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乏力诊治与管理专家共识(2024)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乏力是一种常见健康问题,长期乏力将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并对其家庭和社会造成较大的医疗经济负担.本共识以乏力的诊治与管理为导向,阐述了乏力的定义、流行概况、病因与发病机制,针对其诊断进行了全面综述,包括详细问诊、体格检查、评估、诊断思维导图,针对其治疗从治疗原则、治疗方案和治疗措施展开了详细阐述,并针对管理提出了详细的建议包括管理、随访、转诊、三级预防、健康教育,以指导全科医生对乏力患者进行长程管理,提升其生命质量,减轻患者家庭与社会的经济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头颈部影像学20年进展与未来展望
编辑人员丨4天前
2002年,《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牵头举办全国首届头颈影像学术研讨会,以此为契机,开始了头颈影像学快速发展的历程。20年来,针对头颈部影像学存在的问题,通过CT和MRI等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显著提升了头颈部微小结构和病变的显示能力,并积极开展多模态影像学与人工智能在头颈部疾病应用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头颈部影像学的标准、指南和共识,取得了包括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一批标志性成果,构建了“以病人为中心、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头颈部影像学检查、诊断、评估和预测体系,显著提高了我国头颈部疾病患者的健康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建立以患者为中心、临床问题为导向的全过程影像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影像学在疾病诊疗和疗效预后预测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在疾病多学科协作中扮演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角色,但影像质量安全仍存在薄弱环节,制度还没有完全落实,因此,建立以患者为中心、临床问题为导向的全过程影像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并在各级医疗机构推广实施对于全面提升影像医疗质量和效率以及护佑人民健康非常关键。该体系包括制定影像检查适应证和规范、选择和确定检查参数、影像获取、图像后处理、影像检查质量评价、影像报告、设备质量控制与管理、定期影像质量分析与报告以及发现问题并持续改进等环节,是一个全过程质量闭环管理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显微内镜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应用共识意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随着消化道疾病早期筛查观念的普及和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高分辨率和高诊断灵敏度的新型内镜技术在传统内镜的基础上应运而生。显微内镜是将消化内镜技术与显微成像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内镜检查手段,以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和细胞内镜为代表,可实时、无创地在细胞和亚细胞水平进行胃肠道黏膜组织学检查。近年来,显微内镜技术发展迅速,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如何实现其使用过程的规范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共识在现有国内外临床实践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循证医学为基础,经专家组成员审阅、讨论和投票后,针对显微内镜的应用范围、诊断标准、质量控制等方面最终提出28条推荐意见,并评估其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以期指导显微内镜的规范化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产出导向法在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诊能力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产出导向法在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全科住培)学员接诊能力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该研究为混合性研究。从2021年9月至2022年3月,选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全科住培基地2019级全体18名住培学员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以产出导向法为理论基础、以情景模拟为教学模式的全科医生接诊能力专项培训课程,并在培训前后采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和莱斯特评估套件(LAP)对学员进行考核,比较学员培训前后的接诊成绩;同时对培训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和半结构访谈,了解学员对课程的满意度及评价。结果:18名全科住培学员中,女性11名,男性7名,年龄25~34(27.3±2.4)岁,均顺利完成培训。培训后学员OSCE成绩高于培训前[(66.25±5.84)分比(44.44±12.80)分, t=8.46, P<0.001];LAP成绩高于培训前[(65.78±7.05)分比(38.33±14.2)分, t=1.47, P<0.001],学员的病史采集能力、体格检查能力、患者管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医患关系、预防保健能力、病历书写能力均较培训前提高( t=2.464、4.278、8.997、2.385、10.35、5.212、7.578,均 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课程实施维度,18名学员均对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课时安排、教学进度安排以及对指导教师的教学满意;在课程培训效果维度,18名学员均认为该门课程对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及接诊自信心方面有帮助;在自我促进维度,18名学员均认为该门课程可以促进自身的反思能力并提升学习动力。通过对学员半结构访谈内容进行编码分析,构建了课程不足、课程特点、课程优势、课程建议、学员自身不足、学员收获、学员目标、既往教学不足、教师作用9个主范畴概念,并分别对各个主范畴进行总结归纳,发现学员对该课程满意度较高,认为这门课程生动、形象、趣味性强,能够调动学习积极性、促进学员反思,并提出建议适当增加课时数、丰富教学案例。 结论:产出导向法的教学理念符合全科住培能力教学的需要,基于该教学理论构建的全科接诊能力培训课程能有效提升学员的接诊能力,激发学员学习兴趣,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获得师生认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临床路径为导向的罕见病优化管理诊疗模式的探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以库欣综合征这一罕见病作为范本,采用“计划、实施、检查、行动”(PDCA)路径,探索新方法以优化临床路径,可提高罕见病的诊疗质量和效率。梳理既往诊疗模式存在的问题后,通过多种方式优化路径,建立新路径的标准化工作流程(SOP)。在对优化模式的评价中,纳入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病房收治的55例库欣综合征患者,男19例,女36例,年龄为(41.8±14.4)岁(6~68岁)。根据入院时是否被纳入新路径管理,分为路径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从时间、疗效、安全性和费用评估等路径优化效果。