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ME3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NME3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等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的156例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取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部分癌旁组织未符合要求,最终对156例癌组织和139例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NME3蛋白表达情况,采用H评分系统对NME3蛋白表达水平进行评分,以6分为临界值,区分NME3蛋白高表达(H评分≥6分)和低表达(H评分<6分)。按照癌组织中NME3蛋白高、低表达,将患者分为NME3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分析两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对两组进行总生存(OS)分析,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单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确定影响胃癌患者OS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156例患者中位年龄[ M( Q1, Q3)]为61岁(53岁,68岁),其中男性110例(70.5%),女性46例(29.5%)。癌组织NME3高表达患者比例低于癌旁组织[51.9%(81/156)比75.5%(105/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7.60, P<0.001)。中-低分化+中分化患者癌组织NME3高表达患者比例高于低分化患者[63.3%(50/79)比39.4%(28/71)],pTNM分期Ⅲ~Ⅳ期高于Ⅰ~Ⅱ期[55.5%(76/137)比26.3%(5/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Lauran分型肠型、混合型、弥漫型患者中癌组织NME3高表达患者比例分别为62.2%(46/74)、52.0%(13/25)、39.3%(2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69, P=0.035)。NME3高表达组患者OS优于低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男性和女性患者中NME3高表达组患者OS均优于低表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NME3在癌组织中的表达(高表达比低表达: HR=0.342,95% CI:0.207~0.564, P<0.001)、肿瘤家族史(有比无, HR=2.240,95% CI:1.285~3.907, P=0.004),pN分期(N 2~3期比N 0~1期, HR=2.133,95% CI:1.114~4.083, P=0.022),pM分期(M 1期比M 0期, HR=2.761,95% CI:1.386~5.500, P=0.004),癌胚抗原(CEA)水平(>5 ng/ml比≤5 ng/ml, HR=1.688,95% CI:1.018~2.798, P=0.042),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35 U/ml比≤35 U/ml, HR=2.913,95% CI:1.403~6.047, P=0.004)是胃癌患者OS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NME3在胃癌组织中低表达,其在分化程度较高、分期晚以及肠型胃癌中具有更高的表达水平,且NME3低表达是胃癌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推测NME3在胃癌中可能发挥肿瘤抑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型糖尿病单纯性脂肪肝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血清脂质组学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血清脂质成分的变化轮廓,试筛选NASH的潜在血清标志物。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7年10月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并已进行肝活检的患者共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肝活检(SAF评分)结果分为NAFL组(22例)及NASH组(18例),对比2组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进行血清脂质组学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筛选T2DM发生NASH的潜在血清标志物。 结果:NASH组肝硬度、NASH评分、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GGT)、空腹血糖、血清铁蛋白水平均高于NAFL组( t=-2.76~-2.06,均 P<0.05)。磷脂酰胆碱(PC)(35∶4)、PC(36∶1)[PC(18∶1/18∶0)]、PC(38∶3)、PC(44∶5)、磷脂酰乙醇胺(PE)(36∶2)、PE(34∶1)[PE-NMe2(18∶1/16∶0)]、PE(34∶1)[PE(20∶1/14∶0)]、磷脂酰丝氨酸(33∶0)、甘油三酯(TG)(54∶2)、鞘磷脂(sphingomyelin)(37∶1)、SM(39∶1)、SM(40∶1)、葡萄糖神经酰胺(40∶2)在NASH组均高于NAFL组( t=-2.930~-1.380,均 P<0.05);PC(38∶5)、PC(38∶6)、TG(52∶4)、TG(54∶4)、TG(54∶5)、TG(57∶6)、TG(58∶4)、TG(60∶6)水平在NASH组降低( t=1.982~2.431,均 P<0.05);PC(36∶1)[PC(19∶1/17∶0)]、PE(38∶1)、PE(39∶1)、TG(52∶1)、棕榈酰基苯丙氨酸水平在NASH组明显高于NAF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789~-2.837, P<0.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PC(36∶1)及PE(38∶1)升高是T2DM合并NAFLD患者进展为NASH的危险因素[ OR(95 %CI):1.213(1.076~1.301)、1.119(1.015~1.243), 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C(36∶1)及PE(38∶1)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3、0.785,灵敏度均为94.4%,特异性均为72.7%,均高于谷丙转氨酶、AST及GGT(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9、0.734、0.741;灵敏度分别为:72.2%、77.8%、77.8%;特异性分别为:68.2%、63.6%、68.2%)。 