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干旱区绿洲时空变化及驱动力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基于2000-2020年Landsat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等数据,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进行绿洲分类,使用趋势分析、重心迁移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西北干旱区绿洲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0-2020年,西北干旱区绿洲面积呈线性增加趋势,绿洲面积年均增速为1079.66 km2·a-1.绿洲面积增长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阿拉善、南疆、河西走廊和北疆地区.西北干旱区绿洲主要呈带状或点状分布在天山南北麓、昆仑山、祁连山北麓和阿拉善高原,北疆绿洲面积变化表现为北部增加、南部减少;南疆绿洲主要沿河流扩张,但部分绿洲边缘出现退缩;河西走廊绿洲的扩张与退缩均发生在西北部河流沿岸;阿拉善绿洲呈散点状扩张,无明显退缩区域.北疆和南疆绿洲的重心大体上向东北方向移动,河西走廊绿洲重心沿西北方向迁移,阿拉善绿洲重心呈南北向波动迁移.农田生产潜力对北疆绿洲和河西走廊绿洲空间分异的解释能力最强,分别为43.6%和45.3%;影响阿拉善绿洲分布变化最敏感的因子是降水(解释能力为27.6%);南疆绿洲分布响应最敏感的环境因子是土壤类型(解释能力为44.9%).西北干旱区绿洲中,人类活动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双因子增强为主,自然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河北省日平均气温对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河北省四大区域日平均气温与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的滞后效应与关联性。方法:通过中国传染病网络报告系统收集2017年至2020年河北省张家口市、承德市、唐山市、秦皇岛市、保定市、廊坊市、沧州市、石家庄市、衡水市、邢台市、邯郸市其他感染性腹泻的日发病数据和同期气象资料,包括气温、日平均气温等,将11个地级市分为北、东、中、南部四大区域,构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评估四大区域日平均气温对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的非线性关系和滞后效应,应用冷热效应分析其对感染性腹泻发病影响的滞后效应关系。结果:2017年至2020年河北省11个市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231 008例,季节分布明显,呈现夏季大高峰、冬季小高峰双峰分布。河北省日平均气温与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风险的累积相对危险度呈现反"S"型暴露反应关系,低温(<13.67 ℃)和高温(>27.50 ℃)均会增加其他感染性腹泻的发病风险。当气温<13.00 ℃时,滞后时间与相对危险度呈"U"型趋势(滞后4~7 d,23~30 d);高于13.00 ℃时,呈倒"U"型趋势(滞后5~21 d)。4个不同区域比较显示,低温效应时( P5=-7.24 ℃),由南向北滞后时间由6 d延长到30 d;高温效应( P95=28.25 ℃)在滞后0 d危险因素就会出现,滞后时间由北向南逐渐变短,高温效应起效快、持续时间短。 结论:河北省日平均气温与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呈现反"S"非线性关系,低温和高温均可增加其他感染性腹泻的发病风险,低温的效应较高温的效应更显著、持续时间更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SEEG高频振荡分析在癫痫射频热凝损毁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高频振荡(HFOs)分析在射频热凝损毁术(RF-TC)治疗难治性癫痫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8月至2021年12月采用SEEG引导下RF-TC治疗的14例难治性癫痫患者,运用Matlab软件的自动检测算法计算SEEG各导联HFOs发生频率,利用HFOs发生频率生成非线性拟合曲线,根据拟合曲线制定HFOs阈值并划分HFOs区域(涟波区域、快涟波区域)。术后3、6个月根据有无癫痫发作将患者分为无癫痫发作组和有癫痫发作组,末次随访时根据Engel分级评估患者的预后并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2组患者涟波热凝率、快涟波热凝率的差异。结果:14例患者的SEEG监测数据中,共检测到7 332个涟波,1 144个快涟波。术后6个月内患者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为14.3%,永久神经功能障碍、颅内感染、颅内出血、电极设备故障等情况均未发生。术后3个月患者的无癫痫发作率为71.4%(10/14),无癫痫发作组患者的快涟波热凝率显著高于有癫痫发作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患者的无癫痫发作率为57.1%(8/14),无癫痫发作组患者的涟波热凝率显著高于有癫痫发作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预后良好6例,预后不良8例。预后良好组患者的涟波热凝率高于预后不良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HFOs分析可以辅助定位致痫区。对涟波或快涟波区域热凝范围较大患者的短期疗效较好,对涟波区域热凝范围较大患者的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植被类型物候对冰冻事件的响应差异及其驱动力
编辑人员丨2周前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探究植被对极端气候的响应与适应是评估区域植被脆弱性和制定适应性经营策略的重要前提.以2008年中国南方极端冰冻事件为例,利用2003-2009年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遥感数据提取植被物候,探讨了极端冰冻事件对不同植被类型物候的影响,并采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各环境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植被物候变化的贡献度.结果表明:(1)极端冰冻事件导致植被生长季开始期(SOS)提前2.96 d、生长季结束期(EOS)推迟10.47 d和生长季长度(LOS)延长12.79 d,其中常绿阔叶林物候变化趋势最大,而落叶阔叶林物候变化趋势最小.(2)研究区水热条件的空间分异性影响了植被物候空间变化格局,如东南部水热条件充足区的物候变化趋势更明显,而西北部山区植被物候变化与整体变化趋势相反,即呈现SOS推迟和EOS提前趋势.(3)降水、气温、相对湿度、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是影响植被物候的主导因子,其中气温和降水对植被EOS的解释力最高,分别为0.6522和0.5280.(4)各因子交互作用结果均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效应,其中气候因子间的交互作用最强,而气候因子与土壤类型、植被类型、冰冻天数的交互效应次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京津风沙源治理区植被固碳能力估算及归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周前
