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组新型冠状病毒蛋白疫苗(CHO细胞)在18~84岁健康人群中序贯加强免疫的免疫原性、安全性和持久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重组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蛋白疫苗(CHO细胞)在18~84岁人群中异源序贯加强免疫的免疫原性、安全性和持久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性试验设计,于2021年10月在浙江绍兴市上虞区和衢州市开化县2个研究现场,招募已完成2剂次新冠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基础免疫3~9个月的18~84岁健康成年人为受试者;根据接种间隔时间分为A(3~4个月)、B(5~6个月)、C(7~9个月)3组,每组各320例,三组受试者均接种重组新冠病毒蛋白疫苗(CHO细胞)。在加强接种前、接种后14、30、180 d采集血液样本,分析比较不同组间的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抗体阳性率和阳转率。收集接种后1个月内不良事件和6个月内的严重不良事件,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960例受试者年龄为(52.3±11.5)岁,男性占47.4%(455例)。加强接种14 d后B组和C组受试者GMT(95% CI)分别为65.26(54.51~78.12)和60.97(50.61~73.45),均高于A组受试者[GMT(95% CI):44.79(36.94~54.30)];加强接种30 d后B组和C组受试者的GMT(95% CI)分别为23.95(20.18~28.42)和27.98(23.45~33.39),均高于A组受试者[GMT(95% CI):15.71(13.24~18.6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加强接种14 d后,A、B、C三组受试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1.69%(276/301)、94.38%(302/320)、93.95%(295/314),抗体阳转率分别为90.37%(272/301)、93.75%(300/320)、93.31%(293/31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加强接种30 d后,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9.60%(238/299)、87.74%(279/318)、90.48%(285/315),抗体阳转率分别为76.92%(230/299)、85.85%(273/318)、88.25%(278/3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960名受试者序贯加强免疫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5.31%(147/960),A、B、C三组分别为14.38%(46/320)、17.50%(56/320)、14.06%(45/32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2%(77/960),三组分别为7.50%(24/320)、6.88%(22/320)、9.69%(31/320),未发生与接种疫苗有关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完成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基础免疫3~9个月的18~84岁健康成年人序贯免疫接种重组新冠病毒蛋白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均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环芳烃暴露对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转归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多环芳烃(PAHs)暴露对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转归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课题组于2014年在山西省建立的自然队列人群中经病理学确诊的564名低度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收集人口学特征、HPV感染相关因素等基线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尿液中的1-羟基芘浓度以界定PAHs的暴露水平。于基线和24个月随访时应用导流杂交技术进行HPV分型检测,并以此确定HR-HPV的转归情况(持续感染、阳转阴、阴转阳和持续阴性)。结果:564名研究对象中共有483名完成了随访,随访率为85.6%(483/564),其中,持续感染率为52.4%(75/143)、同型持续感染率为35.1%(51/143)、阳转阴率为47.6%(68/143)、阴转阳率为19.7%(67/340)、持续阴性率为80.3%(273/340)。PAHs高暴露组HR-HPV持续感染率(a RR=3.22,95% CI:1.85~5.62)和阴转阳率(a RR=2.84,95% CI:1.64~4.94)均高于低暴露组,而HR-HPV持续阴性率则低于低暴露组(a RR=0.55,95% CI:0.43~0.70)。经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显示,PAHs暴露对HR-HPV持续感染和同型持续感染的影响呈上升型线性剂量-反应关系( P>0.01),而对阴转阳和持续阴性的影响分别呈上升和下降型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 P<0.01)。 结论:PAHs高暴露可促进HR-HPV持续感染和同型持续感染的发生,积极预防和控制PAHs的暴露对于阻止HR-HPV感染的发生和持续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在≥3岁健康人群中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一项随机、盲法、阳性对照设计的Ⅲ期临床试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在≥3岁人群中接种后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盲法、阳性对照的设计开展Ⅲ期临床试验,于2020年5月至2021年8月,在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和濮阳县招募符合标准的≥3岁健康居民为受试者,共3 000名,按1∶1比例随机接种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试验组)或已上市的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对照组),≥9岁受试者全程接种1剂,3~8岁受试者全程接种2剂(间隔28 d)。