结论:T2DM患者中,与合并NAFL相比,NASH时出现变化的血清脂质主要是甘油磷脂、鞘脂和TG。在T2DM脂肪肝患者中,PC(36∶1)、PE(38∶1)可能成为诊断NASH的潜在血清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RL4B复合物抑制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1促进胰腺癌的发生发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CRL4B复合物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将胰腺癌细胞分为对照组(转染阴性对照慢病毒)、shCUL4B组(转染CUL4B慢病毒)、shDDB1组[转染DNA损伤结合蛋白1(DDB1)慢病毒]和shCUL4B+siSFRP1组[转染CUL4B慢病毒+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1(SFRP1)-siRNA]。对敲低CUL4B和DDB1的胰腺癌细胞系进行RNA测序(RNA-seq),寻找CRL4B复合物调控的靶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靶基因mRNA的表达,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PCR实验鉴定CRL4B复合物直接调控的靶基因,Western blot法检测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标志物蛋白的表达水平,EdU细胞增殖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采用GEO、TCGA和GTEx数据库中胰腺癌相关肿瘤样本和正常组织样本的测序数据,分析CUL4B、DDB1和其下游靶基因的表达相关性。结果:RNA-seq结果显示,CRL4B复合物调控的靶基因涉及多种恶性肿瘤相关信号通路。qRT-PCR检测结果显示,shCUL4B和shDDB1组待验证靶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ChIP-PCR实验结果显示,CRL4B复合物直接结合在NME1和SFRP1靶基因启动子区,敲低CUL4B的表达后,靶基因启动子区域组蛋白H2A第119位赖氨酸单泛素化富集减少。对照组PANC-1细胞增殖率为(32.10±3.58)%,高于shCUL4B组和shCUL4B+siSFRP1组[分别为(13.95±1.66)%和(22.38±0.77)%,均 P<0.05];对照组AsPC-1细胞增殖率为(35.47±7.80)%,高于shCUL4B组和shCUL4B+siSFRP1组[分别为(19.60±3.58)%和(30.09±0.81)%,均 P<0.05]。细胞划痕实验显示,对照组PANC-1细胞迁移率为(53.18±3.70)%,高于shCUL4B组和shCUL4B+siSFRP1组[分别为(17.46±2.62)%和(44.99±9.18)%,均 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对照组细胞上皮标志物α-catenin和γ-catenin的表达分别为1.00±0.03和1.01±0.11),低于shCUL4B组(分别为1.44±0.01和1.21±0.06,均 P<0.05),对照组细胞间充质标志物Fibronectin和Vimentin表达水平分别为1.01±0.14和1.02±0.18,高于shCUL4B+siSFRP1组(分别为1.53±0.13和1.22±0.07,均 P<0.05)。对照组细胞的迁移率为(100.00±3.96)%,与shCUL4B组和shCUL4B+siSFRP1组[分别为(35.49±0.34)%和(107.06±2.7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CUL4B和DDB1在胰腺癌中表达升高,且与SFRP1的表达呈负相关( r分别为-0.342和-0.264)。 结论:胰腺癌中CRL4B复合物转录抑制靶基因SFRP1进而促进胰腺癌的发生发展,且CRL4B复合物在胰腺癌中的高表达支持了其作为胰腺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脓毒血症患者急性肺损伤的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借助生物信息学分析脓毒血症患者急性肺损伤(ALI)的差异基因,为临床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首先下载基因芯片数据集GSE10474,并使用limma包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接着利用贝叶斯算法筛选脓毒血症和ALI的差异靶点基因并对其结果进行可视化处理,之后利用R的ClusterProfile包对所筛选出的差异基因进行功能注释(GO)和通路分析(KEGG),最后借助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对差异基因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并构建及识别网络中的核心驱动基因。结果:脓毒血症合并ALI组( n=13)和单纯脓毒血症组( n=21)数据经标准化处理前,其基线较为紊乱,而在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基线基本趋于一致。初步筛选出73个差异基因(45个上调基因和28个下调基因)。前10个差异基因中,上调基因为BTNL8、CDKN1A、TREM1、TAK1、H4FH,下调基因为CYBRD1、HOPX、UPB1、NME8、FAR2;且前10个差异基因在脓毒血症患者和脓毒血症合并ALI患者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O富集分析可见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反式高尔基网络膜、细胞膜腔侧以及IRE1介导的未折叠蛋白反应中。KEGG分析其通路信号有3条,即ZAP-70酪氨酸激酶、CD3和TCR Zeta链的磷酸化以及PD-1信号通路。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分析发现FCGR2B、HLA-DQB1、HLA-DRA、CD74、CD86、CD4、SEC31A与其他基因存在较强的互作关系。 结论:应用生物信息学可有效分析脓毒血症患者合并ALI的差异基因,为研究脓毒血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一定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癌细胞中NME1功能研究及调控的pHis修饰底物发现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研究核苷二磷酸激酶1(Nucleoside diphosphate kinase A,NME1)在肝癌细胞HCCLM3中的功能作用及其调控的组氨酸磷酸化(Histidine phosphorylation,pHis)修饰底物.