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宫内妊娠合并葡萄胎十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宫内妊娠合并葡萄胎的诊断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9年5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10例宫内妊娠合并葡萄胎的临床资料。采用描述性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同期本院产科分娩65 960例,宫内妊娠合并葡萄胎的发生率为1/6 596。10例中,完全性葡萄胎与胎儿共存(complete hydatidiform mole and coexisting fetus,CHMCF)和部分性葡萄胎与胎儿共存(partial hydatidiform mole and coexistent fetus,PHMCF)分别为4例和6例。10例患者年龄(30.9±4.1)岁,范围为26~35岁;妊娠2.5(1~4)次。9例在22周 +3(12周 +3~32周 +3)发现,1例于孕9周 +发现。(2)6例妊娠期反复阴道出血,3例出现妊娠呕吐,2例妊娠中晚期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例发生子痫前期,1例发生重度二尖瓣反流伴轻度肺动脉高压。(3)10例血清β-hCG最高值为139 935(16 990~546 033)U/L,其中CHMCF和PHMCF患者分别为212 500(200 000~546 033)U/L和60 768(16 990~225 000)U/L。(4)5例超声提示胎盘蜂窝状暗区,2例超声仅提示胎盘增厚,1例B超示双侧卵巢巨大黄素化囊肿、胸部CT见左肺下叶多个转移瘤、肺部MRI提示左侧肺部胸膜壁多个结节、盆腔MRI提示妊娠合并完全性葡萄胎,1例超声提示胎盘水泡样,1例超声提示胎儿腹壁连续中断、可见包块、其内可见胃泡、肝脏、部分肠管回声以及脐膨出,1例为胚胎停育。(5)1例羊水胎儿染色体核型为46,XX,未发现异常,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检测结果为arr[hg19](1-22)×2。其余病例拒绝产前诊断。(6)10例患者中,3例予依沙吖啶羊膜腔内注射引产术,2例行药物流产+清宫术,2例发生自然流产行清宫术、妊娠物可见胎儿及葡萄胎样组织,1例葡萄胎局部侵犯子宫、行全子宫切除术,1例因孕妇左下肺转移瘤行剖宫取胎术,1例孕33周 +4发生子痫前期、行剖宫产获得两早产儿;4例病理提示妊娠合并完全性水泡状胎块、免疫组织化学P57(-),6例病理提示妊娠合并部分性水泡状胎块、P57(+)。(7)10例患者按葡萄胎术后随访,2例CHMCF发生持续性滋养细胞疾病并予以化疗,8例未发生持续性滋养细胞疾病。 结论:产前发现宫内妊娠合并葡萄胎后,应立即鉴别PHMCF或CHMCF。CHMCF可能存在更高的流产、胎儿宫内死亡、早产、子痫前期等妊娠并发症风险,是否继续妊娠,应采取个体化原则。PHMCF患者胎儿畸形或胎儿丢失风险较高,建议及时终止妊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阴道植入TiLOOP网片的盆底重建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经阴道植入轻型钛化聚丙烯网片TiLOOP的盆底重建术的临床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妇幼保健院2017年11月至2019年7月,以阴道前壁膨出Ⅲ~Ⅳ度为主的50例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对其实施经阴道植入TiLOOP网片的盆底重建术,其中自行裁剪TiLOOP网片的“协和式”盆底重建术37例、TiLOOP Total 6套盒网片的盆底重建术13例。评价术后各项主观指标[包括患者整体印象改善评分(PGI-I)、盆底不适调查表简表(PFDI-20)、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PFIQ-7)、盆腔器官脱垂与尿失禁性生活问卷(PISQ-12)]、客观指标(包括临床疗效评定为“成功”)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50例POP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8±6)个月。手术成功率为90%(45/50),单独阴道前壁、顶端、后壁脱垂的复发率分别为2%(1/50)、2%(1/50)、6%(3/50);无一例行再次手术或子宫托治疗。PGI-I显示,50例患者均主观满意,其中明显改善者46例(92%,46/50)、有改善者4例(8%,4/50);术后3、6、12个月随访,PFDI-20及PFIQ-7评分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PISQ-12评分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无新发性交痛。网片暴露率为12%(6/50),新发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为4%(2/47)。 结论:经阴道植入TiLOOP网片的盆底重建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短期疗效较好,但如何减少网片暴露仍需继续探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肛门括约肌重叠成形术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为一例59岁女性,体质指数为17.35 kg/m 2。