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自编码器的医疗器械设备异常状态预警方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为了实时监测医疗器械设备异常状态,以便及时预警和应对设备异常情况,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运行,提出基于自编码器的医疗器械设备异常状态预警方法.方法 以某医院2022年8月起因故障停用的10台心电图监护仪为研究对象,使用数据恢复设备连接到心电图监护仪的内部存储器,恢复和提取器械因故停用点的前1 min的全部特征数据,具体包括:信号质量和设备状态.利用多元状态估计技术构建医疗器械设备健康状态评估模型,通过对比各参数的贡献率,确定引发设备异常的关键参数.基于这些关键参数构建自编码器预警模型,将异常状态参数输入模型进行归一化处理,并计算参数误差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偏差.当误差平均值偏离基准值超过60%时,触发预警机制.结果 经过实验,该方法可以在3 s内准确检测出198个异常样本,证实了该预警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准确检测出异常样本.同时,为进一步分析该医疗器械设备的具体故障原因,运用3种方法分别对设备各个故障原因进行识别与定位,以贡献率为衡量标准,并与实际贡献率进行对比分析,该方法贡献率与实际贡献率数值较为接近,可以全面预测引起医疗器械设备异常情况.结论 基于自编码器的医疗器械设备异常状态的预警方法具有高度的精确性和先导性,为实时监测和预警医疗器械设备异常状态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有助于提升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症监护室手术部位切口感染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手术部位切口感染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4年7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滨江院区综合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诊断为切口感染的患者117例,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手术及相关治疗情况、分泌物培养病原菌类型。使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采用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分析各变量的重要性,计算变量的权重以及模型的准确性。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OFA)、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s Ⅱ, APACHEⅡ)、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itric peptide, NT-pro-BNP)、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CRRT)、CRRT天数、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天数、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天数、多重耐药菌(multi-drug resistant organisms, MDROS)感染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APACHEⅡ评分(odds ratio, OR=1.112,95% confidential interval, CI:1.009~1.225, P<0.05)、PT( OR=1.348,95% CI:1.078~ 1.686, P<0.05)、CRRT天数( OR=1.358,95% CI:1.109~1.663, P<0.05)、MDROS感染( OR=3.794,95% CI:1.084~13.281, P<0.05)是切口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ROC曲线结果示APACHEⅡ评分的曲线下面积最大,当APACHEⅡ评分为16.5分,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5%和65.9%,能较好地预测ICU切口感染患者的死亡结局。APACHEⅡ评分越高、PT值越大、CRRT治疗时间越长、MDROS感染提示患者预后越差,当APACHEⅡ评分>16.5分,CRRT天数>7.5 d,PT>17.05 s,切口多重耐药菌感染时患者的死亡风险显著增加。采用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分析各变量的重要性,显示多重耐药菌感染(权重0.389)、APACHE Ⅱ评分(权重0.228)、PT值(权重0.100)、CRRT天数(权重0.283),模型准确率85.0%,ROC拟合曲线下面积85%。 结论:APACHEⅡ评分、PT延长、CRRT天数、多重耐药菌感染是影响ICU手术部位切口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这类高危人群应该早期识别并采取干预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中心新生儿出生体重曲线的建立方法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依据本中心队列数据采用不同方法建立新生儿出生体重曲线,并与目前国内常用的协作网G曲线[采用基于偏度系数-中位数-变异系数法的广义可加模型(GAMLSS)拟合方法制定]进行比较,探讨适宜本中心的新生儿出生体重标准。方法:基于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2月28日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妊娠早期胎儿结构超声筛查的前瞻性出生缺陷研究队列中的活产儿7 044例,对其中无小于胎龄儿(SGA)及大于胎龄儿(LGA)高危因素的低风险孕妇3 894例,分别采用GAMLSS法、基于低风险孕妇孕40周分娩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和标准差采用半定制法建立本中心GAMLSS曲线(简称本中心G曲线)、本中心半定制曲线(简称本中心S曲线)。依据本中心S曲线、本中心G曲线对7 044例活产儿是否为SGA进行诊断,分为非SGA组(6 176例)、S较G额外诊断组(94例)、S及G均诊断组(774例),比较3组孕妇不良围产结局的发生率;依据本中心S曲线、协作网G曲线对7 044例活产儿是否为SGA进行诊断,分为非SGA组(6 176例)、S较协作网G额外诊断组(464例)、S及协作网G均诊断组(404例),比较3组孕妇不良围产结局的发生率。