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联合鼻胆管引流与T管引流术治疗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系统评价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联合鼻胆管引流与T管引流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以胆总管结石病、胆总管结石、T管引流、T管、鼻胆管引流、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管、ENBD引流,cholelithiasis,common bile duct stone,jaundice,obstructive,Jaundice,gallstone,T-tube drainage,T-tube,t-tube,biliary tract drainge,drainge tube,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nasobiliary drainage,nasobiliary tube,endoscopic drainage tubes,endoscopic drainage tube,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为检索词,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60年1月至2019年5月。纳入比较胆总管结石腹腔镜治疗过程中留置鼻胆管与T管引流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及高质量非随机对照试验(NRCT)。LCBDE联合术前、术中行鼻胆管引流术设为鼻胆管引流组,LCBDE联合术后行T管引流术设为T管引流组。结局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带管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治疗费用、手术失败率、术后胆瘘发生率、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术后结石残留率、术后胰腺炎发生率、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术后胆汁性腹膜炎发生率。计数资料采用优势比( OR)及其95%可信区间(95% CI)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 MD)及其95% CI表示。采用 I2和 Q检验分析纳入文献异质性,若 I2≤50%或 P>0.10时,认为无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若 I2>50%且 P≤0.10时,认为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分析计量资料时,纳入RCT>4篇,进行亚组分析。纳入RCT≤4篇,同时分析NRCT。分析计数资料时,RCT与NRCT合并分析。纳入研究≥10篇,采用漏斗图检验潜在发表偏倚,纳入研究<10篇则不检验。 结果:(1)文献检索结果: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相关研究共26篇,包括9篇RCT,4篇半随机化研究和13篇病例对照研究。半随机化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纳入NRCT。累计样本量2 098例,其中鼻胆管引流组1 114例,T管引流组984例。(2)Meta分析结果。①术后住院时间:鼻胆管引流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D=-6.53,95% CI为-8.64~-4.43, P<0.05),9篇RCT进一步亚组分析,无胆总管结石急性并发症鼻胆管引流组患者住院时间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D=-5.88,95% CI为-8.32~-3.45, P<0.05);伴胆总管结石急性并发症鼻胆管引流组患者住院时间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D=-8.77,95% CI为-12.39~-5.15, P<0.05)。②带管时间:RCT中鼻胆管引流组患者术后带管时间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D=-46.01,95% CI为-83.64~-8.37, P<0.05);NRCT中鼻胆管引流组患者术后带管时间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D=-24.05,95% CI为-32.93~-15.18, P<0.05)。③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RCT中鼻胆管引流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D=-17.80,95% CI为-31.11~-4.48, P<0.05);NRCT中鼻胆管引流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D=-5.64,95% CI为-10.16~-1.12, P<0.05)。④术后胆瘘发生率:鼻胆管引流组患者术后胆瘘发生率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0.50,95% CI为0.28~0.89, P<0.05)。⑤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鼻胆管引流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0.35,95% CI为0.17~0.73, P<0.05)。(3)发表偏倚分析。对鼻胆管引流与T管引流治疗胆总管结石术后胆瘘发生率比较的Meta分析15篇纳入文献发表偏倚采用漏斗图检验结果显示:以术后胆瘘发生率为指标进行漏斗图分析,各点大致分布在倒置漏斗内,对称性尚可,发表偏倚对Meta分析结果影响较小。 结论:对于内镜不能取石,LCBDE联合鼻胆管引流与联合T管引流比较,前者可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带管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降低术后胆瘘、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分段函数分位数回归法构建人群尿碘与甲状腺结节患病率的U型响应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尿碘与甲状腺结节患病率的非对称U型响应曲线关系。方法:以“碘”“尿碘”“甲状腺”“甲状腺结节”为中文关键词,以“Urine Iodine”“Goiter Prevalence”“Thyroid Nodule”为英文关键词,分别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Springer数据库中有关尿碘浓度与甲状腺结节患病率关系的文献,时间范围定为2000年1月至2019年12月,语种限定为中文与英文。