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气商》五运六气诊疗特色探析
编辑人员丨2周前
明代医家徐亦稚所撰《运气商》,对《黄帝内经》运气理论有所创悟.认为五运六气为阴阳五行所化生,六气各有主时,司天只主三之气,不可拘泥司天之说而不明间气;运气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运气的胜复变化,而人体于呼吸之间感受邪气,肺胃二脏首先受病;在诊断时要脉症合参,脉象的诊断不必以左手侯外感之说为拘,症状多见于肺胃二脏的异常变化;在用剂方面徐亦稚认为诸名医家所创方剂周详完备,所以并未收录以及创立方剂,而是提出了运气致病的处方用药原则当参以《内经》治法.其五运六气诊疗特色值得当代医家继承与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探究中医治疗失眠的辨证思路及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整理并分析中医治疗失眠的辨证思路及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古今医案云平台(V2.3.8)名医医案库中名老中医及其书籍中的医案数据,以古今医案云平台(V2.3.8)对用药频次、药味药性归经、舌象脉象等进行统计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结果 共纳入医案794个,涉及中药477味,主要有柴胡、白芍、甘草、酸枣仁、川芎、远志、赤芍、当归、合欢皮、茯苓、郁金、栀子.中药药性以平为主;药味多属甘、苦、辛;主要归肝经.高频中药系统聚类分析聚为4组,第一组:酸枣仁、茯苓;第二组:远志、合欢皮、郁金;第三组:白芍、栀子;第四组:柴胡、川芎、赤芍.药物关联分析得到:柴胡与白芍、柴胡与赤芍的关联性最强,其次是柴胡与川芎.复杂网络分析得到7组中医证候,从高到底依次为:肝阳上亢证,痰热扰心证,肝火扰心证,气滞血瘀证,心脾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肝郁气滞证.结论 中医治疗失眠以清热助眠为法,平调阴阳为纲,多使用清热安神之品,值得临床参考运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医学辨正》的学术思想及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医学辨正》是清代医家张学醇编著的中医基础理论类医书,全书分四卷,经考证,现存版本共有 4 种.书中张学醇的学术思想主要有以下5 个方面,即遵从《黄帝内经》,勘误前人;法从阴阳,分寒热证;望闻问切,尤重脉象;拆方用药,剂量平和;用药禁忌,须分寒热.此外,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对张学醇的用药规律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药味及证型频次分析方面:寒证、热证分型遣方用药相当;药物频次分析方面:与张仲景的《伤寒论》关系密切,涉及寒热、表里、气血、补泻方面的方剂;药物性味频次方面:四气以温、寒性为主,五味以甘、辛、苦味为主,用药性味贴合疾病;聚类分析方面:第 1 组有甘草、干姜、附子,第 2组有当归、麻黄,第3 组有石膏、知母,第4 组有牡丹皮、黄芩、黄连,前两组药性偏温,用于治疗寒证,后两组药性偏寒,用于治疗热证;关联分析方面:热证多应用甘草、石膏,寒证多应用桂枝、干姜、附子、麻黄、细辛.本研究着重讨论《医学辨正》的基本情况、张学醇的学术思想和用药规律,为今后继续研究张学醇及其学术思想和用药规律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吴海科辨治重症脑血管病的"六辨"思路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重症脑血管病为涉及意识障碍的一类脑血管病重症,与中医中风病之中脏腑相对应.吴海科教授扎根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尤其精研与中医病机相关的《素问·至真要大论》,并结合临床实践,立足于传统四诊"望闻问切"的辨证方法,简化并创立了针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六辨"辨证体系,即"辨神志以知病情变化""辨色泽以明气血盛衰""辨舌象以推病势进退""辨脉象以判预后转归""辨气息以识脏腑虚实""辨寒热以知阴阳表里",突出了神志、面色、舌象、脉象、气息、寒热在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辨证中的意义.此"六辨"信息获取较简便,发挥了中医诊法在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辨证中的特点和优势,可为建立重症脑血管病的中医临床诊疗规范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左人迎右气口对比脉法的临床运用要点与实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人迎气口脉法出自《灵枢》,历代争议在于其为双侧人迎、气口脉或左右寸口脉之间的比较.王叔和《脉经》认为"左为人迎,右为气口".左人迎右气口脉法体系取左右寸口脉,按照关前一分左右对比而别阴阳,然后通过比较单侧关与关前一分之大小,以明三阴三阳,根据脉之浮沉确定表里,根据医之举按鉴别中风、中寒,确定治法方药.通过此脉法的临床运用,体会到六经脉象与六经病症的对应关系,收效颇佳.脉象体现疾病本质,随疾病发展而变化.当脉症不一时,应当舍症从脉,把握本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医学衷中参西录》中风的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从单味药支持度、多味药的置信度、Euclidean距离等角度出发,挖掘《医学衷中参西录》中风的用药规律,揭示遣药组方规律,拓展更多临床应用渠道.方法:通过Excel软件,制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风方剂数据库、药材数据库、煎煮法数据库3个数据库,制定标准化处理规则,引入衡量标准指标对数据进行处理,计算药物的支持度,选取高支持度的药物及药对进行置信度的计算,以SPSS软件进行Euclidean距离计算.结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风共31首方,药65种,药味共使用259次,其中平性与寒性药物比例均占25%,归肝经、脾经的药物均占19%,苦味药为40%,甘味药为39%;出现频次前3位药物依次为:白芍、牛膝、赭石.