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钝化剂对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钝化剂可以使土壤重金属由活性态向稳定态转化,降低重金属的迁移和生物可利用性,实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有机碳是反映土壤质量和健康的重要指标,其转化过程对大气化学、全球碳循环起到决定性作用,受到利用方式、农艺措施和治理修复活动的影响.钝化剂的施用一方面会改变土壤结构、团聚体组成和pH、阳离子交换率(CEC)等理化性质,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另一方面可以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改变有机碳转化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土壤有机碳的转化.上述影响受到钝化剂种类、施用量及施用时间等多方面因素的调控.本文论述了不同钝化剂施用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变化情况,并探讨了钝化剂对土壤有机碳转化影响的作用机制.未来应基于作用机制,开发兼具固碳增汇与重金属钝化功能的新型钝化剂,并揭示钝化剂施用后土壤有机碳周转及稳定性有机碳的时空分布规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七氟烷对肺动脉高压大鼠右心室重构时心肌细胞Ca 2+转运蛋白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七氟烷对肺动脉高压大鼠右心室重构时心肌细胞Ca 2+转运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8~10周龄,体质量200~2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6):对照组(CM组)、七氟烷组(CS组)、野百合碱组(M组)和七氟烷+野百合碱组(S组)。M组和S组大鼠腹腔注射野百合碱60 mg/kg,CM组大鼠腹腔注射野百合碱溶解剂。注射野百合碱后第1天时S组和CS组大鼠吸入2.5%七氟烷1 h,每周2次,每次间隔3 d。野百合碱注射后6周应用小动物经胸超声心动图法测定肺动脉加速时间和肺动脉射血时间。在3%七氟烷麻醉下暴露小鼠胸腔,灌注心脏,留取肺动脉分支血管和右心室心肌组织。HE染色观察肺小动脉管壁厚度和右心室心肌细胞横截面积,Western blot法检测右心室心肌细胞Ca 2+转运蛋白的表达。 结果:与CM组相比,M组大鼠肺动脉加速时间和肺动脉射血时间比值减小,右心室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增大,肺小动脉管壁厚度增加,1型钠钙交换体和三磷酸肌醇受体表达上调,L-型电压依赖钙离子通道α1C亚基、兰尼碱受体、肌浆网钙泵2α和亲联蛋白-2表达下调( P<0.01);与M组相比,S组大鼠肺动脉加速时间和肺动脉射血时间比值升高,右心室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减小,肺小动脉管壁厚度减少,1型钠钙交换体和三磷酸肌醇受体表达下调,L-型电压依赖钙离子通道α1C亚基、兰尼碱受体、肌浆网钙泵2α和亲联蛋白-2表达上调( P<0.01)。 结论:七氟烷改善肺动脉高压大鼠右心室重构的机制与调节心肌细胞Ca 2+转运蛋白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慢性肾脏病高钾血症的长期管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高钾血症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和心力衰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率随着疾病进展逐渐升高,且反复发作、发生间隔逐渐缩短。高钾血症反复发作,会增加CKD患者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因此,需要长期规范化管理。高钾血症长期管理措施包括低钾饮食、避免使用诱发高钾血症药物、纠正代谢性酸中毒以及适当使用相关药物促进肾脏或肠道排钾。近年来,新型口服降钾药在我国获批上市,给肾内科医师治疗CKD高钾血症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本文旨在对CKD高钾血症长期管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而为提高临床高钾血症综合长期管理水平提供一定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原发性醛固酮瘤切除术后并发严重高钾血症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文报道1例18岁男性患者,因四肢乏力伴低钾血症6个月入院。CT检查示左肾上腺腺瘤。术前实验室检查示低钾血症、高醛固酮血症。予补钾、降血压治疗后行后腹腔镜左肾上腺腺瘤切除术,术后2 h内并发严重高钾血症,血钾7.02 mmol/L。予高渗透糖+胰岛素+阳离子交换树脂治疗,术后12 h血钾恢复正常。术后随访5个月,血浆醛固酮、血钾、血压恢复正常。