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前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前交叉韧带损伤在年轻活跃的患者中很常见。当ACL完全断裂时,需要进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ACLR)。尽管ACLR术式已经很成熟,通过手术能够修复结构缺陷,但患者术后面临膝关节肌肉力量、功能和耐力损伤,导致部分患者未能回到受伤前的运动水平。事实上,除了手术本身,康复对患者的预后也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通过术前康复,可以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效果,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到不受限制的体育活动。然而目前研究者主要关注术后康复。与常规术后康复相比,对接受术前康复的患者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归纳总结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前康复治疗的相关临床研究成果,旨在为该病的康复诊疗方案提供新的思路与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深层肌肉刺激与有氧训练结合方案对膝关节韧带损伤患者关节及韧带功能康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观察深层肌肉刺激与有氧训练结合方案对膝关节韧带损伤患者关节及韧带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四川省骨科医院于2020年2月~2023年4月收治的膝关节韧带损伤患者126例,将上述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63例.所有患者均已接受韧带重建手术,对照组给予有氧训练干预,观察组给予深层肌肉刺激与有氧训练结合方案干预.比较两组韧带功能指标、膝关节活动度、时空参数、简版恐动症评估量表(Tampa Scale of Kinesiophobia,TSK-11)评分、Lysholm膝功能评分、耗时及平均轨迹误差(average trajectory error,ATE)、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的差异.结果 两组治疗前韧带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肢体对称性测定值、屈膝峰力矩比、伸膝峰力矩比均升高,观察组韧带功能指标较对照组更高(P<0.05).两组治疗前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膝关节屈伸、外旋活动度均升高,观察组膝关节活动度较对照组更高(P<0.05).两组治疗前时空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步速、患侧步长均升高,观察组步速、患侧步长较对照组更高(P<0.05);两组治疗后患侧触地时长、患侧摆动相对比均降低,观察组患侧触地时长、患侧摆动相对比较对照组更低(P<0.05).两组治疗前ATE及相关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Lysholm膝功能评分、ADL.评分均升高,观察组Lysholm膝功能评分、ADL评分较对照组更高(P<0.05);两组治疗后ATE、TSK-11评分均降低,观察组ATE、TSK-11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 深层肌肉刺激与有氧训练结合方案可促进膝关节韧带损伤患者韧带功能及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步速,增大步幅,降低患者恐惧心理,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3D打印个体化钛合金下肢骨肿瘤假体的设计制作与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个体化设计及制作3D打印下肢假体,探讨其重建下肢恶性骨肿瘤切除后大段骨缺损的可行性并评估短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6例于我院就诊并治疗的下肢恶性骨肿瘤患者资料,其中男3例,女3例;年龄(8.67±1.11)岁(范围:6~11岁)。6例均为原发性骨肿瘤,Enneking分期均为ⅡB,其中左胫骨肿瘤3例,右胫骨肿瘤2例,右股骨肿瘤1例。结合术前影像学数据个体化设计3D打印假体,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对假体的的力学性能进行评估。于肿瘤切除后,将3D打印假体进行安装固定以重建下肢大段骨缺损。术后定期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及影像学评估。使用国际骨骼肌肉肿瘤保肢功能评分系统(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对肢体的功能状态进行评估,并详细记录肿瘤学结果和假体并发症。结果: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3例行左胫骨肿瘤切除手术,2例行右胫骨肿瘤切除手术,1例行右股骨肿瘤切除手术,肿瘤切除后骨缺损长度(18.19±3.74)cm,平均手术时间(165.83±54.17)min,平均术中出血(233.33±133.33)ml。有限元分析数据显示:假体整体应力低于相应材料的最大力学强度;3D打印假体与切除缺损匹配良好,符合预期效果。术后平均随访(16.83±7.17)个月。至末次随访,6例均存活且无肿瘤复发及转移;术后各次随访中所有假体稳定,未发生假体周围感染、无菌性松动、假体断裂等并发症,影像学检查可见假体断端与骨整合良好。末次随访时6例下肢功能MSTS评分83.67%±9.11%。结论:个体化设计3D打印假体重建下肢骨肿瘤切除后大段骨缺损,可获得满意的短期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股外侧肌浅区部分肌肉移植动力重建可行性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股外侧肌浅区部分肌肉移植行创伤性肌肉缺损功能重建的可行性。