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侧Gillies扇形瓣结合口周肌群重建修复鳞癌切除术后下唇缺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单侧Gillies扇形瓣结合口周肌群重建修复鳞癌切除术后下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2月至2020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8例下唇鳞状细胞癌患者,男2例,女6例,年龄55~81岁,平均62.9岁,采用单侧Gillies扇形瓣结合口周肌群重建的方法修复鳞癌切除术后下唇中度缺损。设计Gillies扇形瓣所包含的上唇唇红长度为下唇缺损唇红长度的1/3,制备以对侧上唇动脉-同侧上唇动脉-面动脉口角段-同侧下唇动脉供血的轴型复合组织瓣,旋转修复下唇缺损。解剖时留存口周各辐射肌群断端备用,恢复口轮匝肌连续性后,在重建口唇对应处固着各口周辐射肌止点。术后行口周肌群肌力训练,待口唇唇长和形态趋于稳定后,进行测量、计算,评价唇外观、张口功能、闭合功能。结果:本组8例患者上、下唇唇红长度平均52.4 mm(46.0~60.0 mm);口唇唇红周长平均104.8 mm(92.0~120.0 mm),下唇缺损范围平均27.6 mm(21.0~35.0 mm),占下唇唇红52.5%(42.0%~67.3%),使用右侧Gillies扇形瓣6例,左侧2例,包含唇红长度平均9.5 mm(7.0~12.0 mm)。术后无感染、出血、血肿等手术并发症发生,切口愈合好,瘢痕相对不明显,存在不同程度下唇麻木感;随访6个月,唇癌无局部或远处复发,下唇麻木感逐渐消失。根据术前及术后6个月测量结果进行评价:(1)唇外观:所有病例术后口唇形态自然,居中对称,两侧口角基本水平对称。上、下唇唇长有不同程度延长,上唇平均增加量6.8 mm,增加率15.9%;下唇平均增加量15.4 mm,增加率45.3%;静息时口唇唇红周长较术前平均减少5.5 mm,为术前周长94.9%,基本恢复术前水平。(2)张口功能:所有病例术后1周张口形为偏斜类圆形,张口度约1.5横指,术后6个月,张口形呈基本对称类圆形,张口度3横指;最大张口时口唇唇红周长较术前平均减少46.5 mm,为术前最大张口周长73.1%,基本满足生理需要。(3)闭口功能:所有病例均能完全闭口,言语功能完整,发闭唇音、吹口哨时无漏气现象;咀嚼、吞咽时无口角歪斜、下唇流涎现象。所有患者均对口唇动、静态外形和张、闭口功能表示满意。结论:单侧Gillies扇形瓣结合口周肌群重建是一种良好的一期修复唇癌切除术后下唇中度全层缺损的方法,再造口角形态自然,口唇对称性良好,可获得充足的张口度和良好的张口形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跨面神经-带神经血管股薄肌游离移植分期治疗晚期面瘫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跨面神经-带神经血管股薄肌游离移植分期治疗晚期面瘫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二科应用跨面神经-带神经血管股薄肌游离移植分期治疗晚期面瘫的临床资料。一期行跨面神经移植术,二期行带神经血管股薄肌游离移植术。术后随访手术效果,评估患者双侧中下面部对称性变化。应用改良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估患者术前、后口角运动程度,通过Adobe Photoshop 2021测量患者术前、后静态和动态双侧口角连线与面中线的夹角(口角动度客观测量),并应用配对 t检验进行比较,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26例晚期面瘫患者,男10例,女16例,年龄(24.8±3.5)岁(16~28岁)。分期手术间隔时间为6~12个月。术后随访(34.9±11.7)个月(1~3年),所有游离移植物均成活,没有严重并发症,其中2例患者二期术后1年因患侧面部臃肿行移植肌肉修薄术,1例患者二期术后1年因股薄肌固定止点位置不佳进行了肌肉止点位置调整术,1例患者二期术后2年因口角动度不足行咬肌神经跨面神经端侧吻合术。所有患者术后面部对称性改善,患侧全部出现口角上提运动。改良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估口角动度:优秀15例,良好9例,一般2例。口角动度客观测量结果显示,患者术后静态角度较术前提升(86.4°±3.3° vs. 82.3°±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5.27, P=0.017);术后动态角度较术前提升(86.9°±2.8° vs. 80.1°±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7.55, P<0.001)。 结论:跨面神经-带神经血管股薄肌游离移植分期治疗晚期面瘫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神经修复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前周围性面瘫的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非动力性治疗以及动力性治疗。前者通过各种材料悬吊面部软组织,借此重建面部静态的对称性;后者通过神经修复以及带血管神经肌瓣的移植,恢复患侧部分面神经及表情肌收缩功能,达到理想的动态治疗效果。本文综述相关文献中各种神经修复方法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探讨其适用范围以及优点和缺点,为临床医生在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手术方法选择上提供参考和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面瘫患者咬肌神经-面神经转位联合阔筋膜静态悬吊术后静态对称性的评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应用咬肌神经-面神经转位联合阔筋膜静态悬吊术治疗早期完全性面瘫后的静态对称性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应用咬肌神经-面神经转位联合阔筋膜静态悬吊术修复早期完全性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静态口角歪斜程度(即口角静态对称性)将患者分为2组,口角轻度不对称(Ⅱ级)为A组,重度不对称(Ⅲ级)为B组。