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层量化考评管理在静脉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为了提高静脉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实施分层量化考评管理,并检验其在静脉治疗质量管理中的有效性。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42个输液科室的在院输液患者3 935例,制定分层量化考评管理办法,将其应用于静脉治疗质量管理过程中。在实施分层量化考评管理前(2018年1月初)依据观察指标对全院符合研究对象标准的输液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实施后(2018年12月末)再次依据观察指标对全院符合研究对象标准的输液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对比实施前后输液途径、穿刺部位、输液连接、应用药物、导管维护、敷贴固定、留置时间及输液并发症等8个维度的不同。结果:实施分层量化考评后,钢针使用率、敷贴固定与维护问题、输液部位(下肢及关节)选择错误、穿刺点发红发生率均下降,留置针使用率升高,与实施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分层量化考评在静脉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了静脉治疗专项小组的作用,有效调动了科室自我改进的积极性,可以提高静脉治疗质量,提升护士静脉治疗水平,保障患者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743家医院静脉治疗质量管理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我国二级、三级医院静脉治疗管理现状,为加强静脉治疗质量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采取便利抽样法,于2018年10—11月由中华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在其所在的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便利选择医院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中华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委员会设计的《全国各级医院静脉输液治疗护理情况调查》中的《静脉治疗质量管理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共发放759份,回收759份,有效问卷743份,有效回收率为97.9%。结果:743家医院中,76.2%~82.9%的医院制定了不同项目的质量评价标准;制定PICC置管和维护流程及相关文书的医院达到了所调查医院总数的70%以上,但制定PICC拔管和并发症处理流程及相关文书的医院较少。制定新生儿、婴幼儿、儿童、孕妇、老年人静脉治疗操作流程的医院分别有201家(27.1%)、133家(17.9%)、102家(13.7%)、37家(5.0%)和78家(10.5%)。134家(18.0%)医院建立了静脉治疗信息系统。医院等级、是否成立护理工作委员会/静脉治疗小组,对静脉治疗质量管理有影响( P<0.05)。 结论:静脉治疗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有待统一,PICC相关流程和文书的制定有待完善;针对特殊人群的静脉治疗操作流程亟待制定;应用静脉治疗信息系统进行质控管理的形式有待建立和完善,利用静脉治疗信息系统收集数据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基层医院静脉治疗管理有待加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穿刺部位静脉留置针渗出外渗的发生现状及结局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输液渗出外渗的发生现状,并对5种不同输液部位静脉渗出外渗情况、留置时间、渗出面积相关结局指标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9年1—6月河南省19所医院住院并选用留置静脉针输液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专家小组讨论构建的临床输液报告表进行现状调查并分析其不同部位结局差异。共调查患者13 594例,有效调查13 284例,有效率为97.72%。结果:13 284例静脉留置针输液患者中,发生静脉渗出外渗532例,发生率4.00%;其中手背静脉、前臂静脉、上臂静脉、头部静脉及下肢静脉渗出外渗的发生率分别为3.92%、3.90%、7.54%、2.74%、4.69%。不同穿刺部位在渗出外渗发生例数、留置时间和渗出外渗面积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下肢静脉留置时间最短,渗出面积最大;手背静脉留置时间较长,渗出面积最小。 结论:下肢静脉输液结局较差,手背静脉结局最佳,护理人员在进行输液时应根据患者的治疗计划制订合理的输液措施,加强巡视及预防措施,以减少静脉输液渗出外渗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科护士静脉输液治疗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儿科护士对静脉输液治疗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从而发现问题,为管理者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横断面调查,2018年7月24—31日,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择北京儿童医院医联体范围内43家医院当日在岗的护士进行调查。本研究应用自制问卷,调查形式为通过问卷星进行线上数据收集。问卷由4名资深的静脉输液治疗专家基于2016版《静脉输液治疗指南》以及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年发布的《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制定,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以及调查医院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调查对象对国内静脉输液治疗行业标准及INS指南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三部分为调查对象静脉输液治疗操作与维护知识掌握情况及所在科室静脉输液治疗现状。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共调查8 405名儿科护士,其静脉输液治疗相关知识平均分为(11.72±2.41)分,及格率54.8%。调查显示,护士对需要根据药物性质选择输液工具及穿刺部位、静脉治疗操作前应进行患儿和治疗方案的评估、外周静脉留置针封管方法及遇到阻力或抽吸无回血时的处理方式掌握较好。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医院级别、医院是否有配液中心及静脉输液治疗小组,护士学历、职称、工作年限、职务、是否带教均会影响护士对静脉输液治疗知识的掌握情况(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医院是否有配液中心及静脉输液治疗小组,护士学历、职称、工作年限、职务、是否带教是护士静脉输液治疗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影响因素( P<0.05)。 结论:儿科护士对静脉输液治疗相关知识掌握不足,需要对其加强静脉输液治疗基础知识的培训,特别是输液工具的正确运用、穿刺部位的合理选择以及导管维护相关知识的培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肺栓塞大鼠P-选择素及组织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观察肺栓塞大鼠用药后血中P-选择素(CD62P)及组织因子(TF)的变化,研究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低分子肝素及两者联合应用对肺栓塞大鼠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7 h组及1周组,每组又分为对照组、栓塞组、丹参川芎嗪组、低分子肝素组、联合用药组,每小组8只大鼠。