所有受试者采集首剂免疫前及免疫后28 d的血样进行流感病毒血凝抑制抗体(HI)检测,计算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几何平均增长倍数(GMI)、阳性率、阳转率,并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各型抗体GMT比值和阳转率率差进行非劣效比较。收集接种后30 d内的不良反应和6个月内的严重不良事件,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3 000名受试者中男性为1 504名(50.13%)。所有受试者接种1剂流感疫苗免疫后28 d,试验组与对照组H1N1、H3N2、BV和BY 4种血清型抗体GMT(95% CI)分别为400.54(377.27~425.25)比333.39(315.47~352.33)、438.38(412.57~465.81)比385.00(362.13~409.32)、77.31(73.06~81.82)比67.62(63.94~71.51)、266.52(250.99~283.01)比180.26(169.99~191.17)(均 P<0.05),4种血清型抗体阳转率(95% CI)分别为82.73%(80.70%~84.62%)比78.56%(76.39%~80.62%)、91.23%(89.67%~92.62%)比89.25%(87.56%~90.78%)、84.89%(82.96%~86.67%)比80.98%(78.89%~82.95%)、88.33%(86.58%~89.92%)比81.92%(79.87%~83.85%),除H3N2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试验组和和对照组4种血清型抗体GMT比值的95% CI下限均>2/3、阳转率率差的95% CI下限均>-10%,与对照疫苗相比,试验疫苗免疫原性达到了非劣效标准。试验组阳转率95% CI的下限均>40%,阳性率95% CI下限均>70%、GMI均>2.5,试验疫苗免疫原性达到了绝对标准。所有受试者接种1剂流感疫苗免疫后30 d内,试验组和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67%(160例)和11.21%(168例),其中18~64岁受试者试验组和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29%(22例)和10.86%(38例)( P<0.05);不良反应主要症状包括疫苗接种部位疼痛和发热,不良反应严重程度以1、2级为主,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应用于≥3岁人群具有更好的免疫原性和较好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河北省正定县1986—1996年出生人群乙型肝炎疫苗基础免疫后21~32年加强免疫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河北省正定县人群乙型肝炎疫苗(HepB)基础免疫21~32年后加强免疫的效果。方法:2017年8月至2018年2月选取正定县1986—1996年出生、完成血源HepB基础免疫且无加强免疫史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抗-HBc (HbcAb)均阴性且抗-HBs<10 mIU/ml,以及最终完成加强免疫且有实验室结果者为研究对象,共322名。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将322名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分别接种1剂市售的啤酒酵母HepB[以下简称HepB(酵母);151名]和基因重组HepB[以下简称HepB(CHO);171名],剂量均为20 μg。免疫后30 d采集静脉血5 ml,定量检测抗-HBs的几何平均浓度(GMC),观察加强免疫效果,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研究对象加强免疫后抗-HBs的GMC和阳转率的相关因素。结果:研究对象抗-HBs阳转率为82.61%(266名),GMC为(131.63±12.94)mIU/ml。加强免疫前抗-HBs<2.5和2.5~10 mIU/ml组加强免疫后抗-HBs阳转率分别为74.54%(161名)和99.06%(105名)( P<0.001);加强1剂HepB(CHO)后,抗-HBs阳转率高于加强1剂HepB(酵母),分别为87.13%(149名)和77.48%(117名)( P=0.023)。与接种HepB(酵母)相比,接种HepB(CHO)是加强免疫后抗体阳转的相关因素, OR(95% CI)值为1.91(1.02~3.56)( P=0.042);与加强免疫前抗-HBs<2.5 mIU/ml相比,加强前抗体水平2.5~10 mIU/ml是加强免疫后抗体阳转的相关因素, OR(95% CI)值为36.15(4.91~266.02)( P<0.001)。 结论:研究对象接种1剂乙型肝炎疫苗有良好的免疫应答;加强免疫前抗-HBs水平和加强用疫苗种类是免疫应答的相关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北京市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在治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策略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使用快速程序为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人群提供乙肝疫苗接种服务,评价其依从性与免疫原性,探讨在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提供疫苗接种服务的可能性。方法:在北京市7家药物维持治疗门诊招募184例18~70岁在治人群,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快速免疫程序组(0-1-2月)和标准免疫程序组(0-1-6月),比较两种免疫程序乙肝苗接种的依从性和免疫原性。结果:受试者共184人(快速程序组91人,标准程序组93人)。快速程序组全程接种率98.90%,标准程序组全程接种率94.