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络通心"理论探析
编辑人员丨2周前
"胃络通心"理论源出《黄帝内经》,揭示了胃、心二者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通过对《黄帝内经》相关条文辨析,明确胃、心二者经络相连、生理相通、病理相关及五行相生,故而概括衍化为"胃络通心"理论.以"胃络通心"为基础,解析症状,明确病源,梳理相关病机学说,确立了 6类常见病因病机:阳明实热,循络扰神;温邪循络,上扰神志;风邪入腑,循络及心;胃不养心,舌窍失用;移邪攻心,痛证居多;心病及胃,胃症屡见.据理立法,概括"胃络通心"指导下的6种治法:通腑泄热,宁心安神;宣通郁遏,苦辛泄化;温阳散寒,建中理上;益火补土,助胃消化;清心泻火,子母同治;补土伏火,土厚火宁.并提出代表性方药,为理论的临证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中西医结合分期辨治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例
编辑人员丨2周前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是一种血液系统危重症疾病,该病起病急、进展快、临床表现不一,目前中医药诊疗对该病的探讨尚甚少.本文总结2019年我院收治的一例因"神志异常伴发热8小时"入院的中年女性患者的中西医诊疗经过,通过结合其典型的TTP五联征临床表现、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含血小板反应蛋白13型活性特殊实验室检查并逐步排除鉴别诊断,最终明确其西医诊断为获得性TTP.在及时给予血浆置换的同时,中医药治疗依据其全身皮肤多发出血点的主要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血证""紫癜"范畴,通过辨证论治协同治疗,调和机体脏腑气血阴阳,对于减轻患者临床症状、预防TTP复发具有独特的优势.对于本病提出分期论治的中医辨治思路,且活血化瘀之法贯穿始终,前期辨证为邪阻络脉、伤营败血,治以凉血散血,解燃眉之急;中期辨证为湿热蕴结、气滞血瘀,治以清热化湿、行气活血,清弥留之邪;后期辨证为肝肾两虚、湿浊瘀阻,治以调补肝肾、化湿祛瘀,澄其源固其本,收效良好,为中西医结合诊疗该病提供可行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疏肝调神针刺临床运用的研究概述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疏肝调神针法作为中医特色治疗方式,以"百会、内关、太冲"为基础方,具有疏肝、调神之效.通过文献分析得出,疏肝调神针法的临床使用范围不仅局限于肝病或神志相关类疾病,也包括心系、脾胃系等疾病.与不同穴位配合治疗,可达到疏肝调神开窍、疏肝调神宁心、疏肝调神补肾、疏肝调神和胃及疏肝调神调肺的治疗效果.现阶段,疏肝调神针法主要通过灵活配穴,联合汤剂,联合推拿、耳穴、灸法等治疗方式加强或扩大疏肝调神针法的治疗效果.总结了疏肝调神针法的作用机制、主治病症及辨证分型、临床运用现状,对疏肝调神针法的现状提出思考及展望,以期发挥其最大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阳明多气多血理论指导临床辨治的应用探析
编辑人员丨2周前
阳明多气多血是中医指导临床诸多疾病辨治的经典理论,但尚缺乏对阳明多气多血理论的全面阐释.阳明为水谷之海,化生和汇聚气血,通过十二经将气血敷布全身,具有外灌肢节、内养脏腑、上荣头面、下充胞宫的生理功能.阳明的生理特性导致其易化生热证、扰乱神明、耗气伤阴.临床可基于阳明多气多血理论辨治相关病证,比如热证中的气血两燔、肺胃热盛、胃肠积热等,神志病变中的狂病、痴呆等,内伤疾病中的痿证、消渴病等.本文梳理了阳明多气多血的理论渊源、濡养功能、化热特点、临床应用,对于该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基于五脏藏神理论运用"调神针法"辨治孤独症撷要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孤独症是一类以社会交往障碍、兴趣狭窄、重复刻板行为等为主要表现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多发于儿童期.基于五脏藏神理论,孤独症病机可归纳为五脏所藏之血、脉、营、气、精亏虚,五神失养."调神针法"基于五脏藏神经典理论,是一套以治疗神志病为主的针刺方法.临证治疗孤独症以"调神针法"调神为主,并补养五脏精气,首先选择当代著名针灸学家杨甲三教授在治疗神志疾病时常用的"头三神"穴组,即神庭、本神、四神聪,从神调神,再以神门、内关、三阴交、太冲、太溪调补五脏精气,同时辅以辨证配穴,临床取得较好的疗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吴海科辨治重症脑血管病的"六辨"思路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重症脑血管病为涉及意识障碍的一类脑血管病重症,与中医中风病之中脏腑相对应.