结果发现,路径组与对照组相比,内分泌科住院总时间缩短,血皮质醇节律、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和双侧岩下窦静脉取血等关键检查时间均缩短(均 P<0.05);手术后血总皮质醇下降程度、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住院各项费用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优化路径在保证就医质量、安全及费用不增加的基础上,提升了医疗效率。本研究提出针对复杂疾病的PDCA路径优化并建立SOP流程,为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路径为导向的罕见病诊疗模式提供了优化管理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PCMC教学法联合PDCA循环应用于颅脑超声临床教学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问题导向临床医学课程(problem-originated clinical medical curriculum,PCMC)教学法联合PDCA[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调整(action)]循环在神经重症进修人员颅脑超声临床培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进入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ICU培训的32名进修医师按照入科时间分为对照组(14人)和观察组(18人)。观察组接受PCMC教学法与PDCA循环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颅脑超声临床培训,对照组采用演示示范、学员操练及教师评价的传统教学方法。在结业前1周,比较两组进修学员理论考核成绩、操作技能测评以及问卷调查结果的差异,评估临床教学培训效果。采用SPSS 23.0进行 t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果:观察组进修学员颅脑超声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的各单项成绩及总成绩分数与对照组相比有所提高,问卷调查显示观察组在7项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法满意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进修学员在提高学习兴趣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PCMC教学法与PDCA循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提高颅脑超声临床教学培训效果和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浅谈《骨肿瘤风险分层与管理系统:ACR Bone-RADS委员会共识指南》在中国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美国放射学会骨报告和数据系统(Bone-RADS)委员会于2023年10月针对潜在骨肿瘤的普通放射学检查,推出了骨肿瘤风险分层与管理系统的指南。该指南提供了用于评估骨肿瘤的系统性框架,并提出了4种可能的诊断管理建议。该文从肌骨影像医师的角度出发,分析本指南的适用范围、预测骨肿瘤风险和组织病理学的影像学特征界定时的注意事项以及风险导向的管理建议在我国的适用性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问题导向"集束化"培训模式助力急诊住院医师对致命性胸痛甄别思维体系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 AAD)、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简称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成为胸痛中心直接危险人类健康的前三位致命性疾病,其转归具有鲜明的时间依赖性 [1]。尽管相关诊疗程序不断完善,依然存在极高的误诊、漏诊率 [2]。APE的症状、体征的非特异性及混杂多种基础疾病所致的高度异质性,导致了APE占院内非预期病死率高达10%,甚至59%的致死性APE患者死前未能确诊,7% APE死亡病例在死前确诊 [3-4]。更为重要的是,治疗完全不同的AMI、AAD、APE三大疾病存在诸多类似的基础疾病、诸多相同的检验指标和检查手段。三大疾病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甚至互为因果,一旦误诊会导致原本背道而驰的治疗出现更加危险的结果。笔者团队曾收集急诊就诊且疑似APE并选择肺动脉增强CT(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PA)检查资料,研究发现CTPA检查的选择准确率不足39%,证实存在着严重的APE过诊现象。那些试图通过不同手段提高诊断准确率、降低不必要检查的研究方式尚未得到满意的结果 [5-6]。很显然,形成三大"致命性胸痛"的缜密的临床综合思维能力成为急诊住院医师的巨大挑战。"胸痛三联"实现一次性完成主动脉、冠状动脉和肺动脉造影达到及时确诊的目的,但会面临着更多的造影剂使用和放射线暴露。如何帮助急诊住院医师通过准确解读三者共同的初筛手段,即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 )、超声心动图(ultrasonic cardiogram, UCG)、凝血功能、血气分析、胸片等,最大化选择准确的确诊手段而不是过多地占用医疗资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笔者试图通过"集束化"培训模式,探索提高急诊住院医师对"致命性胸痛"确诊手段准确选择的培训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甲状腺肿瘤高通量测序技术基因检测报告模板 1.0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甲状腺结节在临床上很常见,超声影像学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是当前常用于甲状腺结节诊断的有效方法,但是仍然有大量甲状腺结节不能得到明确的临床判断和决策。中国抗癌协会发布的《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甲状腺癌诊治指南》、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美国甲状腺协会(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ATA)指南等指导原则推荐,将基因检测应用于临床辅助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诊断、预后评估以及指导精准治疗等。2023版甲状腺细胞病理学Bethesda报告系统指出,对于形态不典型、滤泡性肿瘤或可疑恶性的结节推荐行分子检测。既往的基因检测多使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技术,检测的基因也多为单基因。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的广泛使用,其优势是可实现未知位点的检测以及多基因联合检测,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NGS技术检出的基因变异信息量巨大,各机构的检测报告形式多样、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报告解读导向有误,给临床医师带来很多困惑。为此,2023年4月在中国抗癌协会(CATO)和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甲状腺肿瘤专业委员会(Thyroidology Group Oncology Society,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TGOCMA)的发起和组织下,经过广泛的讨论和征询意见,对甲状腺NGS基因检测报告的规范提出一些建议,包括报告基本信息、检测结果小结、基因变异注释规则与详细结果、以及报告审核签发规范等方面,希望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准确快速地提取报告中关键信息,正确解读并辅助临床决策,使患者最大限度地在临床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