植被固碳能力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基础,可通过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这一重要指标来反映.估算植被固碳能力是生态学和地表生态系统研究领域的共同科学问题,揭示其变化特征及其因素影响对于区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区为研究区,估算了 2000-202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区NEP,并利用趋势分析法和稳定性分析法等方法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究了影响NEP的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因素.结果显示:(1)202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区的NEP均值为110.09 gC m-2a-1,碳汇区面积约为3.591×105 km2,占总面积的78.80%;(2)2000-202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多年平均NEP为77.54 gC m-2a-1,年际变化率为4.118 gCm-2a-1,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研究区以NEP明显增加区为主,占比55.16%,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NEP呈下降趋势地区仅占比0.15%,主要分布在北部干旱草原沙地治理区,呈斑块状分布;(3)不同生态系统NEP从高到低依次为林地、农田和草地,林地固碳作用较强,未来林地固碳潜力较大,草地面积占研究区的70%,其总固碳量远超其他类型且呈增加趋势;(4)影响京津风沙源治理区NEP的主导因素为年降水量,其次,生态工程的实施也是NEP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因素对京津风沙源治理区NEP的影响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围绕京津风沙源植被固碳能力估算以及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性,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空间恢复的建议,以期为京津风沙源加强植被固碳能力以及生态修复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生境破碎化过程对流域生境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周前
近几十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人类活动对自然生境的干扰越来越频繁,导致生境破碎化与生境质量下降.在流域尺度上科学模拟生境破碎化过程及其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对于提升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鄱阳湖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InVEST模型分析区域生境质量的演变特征;从生境面积、生境边缘和生境隔离三个特征维度模拟生境破碎化过程;采用广义加性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探究不同生境破碎化过程对生境质量变化的影响与交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鄱阳湖流域生境质量呈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0.7862下降到2010年的0.7807,再下降到2020年的0.7715,但总体生境质量较好.生境质量较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南部、东北部以及西部地区,生境质量较差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各个子流域的交界处.(2)2000-2010年,鄱阳湖流域生境面积占比下降、生境边缘增加和生境隔离增加三个生境破碎化过程分别占总研究区网格数的34.70%、30.15%和4.50%;2010-2020年分别占总研究区网格数的34.80%、30.69%和4.40%;2000-2020年分别占总研究区网格数的40.82%、37.50%和5.46%.生境面积减少的网格主要集中在鄱阳湖流域的中北部地区;生境边缘增加的网格分布和生境面积减少的网格分布相似;相比之下,生境隔离增加的网格较少,主要分布在各城市的中心城区范围.(3)生境破碎化过程对生境质量具有显著影响,两者呈非线性负相关关系;三个生境破碎化过程两两之间交互作用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呈现双因子增强趋势.研究结果可为鄱阳湖流域生态格局优化与生境质量提升提供科学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危机干扰下旅游共生网络韧性变化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旅游共生网络韧性是提升旅游业抗风险能力的关键.结合共生理论与韧性理论,建立"干扰-响应-状态"旅游共生网络韧性研究框架,引入共生力度指标优化生长性、层级性、匹配性、连通性和传输性等网络韧性指标的测度方法,基于此分析了危机干扰下武陵山片区旅游共生网络韧性变化及机制.结果表明:(1)旅游共生网络韧性表现出复杂的时空变化特征,节点的共生力度呈差异性增强变化,生长性呈波动增强变化,层级性和匹配性呈摆动变化,连通性和传输性呈非线性非同步增强变化;(2)旅游共生网络对干扰具有不同响应特征,表现为不同时期节点共生力度和节点失效对连通性和传输性的差异影响,以及网络抗干扰能力不同程度的恢复变化;(3)危机干扰下旅游共生网络韧性表现出波动变化特征,结构与要素间呈复杂交互作用机制.要素的协调作用和有序发展,是提升旅游共生网络韧性的重要途径.