者资料,均为有重睑成形术需求的初次手术患者或埋线法重睑术后患者。术中均打开眶隔,对眶隔残端进行修剪,暴露眶隔腱膜联合增厚区(SAJT)。将切口下唇真皮深层与眼轮匝肌层固定在SAJT上。术后观察重睑的对称性、流畅度、是否脱落或变浅、伤口的愈合情况、瘢痕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1 384例,其中男136例,女1 248例,年龄17~45岁。初次重睑术患者1 173例,二次修复患者211例。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切口均为一期愈合,无明显淤血肿胀。术后随访时间4~22个月,平均10个月。重睑脱落或变浅12例,重睑皱襞不对称8例,重睑皱襞不流畅9例,其余患者重睑线弧度自然流畅,睁眼睫毛自然上翘,闭眼上睑皮肤平整,无明显凹陷、瘢痕及肉条现象。结论:OOM-SAJT固定技术可形成接近生理性重睑的解剖结构,具有术式易于操作、解剖结构辨识清晰、重睑线成形稳定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联合眼轮匝肌—上睑提肌双重缝合固定在重睑成形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联合眼轮匝肌-上睑提肌双重缝合在重睑成形术中的效果。方法: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第九0四医院整形外科对90例患者(女79例,男11例;年龄18~49岁)采用联合眼轮匝肌-上睑提肌双重缝合固定法,适度去除部分肥厚眶隔脂肪,行单睑重睑成形术,术后评估效果。结果:本组90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明显肿胀,瘀血。术后随访3~24个月,所有受术者上睑臃肿均有明显改善,闭眼时上睑皮肤平整、睁眼时睫毛上翘、弧度自然、效果满意。结论:联合眼轮匝肌-上睑提肌固定法切除部分眶脂肪,既可改善上睑臃肿形态,又可形成持久而稳定的生理性重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上睑复合组织瓣修复下睑基底细胞癌切除后组织缺损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83岁。因左侧下眼睑肿物10余年,增大破溃8个月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尚可。整形外科检查:左下眼睑可见2.0 cm×2.0 cm肿物,质硬、表面破溃侵及睑结膜、内眦及泪小管,伴随闭眼功能不全、溢泪。肿物周围皮肤无明显红肿。患者就诊前未治疗,临床诊断为左下睑皮肤基底细胞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W形皮肤-结膜贯穿连续埋线法重睑术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双W形皮肤-结膜贯穿连续埋线法重睑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于日照市人民医院医疗美容科、日照壹美天成美容整形医院整形科行双W形皮肤-结膜贯穿连续埋线法重睑术的患者资料。术前设计重睑线并均匀标记5点,从外向内依次为A、B、C、D、E点。术中用10 ml针头对重睑线上标记的5点破皮,由最外侧的A点皮面斜向内侧进针,翻转上睑,睑板上缘结膜面出针;于结膜面原出针点进针,斜向内由皮面B点出针;同法依次贯穿C、D、E点;再由内向外依次贯穿E、D、C、B、A点;将两线端穿过3/8弧圆针,由A点进针,向外上走行深部并高于重睑线至外眶缘穿出皮面,调整松紧度打结。术后观察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情况,并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行患者满意度评价,包括重睑弧度、宽度、流畅度、对称性4项,满分100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越满意。计量资料用 ± s表示,同一例患者手术前后满意度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82例患者160只眼,女性75例,男性7例;年龄18~32岁,平均25.4岁;双侧单睑78例,单侧单睑4例。术后早期8例患者眼睑局部青紫、轻微肿胀,给予常规冷敷处理后好转;2例眼球伴有异物感,应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1周后症状改善;其余患者重睑形态良好,眼睑无明显肿胀及异物感。共60例随访满6个月,患者重睑形态自然、美观,睁眼时重睑线流畅,闭眼无明显手术痕迹,仅1例患者重睑线变浅,予再次埋线修复后效果满意。所有患者均无线结外露、皮下结节等并发症发生。术前患者满意度评分为(58.15±5.07)分,术后6个月为(98.68±1.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0.33, P<0.001)。 结论:双W形皮肤-结膜贯穿连续埋线法重睑术具有微创、简易、直视操作等优点,术后重睑形态自然,患者满意度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吸烟对在校大学生肺功能及健康体适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吸烟对在校大学生肺功能及健康体适能的影响。方法:通过方便抽样选取2020年9月30日在校的168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过去或(及)现在是否持续吸烟3年以上将其分为吸烟组66名(39.3%)与非吸烟组102名(60.7%),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身体成分、健康体适能以及肺功能测定等数据;比较两组健康体适能与肺功能的差异;分析吸烟组肺功能与健康体适能之间的关系,探讨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 1)、呼气肺活量(EVC)的影响因素。 结果:男性大学生吸烟组的峰值呼气流速(PEF)低于不吸烟组[(9.37±1.72)比(10.04±1.69)L/s]( F=5.051, P=0.026);闭眼单脚站立时间长于不吸烟组[(87.2±49.1)比(63.6±39.7)s]( F=9.327, P=0.003);女性大学生吸烟组每分钟仰卧起坐次数少于不吸烟组[(39.5±7.5)比(49.2±12.5)次/min]( F=5.189, P=0.029)。吸烟组的肺功能指标中的峰值吸气流速(PIF)、FVC、FEV 1、EVC、PEF均与健康体适能测试项目握力、背肌力、仰卧起坐、俯卧撑、原地跳高、立定跳远能力呈正相关(均 P<0.001);通过相关数据分析得出肺功能与健康体适能项目的估算关系式。 