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痘疹方论》治疗小儿痘疹的用药特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南宋儿科医家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治疗小儿痘疹的用药特点.方法:通过Excel软件将《小儿痘疹方论》有关小儿痘疹的内服处方进行数据录入以及频数、性味归经、功效统计分析,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及IBM SPSS Modeler 18.0进行聚类、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收集内服处方84首,涉及中药140味,共计使用频次632次.从药物种类方面进行分析,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主要归入肺经、肝经、脾经、胃经,药物功效以补虚、清热和解表为主;从中药总使用频次方面进行分析,用药以温药、甘味药、归脾经药、补虚药居多.通过Apriori算法关联规则分析可得到6味关联性较大的核心药物:人参、当归、茯苓、白术、白芍、甘草.通过聚类分析可得到4个有效聚类药物组合.结论:陈文中治疗小儿痘疹注重辨证,主要运用温补法,采取补虚托里、解毒、疏通营卫三法,反对妄投宣利寒凉之药损伤脾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中医儿科温阳学术理论溯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医儿科学寒温两派学术之争,始于宋代钱乙和陈文中对小儿体质的不同见解,后世形成寒凉与温阳两大主要流派.温阳学派起源于陈文中,经后世众多医家不断演绎而渐趋完善.温阳学派认为小儿“稚阴稚阳”之体,不耐寒凉攻伐,注重固护小儿阳气,治疗多以温阳扶正为主.今人对扶阳法研究较多,但对其重要组成部分儿科温阳扶阳研究较少,故应深入对儿科温阳扶阳治法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胎怯源流考
编辑人员丨2023/8/5
隋唐以前,"胎怯"多与五迟、五软等疾病相提并论,直至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首次提出"胎怯"之名.陈文中《小儿病源方论》有"胎禀怯弱"之述;金元时期,朱震亨《丹溪治法心要》称本病为"胎弱";明清时期,诸医家在其基础上继承发展,形成较为系统的辨治体系.现代中医儿科学多将其归于五迟、五软中,并多从脾肾论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医学正传·小儿科》述评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对丹溪学派虞抟的《医学正传·小儿科》进行整理研究.[方法]采用中医文献学方法,对《医学正传·小儿科》的主要内容及其学术渊源进行归纳点评,并对其学术特点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医学正传·小儿科》先总论小儿病因和脉法,后记载急慢惊风、发搐、五痫、疳证、吐泻、痘疹等6个门类共24种病证的脉因证治,其中论述惊、疳、吐泻、痘疹之理法方药尤为详尽.其学术经验主要源于《内经》《小儿药证直诀》及孙思邈、朱丹溪、李东垣、刘河间、张子和、陈文中等历代医家,而发搐、五痫二证全部录自《小儿药证直诀》.虞抟认为,小儿病因以胎毒、伤食多见,小儿脉法当6岁以下看虎口指纹、7岁以上方可切脉,小儿"纯阳"年龄应以8岁为界.[结论]《医学正传·小儿科》根据《内经》《小儿药证直诀》之要旨,继承丹溪学术思想,博采历代医家医论验方,秉承家传,旁通己意,在丹溪学派儿科学术经验的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立足"阳主阴从"浅析扶阳思想在小儿肺系疾病治疗中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5
儒家文化中的"中庸""中和"思想是阴阳平衡的文化基因和理论基础,恢复阴阳相对平衡是中医诊治疾病的根本法则.以《周易》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所提出的"阳主阴从"的哲学观对中医学理论和温补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以陈文中为代表的儿科温补学派在继承"阳主阴从"思想的基础上力倡小儿阳气不足,主张临证之时扶助固养小儿阳气.肺系疾病是儿科常见疾病,当今由于苦寒之品、抗生素及激素的过度使用和环境的影响,小儿阳虚证尤为常见,故扶阳之法在肺系疾病的诊治中亟需重视.文章基于前人理论思想,浅析扶阳思想在咳嗽变异性哮喘、肺炎喘嗽病等肺系疾病治疗中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