将大鼠分离右侧颈静脉,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其余各组注入自制栓子(25±3)个(约0.5 mm/个)。各组在第7小时及第7天采血,检测TF及CD62P浓度,并观察肺组织。结果:栓塞后大鼠可见喘憋、发绀、心率加快等,肺组织可见表面凹凸不平,膨胀不均,散在灰白色梗死区域。栓塞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浆中TF、CD62P浓度均显著增高( P值均<0.05);3个用药组与栓塞组相比,TF、CD62P的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治疗1周的联合用药组与栓塞组比降低最为明显。 结论:使用颈静脉注入异体血栓法可成功制备理想的肺栓塞大鼠模型;丹参川芎嗪与低分子肝素联合应用可显著降低肺栓塞大鼠CD62P及TF的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静疗小组干预策略结合无缝隙个案管理在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静疗小组护理联合无缝隙个案管理对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在张家港澳洋医院行肿瘤化疗的41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静疗小组护理联合无缝隙个案管理,对比两组患者PICC置管后依从性、并发症及自我管理能力。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总依从率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PICC肿瘤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肿瘤化疗PICC置管患者实施静疗小组护理联合无缝隙个案管理可显著提升其治疗依从性,有效减少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疾病自我管理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医护协同管理模式应用于静脉输液工具规范管理中对输液治疗质量及服务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工具规范管理中引入医护协同管理模式对输液治疗质量及服务质量的影响。方法:2016年6月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组建医护协同管理小组,对静脉输液工具的管理开展规范化处理,比较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干预前)和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干预后)的静脉输液情况。对干预前、后医生和护士协同参与管理前后所取得的效果进行比较,对临床科室的服务质量进行检查,并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结果:干预后的标识固定、留置时间、导管维护情况、冲管封管技术、输液治疗感染技术、健康教育的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并发症评分低于干预前,医疗质量和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在静脉输液工具规范管理进程中引入医护协同管理模式,能改善患者的输液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医院静脉输液安全管理的现状与原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珠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静脉输液安全管理的现状,并进行原因分析。方法:2018年10月17日运用静疗小组自行设计《静脉治疗横断面调查表》对珠海市人民医院当天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共708例进行现场调研,运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结合横断面调查结果分析静脉输液安全的影响因素。结果:我院钢针的使用率仍占有一定比例,护士对静脉输液知识的有一定掌握,静脉治疗规范的实际执行情况不佳,应用PDA进行患者身份核实比例不高,在适应证应用和穿刺部位选择方面仍存在不规范现象;静脉留置针的维护、输液接头的使用等规范的落实欠佳。结论:明确静脉输液安全管理的现状并根据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建设安全输液一体化静脉治疗方案,提高静脉治疗护理质量,加强培训与督导,降低输液风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扁平化责任制护理模式在降低人工肝治疗患者并发症发生及提高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扁平化责任制护理模式在降低人工肝治疗患者并发症发生及提高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该院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收治的88例进行人工肝治疗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予以小组责任制护理模式,研究组44例予以扁平化责任制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护理质量、依从性、导管感染、深静脉血栓、疾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护理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研究组依从率(90.91%)高于对照组(68.18%)( P<0.05)。研究组导管感染发生率(2.27%)、疾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0.00%)显著低于对照组(20.45%,9.09%)( P<0.05)。研究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27%)与对照组(4.54%)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扁平化责任制护理模式在进行人工肝治疗患者中应用,可提高患者依从性,降低患者导管感染率及疾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社区护士静脉治疗护理技术规范化培训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为开展社区护士静脉治疗护理技术规范化培训课程,提高社区护士静脉治疗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为类实验性研究。于2020年5—7月采用便利抽样法及自行设计的社区护士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水平评定量表,对大连市20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260名护士进行调查并进行规范化培训,比较培训前后社区护士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水平变化情况。结果:培训后社区护士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水平评定量表的理论知识、技能操作、并发症护理及健康教育得分为(15.32 ± 1.67)、(18.26 ± 2.46)、(19.32 ± 1.57)、(16.33 ± 1.02)分,高于培训前的(10.23 ± 2.43)、(12.35 ± 3.42)、(14.36 ± 2.48)、(12.31 ± 1.4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1.32~2.46,均 P<0.05);培训后社区护士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水平评定量表的总分为(77.41 ± 1.21)分,高于培训前的(55.38 ± 1.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8, P<0.05)。 结论:上级医疗机构应组建静脉治疗培训小组,加强对社区护士开展静脉治疗相关培训,提高社区静脉治疗服务质量,以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更好地发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