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计划妊娠女性妊娠间隔及其影响因素的横断面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描述我国计划妊娠女性妊娠间隔(IPI)的分布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8年12月两次参加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的育龄女性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时IPI同时作为定量变量和定性变量,定性变量包括短IPI(<18个月)、适宜IPI(18~59个月)及长IPI(≥60个月)3组,以适宜IPI为对照.使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研究IPI的分布,并采用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和logistics回归模型探索IPI的影响因素并估计其关联强度指标β与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CI).结果:计划妊娠女性的IPI中位数为21.3个月,短IPI和长IPI分别占40.7%与1.6%.≥35岁者短IPI风险比20~24岁者降低87.0%(95%CI 86.0~88.0);相对于汉族、高中以下文化程度、正常体重及前次分娩无不良妊娠结局史者,少数民族、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低体重与有不良妊娠结局史者短 IPI 风险分别增加 21.0%(95%CI 16.0~26.0)、3.0%(95%CI 1.0~5.0)、5.0%(95%CI 2.0~9.0)与 11.0%(95%CI 8.0~13.0);而与农村户籍、农民、正常体重、不饮酒及前次妊娠分娩方式为阴道分娩者相比,城市户籍、非农民、超重、饮酒及剖宫产者短 IPI 风险分别降低 24.0%(95%CI 19.0~28.0)、11.0(95%CI 9.0%~16.0%)、8.0%(95%CI 6.0~10.0)、25.0%(95%CI 16.0~33.0)与53.0%(95%CI 52.0~55.0);与华北地区相比,其他各地区的短IPI风险均增加(P均<0.05).结论:我国近50%的计划妊娠女性存在IPI过短或过长问题,未来应加强对有低龄、少数民族、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低体重、农村户籍、农民、以及前次分娩为阴道分娩和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等短IPI易发特征女性的宣传教育,帮助其选择适宜的IPI.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Th1/Th2免疫应答平衡与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支原体抗体滴度及预后的关系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肺炎患者的血清MP-IgM(immunoglobulin M,IgM)抗体滴度与T辅助细胞(helper T cells,Th)1型/Th2免疫应答平衡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收治于岳池县人民医院的214例MP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MP-IgM抗体滴度分为低滴度组(n=92)、中滴度组(n=75)、高滴度组(n=47),根据预后病情分为好转组(n=125)和恶化组(n=89).用单因素分析不同MP-IgM抗体滴度组以及不同预后组患者间的临床差异;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病情恶化的危险因素;用样条函数与Logistic回归结合的限制性立方样条法分析Th1/Th2与患者预后病情恶化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 不同MP-IgM抗体滴度的3组患者间发热比例、发热消退时间、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5(interleukin-5,IL-5)、IFN-γ/IL-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发热消退时间、WBC水平、CRP水平、IFN-γ 水平、IL-5水平随着MP-IgM抗体滴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IFN-γ/IL-5水平随着MP-IgM抗体滴度的升高而降低.MP-IgM抗体低滴度组和中滴度组患者的发热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滴度组患者中发热比例明显高于其余2组(P均<0.05).IFN-γ、IL-5与MP-IgM抗体滴度均呈正相关,Th1/Th2免疫平衡指标IFN-γ/IL-5与MP-IgM抗体滴度呈负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FN-γ>5.25 pg/mL、IL-5>4.05 pg/mL以及血清MP-IgM抗体滴度增加是病情恶化的最主要危险因素,IFN-γ/IL-5>1.40为保护因素.Th1/Th2的连续变化与预后病情恶化风险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Th1/Th2水平与患者预后病情恶化风险大致呈负相关,当Th1/Th2>1.20时,随着Th1/Th2水平的升高,预后病情恶化风险显著降低.结论 MP肺炎患者血清MP-IgM抗体滴度与Th1/Th2免疫应答平衡指标IFN-γ/IL-5呈负相关,检测血清MP-IgM抗体滴度与Th1/Th2细胞因子指标有助于早期判断MP肺炎患者病情和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妊娠期PM 2.5暴露影响胎儿生长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妊娠期PM 2.5及其组分暴露对胎儿生长的影响,并进一步识别暴露效应窗口。 方法:选取江苏出生队列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招募的4 089对母子对,收集其基线信息、妊娠期诊疗信息、妊娠期PM 2.5及其组分暴露信息、妊娠满20周后的胎儿B超检查(头围、腹围、股骨长和估计体重)信息。