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流行病学现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江苏省新生儿呼吸衰竭(neonatal respiratory failure,NRF)的临床流行病学现状及变化,探讨降低患儿病死率、改善临床预后的策略。方法:选择2019年1~12月江苏省30家协作医院收治的NRF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患儿临床资料,对原发疾病、临床治疗方法、治疗结局、病死率等流行病学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收治NRF患儿2 525例,早产儿2 085例(82.6%),男1 506例(59.6%),胎龄(33.1±3.7)周,出生体重(2 039±820) g,中位入院日龄0.5 h(0~1 872 h)。主要原发疾病包括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 237例(49.0%),肺炎/败血症531例(21.0%),湿肺192例(7.6%),原发性呼吸暂停73例(2.9%),羊水吸入71例(2.8%),胎粪吸入33例(1.3%)。治疗包括无创辅助通气1 483例(58.7%),高频振荡通气195例(7.7%),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1 051例(41.6%),一氧化氮吸入78例(3.1%)。好转/治愈率81.3%,病死率0.6%,放弃治疗14.4%,转院3.7%,住院费用(52 327±21 544)元。结论:NRF患儿中早产儿占比较高,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主要病因,肺表面活性物质、咖啡因、一氧化氮等药物及无创辅助通气技术广泛应用,患儿生存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生儿高频振荡通气中的容量保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由于呼吸机导致的肺损伤大多与潮气量过大有关,故主张高频振荡通气(HFOV)作为早产儿有创呼吸支持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以防止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在HFOV期间,由于肺机械力学的改变及人-机相互作用,同样的压力幅度和频率可能导致不同的胸腔振动和潮气量,而HFOV时叠加容量保证(VG)能减少高频气量波动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 2)]的反复变化。临床前期新生动物研究和HFOV-VG在临床的应用已表明,高频率结合持续恒定的非常小的潮气量通气技术可降低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无创高频振荡通气(noninvasive high-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nHFOV)作为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初始呼吸支持模式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22年3月1日,选择nHFOV与无创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oninvasive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应用于RDS早产儿初始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采用Cochrane评价手册评价其质量,应用RevMan 5.4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项RCT研究,共786例患儿,其中nHFOV组395例,NCPAP组391例。与NCPAP相比,使用nHFOV作为RDS早产儿的初始通气模式,可降低RDS患儿插管率( OR=0.34,95% CI 0.22~0.51, P<0.001)。两组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nHFOV应用于RDS早产儿的初始治疗,可降低早期治疗失败率,且不增加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早产儿应用有创容量保证的高频振荡通气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早产儿有创通气应采取肺保护策略。有创容量保证的高频振荡通气是一种新的呼吸支持模式,但其在新生儿的临床研究甚少,目前主要集中在探索安全性、可行性和可能的最佳呼吸机参数,尚需设计良好的大样本、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本综述阐述了该通气技术的原理,介绍了目前实验和临床研究的进展,并对未来相关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不同觉醒状态下高频振荡的分布及其对致痫区的定位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觉醒状态下高频振荡(HFO)的分布特点,明确其与致痫区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2023年1—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收治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所有患者均行立体脑电图(SEEG)监测,分别选取清醒期及非快速动眼睡眠期(NREM)的发作间期脑电图,通过自动检测算法进行HFO分析,分为涟波(R)和快速涟波(FR)。对比分析发作起始区(SOZ)及非SOZ区清醒及睡眠状态的HFO发放频次和HFO高发放导联数目的差异,同时观察HFO的空间分布与致痫区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7例患者,置入电极数量为(11.6±0.5)根(8~14根),有效导联数量为(100.1±4.2)个,SOZ导联数量为(18.0±2.2)个。与非SOZ区比较,SOZ区R发放频次在清醒[分别为(6.93±1.35)次/min、(1.63±0.41)次/min]及睡眠[分别为(12.13±1.65)次/min、(3.52±0.75)次/min]状态下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SOZ区FR发放频次在清醒[分别为(5.29±1.92)次/min、(0.14±0.03)次/min]及睡眠[分别为(6.05±1.71)次/min、(0.30±0.07)次/min]状态下,也均明显高于非SOZ区(均 P<0.05)。进一步分析上述数据显示,睡眠期HFO发放频次总体高于清醒期。在SOZ区,睡眠期R发放频次明显高于清醒期( P<0.001),而FR发放频次增加不明显( P=0.613);在非SOZ区,R及FR发放频次均为睡眠期高于清醒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清醒期比较,睡眠期R[分别为(13.06±2.27)个、(4.59±0.21)个]及FR[分别为(9.88±1.70)个、(4.59±0.21)个]的高发放导联数量均明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SOZ区导联R在清醒期有(67.4±5.5)%分布于HFO分布区,睡眠期为(69.8±5.8)%;FR则分别为(68.1±5.8)%、(71.1±5.6)%,清醒及睡眠状态下,SOZ区HFO稳定发放。 