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程化手术室规范护理在股骨颈骨折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流程化手术室规范护理在股骨颈骨折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A)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院收治的采用TH A治疗的87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44),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室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流程化手术室规范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手术指标、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呼吸频率、舒张压、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的测定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量均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27%(1/4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28%(7/43),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股骨颈骨折THA患者行流程化手术室规范护理干预,可平稳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改善手术相关指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我国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调配种类及工作量现状调研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评估我国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的调配种类及工作量现状.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调研全国范围内不同级别医院PIVAS工作情况,调研内容包括调配液体种类,危害药品输液、肠外营养液、普通药物及抗菌药物输液、静脉推注药物、皮试液、注射剂的每日调配量及每日打包量.结果 纳入全国30个省(区、市)的750个PIVAS,涉及三级医院621家、二级医院90家;调配液体种类以静脉输液为主,其次为肠外营养液,再次为化疗泵(含化疗输液),分别占99.73%、79.47%、43.33%.三级医院PIVAS的危害药品输液、肠外营养液、普通药物输液、抗菌药物输液、静脉推注药物、皮试液、注射剂的每日调配量分别为23.00(9.00,56.50)组、31.00(13.97,74.00)袋、813.00(375.00,2 061.75)袋、426.00(210.00,987.00)袋、30.00(6.00,155.00)支、30.00(7.13,136.84)支、3 200.00(1 684.50,5 554.50),每日打包量为 218.50(52.26,559.00)袋;二级医院PIVAS 的上述指标分别为 4.00(2.00,12.00)组、8.90(3.00,23.00)袋、270.50(108.00,2 061.75)袋、157.00(71.00,987.00)袋、5.85(3.75,141.00)支、0 支、1 349.00(548.10,2 408.00)支、107.50(33.25,207.00)袋.结论 PIVAS的调配种类范围已明显扩大;三级医院在各类静脉输液和药物的调配量及打包量上均明显高于二级医院,其在处理复杂药物和高风险治疗药物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质量控制体系的输液管理在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质量控制体系的输液管理在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广州市某三甲医院收治的静脉留置针输液患者35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整群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质量控制体系的输液管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留置针置管效果(留置针留置时间、成功率、非计划拔管率)、并发症发生率(脱管/堵管、静脉炎、血肿、药液外渗等)、护理效果评价。结果:实施基于质量控制体系的输液管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留置针留置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非计划拔管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的脱管/堵管、静脉炎、血肿、药液渗漏等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将基于质量控制体系的输液管理干预应用于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中,能够显著提升静脉留置针的置管效果,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优化护理工作质量,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科护士静脉输液治疗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调查儿科护士对静脉输液治疗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从而发现问题,为管理者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横断面调查,2018年7月24—31日,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择北京儿童医院医联体范围内43家医院当日在岗的护士进行调查。本研究应用自制问卷,调查形式为通过问卷星进行线上数据收集。问卷由4名资深的静脉输液治疗专家基于2016版《静脉输液治疗指南》以及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年发布的《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制定,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以及调查医院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调查对象对国内静脉输液治疗行业标准及INS指南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三部分为调查对象静脉输液治疗操作与维护知识掌握情况及所在科室静脉输液治疗现状。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共调查8 405名儿科护士,其静脉输液治疗相关知识平均分为(11.72±2.41)分,及格率54.8%。调查显示,护士对需要根据药物性质选择输液工具及穿刺部位、静脉治疗操作前应进行患儿和治疗方案的评估、外周静脉留置针封管方法及遇到阻力或抽吸无回血时的处理方式掌握较好。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医院级别、医院是否有配液中心及静脉输液治疗小组,护士学历、职称、工作年限、职务、是否带教均会影响护士对静脉输液治疗知识的掌握情况(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医院是否有配液中心及静脉输液治疗小组,护士学历、职称、工作年限、职务、是否带教是护士静脉输液治疗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影响因素( P<0.05)。 结论:儿科护士对静脉输液治疗相关知识掌握不足,需要对其加强静脉输液治疗基础知识的培训,特别是输液工具的正确运用、穿刺部位的合理选择以及导管维护相关知识的培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达雷妥尤单抗联合地塞米松治疗轻链型淀粉样变性肾病疗效及安全性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轻链型淀粉样变性肾病患者使用达雷妥尤单抗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观察研究,回顾性收集2021年12月至2022年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接受达雷妥尤单抗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的轻链型淀粉样变性肾病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血液学、肾脏缓解情况以及预后和不良反应。治疗方案为第1天达雷妥尤单抗16 mg/kg静脉滴注+第1~2天地塞米松20 mg静脉推注,每2周1次。随访截止日期为2023年2月28日。结果:该研究纳入18例患者,年龄为(58.4±7.7)岁,男女比例为11∶7,11例为初治,7例为经治。根据2012梅奥分期系统,轻链型淀粉样变性Ⅰ、Ⅱ、Ⅲ和Ⅳ期分别为7例、5例、5例和1例。发病前中位病程为2.5(1.0,8.0)个月,随访时间为(8.7±2.8)个月。患者接受治疗次数为(10±3)次。治疗后1、3和6个月血液学总缓解比例分别为9/13、11/13和13/13,非常好的部分缓解及以上比例分别为8/13、10/13和12/13(另5例患者因基线血清游离κ、λ轻链差值<20 mg/L,未细化评估),中位缓解时间为16(13,40)d;3个月、6个月和随访末期肾脏缓解比例分别为10/18、13/18和13/18,中位缓解时间为66(26,182)d。