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管裂孔疝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与中医证型、胃镜下表现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食管裂孔疝(HH)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及其与中医证型、胃镜下表现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中心确诊的HH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采集临床信息,完成中医体质、中医证型判定及胃镜下表现分类,进行分析。结果:300例HH患者中医体质类型构成比不完全相同(χ 2=88.140, P<0.05),由高到低依次为气郁质(58例)、气虚质(56例)、湿热质(51例)、痰湿质(45例)、阳虚质(27例)、阴虚质(21例)、平和质(17例)、血瘀质(17例)、特禀质(8例);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分型存在明显的属性关联(χ 2=129.753, P<0.05),其中肝胃郁热证与湿热质、阴虚质对应;脾胃湿热证与痰湿质对应;脾胃虚寒证与阳虚质、气虚质对应;气郁痰阻证与血瘀质、气郁质对应;气虚血瘀证与气虚质对应;胃镜下表现与中医体质存在明显的属性关联(χ 2=123.189, P<0.05),其中无食管炎与阳虚质、气虚质、平和质、痰湿质对应;反流性食管炎A级与湿热质、气郁质对应,B级与湿热质、气郁质对应,C级无明显对应关系,D级与阴虚质对应。 结论:HH患者的中医体质以气郁质、气虚质、湿热质、痰湿质为多见,且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型、胃镜下表现有明显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真实世界高血压病伴失眠症中医证素证候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真实世界中高血压病伴失眠症(HWI)患者中医证素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和回顾性研究。收集2020年12月-2022年8月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HWI患者的四诊资料及中医证型相关信息,基于因子分析降维及系统聚类分析,归纳总结HWI患者的中医证素及潜在证型;采用爬山法(LTM-EAST)构建隐结构模型,综合聚类分析判断常见证型。结果:①因子分析共提取公因子14个,累计贡献率为 63.254%。在频次≥70的36个症状变量中,半数以上的HWI患者具有心烦易怒、少寐、多梦、头晕、心悸、胸部闷塞、口干、易醒、神疲体倦;舌色以淡红舌、红舌为主;舌苔以薄苔、腻苔为主;脉象多为弦脉、数脉、滑脉;② HWI的病位证素主要为肝(52.09%)、心(33.43%)、脾(26.46%)、肾(23.68%);病性证素主要为痰湿(34.54%)、阴虚(29.25%)、热(火)(25.35%)、气滞(25.07%);③通过频数统计出10个证型、因子聚类得出9个证型、隐结构聚类推测出7个证型,以上3种方法推断出的证型中,重复出现至少2次的证型共有7个,可认定为HWI常见证型。结论:HWI的常见临床症状为心烦易怒、少寐、多梦、头晕、心悸、胸部闷塞、口干、易醒、神疲体倦;病位证素主要在肝、心、脾、肾;病性证素主要涉及痰湿、阴虚、热(火)、气滞;临床常见证型为肝郁化火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内蕴证、阴虚内热证、心胆气虚证、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八正散加减结合中药熏蒸治疗难治性尿路感染阴虚湿热证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八正散加减结合中药熏蒸治疗难治性尿路感染阴虚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选取2021年4月-2022年5月本院97例难治性尿路感染阴虚湿热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9例、对照组48例。对照组予以抗生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八正散加减+中药熏蒸治疗。2组均治疗14 d。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试管法测定WBC,尿常规亚硝酸盐测定尿细菌计数,记录患者尿常规恢复正常时间、症状缓解时间及症状消失时间;记录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92%(47/49)、对照组为81.25%(39/4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19, P=0.022)。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低于对照组( t=13.18, P<0.01),WBC及尿细菌计数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9.77、22.99, P<0.01)。观察组尿常规恢复正常时间、症状缓解时间及症状消失时间早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23.61、9.80、7.34, P<0.01)。治疗期间,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4/48),观察组未发生不良反应,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26, P=0.039)。 结论:八正散加减结合中药熏蒸可有效改善难治性尿路感染阴虚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且未发生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前葡萄膜炎中医证素特点研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研究与总结前葡萄膜炎(AU)中医证素特点,为AU的规范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从建库至2023年3月31日正式发表的关于AU中医证型的相关文献,对中医证名进行规范化处理以及证型的拆解,将文献中筛选出的证型条目及病例数归纳建立Excel软件数据库.