结论:吸烟对在校大学生肺功能以及健康体适能会产生一定的危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CSE)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32例KOA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66例。2组患者均给予超短波理疗及股四头肌肌力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借助瑞士球进行CSE训练,具体训练项目包括双桥式、单桥式、屈膝双桥式、反桥式、屈髋反桥式及单下肢支撑反桥式训练等。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Lysholm膝关节评分表(LKSS)、中文版SF-36量表(SF-36)、闭眼单足站立测试、闭目原地踏步测试及30 s坐-站测试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经6周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LKSS评分、SF-36评分、闭眼单脚站立时间、闭目原地踏步时间及30 s坐-站次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44±0.55)分]、LKSS评分[(76.75±6.23)分]、SF-36评分[(77.27±6.84)分]、闭眼单脚站立时间[(13.22±3.05)s]、闭目原地踏步时间[(32.52±4.10)s]及30 s坐-站次数[(32.52±4.10)次]亦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CSE训练能进一步缓解KOA患者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下肢肌力及平衡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悬吊模式下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悬吊训练模式下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6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后常规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进行传统核心稳定性训练,实验组则进行悬吊训练模式下核心稳定性训练,每日训练1次,每周5次,连续训练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Prokin平衡仪对2组患者的站立位平衡能力进行评定,并记录患者睁眼、闭眼平衡测试时的运动轨迹长度及运动椭圆面积;同时利用表面肌电图(sEMG)记录平衡测试时双侧竖脊肌和多裂肌肌电信号的平均肌电(AEMG)值。结果:①平衡功能变化:治疗后,睁眼闭眼平衡测试,2组患者压力中心的运动轨迹长度、运动椭圆面积均少于组内治疗前( P<0.01);实验组患者压力中心的运动轨迹长度[睁眼(226.40±88.59)mm、闭眼(312.07±118.45)mm]、运动椭圆面积[睁眼(198.83±84.99)mm 2、闭眼(303.50±123.86)mm 2]均少于对照组[运动轨迹长度:睁眼(291.23±117.71)mm、闭眼(405.27±181.05)mm;运动椭圆面积:睁眼(250.47±109.23)mm 2、闭眼(379.03±144.91)mm 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②表面肌电图变化:治疗后,睁眼和闭眼平衡测试时,2组患者双侧竖脊肌与多裂肌的AEMG值均大于组内治疗前( P<0.01);闭眼平衡测试时,实验组患侧多裂肌的AEMG值[(58.48±10.40)μV]显著大于对照组[(52.39±10.63)μV],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悬吊训练模式下的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其效果优于传统核心稳定性训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点内折固定眼轮匝肌恢复眼周年轻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单点内折固定眼轮匝肌上睑整形术矫正中老年人上睑皮肤松垂的效果。方法:对2016年5月到2019年2月期间来苏北人民医院医学美容中心就诊的上睑皮肤松垂的109例患者(男16例,女93例,年龄36~72岁)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手术均采用眉下切口切除皮肤,保留眼轮匝肌,并通过眶缘小切口将外下侧眼轮匝肌向深处折叠,并向外上侧放射状单点悬挂固定在骨膜上。术中不做任何骨膜上的剥离,术后常规护理。采用主观问卷调查及手术前、后照片数据采集客观统计分析的方式,对上睑皮缘高度及眉位置进行评估(以患者虹膜直径为1个单位),正态分布数据采用重复测量 t检验;偏态分布数据采用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09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9.57±6.13)个月(3~36个月),有效随访6个月以上者占85.3%(93/109)。术后4周主观问卷调查显示满意率为99.1%(108/109)。额部感觉、眉部活动、睁闭眼功能等均未出现明显异常。术后6个月基准线各测量点距上睑皮肤边缘距离(上睑皮缘高度)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地提升,瞳孔中点处的皮缘高度由(0.466±0.149)单位提升至(0.600±0.126)单位( t=-16.186, P<0.001),虹膜外侧缘点处的皮缘高度由(0.387±0.156)单位提升至(0.568±0.166)单位( t=-31.882, P<0.001),外眦点处的皮缘高度由(0.214±0.087)单位提升至(0.446±0.098)单位( t=-49.332, 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有效随访6个月且术中未调整眉位置的患者共86例,统计基准线各测量点距眉下缘的数据显示,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时眉高度均略有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的眼周外观形态及功能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结论:通过单点内折固定眼轮匝肌进行上睑皮肤松弛矫正术能明显改善眼周组织的松弛老化且不影响眉的形态,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效果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