共纳入46篇文献(国内、国外文献分别为24、22篇)。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以Sigmoid函数模型分别对低尿碘至适宜尿碘浓度区间、适宜尿碘至高尿碘浓度区间的尿碘与甲状腺结节患病率的剂量效应关系进行拟合,评估中国居民甲状腺结节患病率情况。结果:所拟合的低尿碘至适宜尿碘浓度区间、适宜尿碘至高尿碘浓度区间的甲状腺结节患病率与尿碘中位数对数值剂量效应曲线,较好模拟了尿碘水平与甲状腺结节患病率的非对称U型曲线定量关系,分段函数分界点的尿碘中位数为198 μg/L。根据纳入文献的总样本人数进行加权计算,得出中国居民甲状腺结节患病率(95% CI)为23.0%(17.3%~30.7%)。 结论:基于分段函数构建U型的甲状腺结节患病率对尿碘水平响应曲线实用性较强,且有较好拟合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二次谐波成像原理及在眼科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二次谐波(SHG)成像利用非线性光学效应,具有空间分辨率高、无需染色、无光毒性等优点,在医学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眼部的角膜基质、小梁网、巩膜和神经节细胞轴突中的微管等结构主要呈高度非中心对称,可以采用SHG成像直观地评估。SHG成像在角膜扩张性疾病、角膜感染和青光眼等眼病的诊治方面已有初步应用。现对SHG的产生原理、成像特点及其在眼科的应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步态特征改变在帕金森病进展过程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检测帕金森病不同阶段步态特征改变,明确疾病进展演变过程中变化的特异性步态参数,为疾病监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项横断面研究共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帕金森病专病门诊就诊或住院的276例帕金森病患者[Hoehn-Yahr(H-Y)分级1~3级]和63名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采用便携式惯性测量单元系统记录步态时空变量,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获得代表不同步态特征的步态域。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估健康对照和H-Y分级1~3级帕金森病患者中各步态变量及步态域之间的差异,并根据运动分型进一步细分各参数之间的差异;比较不同步态变量及步态域在评估不同阶段帕金森病患者步态障碍严重程度的敏感度。结果:对采集的11项步态时空变量归纳出4种步态域:步伐(步长、步速、跨步长)、节奏时相(步频、跨步时长、双支撑相时长)、步伐相关变异性/不对称性(步长变异系数、步长不对称性、步速变异系数)和节奏时相相关变异性/不对称性(摆动相时长变异系数及摆动相不对称性)。随着疾病进展,4个步态域在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中与非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中的总体变化趋势一致。相对于健康对照,帕金森病患者步伐参数在H-Y分级2级患者出现中度受损(效应量0.64;标准化分值0.12±0.80与0.64±0.81, P<0.05),以非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为明显,而H-Y分级1级患者较健康对照无改变( P>0.05);步伐相关变异性/不对称性在H-Y分级3级帕金森病患者出现明显异常(效应量0.62;标准化分值0.27±1.12与-0.27±0.52, P<0.05),而H-Y分级1级和2级帕金森病患者改变不明显(均 P>0.05);节奏时相相关变异性/不对称性在H-Y分级1级帕金森病患者即开始出现轻度损害(效应量0.42;标准化分值-0.03±0.69与-0.33±0.49, P<0.05),其中摆动相不对称性在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中更为突出。 结论:帕金森病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步态参数出现特征性演变,节奏时相相关变异性/不对称性可能是区分早期帕金森病与健康人群的标志;步伐和步伐相关变异性/不对称性是评估帕金森病疾病进展的重要步态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共生视角下总额预付制对非紧密型医共体就医流向和基金分配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共生理论探究总额预付制对非紧密型医疗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就医流向和基金分配的影响,为相关部门制定医共体政策提供参考。方法:从某市卫生健康信息系统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某非紧密型医共体牵头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下简称基层)的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和医保基金使用等数据。采用共生理论分析非紧密型医共体共生系统,采用描述性分析和间断时间序列分段回归模型分析2008年4月实施总额预付制以来,该医共体牵头医院和基层的就医流向和基金分配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非紧密型医共体共生系统形成了组织上的连续共生模式和行为上的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从就医流向来看,2017—2019年,医共体牵头医院和基层门急诊人次均呈上升趋势,出院人次变化不大;牵头医院下转患者人次从2017年的32人次增至2019年的87人次。间断时间序列分段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总额预付制度实施后,牵头医院门急诊人次占比下降( β3=-0.43, P<0.05),基层门急诊人次占比呈上升趋势( β3=0.02, P<0.05)。从基金分配来看,牵头医院医保基金占比从2017年的45.98%增至2019年的46.51%,基层医保基金占比从23.44%降至18.06%;基层人均收入与牵头医院人均收入比值从72.62%降至60.79%。 结论:总额预付制度下,某非紧密型医共体内患者门急诊就医格局得以优化,但医共体内各级医疗机构的基金分配有待均衡。