对病位证素及病性证素进行频数、频率描述分析,对证素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1)一般情况:纳入文献24篇,总病例数1,685例.(2)证型及证素分布:频率排名前5位的证型有肝经风热证(329次,19.53%)、肝胆火炽证(224次,13.29%)、肝火炽盛证(205次,12.17%)、阴虚火旺证(166次,9.85%)、肝胆湿热证(94次,5.58%).(3)证素特点:病位证素有5个,以频率从高到低排名依次是肝(1,035次,61.42%)、胆(335次,19.88%)、表(163次,9.64%)、肾(117次,6.94%)、脾(55次,3.26%).病性证素类型共 13种,热病性出现频次最高,为 1,447次(85.88%).以虚性、实性进行分类分析,实性证素共出现了2,458次(76.42%),虚性证素共出现了758次(23.56%);其中,热证素在实性证素中出现频次最高,共1,447次(44.99%);阴虚证素在虚性证素中出现频次最高,共374次(11.63%).(4)证素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8条强关联规则,其中二项强关联规则5个,三项强关联规则3个,推断出5个基础证候,分别为肝火炽盛证、风热证、湿热证、肝胆火炽证、肝经风热证.关联规则网状图显示肝与热的关联最强,推断基础证候为肝火炽盛.结论 肝经风热、肝胆火炽、肝火炽盛3个证型是前葡萄膜炎患者的主要证型.前葡萄膜炎的重要病位证素为肝,重要病性证素为热,病性特点以实证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阮诗玮辨治阴虚湿热型肾系疾病经验撷菁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阮诗玮教授认为辨阴虚湿热证需分别从阴虚证和湿热证入手.阴虚证的成因多有素体阴亏、久病伤阴和药物伤阴三种情况,湿热证的成因则需区分外感湿热与内伤湿热,阴虚湿热证需将阴虚证和湿热证二者结合,综合定性.在肾系疾病的论治中,总结阮诗玮教授对于慢肾衰、水肿、淋证和癃闭四类疾病阴虚湿热证的诊治经验、用药规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隐结构模型的复杂性尿路感染方药规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运用隐结构模型分析法,挖掘复杂性尿路感染(cUTI)的用药规律.方法 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有关中医药治疗cUTI的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 2022 年 9 月,利用Office Excel 2019 软件建立并规范数据库,运用隐结构模型学习、综合聚类及频数分析等方法分析数据库,总结cUTI的用药规律.结果 共纳入文献 335篇,涉及中药 254味,频率>0.35%的中药65味,功效以清热药、利水渗湿药、补虚药为主.药性多为寒、平,药味多甘、苦、淡,主归肺、肾经.隐结构分析共得到隐变量 17 个,结合专业知识后综合聚类为 4 类,推断cUTI的常见证候为膀胱湿热证、肾阳亏虚证、阴虚内热证、热毒蕴结证,代表方剂分别为八正散、真武汤、六味地黄丸、五味消毒饮等.结论 cUTI的治疗以清湿热贯穿始终,其病机复杂,多为虚实夹杂之侯,病性偏实者着重祛湿热并适当配伍养阴药,利水通淋而不伤阴,病性偏虚者重补虚并适当配伍清湿热药避免湿热羁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与中医证候特征的回归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分析G2、A2/3期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患者胰岛素抵抗(IR)相关指标与中医证候特征的依存性,探寻DKD(G2,A2/3期)患者中医辨证规律.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收治的98例DKD(G2,A2/3期)患者,观察其一般临床指标、中医证候出现频率和证型分布特征,并检测其IR相关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空腹C肽(FCP)以及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对IR相关指标与中医证候特征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在98例DKD(G2,A2/3期)患者中,本证包括脾肾气虚证64例、气阴两虚证20例、阴虚燥热证8例、阴阳两虚证6例;标证包含血瘀证42例、痰瘀证10例、湿热证5例、寒湿证1例;复合证型58例,其中脾肾气虚兼血瘀证共28例.与非脾肾气虚证患者相比,脾肾气虚证患者的TG和FIN、FCP、HOMA-IR明显升高,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医症状(小便频数或清长、疲乏、纳呆、腰膝酸软)与FBG、FIN升高无相关性(P<0.05).而具有疲乏症状者FCP升高的概率是没有该症状者的7.661倍(P<0.05).具有疲乏、小便频数或清长症状者HOMA-IR升高的概率分别是没有该症状者的10.787、5.911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KD(G2,A2/3期)患者主要中医证候特征是脾肾气虚,其临床特点是IR相关指标的不同程度升高;其IR相关指标的异常升高与主要中医证候特征有依存性,可以作为中医辨证的客观证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不同中医证型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指标与骨骼肌含量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探究2型糖尿病(T2DM)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血糖波动指标与骨骼肌含量的差异及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330例,根据中医证型不同分为气阴两虚证(n=169)、阴虚燥热证(n=88)、湿热困脾证(n=73).