研究对促进区域旅游业韧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2000-2020年广西植被生态质量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为掌握广西植被生态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该文以植被生态质量指数(ecological quality index,EQI)为评价指标,基于气象、地形、土壤和遥感等多源数据,利用线性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 2000-2020年广西植被生态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广西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呈显著增加趋势,区域植被生态明显改善.植被生态质量发展经历了缓慢增长、迅速增长、显著提升等演变阶段.在空间上,广西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呈现四周高,中间低的特征,高值区逐渐由东部向西部和北部扩展.(2)广西植被生态质量时空演变影响因素差异显著.随海拔高度上升植被生态质量总体变化呈"增加—下降—稳定—上下波动"的趋势.壤土的植被生态质量高,砂土的植被生态质量低.森林和灌草的生态质量较高,农田植被的生态质量较低.植被生态质量与气候驱动因素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受气温和降水共同影响,其中以气温为主要驱动(T)的区域面积最广,降水为主要驱动(P)的区域面积次之,气温降水强驱动([T+P]+)和弱驱动([T+P]-)的区域面积较小.(3)广西植被生态质量变化驱动力受地形、土壤、植被、气候、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自然影响因子解释力排序为植被>地形>土壤>气候,其中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植被覆盖度是影响植被生态质量时空分异的最主要因素.自然因子对广西植被生态质量变化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均呈非线性增强及双因子增强关系,其中地形与植被、土壤与植被、气候与植被因子交互作用最明显.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加剧了植被生态质量变化的影响,其中干旱和低温冷害等气象灾害抑制了植被生态质量的改善,而林业生态工程等人为活动促进了植被生态质量的提升.该研究结果为合理制定广西植被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典型旅游城市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4/6/22
明晰社会-生态因素对旅游目的地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影响,对实现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典型旅游城市黄山市为案例地,剖析了黄山市2000-2020年的产水量、土壤保持、碳固存、生境质量、旅游休闲5类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社会-生态因子的作用强度,旨在揭示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分异与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①时间序列上,2000-2020年黄山市的产水量均值先增长后下降,土壤保持服务呈上升趋势,碳固存、生境质量和旅游休闲3项生态系统服务呈下降趋势;②空间分布上,产水和土壤保持服务的高值区分布在黄山山脉和南部低山丘陵处,低值区广泛分布在中部和北部;碳固存、生境质量和旅游休闲服务除黄山风景区、黔县和新安江河谷盆地的数值较低外,其余区域高值区集聚明显.5类生态系统服务冷热点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但整体有重叠性.③影响因子方面,自然因子影响力最强,经济因子和旅游因子次之.然而,经济因子和旅游因子的影响力在不断提升,自然因子虽仍占主导地位,但解释作用在不断减弱.两两因子交互作用主要表现为非线性增强或者双因子增强的关系,即产生"1+1>2"的效果.④驱动机制方面,旅游城镇化系统-土地系统-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相互博弈又协同发展,共同影响黄山市生态系统服务.本研究为旅游导向型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积极互动提供理论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基于脑-小脑连接梯度的AD患者脑功能层级结构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采用基于梯度的方法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大脑皮层组织沿脑-小脑连接梯度的功能层级结构及其与小脑相互作用的改变,以及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联系.材料与方法 基于AD神经影像学计划(Alzheimer's Disease Neuroimaging Initiative,ADNI)公开数据库,共纳入33名AD患者和46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HC).采用梯度计算方法,通过对所有被试的脑-小脑静息态功能连接矩阵进行非线性分解,得到了每个被试的脑-小脑功能连接梯度.采用双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的脑-小脑梯度分数差异分析,以及梯度异常的脑区与小脑功能连接的组间比较,并采用相关分析评估了异常的梯度分数以及功能连接值与临床量表分数的相关性.结果 与HC组相比,AD组在涉及高级认知功能区域右侧颞下回(right inferior temporal gyrus,RITG)(t=4.71,P<0.001)的梯度分数发生局部性改变,进一步基于梯度异常脑区为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分析显示出RITG到小脑双侧Crus Ⅱ区域以及延伸到的Ⅶ B区(右侧:t=-4.89,P<0.001,左侧:t=-4.98,P<0.001)功能连接的降低.临床量表相关性分析显示,AD患者的梯度异常脑区的连接梯度分数与社会活动功能(Function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FAQ)评分密切相关(r=0.40,P=0.025).结论 AD患者参与高级认知功能的局部区域功能层级结构的异常变化及其与小脑双侧Crus Ⅱ和Ⅶ B脑区的功能连接降低可能是认知功能受损的潜在因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