利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进行暴露效应的估计,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探讨暴露效应窗口。 结果:妊娠期PM 2.5暴露浓度每升高10 μg/m 3,胎儿头围、腹围和估计体重Z评分分别减小0.025( β=-0.025,95% CI:-0.048~-0.001)、0.026( β=-0.026,95% CI:-0.049~-0.003)和0.028( β=-0.028,95% CI:-0.052~-0.004),头围和估计体重生长受限风险分别增加8.5%( RR=1.085,95% CI:1.010~1.165)和13.5%( RR=1.135,95% CI:1.016~1.268)。PM 2.5组分中黑碳、有机物、硝酸盐、硫酸盐、铵盐暴露浓度升高均与头围Z评分减小显著相关,同时硫酸盐暴露的增加还与股骨长的Z评分减小有关。妊娠期PM 2.5暴露影响胎儿头围生长效应窗口为第2~5周,腹围为第4~13周以及第19~40周,股骨长为第4~13周以及第23~37周,估计体重为第4~12周以及第20~40周。 结论:妊娠期PM 2.5及其组分暴露可能对胎儿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影响胎儿不同生长指标的效应窗口不完全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硕通镜联合输尿管软镜治疗2~3 cm肾下盏结石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硕通镜联合输尿管软镜治疗2~3 cm肾下盏结石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2月—2022年12月于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肾下盏结石患者10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1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硕通镜联合输尿管软镜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输尿管软镜治疗。依据术后结石清除情况将患者分为结石未清除组( n=13)和结石清除组( n=89)。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碎石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结石清除率。广义估计方程分析评价治疗时间、治疗方法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视觉模拟评分(VAS)、白细胞(WBC)、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血红蛋白(HGB)、降钙素原(PCT)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影响一次性术后清石率的影响因素。基于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价。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18.72±9.61) min比(136.65±11.27) min]、住院时间[(6.43±1.12) d比(10.29±2.23) d]及碎石时间[(51.23±10.38) min比(56.62±11.43) min]明显较短,术中出血量[(128.52±10.20) mL比(157.53±15.31) mL]明显较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广义估计方程分析评价结果显示,治疗时间、治疗方法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WBC、HGB、BUN、Cr、PCT、VAS有明显影响( 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5.88%比19.61%)明显降低,一次性术后清石率(94.12%比80.39%)明显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方式、下盏肾盂角(IPA)、肾盂下盏高度(CPH)、结石最大径均是2~3 cm肾下盏结石患者一次性术后清石率的影响因素( P<0.05)。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及临床实用性均较好,且可较好地识别2~3 cm肾下盏结石清除不彻底的高危患者。 结论:硕通镜联合输尿管软镜处理2~3 cm肾下盏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具有操作简单、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一次性术后清石率高的优势。IPA、CPH、结石最大径、手术方式均是2~3 cm肾下盏结石患者一次性术后清石率的独立影响因素。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较好地识别2~3 cm肾下盏结石清除不彻底的高危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脐血BPDE-DNA与0岁和2岁儿童神经发育关系的出生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母亲孕期多环芳烃暴露与0岁和2岁儿童神经发育关系。方法:于2009年11月-2010年4月,在太原市的两家医院共招募221对孕晚期的孕妇及新生儿,并在其子女2岁时进行随访。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脐血白细胞中BPDE-DNA水平。应用《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量表》(NBNA)评估新生儿神经发育情况,包括行为能力,主、被动肌张力,原始反射和一般反应,总分为40分。应用《格赛尔发育量表》评估2岁儿童智力发育水平,主要包括行为能、应物能、言语能和应人能4个部分。正态分布的连续性变量用 ± s描述,非正态分布的连续性变量用中位数[ M( Q1, Q3)]描述;分类变量用频数和构成比描述。应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母亲孕期多环芳烃暴露与其子女神经行为发育水平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应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母亲孕期多环芳烃暴露对其子女0岁和2岁时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 结果:新生儿NBNA得分为38.0±0.8,2岁儿童行为能、应物能、言语能和应人能的得分分别是111.6±15.0、110.5±14.6、108.8±17.2和111.7±14.5。