因"发现肿物脱出阴道口2年余,加重6个月"就诊。2年前开始发现阴道口有肿物脱出,排尿时加重,平卧时加重,伴排粪失禁,固体粪便、液体粪便和排气无法自控,Parks评分D级,Cleveland评分19分。患者既往于30岁时有分娩产伤史。专科检查示:外阴已婚式,嘱患者屏气增加腹压后,阴道前壁全部脱出阴道口外,阴道后壁达处女膜缘,但仍在阴道内,子宫Ⅱ度脱垂,宫颈脱出阴道口外,子宫体萎缩,位于阴道内。阴道与直肠下段相通,肛门外括约肌离断100%,肛门内括约肌离断100%,直肠黏膜失去完整性;触诊:肛门完全松弛,括约肌张力明显下降。盆底功能超声:老年性子宫,慢性膀胱炎声像。前盆腔:膀胱颈移动度明显增加,膀胱后壁明显膨出;中盆腔:子宫脱垂(Ⅱ度);后盆腔:考虑直肠膨出声像。考虑肛门内外括肌断裂声像。肛提肌裂孔明显扩张。建议盆底康复治疗;盆腔MR平扫+增强扫描:阴道下段壁稍厚、毛糙,建议结合临床及专科检查。诊断为:(1)Ⅱ度子宫脱垂;(2)Ⅱ度阴道前壁脱垂;(3)Ⅰ度阴道后壁脱垂;(4)Ⅳ度陈旧性会阴撕裂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妊娠子宫嵌顿四例的诊断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妊娠子宫嵌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8月至2020年2月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例产前超声提示妊娠子宫嵌顿孕妇。分析其临床表现、诊断难点及处理要点。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4例孕妇主要症状均为阴道流血或流液,超声检查提示妊娠子宫嵌顿。2例未见阴道后穹隆膨出,1例有后穹隆膨出,1例因孕周小,门诊未进行专科检查。3例在孕晚期诊断,1例在孕14周诊断。结合孕妇孕周、子宫前壁肌层厚度的变化、自身的症状,并给予促胎肺成熟,3例孕妇行择期剖宫产术,皮肤切口取下腹正中直切口,子宫切口取高位横切口,术后新生儿状况良好,孕妇子宫复旧好,腹壁及子宫伤口愈合好;孕14周诊断者胸膝卧位治疗2周,超声提示子宫位置恢复正常,膀胱位置正常。结论:本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有相关症状体征时应联想到本病的可能,并注意与前置胎盘的鉴别诊断及2种情况共存可能。剖宫产时机需要结合多方面因素决定;切口宜选择下腹正中直切口及子宫高位横切口,后者往往需借助解剖标志定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囊膜破裂型脐膨出并脱出肠管扭转嵌顿伴回肠闭锁的诊治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囊膜破裂型脐膨出(ruptured omphalocele,RO)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RO并脱出肠管扭转嵌顿伴回肠闭锁患儿临床资料,同时检索PubMed、Springer Link、Google Scholar、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对关键词为脐膨出(omphalocele)、囊膜破裂(ruptured)的文献进行系统性回顾分析。结果:共检索出13篇文献,包含1959—2020年报道的18例RO患儿,结合本例共19例纳入研究;其中11例为巨型RO,8例为小型RO,腹壁缺损面积最大为10 cm×10 cm;合并肠闭锁3例,肠扭转2例,肠旋转不良2例,同时合并肠闭锁和肠扭转1例,肺发育不良和(或)肺动脉高压5例,寄生胎、隐睾1例,Edwards综合征、双侧桡骨发育不全1例,Turner综合征1例,无合并症3例。8例小型RO均行一期修补术。11例巨型RO中,2例直接行一期修补术,1例巨型RO利用寄生胎皮肤行一期修补术;其余8例行Silo袋和(或)网状补片延期闭合。1例术后因全部中肠切除致短肠综合征而需长期营养治疗并等待肠移植,1例一期修补术后出现皮瓣坏死,3例反复腹腔感染致粘连性肠梗阻,1例术后出现难治性腹泻。19例中,除1例终止妊娠、2例手术后死亡外,其余患儿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均存活。结论:RO常合并严重出生结构异常,应重视产前诊断,产前完善相关染色体检查,做好围产期评估;选择阴道分娩需慎重,巨型RO建议选择剖宫产,注意保护脱出脏器。出生后应立即手术,小型RO可选择一期修补术,延期修补术是巨型RO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阴道网片置入前盆重建术治疗合并下尿路症状的膀胱脱垂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经阴道网片置入前盆重建术治疗合并下尿路症状的膀胱脱垂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经阴道网片置入前盆重建术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67.8±7.6)(57~86)岁。体质指数(22.6±3.0)kg/m 2。病程平均(2.9±2.3)年。平均产次(3.0±1.5)(1~7)次。术前美国泌尿外科学会症状评分(AUASS)(14.2±3.5)分。残余尿量(71.3±53.0)ml,最大尿流率(16.9±3.8)ml/s。盆底脏器脱垂困扰量表(POPDI-6)、膀胱症状及严重度量表(UDI-6)、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PFIQ-7)分别为(48.0±7.3)分、(41.7±8.2)分和(62.5±16.4)分。