结果:(1)7 044例活产儿中,依据协作网G曲线、本中心G曲线及本中心S曲线诊断SGA分别为404例(5.74%,404/7 044)、774例(10.99%,774/7 044)、868例(12.32%,868/7 044)。本中心S曲线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第10百分位数值在所有胎龄均高于本中心G曲线和协作网G曲线。(2)S较G额外诊断组、S及G均诊断组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时间>24 h的发生率[分别为10.64%(10/94)、5.68%(44/774)]均显著高于非SGA组[1.34%(83/6 176); P均<0.001];S较G额外诊断组、S及G均诊断组孕妇子痫前期(PE)的发生率分别为12.77%(12/94)、9.43%(73/774),孕34周前早产发生率分别为9.57%(9/94)、2.71%(21/774),孕37周前早产的发生率分别为24.47%(23/94)、7.24%(56/774),均显著高于非SGA组[分别为4.37%(270/6 176)、0.83%(51/6 176)、4.23%(261/6 176); P均<0.001]。(3)S较协作网G额外诊断组、S及协作网G均诊断组新生儿入住NICU时间>24 h的发生率[分别为5.60%(26/464)、6.93%(28/404)]均显著高于非SGA组( P均<0.001);S较协作网G额外诊断组、S及协作网G均诊断组孕妇因不确定的胎儿状态(NRFS)行紧急剖宫产术或产钳助产的发生率[分别为4.96%(23/464)、12.38%(50/404)]均高于非SGA组[2.57%(159/6 176); P均<0.001];S较协作网G额外诊断组、S及协作网G均诊断组孕妇PE的发生率分别为8.84%(41/464)和10.89%(44/404),孕34周前早产发生率分别为4.31%(20/464)和2.48%(10/404),孕37周前早产的发生率分别为10.56%(49/464)和7.43%(30/404),均显著高于非SGA组( P均<0.001)。 结论:相较于协作网G曲线和本中心G曲线,依据本中心低风险活产儿出生体重,采用半定制法建立的本中心S曲线更有利于本中心SGA的筛查,有助于高危儿的识别和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腔高压持续时间对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背景:临床场景中,腹腔高压对人体的影响依赖时间,尚不清楚时间因素所起作用。目的:研究腹腔高压持续时间对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连续性纳入入住福建省10所三甲医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腹腔高压(intra-abdominal hypertention, IAH)危重症患者256例,动态监测腹腔压力(intra-abdominal pressure, IAP)后获得IAH持续时间(duration of intra-abdominal hypertention, DIAH),同时观察并记录机械通气时间、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CRRT)时间、ICU住院时间以及住ICU期间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日平均摄入能量,应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其相关性。根据被纳入研究后60 d的生存状态将患者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差异,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并验证DIAH对IAH危重症患者60 d死亡风险的影响。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curves, ROC曲线),分析DIAH对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DIAH与机械通气时间、CRRT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均呈正相关关系, r分别为0.679、0.541及0.794,与EN日平均摄入能量呈负相关关系, r=-0.669, P值均<0.001。多因素校正后,DIAH是与IAH危重症患者60 d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 OR 1.05, 95% CI 1.01~1.12; P = 0.012),并且与死亡风险之间存在线性变化趋势。DIAH的ROC曲线分析显示,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为0.825,[95% CI(0.763~0.886)], P<0.001,当截断值为16.5 d时,灵敏度为78.4%,特异度为75.4%。 结论:DIAH是影响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应尽早识别并快速干预IAH的病因,缩短DIAH。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麻醉评估与围手术期风险预测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0~15岁儿童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5.2%,术前科学准确的麻醉评估是保障患儿手术安全的重要环节,围手术期风险预测是以数字量化评价围手术期风险水平,对危险程度进行分层。为进一步规范儿童麻醉评估方法,识别危险因素,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组织了儿童专科医院、综合性医院的麻醉学专家和公共卫生学院的统计学专家共同撰写了《儿童麻醉评估与围手术期风险预测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其中麻醉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全身状况分级、困难气道评估、危重症患儿识别与评估等,围手术期风险预测包括术前焦虑、围手术期呼吸不良事件、反流误吸、苏醒期谵妄、术后恶心呕吐、术后转入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术后急性肾损伤、围手术期死亡、非心脏手术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院内死亡风险预测。