对于肾上腺醛固酮瘤切除术后患者应警惕高钾血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重组人肠三叶因子对烧伤小鼠肠黏膜损伤与修复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建立高效的人肠三叶因子(ITF)重组表达及纯化策略,观察重组人ITF(rhITF)对烧伤小鼠肠黏膜损伤与修复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新型酵母表达载体pGAPZαA和酵母菌X33重组表达ITF,并通过金属螯合亲和层析与阴、阳离子交换层析法纯化蛋白,行非还原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及蛋白质印迹法鉴定rhITF。rhITF与胃蛋白酶溶液、胰蛋白酶溶液按体积比1∶1混合,分别作用0.5、1.0、1.5、2.0 h和1.0、2.0、4.0 h后行非还原SDS-PAGE,分析rhITF的稳定性。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05只6~8周龄BALB/c雄性小鼠分为假伤组(30只)、单纯烧伤组(45只)、烧伤+rhITF组(30只)。将单纯烧伤组和烧伤+rhITF组小鼠背部造成30%体表总面积Ⅲ度烧伤,假伤组小鼠模拟致假伤,烧伤+rhITF组小鼠伤后灌胃1 mg/kg rhITF,其余2组小鼠伤后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伤后24 h,取15只单纯烧伤组小鼠,制备烧伤血清,用于细胞实验。伤后3、5、7 d,每组各取10只小鼠处死后取小肠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肠黏膜病理变化,分光光度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AO)及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取3批人结直肠腺癌HT-29细胞,分为阴性对照组、25 μg/mL rhITF组、50 μg/mL rhITF组(样本数为3),正常对照组、烧伤血清组、烧伤血清+rhITF组(样本数为3),CK869抑制剂组、CK666抑制剂组和溶剂对照组(样本数为2),分别进行相应处理,Transwell实验观察培养12 h后细胞移行。另取2批HT-29细胞,每批细胞均分为正常对照组、烧伤血清组和烧伤血清+rhITF组(样本数均为6),培养24 h后,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磷酸化AMPK(p-AMPK)、Ras相关C3肉毒杆菌毒素底物1(Rac1)及肌动蛋白相关蛋白2/3(Arp2/3)复合亚基1B(ARPC1B)蛋白表达,活化磁珠下拉实验检测细胞Rac1活性。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SNK检验。结果:每升发酵液获得rhITF 82.35 mg,蛋白纯度高达98%,且具有良好的抗原特异性。rhITF在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溶液中较稳定,与胰蛋白酶溶液作用2.0 h后仍有45%残余,与胃蛋白酶溶液作用4.0 h后仍有90%残余。假伤组小鼠伤后各时间点肠黏膜未见充血、水肿,单纯烧伤组小鼠伤后各时间点肠黏膜主要病理表现为充血、水肿、糜烂及出血。烧伤+rhITF组小鼠伤后3、5 d肠黏膜主要以充血、水肿为主,伤后7 d肠黏膜水肿和充血减轻。与单纯烧伤组比较,假伤组、烧伤+rhITF组小鼠伤后3、5、7 d肠组织DAO和LDH活性显著升高( P<0.05或 P<0.01)。培养12 h后,25 μg/mL rhITF组细胞移行数为(58±12)个,显著多于阴性对照组的(16±5)个( P<0.01),显著少于50 μg/mL rhITF组的(123±9)个( P<0.05)。培养12 h后,烧伤血清组细胞移行数为(60±13)个,显著少于正常对照组的(143±11)个和烧伤血清+rhITF组的(138±8)个( P<0.05)。培养12 h后,溶剂对照组细胞移行数为(155±9)个,明显多于CK666抑制剂组的(33±5)个、CK869抑制剂组的(28±5)个( P<0.01)。培养24 h后,烧伤血清组细胞AMPK、Rac1蛋白表达量与正常对照组、烧伤血清+rhITF组相近( P>0.05),p-AMPK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烧伤血清+rhITF组( P<0.05或 P<0.01),ARPC1B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烧伤血清+rhITF组( P<0.05)。培养24 h后,烧伤血清组细胞Rac1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烧伤血清+rhITF组( P<0.05或 P<0.01)。 结论:本研究获得的rhITF具有较高的纯度和超强的稳定性,能耐受极端pH和蛋白酶水解,减轻烧伤小鼠肠黏膜损伤。