随访过程中,血清游离κ、λ轻链差值中位数降低93%(72%,97%)。至末次随访,1例患者因脏器出血死亡,其他输液反应、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及感染等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结论:达雷妥尤单抗联合地塞米松治疗轻链型淀粉样变性肾病可有效清除血液中致病游离轻链,肾脏反应较好,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的一系列优化护理措施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4—12月在北京某三甲医院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476例,将患者按照是否实施加速康复优化措施分为加速康复组100例和对照组376例。对照组进行了术前评估与宣教、血液管理、麻醉要点、手术要点、切口关闭、疼痛管理、引流管管理和并发症预防等常规措施;加速康复组在常规措施基础上在术前禁食水与输液管理、术后饮食与输液管理、肠道准备、尿管管理和离床活动等临床措施上实施了加速康复外科优化措施。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实施情况(术前禁食时间、术前禁水时间、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前输液量、术中输液量、术后输液量、留置尿管使用情况)、近期效果评价指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出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术后并发症、术后尿潴留]和远期效果评价指标[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颈肩部疼痛VAS评分、随访颈肩部僵硬麻木VAS评分、90 d再住院率]。结果:最终纳入研究295例,其中加速康复组69例,对照组226例。研究发现,两组患者在术前禁食时间、禁水时间、术前输液量、术后输液量和尿管使用率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比较近期效果显示,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Barthel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比较远期效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改良JOA评分、NDI评分、术后颈肩部不适症状和90 d再住院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有效缩短了患者禁食时间、禁水时间和尿管的使用率。可以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对手术远期治疗效果无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老年患者长时间腹部手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对老年患者长时间腹部手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影响。方法:通过电子病历数据库检索2016年10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在山西省人民医院择期首次接受腹部手术的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性别不限,年龄≥65岁,手术时间≥8 h,ASA分级Ⅱ或Ⅲ级。根据术中是否采用GDFT分为常规液体治疗组(C组)和GDFT组(G组)。C组术中维持BP≥90/60 mmHg或MAP≥65 mmHg,尿量≥30 ml/h。G组维持SVV≤13%、CI≥2.5 L·min -1·m -2。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术中液体使用量、尿量、出血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腹腔热灌注情况和手术时间;记录术后72 h内AKI及术后其他并发症(肺炎、吻合口瘘、手术部位感染、感染性休克、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30 d死亡情况。 结果:共纳入125例患者,C组41例,G组84例。19例患者发生术后AKI,发生率为15.2%。与C组比较,G组术中晶体液用量、总输液量、尿量减少,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增加( P<0.05),术后AKI发生风险降低( OR=0.23, P<0.05),术后其他并发症发生率、30 d病死率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GDFT可降低老年患者长时间腹部手术后AKI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穿刺部位静脉留置针渗出外渗的发生现状及结局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输液渗出外渗的发生现状,并对5种不同输液部位静脉渗出外渗情况、留置时间、渗出面积相关结局指标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9年1—6月河南省19所医院住院并选用留置静脉针输液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专家小组讨论构建的临床输液报告表进行现状调查并分析其不同部位结局差异。共调查患者13 594例,有效调查13 284例,有效率为97.72%。结果:13 284例静脉留置针输液患者中,发生静脉渗出外渗532例,发生率4.00%;其中手背静脉、前臂静脉、上臂静脉、头部静脉及下肢静脉渗出外渗的发生率分别为3.92%、3.90%、7.54%、2.74%、4.69%。不同穿刺部位在渗出外渗发生例数、留置时间和渗出外渗面积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下肢静脉留置时间最短,渗出面积最大;手背静脉留置时间较长,渗出面积最小。 结论:下肢静脉输液结局较差,手背静脉结局最佳,护理人员在进行输液时应根据患者的治疗计划制订合理的输液措施,加强巡视及预防措施,以减少静脉输液渗出外渗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区域神经阻滞技术在创伤胫腓骨骨折老年患者麻醉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区域神经阻滞技术在创伤胫腓骨骨折老年患者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93例行手术治疗的老年胫腓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47例、46例,对照组行全身麻醉,观察组行区域神经阻滞麻醉。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并无差异[(42.2±5.4)min和(43.3±5.7)min, t=0.953, P=0.343],观察清醒时间[(11.2±2.6)min和(14.5±2.8)min, t=5.714, P<0.001]、术中输液量[(415.6±27.5)ml/L和(686.6±36.3)ml/L, t=40.626, P<0.001]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手术各时点切皮时、上固定物、手术结束时、术后30 min血压、呼吸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糖、白介素-6(IL-6)、血清皮质醇均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3%、对照组为15.22%( χ2=5.07, P<0.05)。 结论:创伤胫腓骨骨折老年患者使用区域神经阻滞技术麻醉效果好,血流动力学指标较稳定,应激反应轻,不良反应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B超引导下改良中长导管留置在脑卒中静脉输注脱水剂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B超引导下改良中长导管留置在脑卒中静脉输注脱水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10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治疗的8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2020年12月至2021年10月入院患者作为对照组( n=40),2021年11月至2022年10月入院患者作为观察组( n=40)。对照组应用普通Y型留置针,观察组应用改良中长导管留置针。观察并比较两组平均置管时间、穿刺次数、平均输液滴速及输液时间、两组24 h后堵管、静脉炎、感染以及静脉血栓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较对照组长,穿刺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输注脱水剂平均滴速快于对照组,平均输液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堵管、静脉炎、感染、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脑卒中静脉输注脱水剂患者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中长导管留置,可有效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减少穿刺次数,有助于脱水剂药物的快速输注,减少输液不良事件和并发症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