所有患者均行经阴道网片置入前盆重建术,术中切开阴道前壁后钝、锐性分离盆底与膀胱间隙,精准体表定位后在穿刺针引导下放置网片。根据术前下尿路症状的主要临床表现分为储尿期症状组22例,术前AUASS储尿期症状评分(11.6±1.9)分;排尿期症状组10例,术前AUASS排尿期症状评分(13.9±1.2)分。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术后随访患者AUASS、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及POPDI-6、UDI-6、PFIQ-7,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本研究3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61.1±18.6)min。平均术中出血量(41.5±12.3)ml。平均住院天数(9.1±1.8)d。术中无膀胱、输尿管、髂血管等重要脏器损伤。术后27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7±10.8)(3~36)个月。术后残余尿量(23.4±11.0)ml,POPDI-6(3.1±5.4)分,UDI-6(3.2±5.1)分,PFIQ-7(12.4±1.7)分,最大尿流率(22.4±4.1)ml/s,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储尿期症状组(19例)AUASS储尿期症状评分(3.4±1.9)分,排尿期症状组(8例)AUASS排尿期症状评分(3.9±1.7)分,均较各组术前AUASS对应症状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均无膀胱脱垂复发。术后3个月,1例出现阴道前壁网片暴露,于门诊剪除暴露网片,予雌激素软膏涂抹后痊愈;1例出现尿频、尿急症状,予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治愈。术后1年,1例新发轻度尿失禁,予盆底肌锻炼后症状改善。术后2年,1例新发Ⅰ度后壁脱垂,无排便症状,未予特殊治疗。 结论:经阴道网片置入前盆重建术治疗合并下尿路症状的膀胱脱垂患者疗效较好,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可有效改善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下尿路症状,但远期新发压力性尿失禁和网片暴露等安全性问题仍需进一步长期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盆底疝合并阴道膨出、直肠脱垂及直肠壁间粪石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前,盆底疝的发病率在全球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老年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在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其日常生活带来诸多困扰.有时,此类患者还可能合并其他症状,如直肠脱垂、阴道膨出等,临床医生应正确并充分地认识盆底疝的存在,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才能有效的治疗此类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机械力刺激对女性阴道前壁成纤维细胞Piezo1蛋白表达和凋亡的影响及其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探讨过度的机械力刺激对人阴道前壁成纤维细胞Piezo1蛋白表达及凋亡的影响,并分析两者在机械力诱导压力性尿失禁(SUI)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12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妇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43例,其中SUI患者23例(伴前壁脱垂或膀胱膨出,POP-Q Ⅲ~Ⅳ:Ba>+1),其余20例为因良性肿瘤行子宫全切手术的患者(对照组),取阴道前壁组织,采取改良酶消化法获得人阴道前壁成纤维原代细胞,并进行成纤维细胞鉴定.另取对照组患者阴道前壁成纤维细胞采用四点弯曲细胞力学加载系统进行周期性力加载(加力组),力学参数设置为2 666 με(加载位移为2 mm),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对照组、SUI组、加力组患者的阴道前壁成纤维细胞的Piezo1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的情况,并对3组细胞的Piezo1蛋白表达和凋亡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SUI组患者的成纤维细胞Piezo1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P<0.000 1),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P<0.000 1);对照组患者成纤维细胞加载周期性机械力后其细胞凋亡率增加(P<0.000 1),Piezo1蛋白表达上升(P<0.000 1).