建议持续发挥按人头总额预付的正向激励效应,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加强监督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ICU后认知损害发生现状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幸存者认知损害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开展预防及干预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荷兰医学文摘Embase、Cochrane图书馆、科学网(Web of Science)、万方数据、中国知网(CNKI)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等数据库,从建库至2019年12月发布的有关ICU后认知损害的研究。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1.0、Newcastle-Ottawa量表(NOS)及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标准(AHRQ)针对不同类型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3.0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敏感性分析确定合并效应值的可靠性;采用漏斗图和Egger检验分析文献发表偏倚;采用非参数剪补法评估发表偏倚对结果的影响。结果:共纳入35项研究,包括27项前瞻性队列研究、4项回顾性队列研究、2项随机对照试验(RCT)、1项病例对照研究和1项横断面研究;中文文献3篇,英文文献32篇;涵盖13个国家,成功随访ICU幸存者102 504例。文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31项队列研究NOS评分为6~9分,1项病例对照研究NOS评分为9分,2项RCT质量等级为B级;根据AHRQ标准,1项横断面研究设计科学严谨,质量较高。35项研究报告ICU后认知损害总体发生率为2.47%~66.07%;多次随访者选取首次调查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发生率为38.44%〔95%可信区间(95% CI)为29.32~47.55〕;逐一剔除每项研究进行敏感性分析,合并结果变化不大,说明结果可靠。将纳入文献分别按照不同评价方式、不同患者类型、不同随访时间分组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使用神经心理测验评价ICU后认知损害的合并发生率为31.42%(95% CI为21.82~41.02),使用问卷或量表评价的合并发生率为38.75%(95% CI为29.54~47.9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普通ICU患者ICU后认知损害合并发生率为43.42%(95% CI为30.88~55.95),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合并发生率为34.40%(95% CI为23.02~45.79),老年ICU患者合并发生率为12.93%(95% CI为8.48~17.37),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出院1年内、1~4年、5年及以上ICU后认知损害合并发生率分别为43.30%(95% CI为29.47~57.13)、34.21%(95% CI为26.70~41.72)、20.22%(95% CI为4.89~35.55),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漏斗图显示各研究分布不对称,Egger检验结果也提示可能存在发表偏倚( P<0.05);采用非参数剪补法评估发表偏倚对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剪补前后ICU后认知损害发生率差异较大,提示发表偏倚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稳定性。 结论:ICU后认知损害的发生率较高,且存在时间较长;由于纳入文献中ICU后认知损害的诊断方法和随访时间差异较大,有待开展评价标准一致、设计严谨的原始研究进一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GRADE系统的茶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关系的剂量-反应荟萃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茶每日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CVD)死亡率的关系。方法: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搜集有关茶摄入量与CVD死亡率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0年6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提取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进行剂量-反应荟萃分析,对研究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并对结局指标进行证据体的GRADE分级。结果:共纳入21篇队列或病例对照研究,包括1 304 978名受试者,其中CVD死亡人数为38 222例,纳入研究质量评分均≥6分。剂量-反应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茶摄入量每天每增加1杯CVD死亡率下降约3%(95% CI 0.95~0.98, P<0.05),且存在一种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 P<0.05);与不喝茶的人群相比较,每天喝1~8杯茶的人群的CVD死亡率分别降低8%( RR=0.92,95% CI 0.89~0.95),13%( RR=0.87,95% CI 0.84~0.91),15%( RR=0.85,95% CI 0.82~0.89),15%( RR=0.85,95% CI 0.81~0.89),16%( RR=0.84,95% CI 0.80~0.89),16%( RR=0.84,95% CI 0.81~0.88),16%( RR=0.84,95% CI 0.81~0.87),16%( RR=0.84,95% CI 0.80~0.88)。传统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不喝茶的人群相比,每天喝茶大于1杯的人群CVD死亡率可以降低14%( RR=0.86,95% CI 0.81~0.91, I 2=73.2%, 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与相对应的不喝茶的人群相比,每天喝茶大于1杯的男性CVD死亡率降低24%,女性降低14%,欧美人群降低12%,亚洲人群降低15%,饮用绿茶的人群降低15%,不吸烟人群降低2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饮用红茶的人群降低8%,吸烟人群降低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偏倚分析结果显示Begg=0.42,Egger=0.62,表明漏斗图两侧分布对称,提示不存在发表偏倚。