rhITF能通过抑制AMPK磷酸化维持Rac1-Arp2/3活性,促进肠上皮细胞移行,加速肠黏膜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源化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的质量控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建立针对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化重组人源化抗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抗体(PEG-抗TNFα单抗)的关键质量属性质控方法.方法 采用肽图谱鉴别PEG-抗TNFα单抗,分子排阻高效液相色谱(size exclusion-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SEC-HPLC)法检测分子大小异质性,阳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cation exchange-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CEX-HPLC)法检测电荷异质性,反相超高效液相色谱(reversed-phase-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RP-UPLC)法检测 PEG残留量及错配异构体含量;利用稳定转染TNFα相关受体下游反应元件驱动的报告基因的HEK293细胞测定生物学活性.结果 PEG-抗TNFα单抗具有相应的特征图谱,可用于鉴别;SEC-HPLC单体峰相对百分含量为(99.66±0.01)%,高分子量物质峰相对百分含量为(0.31±0.01)%,低分子量物质均低于定量限;CEX-HPLC主峰区峰相对百分含量为(98.31±0.10)%,酸性峰区峰相对百分含量为(1.31±0.04)%,碱性峰区峰相对百分含量为(0.38±0.07)%;PEG含量低于定量限,错配异构体含量为(0.76±0.007)%;生物学活性的半数最大效应浓度(concentration for 50%of maximal effect,EC50)值为(2.22±0.11)ng/mL.结论 针对PEG-抗TNFα单抗的关键质量属性建立了相应的质量控制方法,可确保其安全、有效及质量可控,为该类单抗产品的质量控制方法和策略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不同粒径湿地土壤高光谱特征及碳氮磷含量反演模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河流湿地是非常重要的湿地类型,其中河流湿地土壤能够有效维持河流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土壤碳氮磷是支撑湿地土壤质量和植被生长的关键营养元素,利用高光谱遥感数据对其进行估算对实现湿地土壤养分信息的快速和准确检测具有重要意义.土壤粒径作为土壤最重要的属性之一,对土壤样本的光谱反射率有着重要影响,并且是影响土壤结构、阳离子交换能力、植物养分可用性等的重要因素.以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于2022年8-9月采集477份湿地表层土壤样本,经过室内过筛处理后得到1.0 mm、0.3 mm、0.2 mm、0.1 mm四种不同粒径的土壤样本.基于原始光谱数据及一阶微分转换光谱数据对土壤碳、氮、磷含量建立不同粒径的偏最小二乘回归、随机森林、高斯过程回归3种预测模型,比较建模R2以及RMSR选择最优模型,并筛选敏感波段构建模型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1)光谱反射率数值随土壤粒径的减小而增大,0.1 mm粒径的预测模型相比于其他粒径始终有着更好的精度;(2)基于一阶微分光谱建立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估算模型均具有更高的精度;(3)基于敏感波段建立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建模R2范围0.62-0.98,验证R2范围0.36-0.94,相比其他模型具有更优秀更稳定的反演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控制土壤粒径建立土壤碳、氮、磷含量的估算模型是可行的,选择合适的粒径大小能够提高反演模型估算精度.而偏最小二乘回归作为具有较高精度的反演模型可以帮助提高模型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从而更准确地估算土壤中的碳、氮、磷含量.研究结果为基于高光谱遥感的不同粒径处理的湿地表层土壤碳、氮、磷定量反演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技术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肝癌细胞中NME1功能研究及调控的pHis修饰底物发现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研究核苷二磷酸激酶1(Nucleoside diphosphate kinase A,NME1)在肝癌细胞HCCLM3中的功能作用及其调控的组氨酸磷酸化(Histidine phosphorylation,pHis)修饰底物.