调整混杂因素后,孕妇脐血BPDE表达水平与新生儿NBNA评分无剂量-反应关系,但与2岁儿童行为能、应物能、言语能和应人能得分之间均存在剂量-反应关系。控制相关的混杂因素后,经自然对数转换后的BPDE-DNA每增加一个单位,2岁儿童的行为能、应物能、言语能及应人能评分平均降低4.54、6.29、8.41和7.02分。结论:母亲孕期多环芳烃暴露与其子女2岁时神经行为发育水平降低存在关联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四川省医疗机构薪酬特征及人员支出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四川省实施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医疗机构的薪酬特征及人员支出的影响因素,以期为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提供参考。方法:以机构调查的方式,获取四川省21个市(州)96所医疗机构2017年至2020年的人员支出、经济运行及医疗服务数据。采用人均薪酬水平及薪酬结构描述薪酬特征,以人员支出水平来反映薪酬总额。计量资料以 M(IQR)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及构成比描述,运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人员支出的影响因素。 结果:2017年至2020年,医疗机构人员支出年均增长13.04%。2020年人均薪酬水平为15.19万元,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分别占16.20%和54.60%。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次均费用( β=0.596)、百元医疗收入消耗的药品和卫生材料水平( β=0.286)、诊疗人次( β=0.328)、年份[(2018、2019、2020) β=0.025、0.052、0.066]与人员支出呈正相关( P<0.05),平均住院日( β=-0.693)、医疗服务收入占比( β=-0.392)、收支结余率( β=-0.062)与人员支出呈负相关( P<0.05)。财政补助收入占比、地区生产总值、资产负债率不是人员支出的影响因素( P>0.05)。 结论:四川省实施薪酬制度改革医疗机构的薪酬水平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主要基于工作量进行薪酬分配,薪酬制度改革"指挥棒"作用显现;但薪酬的基本保障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应进一步加强精细化管理,并结合医院财务状况和成本分析及时动态调整人员支出,合理提升人员薪酬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早期能量管理与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相关性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极早产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能量管理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出生后24 h内收入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新生儿科且出生胎龄<32周和(或)出生体重<1 500 g的早产儿共939例,发生BPD的250例早产儿为BPD组,计算倾向性评分后按照匹配度优先顺序选择未发生BPD的250例早产儿为对照组(匹配出生胎龄、出生体重)。计算两组早产儿出生后第1周和第2周总能量、肠内能量、肠外能量、液体总量及单位液体能量。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Mann Whitney U检验进行连续变量、 χ2检验进行分类变量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能量、液体总量与BPD发生的关系,采用广义相加模型研究肠外能量与BPD发生的剂量-反应关系,并用两分段线性回归模型检验肠外能量对BPD发生的阈值效应。 结果:BPD组早产儿出生胎龄(28.4±1.9)周,出生体重(1 107±258)g,男140例(56.0%);对照组早产儿出生胎龄(29.5±1.3)周,出生体重(1 324±261)g,男131例(52.4%)。早产儿出生后第2周单位液体能量增加与BPD发生风险降低相关( OR=0.32,95% CI 0.12~0.84, P=0.021),出生后第2周总能量增加也与BPD发生风险降低相关,总能量>418~502 kJ/(kg·d)时明显低于≤334 kJ/(kg·d)时( OR=0.15,95% CI 0.03~0.85, P=0.033),而出生后前2周液体总量与BPD发生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出生后第2周肠外能量/总能量增加与BPD发生风险升高相关( OR=8.45,95% CI 2.14~33.32, P=0.003),出生后第2周肠外供能≥305 kJ/(kg·d)时,增加肠外供能会明显增加BPD发生风险( OR=1.02,95% CI 1.01~1.03, P=0.003)。 结论:早产儿出生后早期保持较高的总能量供应或许能降低BPD发生风险,但持续依赖较高的肠外能量以满足总能量的需求反而会增加BPD发生风险,故应尽早开启肠内喂养且在耐受情况下尽量增加肠内喂养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调强放化疗中盆腔骨髓剂量体积参数与急性血液学不良反应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直肠癌新辅助调强放化疗患者骨盆骨髓剂量体积参数( Vx)与急性血液学不良反应(HT)的相关性,为降低放疗相关的血液不良反应风险,优化放疗计划提供临床数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5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新辅助同步放化疗(CCRT)的41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患者。所有患者均行5野调强放疗(IMRT),计划靶区(PTV)的处方剂量为45~50.4 Gy/25~28次。