方法:2020年3月-2023年3月,西安凤城医院手足显微外科应用股外侧肌浅区移植行肌肉动力重建9例,其中前臂Gustilo Ⅲ B型损伤5例(屈指肌群缺损2例,伸指肌群缺损3例;左侧2例,右侧3例);掌背侧屈指肌和伸指肌同时缺损1例;右第1掌骨缺损伴皮肤及鱼际肌缺损1例;右臂完全离断肌皮神经自肱二头肌抽出1例;右小腿Gustilo Ⅲ C型损伤伴胫骨前肌、 长伸肌和趾伸肌缺损1例。均通过急诊切取股外侧肌浅区部分肌肉行外伤性肌肉缺损动力重建,术中股外侧肌浅区嵌合移植时在神经入肌前3.0 cm部位,切取近端长3.0 cm多余神经组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定量神经纤维数检测,术后通过肌骨B超、肌电图和肌力等动态观察、随访评估。期间另外选取在本院行股外侧肌浅区嵌合移植修复的48例进行肌纤维平均长度和厚度的测量,与股薄肌肌纤维长度、神经纤维数进行对比。同时组织本院职工志愿者71例,用肌骨B超进行股外侧肌浅区收缩状态(C)和静息状态(R)的横截面积并记录,计算其比值(CR值)。9例患者术后均采用门诊复诊、电话和网络方式进行随访,观察动力重建肌肉的肌力恢复情况。 结果:本组9例术中HE染色测得神经纤维数为(1 088±213)条,术后肌骨B超测量移植肌肉的CR值为1.44±0.17;术后创面顺利愈合,未出现并发症;随访时间22.6(10~38)个月,关节外形正常,肌力恢复M 5 6例,M 4 3例。48例测得肌肉厚度为(1.74±0.35)cm,肌纤维长度为(8.86±1.59)cm。71例志愿者测得股外侧肌浅区CR值1.17±0.12。 结论:本研究设计的股外侧肌浅区部分肌肉移植动力重建,初步观察可恢复较好的肢体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行为观察疗法结合常规康复对臂丛神经损伤术后肩肘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行为观察疗法结合常规康复对臂丛神经损伤术后肩肘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我科自2020年至2022年治疗的40例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接受神经功能重建术及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手外科康复室额外接受行为观察疗法治疗,一次30 min,一日两次。康复疗程后接受肩肘功能评定。结果:经过9个月的康复治疗后,治疗组肩关节外展(28.3±10.3)°,Gilbert肩功能等级平均改善1.15,对照组肩外展(21.4±8.1)°( P=0.02),Gilbert等级改善0.95( P=0.04)。在屈肘功能恢复中,治疗组中3例患者屈肘达到全范围幅度(去除重力),9例患者达到>1/2关节活动度,5例患者<1/2关节活动度,3例患者肌肉没有收缩;对照组中分别是0、4例、8例和8例( P=0.048),两组屈肘肌力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从创伤-首次康复时间间隔≤6个月的两组患者中,肩外展改善分别为(35.25±9.44)°和(26.89±5.32)°,明显优于创伤-首次康复时间间隔>6个月以上患者(23.67±7.91)°和(16.91±7.15)°( P=0.011, P=0.004),两组中6个月之内介入康复的患者,其屈肘肌力恢复佳( P=0.013, P=0.015)。 结论:行为观察疗法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肩、肘功能,且越早介入康复(创伤-首次康复时间间隔≤6个月)的患者功能恢复改善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耳后弧形远外侧入路切除颈静脉孔区病变的颅底重建技术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和乳突皮质骨双骨瓣成形结合肌肉分层复位缝合重建技术在耳后弧形远外侧入路切除颈静脉孔区病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采用耳后弧形远外侧入路肿瘤切除术治疗的16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均采用肌肉分层法、乙状窦后及乳突皮质骨双骨瓣成形、肌肉分层复位缝合重建技术。观察颅底重建的效果以及是否出现脑脊液漏、皮下积液等并发症。结果: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肿瘤均获得全切除;病理学结果显示,神经鞘瘤12例,副神经节瘤3例,软骨肉瘤1例。术后新出现神经功能障碍2例,原有神经功能障碍加重6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皮下积液、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头颅CT均显示双骨瓣固定良好,未见任何程度的扭转或者松动,乳突的形态学特征恢复,颅骨缺损较少。16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1.4±3.5)个月(27~37个月)。至末次随访,所有患者的伤口均愈合良好,未发现颅骨骨瓣变形或移位的情况,无一例肿瘤复发。结论:乙状窦后和乳突皮质骨双骨瓣成形以及肌肉分层复位缝合技术操作简单,可在保证显露范围的基础上,增加安全性,减少骨性缺损,并且有利于软组织重建;在耳后弧形远外侧入路切除颈静脉孔区病变手术中的应用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瘤段骨体外射线灭活回植在儿童四肢骨肿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瘤段骨体外射线灭活回植术在儿童四肢恶性/侵袭性骨肿瘤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6年6月至12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应用术中瘤段骨体外射线灭活回植术治疗儿童四肢骨肿瘤共8例,其中男4例,女4例;平均年龄12.75岁(11~14岁)。骨肉瘤6例,尤文氏肉瘤1例,反复复发的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肿瘤位于股骨中下段4例,胫骨中上段2例,胫骨中段1例,肱骨中上段1例。瘤段骨切除平均长度23 cm(16~35 cm),瘤段离体后应用直线电子加速器-X线给予一次性等中心对穿照射60 Gy,灭活后回植,应用钢板内固定重建。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有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0.4个月(18~24个月),截止末次随访,均无局部复发,1例术后6个月死于肺转移,1例术后12个月发现肺转移,目前带瘤存活,其余6例未发现转移。