相关性分析发现,SUI组和加力组的Piezo1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呈正相关(r2=0.611 6,P<0.000 1;r2=0.464 2,P=0.000 9).结论:过度的机械力刺激可诱导SUI的发生,Piezo1蛋白和细胞凋亡可能均参与了这一过程,且Piezo1蛋白可能通过诱导的细胞凋亡参与机械力引起SUI的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盆底超声评估骨盆环疾病孕妇经阴道分娩后盆底功能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应用盆底超声评估骨盆环疾病孕妇经阴道分娩后的盆底功能,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在我院定期产检并行经阴道分娩的初次产妇150例(妊娠期间患骨盆环疾病)为病例组,以及无骨盆环疾病者15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于经阴道分娩后42d使用二维、三维、四维盆底超声分别评估其盆底功能,比较Valsalva状态下膀胱颈距耻骨联合下缘的距离(BSD)、膀胱颈下降距离(BND)、膀胱尿道后角(PUA),以及静息状态和Valsalva状态下盆膈裂孔前后径(LHAP)、肛提肌裂孔左右径(LHLR)、肛提肌裂孔最大面积、肛提肌厚度的差异,分析两组孕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情况.结果 二维盆底超声检查显示,病例组Valsalva状态下BND低于对照组,BSD及PUA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维盆底超声检查显示,病例组静息状态和Valsalva状态下LHLR、LHAP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四维盆底超声检查显示,病例组静息状态和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最大面积均高于对照组,肛提肌厚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例组产后子宫脱垂、阴道前壁膨出、阴道后壁膨出、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等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盆底超声可准确评估骨盆环疾病孕妇经阴道分娩后盆底功能变化,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再生育对女性盆底肌力的影响及产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盆底肌力恢复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3/2
目的 探究再生育对女性盆底肌力的影响,并观察产后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的盆底肌力恢复效果.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济南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分娩,于产后6至8周复诊并进行盆底功能筛查的500例经产妇、500例初产妇的临床资料,依据产次不同分为再生育组和初产组,记录两组盆底肌力情况.将需要进行康复治疗的624例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n=312)行常规产后干预,B组(n=312)在A组的基础上加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盆底肌力变化、疲劳度和阴道压力情况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情况.结果 再生育组盆底肌力强度评分、Ⅰ类、Ⅱ类盆底肌力及肌电压分别为(2.77±0.22)分、(1.98±0.85)级、(1.89±0.66)级、(6.79±1.58)μV,均低于初产组[(2.99±0.23)分、(2.23±0.64)级、(2.35±0.56)级、(9.98±1.23)μ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B两组患者的盆底肌力强度评分、Ⅰ类、Ⅱ类盆底肌力及肌电压均较治疗前升高,且 B 组各值分别为(4.03±0.44)分、(4.33±1.23)级、(4.23±1.36)级、(14.33±2.13)μV,均高于 A 组[(3.64±0.34)分、(3.22±0.98)级、(3.16±1.01)级、(9.26±1.78)μ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疲劳度及阴道压力正常所占比例分别为84.94%、72.12%,均高于A组(77.56%、64.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盆腔器官脱垂、应激性尿失禁、张力性尿失禁、阴道壁膨出发生率分别为3.85%、1.92%、12.18%、13.46%,均低于A组(9.62%、7.05%、20.51%、22.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初产妇相比,再生育产妇盆底肌力强度评分及盆底肌力水平均更低,在产后干预中给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可以提高盆底肌力,降低盆底脱垂等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