方法:采用划痕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以及蛋白质组学和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对NME1敲除后细胞表型与分子水平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在肝癌细胞中敲除组氨酸激酶NME1能降低细胞运动能力,全蛋白组差异分析发现NME1敲除后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细胞底物黏附调控、细胞周期调节及蛋白激酶活性调控等生命活动过程.Western blot检测发现敲除NME1表达使细胞整体pHis修饰水平显著下调.随后使用整合pHis修饰位点鉴定策略,即通过双甲基标记、强阳离子交换色谱(Strong cation exchange,SCX)分离磷酸化修饰肽段与非修饰肽段、铜珠(Cu-iminodi-aceticacid,Cu-IDA)富集组氨酸肽段以及质谱检测等过程,首次在肝癌细胞系中鉴定到242个pHis修饰位点及206个pHis修饰蛋白.大约25%的pHis修饰蛋白为首次发现,其中NME1敲低组pHis修饰水平显著下调的蛋白有(Cell adhesion molecule 3,CADM3)、(Cytochrome C,CYCS)、(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及(Phosphofructokinase,PFKM)等近 30个,表明NME1可能通过这些蛋白及代谢酶的组氨酸磷酸化修饰水平的变化影响肿瘤细胞间的黏附及代谢能力.结论:肿瘤细胞中NME1表达水平的变化会影响肿瘤细胞的运动能力,细胞内pHis修饰水平的失调可能全面参与疾病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新型缓释盐酸安非他酮包衣微囊的制备、表征与体外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利用离子交换树脂技术和表面包衣法制备具有缓释效果的盐酸安非他酮包衣微囊(BH-CM).方法 以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为载体,采用静态载药法制备盐酸安非他酮药物树脂复合物(BH-DRC),通过SEM、XRD、FTIR等对BH-DRC进行表征,并对BH-DRC的体外释放影响因素如溶出介质种类、介质浓度、温度、转速、体积等进行了考察.采用表面包衣法对BH-DRC进行包裹得到BH-CM,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对BH-CM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 最终制备的BH-DRC的载药量(Q∞)为0.86 mg/1 mg Amberlite IRP69树脂,药物利用率(E)为86.90%.SEM、XRD、FTIR的结果表明BH与离子交换树脂不是简单的物理吸附,而是通过离子键结合.BH-DRC体外药物释放结果表明,BH释放过程受反离子种类、离子强度和转速的影响.采用表面包衣法优化后制备的3批BH-CM有明显的缓释效果.结论 本试验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具有良好缓释效果的BH-CM,可为该药物缓释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副干酪乳杆菌TK1501后生元的制备及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抑制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对副干酪乳杆菌(L.paracasei TK1501)发酵大豆产物中的后生元进行分离提取和体内外抑菌活性进行研究,评估该后生元在治疗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作用.方法 L.paracasei TK1501在无氧密闭的环境内以37℃、固态发酵参数中料水比1∶1.5,接种量5×107 CFU/mL,培养发酵32 h后,通过大孔树脂XAD-16N吸附法、阳离子交换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纯化,对L.paracasei TK1501后生元进行稳定性及抗菌效果分析.将50只C57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阴性对照组、低剂量组(0.02 mL/只)和高剂量组(0.1 mL/只),10只/组,连续灌胃4周.取血清观察胃部炎症因子TNF-α、IL-1β表达水平变化,取小鼠胃组织进行HE染色.结果 L.paracasei TK1501后生元易被蛋白酶降解,热稳定性好,对酸碱、有机溶剂等不利因素有较好的耐受性(P<0.05);在体外试验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Hp等均有较好的杀灭作用;在动物实验中,与模型组相比,L.paracasei TK1501后生元高剂量组明显改善Hp感染(P<0.05),胃部炎症因子TNF-α、IL-1β表达水平变化明显下降(P<0.05).结论 L.paracasei TK1501后生元对Hp、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具有较好的抑制和杀灭效果,而在相同条件下对肠道中的正常菌群则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