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排除任何一篇文献结局指标效应量未发生明显变化,表明结果稳健可信。GRADE评价显示结局指标的证据分级均为低等级别。 结论:每日饮用茶水能够降低CVD死亡率,推荐每天饮用适量茶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ARCH类模型的当归价格指数波动影响因素分析及趋势预测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以2013年1月-2023年7月我国中药材市场当归价格指数数据为基础,采用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cedasticity,ARCH)类模型分析当归价格指数波动阶段性特征,并结合实地调研结果探讨造成当归价格指数出现非周期性异动的影响因素,为引导当归市场价格回归合理区间提供对策建议.方法 利用Eviews 10.0软件对127个当归价格指数原始样本数据进行平稳序列处理,构建ARCH类模型,检验数据的聚集效应和杠杆效应,分析风险收益特点,并完成价格指数拟合和趋势预测.结果 当归价格指数波动呈现波动集簇并具有"长期记忆性",且存在不对称性和杠杆效应,"利空消息"的影响程度大于"利好消息",价格指数拟合结果预测未来仍将呈上涨趋势,不排除非周期性异动可能.基于实证结果和调研数据分析可知,产业外部环境、政策配套机制的完善程度、外部资本进入以及供应端集约化水平成为现阶段对当归价格指数波动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结论 当归价格指数在中长期仍会震荡,可通过建立价格监测和预警机制;加快中药集采政策配套机制落地;建设产业大数据平台,发挥市场调控作用;并构建当归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突破关键技术问题,配合以相关政策实现平稳保供,从而实现整个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基于Meta分析的土壤呼吸对降水改变的非对称响应
编辑人员丨2024/5/25
气候变暖已经引起全球降水格局改变.土壤呼吸作为陆地生态系统向大气释放CO2最大的碳库,对降水变化的响应将进一步影响碳循环,从而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反馈.尽管以往已有大量关于土壤呼吸与降水变化关系的相关研究,但存在较大争议.因此,亟待进一步深入探究土壤呼吸对降水改变的响应.基于此,研究Meta分析方法,整合了来自Web of Science 英文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CNKI)的 284 篇已发表的论文和 367 组数据,进而分析全球中低纬度地区土壤呼吸对降水改变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呼吸对降水改变的响应呈现出非对称特征,降水量增加能够提高 16.7%的土壤呼吸,而降水量减少则会抑制 17.88%的土壤呼吸.研究还发现,不同生态系统和气候区域的土壤呼吸对降水改变的响应存在较大差别.其中,降水量增加能够提高草地生态系统 22%的土壤呼吸,比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高出 12%;而降水量减少则会削弱草地生态系统28%的土壤呼吸,这要比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还高 16%.与湿润地区相比,降水量的增加对干旱地区土壤呼吸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而降水量的减少对干旱地区和湿润地区土壤呼吸的影响均无显著差异.此外,本研究也证实了土壤呼吸对不同降水强度和年限的响应也存在差异.在不同降水强度上,无论增加降水还是减少降水,重度增减雨的土壤呼吸均改变最大,即:重度增减雨(>75%)>中度增减雨(25%—75%)>轻度增减雨(<25%);在不同降水年限上,长期增雨对土壤呼吸的促进作用尤为突出,但长期减雨对土壤呼吸影响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未来气候情景下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变化的准确预测以及模型模拟和改进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绒毛及外周血的表达及其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4/3/2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患者绒毛及外周血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表达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URSA患者168例,采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法将就诊患者以3:1的比例分为训练集126例(URSA组)和测试集42例,另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终止妊娠的126例孕妇作为对照,对比训练集及对照组临床资料及外周血和绒毛组织ADMA表达,通过拟合曲线和阈值效应分析患者血清URSA表达与URSA发生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发生URSA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URSA组患者IL-6、IL-117、Th17、Th17/Treg及血浆、绒毛组织ADMA表达显著增加,孕酮、IL-10、TGF-β及Treg显著降低(P<0.05).IL-6、IL-17、Thl7、Th17/Treg及血浆ADMA、绒毛组织ADMA是发生URSA的独立危险因素,而IL-10、TGF-β及Treg是发生URSA的保护因素(P<0.05).当血浆ADMA≥1.43 μmol/L时,血浆ADMA每增加0.6 μmol/l,孕妇发生VRSA的风险增加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0.115,95%CI:0.102~0.133,P<0.05);当绒毛 ADMA≥1.92 μmol/L 时,绒毛 ADMA 每增加0.6 μmol/L,孕妇发生URSA的风险增加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1.192,95%CI:1.085-1.302,P<0.05).依据独立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区分度、准确性和临床适用性.结论 ADMA在URSA患者血浆及绒毛组织中的表达增加,是URS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URSA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