本共识共形成16条推荐意见,旨在推动麻醉医师熟悉儿童麻醉评估的内容,识别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儿围手术期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早期床旁超声测量重症患者股四头肌变化对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衰弱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重症患者股四头肌厚度(股直肌厚度、股中间肌厚度)、横截面积(股直肌横截面积)与医学研究委员会(MRC)手法肌力评分的相关性,及其随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的变化特点,并判断肌肉变化对ICU获得性衰弱(ICU-AW)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3至10月于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预期≥5 d的患者,前瞻性收集患者入ICU第1天(D 1)、第3天(D 3)、第5天(D 5)、第7天(D 7)、出ICU时(D 出ICU)超声测量下的股直肌横截面积、股直肌肌肉厚度、股中间肌肌肉厚度以及评价D 出ICU时MRC肌力评分,分析其相关性以及股四头肌变化的规律。并以D 出ICU时MRC>48分作为诊断ICU-AW阳性的标准,分析股四头肌肌肉变化与ICU-AW的关系。采用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共纳入45例重症患者,男25例,女20例,年龄为(58±10)岁。患者的股直肌横截面积、股直肌厚度、股中间肌厚度随ICU住院时间的增长而减少。股直肌横截面积、厚度及股中间肌厚度与MRC评分呈正相关( r=0.452、0.411、0.402,均 P<0.05),股直肌横截面积、厚度及股中间肌厚度的下降幅度均与MRC评分呈负相关( r=-0.682、-0.740、-0.734,均 P<0.05)。入ICU第3天股直肌横截面积萎缩率预测ICU-AW阳性的临界值为6.0%,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77.8%;第5天股直肌厚度萎缩率预测ICU-AW阳性的临界值为14.5%,敏感度为77.8%,特异度为66.7%;第7天股中间肌厚度萎缩率预测ICU-AW阳性的临界值为19.9%,敏感度为70.6%,特异度为87.5%。 结论:床旁超声测量股四头肌横截面积、厚度对ICU-AW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能够早期识别ICU-AW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床旁超声评估脓毒症患者膈肌和肢体骨骼肌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血尿素/肌酐比值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应用床旁超声探讨脓毒症患者入重症监护病房(ICU)7 d内膈肌和肢体骨骼肌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血尿素/肌酐比值(UCR)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22年6月至2023年2月入住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ICU的55例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的一般资料、入ICU第1、4、7天实验室检查指标〔血尿素、血肌酐(SCr)、UCR〕和预后指标;应用床旁超声动态评估患者入ICU第1、4、7天膈肌形态学动态变化〔包括膈肌移动度(DE)、吸气末膈肌厚度(DTei)、呼气末膈肌厚度(DTee)〕,以及肢体骨骼肌(股四头肌)形态学动态变化〔包括股直肌厚度(RF-MLT)、股中间肌厚度(VI-MLT)和股直肌横截面积(RF-CSA)〕。计算膈肌增厚分数(DTF)和RF-CSA萎缩率,并统计膈肌功能障碍和肢体骨骼肌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患者入ICU 7 d内各时间点膈肌和股四头肌超声形态学参数与UCR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55例脓毒症患者,其中29例为脓毒性休克。随入ICU时间延长,脓毒症患者膈肌功能障碍发生率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入ICU第1、4、7天分别为63.6%、69.6%、58.6%),肢体骨骼肌功能障碍发生率呈升高趋势(入ICU第4天和第7天分别为54.3%、62.1%),入ICU第4天和第7天两者同时发生的概率分别为32.6%、34.5%。脓毒症患者入ICU第7天UCR明显高于第1天〔121.77(95.46,164.55)比97.00(70.26,130.50)〕,RF-CSA萎缩率明显高于第4天〔%:-39.7(-52.4,-22.1)比-26.5(-40.2,-16.4)〕,RF-CSA明显低于第1天〔cm 2:1.3(1.0,2.5)比2.1(1.7,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脓毒症患者入ICU第7天RF-CSA与当日UCR呈显著负相关( r=-0.407, P=0.029)。 结论:脓毒症患者膈肌功能障碍发生早,可改善;肢体骨骼肌功能障碍发生相对滞后,呈进行性加重。入ICU第7天的RF-CSA可能是衡量脓毒症患者肢体骨骼肌功能障碍的可靠指标,能够成为早期识别与诊断ICU获得性衰弱(ICU-AW)的指标。脓毒症患者发生持续性肌肉质量损失主要与持续的机体分解代谢相关,且在入ICU 1周左右呈显著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UPLC-MS/MS对脓毒症患者进行血清非靶向脂质组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脓毒症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清脂质组学变化,寻求差异脂质代谢物,初步揭示脓毒症发生过程中的脂质组学变化。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采集2019年9月至2020年4月在山西白求恩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明确诊断为脓毒症的30例患者及同期年龄匹配的30例健康体检者的上肢浅静脉晨血血样。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进行血清脂质代谢产物分析,并对质控样本进行基峰图(BPC)分析,验证实验的重复性;运用Student- t检验和差异倍数(FC)分析筛选差异脂质代谢物,判断其表达变化趋势;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观察两组样本整体分布情况,评价模型准确性,并结合变量权重值(VIP)选取差异显著的脂质代谢物;最后利用Metabo Analyst平台开展脂质代谢通路分析。 结果:BPC结果显示实验重复性好,实验数据可靠。PCA模型主要参数模型解释率R 2X=0.511,表示模型可靠;OPLS-DA模型主要参数模型解释率R 2Y=0.954,预测能力Q 2=0.913,亦表明模型稳定可靠。