方法:采用划痕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以及蛋白质组学和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对NME1敲除后细胞表型与分子水平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在肝癌细胞中敲除组氨酸激酶NME1能降低细胞运动能力,全蛋白组差异分析发现NME1敲除后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细胞底物黏附调控、细胞周期调节及蛋白激酶活性调控等生命活动过程.Western blot检测发现敲除NME1表达使细胞整体pHis修饰水平显著下调.随后使用整合pHis修饰位点鉴定策略,即通过双甲基标记、强阳离子交换色谱(Strong cation exchange,SCX)分离磷酸化修饰肽段与非修饰肽段、铜珠(Cu-iminodi-aceticacid,Cu-IDA)富集组氨酸肽段以及质谱检测等过程,首次在肝癌细胞系中鉴定到242个pHis修饰位点及206个pHis修饰蛋白.大约25%的pHis修饰蛋白为首次发现,其中NME1敲低组pHis修饰水平显著下调的蛋白有(Cell adhesion molecule 3,CADM3)、(Cytochrome C,CYCS)、(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及(Phosphofructokinase,PFKM)等近 30个,表明NME1可能通过这些蛋白及代谢酶的组氨酸磷酸化修饰水平的变化影响肿瘤细胞间的黏附及代谢能力.结论:肿瘤细胞中NME1表达水平的变化会影响肿瘤细胞的运动能力,细胞内pHis修饰水平的失调可能全面参与疾病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乳腺磁共振BI-RADS 4类病变恶性风险预测列线图诊断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目的:回顾性分析乳腺磁共振BI-RADS 4类病例临床及影像资料,筛选乳腺恶性病变的影响因素,建立乳腺恶性风险预测列线图诊断模型并评估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乳腺MRI诊断为BI-RADS 4类的病例资料,分为肿块型及非肿块样强化(NME)型两类并按3∶1比例随机各分为实验组及验证组,分析比较临床及影像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恶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ROC曲线分析其价值,构建列线图诊断模型并对病例再分类.结果:418例病例符合纳入标准.肿块型病变中年龄大于39.5岁、边缘毛刺、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阳性、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流出型及表观扩散系数(ADC)<1.063×10-3 mm2/s是恶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68(95%CI:0.943~0.994);恶性病变列线图诊断模型实验组、验证组的C-index分别为 0.962(95%CI:0.930~0.994)、0.922(95%CI:0.846~0.998),22.1%(52/235)病变再分类降级为3类,11.9%(28/235)病变升级为5类.NME型病变中病灶钙化、ADC<1.036×10-3 mm2/s、MIP阳性及病灶分布类型(局灶、多区域、弥漫、节段样)是恶性独立危险因素,皮肤红肿为保护因素,AUC值为0.964(95%CI:0.934~0.995).恶性病变列线图诊断模型实验组、验证组的C-index分别为 0.956(95%CI:0.918~0.994)、0.905(95%CI:0.816~0.994),16.4%(30/183)NME病变再分类降级为3类,18.0%(33/183)NME病变升级为 5类.结论:基于乳腺磁共振BI-RADS 4类病变的临床及影像特征建立的恶性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诊断价值高,可用于4类病变的再分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泛素偶联酶E2C及非转移细胞基因2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及其在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1/6
目的 探讨乳腺癌病人组织中人类泛素偶联酶E2C(UBE2C)及非转移细胞基因2(NME2)的表达,并分析其作为乳腺癌预后评估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基因表达谱数据动态分析(GEPIA)在线网站分析1085例乳腺癌组织和291例正常对照组织中UBE2C、NME2表达;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在线网站分析UBE2C、NME2表达与乳腺癌病人(1 070例)生存情况.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127例乳腺癌病人为研究对象.检测组织中UBE2C、NME2水平,并分析与乳腺癌病人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对乳腺癌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对乳腺癌不良预后的诊断效能.结果 GEPIA在线网站数据提示,乳腺癌组织中UBE2C、NME2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曲线分析显示,UBE2C、NME2表达水平增加,病人生存率降低(Logrank P分别为0.029,0.013).乳腺癌组织中UBE2C、NME2阳性表达率在不同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以及病理分级的病人中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26,4.116,5.460,P=0.005,0.042,0.019;x2=4.400,6.211,11.63,P=0.036,0.013,0.001);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Ⅲ~Ⅳ期、病理分级G3级及UBE2C阳性表达、NME2阳性表达是乳腺癌病人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P=0.031,0.018,0.016,0.019,0.001),由此构建模型组曲线下面积(AUC)0.835,灵敏度为0.740 3,特异度为0.9412;验证组AUC为0.826,灵敏度为0.880 0,特异度为0.8400.