高频项中,药材之间置信度为100%的规则中,单味药有19项,多味药有2项.结合支持度、置信度与Euclidean距离,最有价值的药对组合为:中风(脑充血)为白芍、牛膝、赭石;中风(脑贫血)为当归、黄芪.结论:《医学衷中参西录》中风,整体用药以平寒二性、苦甘二味、肝脾二经为多.药量方面,虽龙骨与牡蛎、乳香与没药、牛膝五味药用量规律明显,但其他药物用量规律不显著.治疗中风(脑充血,即脑出血)时,首取白芍生肝血以柔肝之效,次重牛膝引气血下行之力,继以赭石重镇下达收工;常配伍龙骨、牡蛎,取象肝木,柔缓脉象;以浓铁锈水煎煮为其点睛之处.治疗中风(脑贫血)时,首取当归、黄芪阴阳互制、气血双生之力,托举下陷大气;妙用乳香、没药,理气以透窍,理血以化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冠心病不同阶段临床特征与证素分布的回顾性横断面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回顾性采集2022年1月-2023年3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诊疗的冠心病(CHD)患者临床资料,描述性分析人口学特征、临床症状与舌脉特征,x2检验分析不同阶段的证素及证素组合分布差异,探讨CHD不同病理阶段的临床特征与证素规律.研究提取28条症状条目、10条舌象条目与7条脉象条目;归纳心、肺、肝、脾、肾5个主要病位,血瘀、痰湿、气滞、热(火)、水饮、气虚、阴虚、阳虚8个主要病性,凝练8种病性组合形式.证素分布的x2检验结果示,肺、肝、脾、肾、血瘀、气滞、热(火)、水饮、气虚、阴虚、阳虚证素在CHD不同阶段的分布差异显著,肝、血瘀、热(火)、气滞证素在不稳定期占比最高,肺、脾、肾、水饮、气虚、阴虚、阳虚证素在终末期占比最高;气虚证素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不同时间段的分布差异显著.证素组合的x2检验结果示,单病位、多病位、单病性、双病性、多病性、单纯实证、虚实夹杂组合在CHD不同阶段的分布差异显著,单病位、单病性、单纯实证在稳定期占比最高,双病性在不稳定期占比最高,多病位、多病性、虚实夹杂在终末期占比最高.结果表明,稳定期痰瘀并重,不稳定期存在瘀毒致变的病理转折,PCI术后总体气虚加剧,终末期损及阴阳、水饮渐盛.CHD不同阶段的临床特征与证素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是以虚实消长、痰瘀共病为基本病机的病理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张仲景复脉法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复脉法出自《伤寒论》,指通过益气、养血、温阳、滋阴、通阳以平衡脉之气血阴阳,使脉象返之如常的治法.张仲景以复脉法治疗多种严重脉象失常,具体形式体现为益气复脉、养血复脉、温阳复脉、滋阴复脉、气血阴阳并补复脉以及通阳复脉.在临床中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相应的复脉法,从而实现"脉复"的治疗预期.此外,"脉复"的表现应视具体情况而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名老中医辨治慢性胃炎的临床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总结名老中医辨治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的临床经验.方法:借助名医传承平台检索CG病例,运用数据挖掘软件进行频次统计、复杂网络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了800 份病例,在证候表现方面,症状多见胃胀、胃痛;舌象多见苔白、舌红;脉象多见脉弦、脉细;证素多见胃、脾、气滞、热、肝、寒、气虚、湿.在药物性味方面,总体药性以温居首,寒平次之,药味以辛苦甘并举,酸淡咸涩较少;取前 50 味高频药物,性味组合多见辛温、苦寒、辛苦温、甘平、辛甘温.在组方选药方面,总共涉及301 味药物,功效以补气、理气居多;药物分为 3 个社群,甘草作为核心节点,半夏、陈皮、白术、茯苓与其联系紧密.结论:CG以脾胃虚弱为本,邪气郁滞为标,其中病性以气滞、气虚、湿阻为主,郁久容易从阳化热,病位以脾胃为中心,亦可旁及肝胆等脏.故而治疗时宜阴阳并投,升降并用,主以辛(苦甘)温,佐以苦寒、甘平.组方思路通补兼施,调气为先,重在补脾气、行滞气、祛湿气,兼以解郁热、化痰瘀、消食积、养胃阴,辅以益气血、利肝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R语言分析全国名中医白长川治疗失眠症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基于R语言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全国名中医白长川教授基于"神舍观"治疗失眠症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白长川教授治疗失眠症医案202 个,建立Excel 数据库,录入患者诊疗信息,运用R语言进行药物频次及属性分析、相关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同时对医案中的症状和舌象与脉象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收集首诊处方202 个,涉及药物175 味,药物占比大于20%的有28 味,使用频率前10 位的药物依次为龙骨、牡蛎、茯苓、柴胡、白术、酸枣仁、远志、石菖蒲、姜半夏、焦栀子;四气以寒、温为主,五味以苦、甘为主,归经以肺、心、肝为主.相关系数较高的前 5 组药对组合多为安神药,关联分析得出核心药物有柴胡、黄芩、龙骨、牡蛎、远志、石菖蒲、首乌藤、酸枣仁,此组合可视为小柴胡汤、孔圣枕中丹、酸枣仁汤之变方.聚类分析分为4 类,分别为小柴胡汤、丹栀逍遥散、黄连温胆汤加减以及常用药对组合.对医案进行关联分析得出,支持度最高的症状关联为易早醒和不复睡,舌脉关联为苔薄黄腻、脉沉细.结论:白长川教授基于"神舍观"治疗失眠症的主要方剂有小柴胡汤、丹栀逍遥散、黄连温胆汤等方,核心药物组合是柴胡、黄芩、龙骨、牡蛎、远志、石菖蒲、首乌藤、酸枣仁,符合调达三焦气机、运脾和胃安神的治疗大法,令阴阳各有所入之处,营卫兼得转化之机,神入其舍、安守于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