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院患儿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构建住院患儿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模型的预测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2023年7月在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住院且发生VTE的62例患儿作为VTE组,按照1∶4的比例选择同时间段在同科室住院且未发生VTE的248例患儿作为非VTE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风险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和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别检验模型的拟合优度及预测效果,采用Bootstrap自助法重抽样1 000次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 研究期间,VTE发生率为0.4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ICC留置时长≥3 d、留置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化疗、ICU住院时长≥4 d、制动时长>72 h是住院患儿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x2=5.291,P=0.152.Bootstrap自助法重抽样结果显示,模型的灵敏度为0.857,特异度为0.218,ROC曲线下面积为0.823.结论 该研究构建的住院患儿VTE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可为护理人员早期识别VTE高风险患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导向技术引导下三种路径植入输液港的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经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植入输液港的临床应用效果,探讨不同方式的优劣。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江苏省肿瘤医院介入科超声联合DSA引导下植入输液港346例,其中男162例、女184例,年龄17~83(57±12)岁。按照植入路径分为经颈内静脉(A组)126例,男67例、女59例,平均年龄(52±11)岁;经锁骨下静脉(B组)114例,男52例、女62例,平均年龄(58±10)岁;经头臂静脉(C组)106例,男43例、女63例,平均年龄(60±9)岁;比较3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置管长度、术后1个月舒适度、非计划拔港率及围手术期、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输液港,3种路径对比一次穿刺成功率(χ 2=1.375, P=0.503)、手术时间( F=0.968, P=0.624)、非计划拔港率(χ 2=1.570, P=0.456)及导管总长度( F=0.821, P=0.44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C组血管内长度最短( F=263.618, P=0.000),且舒适度明显高于A、B组( F=52.248, 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夹闭综合征为B组特有并发症(χ 2=6.159, P=0.046),其余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双导向技术引导下3种植入方式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其中经头臂静脉植入的患者术后舒适度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少,可作为优先考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8S"维护流程清单式管理的乳腺癌患者PORT维护流程的精细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将精益管理理念应用于乳腺癌患者植入式静脉输液港(PORT)维护流程中,通过构建"8S"维护流程清单管理模式,旨在探索出一条降低管理成本,提高PORT导管维护的管理路径。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武汉市第一医院甲乳外科接受治疗并进行置港与维护的乳腺癌化疗患者,根据不同维护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维护,观察组采用"8S"维护流程清单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导管维护、静脉导管维护健康教育知晓率及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等。结果:观察组导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导管维护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健康教育知晓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护士评判性思维总分高于对照组,除"开放思想"维度外其他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取"8S"维护流程清单管理模式能够规范导管维护流程,完善导管管理体系,有效降低导管并发症,提高医护合作程度及患者导管自我管理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植入式输液港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比植入式输液港(IVAP)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接收的乳腺癌化疗患者9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采用PICC作为化疗途径,观察组则采用IVAP。对比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置管后并发症,同时调查两组管路维护时间、带管舒适度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穿刺1个月、3个月、6个月导管留置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意外拔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管路维护时间短于对照组,带管舒适度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植入式输液港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患者舒适感强,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可靠值得推广的置管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肿瘤患者输液港非计划性取港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输液港非计划性取港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建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该院植入输液港的肿瘤患者640例,根据是否发生非计划性取港,分为取港组和正常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非计划性取港的影响因素。结果:肿瘤患者随访期间33例发生非计划性取港,取港率5.1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置管静脉、凝血功能是否正常、是否感染、置管护士工作经验是肿瘤患者输液港非计划性取港的影响因素(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凝血功能是否正常、是否感染、置管护士工作经验是肿瘤患者输液港非计划性取港的影响因素( P<0.05)。 结论:肿瘤患者非计划性取港受多种因素影响,需要结合不同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与预防并降低非计划性取港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介入导丝支撑与鞘管同轴分离技术拔除粘连严重的静脉输液港导管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该研究评价由导丝支撑与鞘管同轴分离技术构成的介入手术方案拔除粘连严重的静脉输液港导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23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或放射介入科就诊,临床行常规静脉输液港导管拔除失败而转为介入手术拔除的26例患者资料。由易到难依次实施导丝支撑技术、同轴顺行分离技术以及导丝轨道同轴逆向分离技术3种介入手术拔除静脉输液港导管。26例患者均成功拔除静脉港输液导管,其中实施导丝支撑技术18例、同轴顺行分离技术3例、导丝轨道同轴逆向分离技术5例,技术成功率100%,无并发症发生。该研究结果显示,导丝支撑与鞘管同轴分离技术构成的介入手术方案拔除静脉港输液导管安全高效,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临床护理实践指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静脉治疗是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为进一步提升临床护理人员对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的识别与处理能力,指导和规范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的护理行为,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根据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临床实际情况及专业人员判断,中华护理学会静脉输液治疗专业委员会制订了《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临床护理实践指南》,以期为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的临床护理实践提供科学、具体的指导意见,并根据临床最新证据不断更新和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管理模式对肿瘤患者手臂输液港围手术期护理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管理模式对肿瘤患者手臂输液港围手术期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湖南省肿瘤医院2020年1—10月置入手臂输液港肿瘤患者68例为对照组,选择2020年11月—2021年8月置入手臂输液港肿瘤患者84例为干预组。对照组遵循医院原有的胸壁港及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入的围手术期安全管理方法,干预组采用HFMEA管理模式进行手臂输液港围手术期安全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手臂输液港置入围手术期风险优先指数(RPN)、高危失效模式的发生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术前评估不充分、术中配件丢失、穿刺位置过低、导管裁剪过短、导管与注射座连接不紧、切口缝合后再进行导管定位、术后健康教育不充分等失效模式RPN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组术前评估不充分、术后健康教育不到位的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HFMEA管理模式可以降低肿瘤患者手臂输液港围手术期环节风险性,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互联网+"及SP的多学科联动教学在静疗专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互联网+"及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的多学科联动教学对增强静疗专科护士的综合学习和临床实践能力的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静脉治疗专科培训学习的护士54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7人。对照组采用传统静疗专科护士培训,研究组采用"互联网+"及SP的多学科联动模式。培训结束后对护士进行理论和实践操作考核及满意度调查,并统计两组护士培训期间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SPSS 22.0进行 t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果:两组护士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两部分理论考核成绩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案例分析和理论考核总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研究组护士在实践操作考核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维护、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入、PICC维护、输液港维护、外周静脉导管置入与维护、无菌技术、置管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和健康教育8个方面以及总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护士满意度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4±3.7)vs.(95.7±2.6)];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18, P=0.032)。 结论:"互联网+"及SP的多学科联动教学有助于增强静疗专科护士的综合学习和临床实践能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患者获得高质量的静脉输液治疗护理,保障患者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学习-见习-实习-反思"模式的远程教学在静脉输液港技术培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学习-见习-实习-反思"模式的远程教学课堂在静脉输液港技术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12月新入职的65名护士为对照组,选取2020年1—12月新入职的65名护士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静脉输液港技术培训模式,观察组采取基于"学习-见习-实习-反思"模式的远程教学课堂。比较两组护士的考核成绩及对培训模式满意度。结果:培训后,观察组护士专科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对培训模式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学习-见习-实习-反思"模式的远程教学课堂模式在静脉输液港技术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护士的专科知识与技能,且满意度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