在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时,通过Terzis微笑功能评级量表评估患者面部肌肉收缩活动情况,分为Ⅰ、Ⅱ、Ⅲ、Ⅳ、Ⅴ级,级别越高,面部肌肉收缩越好,与健侧面部肌肉动态对称性越好;通过口角静态对称性评级量表评估患者口角静态对称性,分为Ⅰ、Ⅱ、Ⅲ、Ⅳ级,级别越高对称性越差;通过Face-gram软件测量健侧和患侧口角位置垂直向差值(D 1)和水平向差值(D 2),客观评估术后面部静态对称性效果。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58例患者,其中A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43.5±8.1)岁;B组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40.6±9.6)岁。2组在性别、年龄、瘫痪侧构成、瘫痪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B 2组患者术前Terzis微笑功能评估均为Ⅰ级,术后1年A组中有30.%(9/30)达Ⅲ级,70.0%(21/30)达Ⅳ级,B组中35.7%(10/28)达Ⅲ级,64.3%(18/28)达Ⅳ级,2组微笑功能均比术前明显改善,且组间微笑功能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口角静态对称性评分量表显示,术后1年A组中有73.3%(22/30)口角静态对称性评分达到Ⅰ级,26.7%(8/30)仍为Ⅱ级;B组中有39.3%(11/28)达Ⅰ级,42.9%(12/28)达Ⅱ级,17.8%(5/28)仍为Ⅲ级。A组达到面部静态对称效果(Ⅰ级)的比例较B组高( P<0.01)。术前和术后1年,A组D 1值分别为(5.27±0.74) mm、(2.24±0.57) mm,B组D 1值分别为(8.22±1.37) mm、(4.42±0.95) mm,A组D 2值分别为(6.11±1.18) mm、(2.98±1.13) mm,B组D 2值分别为(8.84±2.16) mm、(5.24±1.85) mm, D 1值和D 2值组内术前后比较、组间术前比较、组间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 结论:咬肌神经-面神经转位联合阔筋膜静态悬吊术适用于不同程度口角不对称的早期完全性面瘫患者,在明显改善面部动态对称性的同时,可显著提高其静态对称性;术前口角不对称程度可能会影响术后的面部静态对称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DYNC1H1基因尾部新发变异导致单纯运动症状的SMALED 1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一种以脊髓前角细胞变性为特征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患者表现为先天性或极早发病的静态或缓慢进行性对称性肌肉无力和萎缩,严重时可因呼吸衰竭死亡 [1]。SMA主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 SMN1基因7号和(或)8号外显子纯合缺失/突变引起,罕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显性遗传时主要影响下肢,称为下肢明显型脊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with lower extremity predominant,SMALED),由 DYNC1H1、 BICD2和 TRPV4等基因突变所致 [2]。本文报道1例携带 DYNC1H1基因尾部罕见位置C.628C>G;p.H210D突变的SMALED 1型患者,该位点笔者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未见报道,相关内容总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MYORG双等位基因突变所致的原发性家族性脑钙化一例及家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2周前
1病例报告 患者(即先证者)男性,50岁,消防员,因"步态不稳3年余,吐字不清1年余"于2022-8-3入河北燕达医院.患者2019年开始出现步态不稳,表现为走路前倾、左偏,后步态不稳症状较前逐渐加重,1年前出现吐字不清,语速减慢,有类似爆破样发音,曾至多家医院就诊,行血钙、血磷、甲状腺功能、甲状旁腺素、血清及尿遗传代谢病筛查检测疾病组套(包括氨基酸代谢、有机酸代谢、核酸代谢、糖代谢及其他代谢性疾病)及血清极长链脂肪酸检测等均未见异常;头颅CT显示双侧基底节、放射冠、小脑齿状核、脑干多发结节样对称性钙化(图1);颅脑MRA提示脑血管动脉硬化,甲状旁腺静态显像未见明显异常浓聚区,脑电图检查示正常范围脑电图,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量表)评分29分,简易精神状态评估量表(MMSE)评分29分,完善线粒体基因组检查未发现异常;经营养神经等治疗,症状未见明显改善,遂至医院就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患者脑电微状态发生改变