以FC>2.0或FC<0.5、 P<0.05为基础,结合VIP>1,共筛选得到72个差异脂质代谢物,结合Metabo Analyst 5.0平台数据库比对结果,指认出24个可识别的差异脂质代谢物,其中磷脂酰乙醇胺(PE)8个,溶血磷脂酰胆碱(LPC)7个,磷脂酰胆碱(PC)6个,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2个,磷脂酰丝氨酸(PS)1个。与健康对照者相比,脓毒症患者大部分脂质分子表达下调,包括PC、LPC、LPE和部分PE,而部分PE和PS则表达上调,主要与甘油磷脂中的PE(18∶0p/20∶4)、PC(16∶0/16∶0)和LPC(18∶1)代谢通路密切相关。 结论:脓毒症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脂质代谢差异显著,差异脂质分子PE(18∶0p/20∶4)、PC(16∶0/16∶0)、LPC(18∶1)可能是脓毒症干预和预测的重要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病原菌所致早产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革兰阳性(G +)菌、革兰阴性(G -)菌和真菌所致早产儿败血症的临床差异,为早产儿感染的识别和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5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早产儿败血症患儿临床资料,分析首次血培养病原菌构成,比较不同病原菌所致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共纳入371例败血症早产儿,G +菌组53例(14.3%),以表皮葡萄球菌和肠球菌为主;G -菌组235例(63.3%),以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真菌组83例(22.4%),以白假丝酵母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为主。3组早产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G +组[6.0(1.0,13.0)d]比较,G -组[17.0(9.0,27.0)d]和真菌组[18.0(12.8,30.3)d]发病日龄较晚;G -组感染前机械通气时间[1.0(0.0,3.0)d]较G +组[0.8(0.0,1.0)d]和真菌组[0.0(0.0,1.0)d]长,更易合并肺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与真菌组(15.7%,13/83)比较,G +组(56.6%,30/53)和G -组(34.0%,80/235)首发症状为呼吸困难比例较高,真菌组表现为腹胀的比例较高;真菌组起病时血小板计数[112.0(75.5,186.2)×10 9/L]较G -组[169.5(102.0,246.0)×10 9/L]和G +组[175.0(115.0,242.0)×10 9/L]低,感染前应用抗生素时间、深静脉置管时间更长,更易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早产儿败血症病原菌以G -菌为主;不同病原菌所致早产儿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存在差异;应结合临床特征推断可能病原菌,及早合理用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非计划下机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外部验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筛选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非计划下机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构建相应的风险预测模型,验证该模型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于浙江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接受CRRT治疗的成人危重症患者用于模型构建,根据是否发生非计划下机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CRRT非计划下机的潜在影响因素,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筛选CRRT非计划下机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分别进行Hosmer-Lemeshow检验及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以评估该模型的拟合优度及预测效能。将风险预测模型嵌入医院ICU多功能重症电子病历系统,前瞻性选择2022年11月至2023年10月于浙江医院ICU接受CRRT治疗的成人危重症患者,验证该模型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①模型构建及内部验证:回顾性选择331例患者,其中计划下机组238例,非计划下机组93例。与计划下机组相比,非计划下机组患者男性比例更低(80.6%比91.6%),合并慢性疾病的比例更高(60.2%比41.6%),血液净化导管功能不佳者比例更高(31.2%比6.3%),CRRT启动前血小板计数(PLT)更高〔×10 9/L:137(101,187)比109(74,160)〕,血流速更低〔mL/min:120(120,150)比150(140,180)〕,应用前置换者比例更高(37.6%比23.5%),滤过分数更高〔23.0%(17.5%,32.9%)比19.1%(15.7%,22.6%)〕,血泵停止次数更多〔次:19(14,21)比9(6,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慢性疾病〔优势比( OR)=3.063,95%可信区间(95% CI)为1.200~7.819〕、血液净化导管功能( OR=4.429,95% CI为1.270~15.451)、血流速( OR=0.928,95% CI为0.900~0.957)和血泵停止次数( OR=1.339,95% CI为1.231~1.457)是CRRT非计划下机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5),并以该4个独立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52(95% CI为0.930~0.973, P=0.003?0),敏感度为88.2%,特异度为89.9%,约登指数最大值为1.781。②外部验证:前瞻性纳入110例患者,其中计划下机组63例,非计划下机组47例。ROC曲线分析显示,风险预测模型的AUC为0.919(95% CI为0.870~0.969, P=0.004?3),敏感度为91.5%,特异度为79.4%,约登指数最大值为1.709。 结论:CRRT非计划下机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可快速并实时对CRRT非计划下机的高风险患者进行识别,为预防性护理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