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11);全程免疫1个月后,快速程序组HBsAb阳转率为72.09%,标准程序组HBsAb阳转率75.64%,尚不能认为快速免疫程序组乙肝表面抗体(HBsAb)阳转率非劣于标准免疫程序组;快速程序组HBsAb几何平均浓度(geometric mean concerntration,GMC)(162.62 mIU/mL)与标准免疫程序组(201.08 mIU/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997, P=0.321);两组HBsAb水平在无应答、低应答、中等应答和高应答区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550, P=0.671);免前HBcAb阳性者HBsAb阳性转率高于阴性者( χ2=4.413, P=0.036)。 结论:以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为平台为美沙酮维持治疗人群提供乙肝疫苗接种服务依从性较好,使用快速程序接种免疫效果非劣于标准程序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8~59岁人群加强免疫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及安全性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加强免疫的免疫原性及安全性。方法:2020年10月,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开展了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的Ⅱ期临床试验,入组对象为18~59岁、未妊娠、未哺乳的健康人群,基础免疫程序为0-14 d 5 μg、0-14 d 10 μg、0-28 d 5 μg、0-28 d 10 μg,从其中按研究编号从小到大顺序各选择50名(共200名)完成2剂基础免疫的受试者,在完成基础免疫后第6个月(窗口期30 d)加强接种第3剂与基础免疫同样剂量的疫苗。加强免疫前后分别采集静脉血约5 ml,分析活病毒中和抗体、假病毒中和抗体、受体结合域IgG抗体(RBD-IgG)的阳转率和几何平均滴度(GMT)。收集并分析加强免疫后28 d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0-14 d 5 μg、0-14 d 10 μg、0-28 d 5 μg、0-28 d 10 μg组对象的基线年龄分别为(43.98±9.58)、(43.46±9.34)、(42.56±9.08)和(43.94±11.05)岁( P=0.877),各组间性别比例均衡( P=0.331);4组活病毒中和抗体GMT(95% CI)由加强免疫前的4.07(3.30~5.04)、3.75(3.08~4.55)、8.33(7.01~11.11)和7.69(6.19~9.57)升至加强免疫后28 d的284.84(215.28~376.86)、233.05(178.61~304.08)、274.81(223.64~337.68)和280.77(234.59~336.04),抗体阳转率均为100%。4组的加强免疫后28 d内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8.0%(9例)、4.0%(2例)、12.0%(6例)和12.0%(6例)( P=0.182),无3级及以上不良事件、无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基础免疫6个月后进行1剂加强免疫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配伍RFH01佐剂在小鼠体内的免疫原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配伍RFH01佐剂在小鼠模型中的免疫原性。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三部)的方法对4种单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原液进行鉴别试验。在研究配伍RFH01佐剂的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小鼠模型中,采用随机分组法将460只雌性6~8周龄BALB/c小鼠分为实验组、疫苗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共46组,每组10只。在研究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在老年和青年小鼠模型中,采用随机分组将80只雌性10月龄和80只雌性10周龄BALB/c小鼠同时分为单价流感病毒疫苗、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RFH01佐剂组、鸡胚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对照组和PBS组,共16组,每组10只。均采用肌内注射免疫,初次免疫21 d后,采血分离血清,并用相同程序和剂量进行加强免疫,第42天采血分离血清。血凝抑制试验检测小鼠血清抗体水平。结果:两次免疫后,所有配伍RFH01的疫苗组阳转率均达到100%,且血清抗体效价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显著高于不含佐剂的疫苗组。配伍RFH01佐剂的单价流感病毒疫苗和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组与不配伍RFH01佐剂的单价流感病毒疫苗和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组小鼠血清效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次免疫后,10周龄小鼠血清H1N1、H3N2、B/Victoria和B/Yamagata抗体GMT明显高于10月龄小鼠。结论:单价流感病毒疫苗和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配伍RFH01佐剂在青年(6~10周龄)和老年(10月龄)小鼠中抗体效价均显著提高,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分化型甲状腺癌 131I治疗后TgAb由阳转阴时间与临床转归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 131I治疗前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阳性(≥40 IU/ml)的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 131I治疗后TgAb转阴时间与临床转归的关系,并分析影响的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甲状腺全切术及 131I治疗前TgAb阳性的126例DT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例、女性111例,年龄11~74(42.1±11.5)岁。