存活病例中除1例末次随访时灭活骨尚未完全愈合,其余6例均获得愈合,平均愈合时间8.7个月(6~11个月),美国骨骼肌肉肿瘤协会功能评分(MSTS)平均24.3分(21~29分)。出现并发症3例,其中内固定断裂1例,膝关节强直2例,经再次手术后均获得满意效果。未发生感染、回植骨骨折、吸收、骨不愈合等。结论:术中瘤段骨体外射线灭活回植是儿童四肢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重建的有效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联合脑血管重建术治疗成人烟雾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联合脑血管重建术治疗成人烟雾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采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联合脑-硬膜-肌肉-血管融合术治疗的成人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70例。观察单侧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术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根据基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Matsushima分级标准评估术侧的脑血流重建情况。结果:37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75例(20.3%)发生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其中脑出血6例、脑梗死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29例、癫痫26例。15例患者预后差(mRS 3~6分),其中2例死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首发症状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OR=2.616,95% CI:1.442~4.744, P=0.002)、合并高血压病史( OR=2.308 ,95% CI:1.326~4.015, P=0.003)、术前mRS 3~5分( OR=2.371,95% CI:1.236~4.547, P=0.009)是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370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5.6±5.3)个月(6~32个月)。末次随访mRS的中位数为1分( P25、 P75分别为1、2分),与术前的2分( P25、 P75分别为1、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362例患者行DSA检查,术侧Matsushima分级0级12例,1级121例,2级198例,3级31例。 结论:术前首发症状为TIA、合并高血压病史、术前mRS 3~5分的成人烟雾病患者,应用联合脑血管重建术治疗术后相关并发症的风险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上肢高电压电烧伤重建:1家儿童烧伤医院的13年经验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高压电烧伤是一种罕见但极具破坏性的烧伤类型,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高压电烧伤通常会造成复杂的上肢损伤,其修复重建对于烧伤和整形外科医师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这种密集且多阶段的重建对于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而言尤其困难。最大限度地恢复上肢功能是首要任务,该治疗可以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巨大影响。该回顾性研究旨在总结1家儿童烧伤专科医院在13年间对37例严重高压电烧伤患儿进行上肢重建的经验教训。结果显示,遵循以下原则有助于促进患儿上肢的功能恢复:(1)在早期急救护理过程中频繁动态评估是否需要切开减张或截肢;(2)进行连续手术清创,并最大限度地保留组织;(3)当深部肌肉与骨外露时,采用皮片或皮瓣(特别是腹股沟或腹部带蒂皮瓣)移植进行创面修复;(4)早期多学科干预,以预防和处理挛缩;(5)重建后的康复,着重于用最简单的技术,如激光治疗、局部组织转移和植皮修复慢性皮肤缺损;(6)需针对更深层次的组织挛缩或肌腱和周围神经缺陷进行复杂的重建;(7)当保肢可能性小须截肢时,要保留骺板、移植软组织覆盖残端,并进行长期假肢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血流限制训练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康复中应用的范围综述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对血流限制训练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内容进行范围综述。方法:根据范围综述的研究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网、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国内外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2月31日。对纳入文献进行筛选、汇总和分析。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均为随机对照试验。血流限制训练干预基本内容包括介入时间、训练强度、训练量、训练方式、频率、间歇时间、训练周期、血流限制压力8个方面;效果评价主要涉及安全性指标和疗效性指标两类指标。结论:血流限制训练能够有效增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肌肉力量和改善膝关节功能,未来研究应注重探究最佳的干预策略,制订规范统一的评价标准,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提供最佳的血流限制训练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