放疗期间同步卡培他滨或5-氟尿嘧啶(5-FU)化疗。根据通用不良反应标准5.0 (NCI-CTC.V 5.0)评估放疗期间的急性HT。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骨盆(髋骨、骶骨、股骨)骨髓低剂量受照体积 Vx与急性HT的关系,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AM)和分段回归分析进一步确定两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和阈值效应。 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盆骨髓低剂量( V5、 V10)受照总体积( TV)、髋骨骨髓受照体积( CV)与≥2度白细胞降低存在显著相关性( P<0.05)。骶骨骨髓低剂量( V5、 V10)受照体积( SV)与≥2度白细胞降低存在显著负相关( P<0.05)。阈值效应分析显示, CV10与≥2度白细胞降低存在阈值效应,阈值为575 ml, OR(95% CI)为1.85(1.08, 3.16)。 结论:在直肠癌新辅助调强放疗中,与 TV相比, CV是预测急性HT的更优指标。与急性HT相关的 CV主要集中在低剂量水平( CV5、 CV10)。本研究中的阈值( CV10=575 ml)可作为盆腔放疗中降低急性HT风险优化放疗计划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四川省部分地区50岁及以上HIV感染者疾病感知与失能关联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四川省≥50岁HIV感染者疾病感知与失能的关联,以及疾病感知条目对失能状况影响的重要程度。方法:本研究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基于2018-2021年在四川省5个区(县)建立的≥50岁HIV感染者队列的基线数据,失能状况调查采用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量表,疾病感知调查采用简明疾病感知量表;构建广义加性模型和广义线性模型,分析≥50岁HIV感染者疾病感知与失能之间的关系;构建加权分位数和回归模型,分析疾病感知各条目在疾病感知与失能之间关联中的重要程度。采用R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年龄≥50岁HIV感染者1 587例。≥50岁HIV感染者失能患病率为26.1%(414/1 587),疾病感知评分中位数为33分。≥50岁HIV感染者疾病感知评分与IADL评分呈显著负相关( β=-0.15, P<0.001),且当疾病感知评分增加至38分时,对IADL得分的效应显著为负( P<0.05)。个人可控性(32.98%)、疾病后果(22.50%)两个条目对IADL评分影响的贡献率超过了平均贡献率(12.50%)。 结论:四川省≥50岁HIV感染者失能患病率较高。当≥50岁HIV感染者疾病感知评分过高时,可重点从个人可控性和疾病后果感知两个方面进行干预,来减少老年HIV感染者失能的发生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辅助放化疗对经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后会阴伤口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术前开展新辅助放化疗对需要接受经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APR)患者的会阴部伤口愈合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18年1月到2021年12月期间,经过病理检查确诊为低位直肠癌并接受了APR手术的219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直接手术158例(直接手术组),术前单纯化疗后手术35例(术前单纯化疗组),术前放化疗后再手术26例(术前放化疗组)。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30 d内伤口并发症发生情况。对会阴伤口愈合情况予以分级:伤口异常有渗出但通过换药和敷料外敷好转,定义为“乙级”;伤口渗出严重、化脓、有恶臭,需要拆开换药,定义为“丙级”;如同时伴有排除其他原因的发热,定义为“丙级并发热”。记录患者一般情况、肿瘤情况、肛周伤口愈合情况和术中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直接手术组、术前单纯化疗组和术前放化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40.0(180.0~300.0)min、240.0(225.0~270.0)min和270.0(240.0~356.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6.508, P=0.039)。术前放化疗组和术前单纯化疗组会阴伤口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4.6%(9/26)和22.9%(8/35),高于直接手术组(10.1%,16/158),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患者年龄和性别后,术前放化疗组和术前单纯化疗组的并发症发生风险仍高于直接手术组(OR=4.6,95%CI:1.7~12.7;OR=2.6,95%CI:1.0~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直接手术组、术前单纯化疗组和术前放化疗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分别为9.5(7.0~12.0)d、10.0(8.0~17.0)d和11.5(9.0~19.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0.569, P=0.752)。但是通过广义线性模型校正患者年龄和性别后,术前放化疗组住院时间长于直接手术组[β(95%CI):4.4(0.5~8.4), P=0.028]。术后经评估,219例患者中有155例需要术后辅助化疗,其中伤口并发症患者放弃后续治疗的比例高于未发生伤口并发症患者[32.2%(10/31)比16.1%(20/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133, P=0.023)。 结论: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会增加会阴伤口感染及不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