将患者按末次随访时的治疗反应分为疗效满意组和疗效不满意组。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2组间年龄、性别、原发灶最大径、肿瘤是否多灶、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术前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TgAb水平(术前及首次 131I治疗前)、首次 131I治疗后(1、6、12个月)TgAb水平的下降率、TgAb转阴时间、 131I治疗总剂量、肿瘤分期、淋巴结分期、淋巴结转移率、首次 131I治疗前复发危险分层的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患者临床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预测患者临床转归的最佳临界值。 结果:疗效满意组患者共109例,疗效不满意组患者共17例。2组间首次 131I治疗后12个月TgAb水平下降率[89.84%(82.81%,94.70%)对83.01%(74.99%,91.08%), Z=-2.168, P=0.030]、TgAb转阴时间[(25.06±17.96)个月对(45.41±22.11)个月, t=-4.206, P<0.001]、 131I治疗总剂量[3 700(3 700,3 700) MBq对5 550(3 700,10 545) MBq, Z=-4.388, 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gAb转阴时间( OR=1.036, P=0.034)及 131I治疗总剂量( OR=1.033, P=0.001)为预测临床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TgAb转阴时间临界值为31.5个月(曲线下面积为0.766,95% CI:0.650~0.881, P<0.001)时,其预测临床转归的灵敏度及特异度最高,分别为78.00%和70.60%。 结论:对于 131I治疗前TgAb阳性的DTC患者,其TgAb转阴时间和 131I治疗总剂量是预测患者临床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TgAb在首次 131I治疗后31.5个月内转阴的患者更易获得满意疗效,且疗效满意组患者所需的 131I治疗总剂量比疗效不满意组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红细胞叶酸对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转归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红细胞叶酸对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转归的影响。方法:从课题组于2014年在山西省建立的已婚女性自然人群队列中,选择经病理学确诊的低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患者564名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在基线收集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特征、HPV感染相关因素的同时,利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进行红细胞叶酸水平的测定,依此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同水平暴露组并在第24个月对其进行随访。应用导流杂交技术对研究对象基线及随访结束时的宫颈脱落细胞进行HPV感染状况检测,依据其变化情况判定HR-HPV持续感染、由阳转阴、由阴转阳和持续阴性4种不同结局,探讨红细胞叶酸对HR-HPV感染转归的影响。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资料分析。结果:483名女性完成了24个月的随访观察,随访率为85.64%(483/564),HR-HPV持续感染率为52.45%(75/143),由阳转阴率为47.55%(68/143),由阴转阳率为19.71%(67/340),持续阴性率为80.29%(273/340)。红细胞叶酸低水平组发生持续感染(a RR=2.50,95% CI:1.55~4.02)及由阴转阳(a RR=4.55,95% CI:2.52~8.23)的风险高于高水平组,特别是同型持续感染的发生风险(a RR=2.72,95% CI:1.51~4.90)较高。随着红细胞叶酸水平的降低,HR-HPV持续感染(趋势检验 χ2=20.62, P<0.001)、由阴转阳(趋势检验 χ2=31.76, P<0.001)和同型持续感染(趋势检验 χ2=20.09, P<0.001)的发生风险呈升高趋势,在异型持续感染中未见类似结果。 结论:红细胞叶酸低水平可增加HR-HPV持续感染和由阴转阳的风险,特别是HR-HPV感染女性,发生同型持续感染的危险性更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第3剂CoronaVac接种后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结果以及健康成年人2剂免疫程序的免疫持久性结果:两个单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Ⅱ期临床试验中期分析结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前许多国家正在进行CoronaVac(一种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的大规模接种,本研究旨在评价第3剂CoronaVac加强针免疫后的免疫原性、安全性结果以及18岁以上健康成年人2剂免疫程序的免疫持久性结果。第一个单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Ⅱ期临床试验在江苏省开展,分为0~14 d和0~28 d免疫程序,每种免疫程序分为3 μg疫苗组、6 μg疫苗组和对照组,受试者比例为2∶2∶1。每种免疫程序中有一半受试者在第2剂疫苗接种后28 d接种第3针疫苗(窗口期30 d)(1a-14d-2m和2a-28d-2m组),另一半受试者在第2剂疫苗接种后6个月接种第3针疫苗(窗口期60 d)(1b-14d-8m和2b-28d-8m组)。另一个Ⅱ期临床试验在河北省开展,60岁及以上受试者分别接种1.5 μg、3 μg或6 μg疫苗或安慰剂,前两剂间隔28 d,第二剂和第三剂相隔6个月(窗口期90 d)(3-28d-8m组)。本研究主要评价新型冠状病毒中和抗体的几何平均滴度(GMT)、几何平均滴度增长倍数(GMI)和阳转率,且重点关注已获批的3 μg疫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