观察不同证型间血糖波动相关指标[目标范围内时间(TIR)、血糖标准差(SDBG)、24h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血糖变异系数(CV)、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差异,骨骼肌含量相关指标[相对骨骼肌质量指数(RASM)、四肢骨骼肌质量(ASM)、全身总肌肉质量(TLM)]的差异,分析不同证型T2DM患者中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以TIR≥70%为达标.结果 气阴两虚证组TIR达标率为46.7%,阴虚燥热证组为30.7%,湿热困脾证组为47.9%,三组TIR达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45,P=0.028),且气阴两虚证组和湿热困脾证组的TIR达标率明显高于阴虚燥热组(P<0.05).湿热困脾证组SDBG、MAGE、MODD、CV均低于气阴两虚证组及阴虚燥热证组(P<0.05),气阴两虚证组ASM低于阴虚燥热证组及湿热困脾证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阴虚燥热证组中,RASM分别与SDBG(r=-0.234,P=0.029)、MODD(r=-0.248,P=0.029)、CV(r=-0.355,P=0.001)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T2DM不同证型间血糖波动及骨骼肌含量存在差异,阴虚燥热证血糖波动与骨骼肌含量存在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挖掘中医药治疗不同证型系统性红斑狼疮肺间质病变的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探讨不同证型系统性红斑狼疮肺间质病变中药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2017 年1 月至2021 年 12 月门诊及住院患者资料,对患者的基本信息、中医证型、药物四气五味归经进行频次频率统计;对前 4 高频证型的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及证型-药物复杂网络分析.结果 共纳入 146 例患者、369 首处方.经频次统计发现最常见证型是湿热痹阻证、气阴两虚证、肝肾亏虚证、阴虚内热证;共涉及 298 味中药,出现药物频次 5 629 次,高频药物有 29 味,排名前 5 位分别是茯苓、当归、黄芪、炙甘草、白芍;药物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肺、脾、肝、肾为主,功效分类以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为主;高频证型关联规则、系统聚类及复杂网络分析得到湿热痹阻证、气阴两虚证、肝肾亏虚证、阴虚内热证核心药物组合分别为四妙丸加减与木防己汤加减、补肺汤加减、独活寄生汤加减、六味地黄丸加减.结论 中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肺间质病变多以清热祛湿、活血通痹、益气养阴、补肺脾肾为治则,得出的组方规律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为新药开发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糖尿病肾脏病Ⅲ期和Ⅳ期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间的关系,为DKD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客观化依据.[方法]对157例DKDⅢ期和Ⅳ期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其本虚证与标实证的证型分布规律;检测患者24h尿蛋白(24hUTP)、血肌酐(Scr)、尿素氮(UREA)、血浆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含量,分析中医证型与上述生化指标的关系.[结果](1)DKD不同分期本虚证证型分布情况:DKD Ⅲ期患者本虚证证型分布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阴虚燥热证[58.57%(41/70)]、气阴两虚证[28.57%(20/70)]、阴阳两虚证[10.00%(7/70)]、脾肾气虚证[2.86%(2/70)];DKDⅣ期患者本虚证证型分布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阴虚燥热证[40.23%(35/87)]、气阴两虚证[29.89%(26/87)]、脾肾气虚证[18.39%(16/87)]、阴阳两虚证[11.49%(10/87)].DKD不同分期患者的本虚证证型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的来说均表现出随着疾病进展,DKD患者阴虚燥热证减少,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阴阳两虚证增加的趋势.(2)DKD不同分期标实证证型分布情况:DKD Ⅲ期患者标实证证型分布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湿热证[54.29%(38/70)]、痰瘀证[27.14%(19/70)]、血瘀证[10.00%(7/70)]、寒湿证[8.57%(6/70)];DKD Ⅳ期患者标实证证型分布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湿热证[44.83%(39/87)]、痰瘀证[35.63%(31/87)]、寒湿证[14.94%(13/87)]、血瘀证[4.60%(4/87)].DKD不同分期患者的标实证证型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型与生化指标的关系:DKD脾肾气虚证患者的Scr、UREA水平均明显高于阴虚燥热证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KD寒湿证患者的Scr、24hUTP水平均明显高于湿热证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KD Ⅲ期和Ⅳ期患者均以阴虚燥热证为主,并随着疾病进展表现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脾肾气虚→阴阳两虚的发展规律;湿邪和瘀血是DKD的主要致病因素;Scr、UREA、24hUTP与DKD中医证型有关,可用来指导DKD的中医辨证分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