编辑人员丨2024/2/3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SAS)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传统上往往采用时频分析等方法研究其脑电信号的异常,都忽略了睡眠脑电的空间位置信息和特征的差异.采用微状态分析的方法,分别对健康人和SAS患者5个睡眠阶段(W、N1、N2、N3、REM)的脑电进行分析,探究SAS患者睡眠脑电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选取66名SAS患者和10名健康人的睡眠脑电,计算W-REM的全局场功率(GFP)并取GFP峰值数据进行聚类.得到4个微状态,这4个微状态地形图分别呈现为右额左后(A)、左额右后(B)、额枕中线(C)和额中线(D),并且计算微状态参数(出现频率、平均持续时间、覆盖率).此外,还计算了微状态序列的静态属性[全局方差(GEV)],动态属性(熵率),转换概率和转移矩阵的对称性.最后,用Hurst指数来评估微状态序列的远程相关性.在W-REM阶段,健康人和SAS患者的出现频率、平均持续时间、覆盖率、GEV、转换概率、熵率、Hurst指数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转移矩阵均具有对称性(P>0.01).Hurst指数均大于0.5,具有远程相关性.与健康人相比,SAS患者W-N3阶段微状态B、C的持续时间降低.SAS患者GEV的SUM大于健康人,说明SAS患者大脑活跃度更高.W-N3阶段健康人的Hurst指数逐渐减小,长期记忆减弱,而SAS患者从N1-N3阶段Hurst指数逐渐减小.每个睡眠阶段健康人的熵率都大于SAS患者,携带的脑电信息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矩形黏膜瓣结合肌肉功能重建在修复面横裂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探讨矩形黏膜瓣结合肌肉功能重建在面横裂矫正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总结分析2016年12月-2021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美容颌面外科收治的19例面横裂患者,均采用矩形黏膜瓣结合肌肉功能重建修复.通过术后并发症、张口或闭口时口角形态对称性及术后瘢痕情况等评价术后静态及动态效果.结果:19例患者均无张口受限、闭口流涎、口角裂开、血肿、感染等并发症.术后患侧口角位置较术前明显改善,双侧口角位置偏差平均为(2.26±1.24)mm.术后瘢痕的平均宽度为(1.89±0.88)mm,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平均为(1.61±1.12)分.患者及其监护人均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结论:采用矩形黏膜瓣结合肌肉功能重建的方法修复面横裂畸形,可实现唇部运动功能协调、自然,又能使口唇形态对称、美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WS531-2017《螺旋断层治疗装置质量控制检测规范》的实施及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依据WS531-2017《螺旋断层治疗装置质量控制检测规范》,对浙江省首台螺旋断层治疗系统(Tomotherapy,TOMO)进行年度系统稳定性检测,进一步规范质量控制操作,明确系统的各项性能,保证临床放射治疗的准确实施.方法:利用8通道计量仪(TomoElectrometer)、电离室A1SL(Standing Imaging,USA)和A17(Standing Imaging,USA)、圆柱形模体(Cheese Phantom)、等效矩形固体水、二维水箱、EBT3胶片和Vidar胶片分析仪,按照WS531-2017要求,对TOMO的10个关键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设备静态输出剂量偏差为-0.6%;旋转输出剂量偏差为1.4%.射线质与计划值偏差为0.8%.射野横向剂量曲线的对称性为-1.2%.射野纵向剂量曲线半高宽偏差为0.7 mm.多叶准直器横向偏移为-0.6 mm.绿激光灯在虚拟等中心横断面偏移为0.08 mm、矢状面和冠状面的偏移为0.2 mm;红激光灯指示偏差-0.4 mm.治疗床的移动偏差为0.3 mm.治疗床和机架旋转同步性偏差为-0.6 mm.结论:TOMO的10项关键指标均满足WS531-2017的评价标准,建议TOMO年检时适当增加必要检测项目,如MVCT图像质量检测等,以确保系统的正常工作及良好的稳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梅花针结合针灸分期治疗风寒型面瘫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梅花针结合针灸分期治疗风寒型面瘫的疗效.方法:将60例风寒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梅花针结合针灸分期治疗,并给予常规护理指导,对照组采用针灸分期治疗,并给予常规护理指导.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部对称性评分,并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面部静态对称性SFG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面部静态对称性SFG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面部动态对称性SFGS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面部动态对称性SFG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愈显率为60.00%,对照组愈显率为23.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梅花针结合针灸分期治疗风寒型面瘫有较好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