吴海科教授扎根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尤其精研与中医病机相关的《素问·至真要大论》,并结合临床实践,立足于传统四诊"望闻问切"的辨证方法,简化并创立了针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六辨"辨证体系,即"辨神志以知病情变化""辨色泽以明气血盛衰""辨舌象以推病势进退""辨脉象以判预后转归""辨气息以识脏腑虚实""辨寒热以知阴阳表里",突出了神志、面色、舌象、脉象、气息、寒热在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辨证中的意义.此"六辨"信息获取较简便,发挥了中医诊法在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辨证中的特点和优势,可为建立重症脑血管病的中医临床诊疗规范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伤寒论》"热入血室"辨治理法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4/7/13
通过分析《伤寒论》"热入血室"的证候表现,提出血室是以冲脉、肝脏及其所属经脉为中心,与子宫密切相关的脏腑经络综合的功能集合体."热入血室"是由于血室空虚,邪气由表入里化热,内陷血室,导致血室气血运行逆乱、功能失调而出现的一系列病理状态,诱因与外感、经期有关,其病变部位不局限于子宫,亦涉及上中二焦,以暮则谵语、胸胁下满为典型临床表现."热入血室"的治疗以调和气血、和解枢机、泄热外出为主,其辨治理法可指导神志病、经前期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望诊在郁病诊疗中的独特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6/22
郁病为情志不舒引起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而导致的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因患者存在精神情志的紊乱,问诊未必能满足临床诊断辨证需求.古代医家尤其重视对郁病患者的望诊,进而判断病性与病位等,包括:望神断阴阳之偏,可直接判断神志失常及其证候;望形判虚实之状,即判别患者禀赋强弱、体质虚实,郁病患者多先天禀赋不足、真气虚弱;望面定五脏病位,即通过对于情志病患者面部整体或局部状态、色泽的观察,获知其身体的内在情况;望舌辨别证候,通过观察情志病患者舌象特征判断寒热虚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人参"开心"与"补心"考辨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开心"是古代文献所载人参的主要功效之一,本义指开通心窍.人参祛痰逐邪,开窍启闭,可使气液宣通正常,治疗诸邪蒙蔽心窍导致的健忘、癫狂等神志病,故虚证或虚实夹杂证皆可用之,而非用其纯补之功.隋唐以来,"参补虚"理论日趋兴盛,人参"开心"的功效逐渐被"补心"所取代,现代以来已经少有人提及.现代临床中,人参主要用于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一方面忽略了其在表证、实证方面的治疗作用;另一方面,使人参治疗范围较古时有所缩小.重拾人参在中古时期的"开心"功效,有助于扩大人参的应用范围,提高产地经济效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秦之桢"食滞为病"学术特色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4/4/13
以清代名医秦之桢所撰《伤寒大白》为底本,系统归纳秦之桢辨治食滞的临床经验,并与《伤寒论》论治食滞相比较.秦之桢指出食滞容易化热,常以望唇之润、燥、枯推断里热的程度.胃有食滞可出现经气不利、表邪不解、阳气失布、神志失常、气机不通5种衍生病理变化.在治疗方面,秦氏善用朱丹溪之保和丸,常改丸剂为散、汤剂速去食滞,若食滞日久化热者用保和散冲服竹沥、萝卜汁润燥消食,并根据谷食、肉食、面食等不同病因加减.在治疗禁忌方面,指出消食法不可用于因虚致实证,防止体虚不耐攻伐.因食物赖于胃阳腐熟消化,故不宜用寒凉下法损伤胃阳,较《伤寒论》补充了"胃宜温消,肠宜寒下"的胃肠分治原则.认为夹食伤寒应消食与发表并举.并提出病中、病后顾护胃气对疾病痊愈有积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