结论 乳腺癌病人组织中UBE2C、NME2升高,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乳腺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由此构建的预警模型对预测乳腺癌不良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乳腺MRI对实性乳头状癌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分析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SPC)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征,探究MRI对于SP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并收集2017年1月—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SPC且行术前MRI检查的患者57例(共61个SPC病灶).57例患者中,行术前乳腺X线摄影及超声检查者分别为45例(48个SPC)和52例(55个SPC).根据术前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分类结果,以BI-RADS≥4A类为可疑恶性,计算乳腺X线摄影、超声及MRI对SPC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度.病灶形态分为非肿块强化(non-mass enhancement,NME)与肿块两组,两组大小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伴随导管扩张的差异采用χ2检验.结果:乳腺X线摄影、超声及MRI对SPC的检出率为分别为64.6%(31/48)、83.6%(46/55)和100.0%(61/61),诊断准确度分别为52.1%(25/48)、65.5%(36/55)和98.4%(60/61).在MRI上,SPC表现为NME较肿块更多见(67.2%vs 32.8%).NME较肿块病灶更大[2.5(1.6,4.0)cm vs 1.4(1.0,1.8)cm,P<0.001],伴随导管扩张的阳性率更高[82.9%(34/41)vs 25.0%(5/20),P<0.001].结论:乳腺MRI对于SPC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度均高于乳腺X线摄影和超声检查.在MRI上,SPC表现为NME较肿块更多见,前者病灶更大,更常伴随导管扩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非肝硬化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的转录组测序及其对患者生存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目的 通过转录组测序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非肝硬化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al,HBV)相关肝细胞癌的转录特征及与患者生存的关系.方法 通过转录组测序获得非肝硬化HBV相关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差异表达基因;利用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数据库富集分析获得差异表达基因涉及的生物功能过程及信号通路;通过基因-基因功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获得关键基因;利用癌症基因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肝癌队列对关键基因进行生存预后分析.结果 共发现上调差异基因3672 个,下调差异基因 2715 个.GO功能富集分析主要涉及细胞分化、DNA复制、DNA修复、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细胞黏附等.KEGG通路富集主要包括细胞周期、氧化磷酸化、p53 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信号通路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信号通路等.其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3(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3,MAPK3)、Ras相关C3 肉毒毒素底物 1(ras-related C3 cotulinum toxin substrate 1,RAC1)、磷脂酶Cβ1(phospholipase C beta 1,PLCβ1)、连环蛋白β1(catenin beta 1,CTNNβ1)、非转移性细胞 1(non-metastatic cells 1,NME1)基因和非转移性细胞 6(non-metastatic cells 6,NME6)基因高表达与肝癌患者预后不良相关(P<0.05);FYN、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2C8 和CYP2C9 低表达与肝癌患者预后不良有关(P<0.05).结论 非肝硬化HBV相关肝细胞癌发生涉及多个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的改变,与肝癌患者的生存预后相关的关键基因为理解非肝硬化HBV相关HCC发生机制提供新线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
Par-4基因过表达调节肾母细胞瘤顺铂敏感性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Par-4基因过表达对肾母细胞瘤顺铂敏感性的调节作用.方法:培养肾母细胞瘤SK-NEP-1细胞并分为四组,对照组用不含血清及药物的RM PI-164O处理,顺铂组用含有5μg/mL顺铂的无血清RM PI-164O处理,Par-4组用无血清RM PI-164O转染Par-4过表达质粒,顺铂+ Par-4组用含有5μg/mL顺铂的无血清RM PI-164O转染Par-4过表达质粒.处理后测定细胞的增殖活力及促凋亡基因、迁移及侵袭基因的表达量.结果:不同条件处理后8 h、16 h、24 h,顺铂组、Par-4组、顺铂+ Par-4组的细胞增殖活力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顺铂+ Par-4组的细胞增殖活力值显著低于顺铂组、Par-4组;不同条件处理后24 h,顺铂组、Par-4组、顺铂+ Par-4组细胞中 Bim、PDCD4、WT1、RGS4、Axin、KAI1、E-cadherin、PPARγ、PTEN 的 mRNA 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GDNF、GFRα1、TUBB3、NME1、FGF1的mRNA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顺铂+ Par-4组细胞中Bim、PDCD4、WT1、RGS4、Axin、KAI1、E-cadherin、PPARγ、PTEN的mRNA 表达量显著高于顺铂组、Par-4组,GDNF、GFRα1、TUBB3、NME1、FGF1的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顺铂组、Par-4组.结论:Par-4基因过表达能够增加肾母细胞瘤对顺铂的敏感性,降低细胞增殖活力并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