结论:SEEG监测显示,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在睡眠期HFO发放频次明显高于清醒期,睡眠期HFO分布范围明显增加,清醒及睡眠状态下,SOZ区导联多为HFO高发放导联;清醒期与睡眠期HFO在辅助定位致痫区中价值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国慢性呼吸道疾病呼吸康复管理指南(2021年)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我国慢性呼吸道疾病(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s,CRD)患病率、致残率、致死率高,疾病负担重。呼吸康复是CRD长期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基于全面患者评估、为患者量身定制的综合干预措施,是最具成本效益的非药物治疗手段之一。该指南适用于常见的CRD和其他的一些呼吸相关疾病导致的慢性呼吸道症状或者类似综合征,需排除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不稳定心绞痛等。采用量表分析、影像学检查、肺功能检查等方式进行呼吸康复评定是呼吸康复的重要环节。呼吸康复技术包括不依赖设备的运动训练、手法排痰和体位引流、主动循环呼吸技术、自主引流,依赖设备的呼气正压/振荡呼气正压治疗、高频胸壁振荡。同时,可通过应用呼吸支持技术如氧疗、高流量氧疗、无创通气,以及辅助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等措施,保证上述康复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作为呼吸康复重要组成部分,推荐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或主观整体评价量表进行CRD患者的营养筛查与评估,推荐以增强骨骼肌力量,从而改善呼吸肌力为目标。此外,通过对CRD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自我管理教育和日常生活指导,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改善合并症,消除不良情绪与行为。目前,远程医疗和移动医疗技术的普及为呼吸康复的施展提供了可行性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与高频震荡通气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人群不同,临床研究状态及证据水平差异明显。HFOV治疗成人ARDS:目前临床研究证据显示,不推荐HFOV常规用于成人ARDS机械通气治疗。HFOV治疗儿童ARDS:目前既无充分证据显示HFOV优于常规机械通气;也未能证明HFOV有害无益。目前的推荐意见是"在常规机械通气平台压超过28 cmH 2O(1 cmH 2O=0.098 kPa)且无胸壁顺应性降低证据的中重度ARDS患者,HFOV可作为替代性机械通气治疗模式"。HFOV治疗新生儿ARDS:有较为充分的高质量临床研究,现有研究证据显示HFOV在早产儿ARDS治疗中能适度减少慢性肺疾病的发生;急性期改善氧合、减轻机械通气相关肺损伤有一定优势;远期对肺功能恢复及神经功能发育也有一定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无创高频振荡通气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期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无创高频振荡通气(NHFOV)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呼吸支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收治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胎龄28~32周,按无创呼吸支持模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即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组(CPAP组)]和观察组(即NHFOV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联合CPAP辅助通气,观察组予常规治疗联合NHFOV,比较2组患儿临床疗效、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早产儿共78例,NHFOV组38例,CPAP组40例。2组疗效比较: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使用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CPAP组比较,NHFOV组无创通气失败情况(4例比13例)、无创通气时间[(7.60±1.68) d比(10.75±2.38) d]、氧暴露时间[(12.34±2.66) d比(17.20±4.36) d]、呼吸暂停次数[(1.68±1.57)次/d比(4.80±2.60)次/d]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不良反应:NHFOV组腹胀发生率较CPAP组降低[13例(34.2%)比25例(62.5%)],呼吸道分泌物减少时间明显延迟[(12.65±2.33) d比(7.87±2.70) d],但分泌物黏稠度低[稀薄31例(81.6%)比22例(55.0%);黏稠7例(18.4%)比18例(45.0%)],所致气道梗阻发生少[2例(5.2%)比15例(3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组鼻损伤发生较少(1例比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NHFOV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期应用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且有望用于治疗有频繁呼吸暂停、呼吸道分泌物较多且易梗阻的患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头皮脑电高频振荡在儿童癫痫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世界范围内数千万患者深受癫痫影响,其中儿童癫痫的发病率大概在0.41‰~1.87‰之间。近年来,国内外有大量学者开始高度关注高频振荡(high frequency oscillations,HFOs)这一新兴的癫痫发作生物标志物,其具有无创、无辐射及快捷等多方面的优势。该文围绕头皮脑电HFOs的研究发现及进展、在儿童癫痫中的临床应用、局限性等方面进行简要综述,强调了其在定位致痫灶、反映癫痫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检测癫痫易感性及预测癫痫发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频闪光刺激对幼鼠学习记忆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40 Hz、70 Hz频率闪光刺激对幼鼠的学习记忆与自主探究能力的影响。方法:27只SPF级19~21日龄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tr组)、40 Hz闪光刺激组(40 Hz组)、70 Hz闪光刺激组(70 Hz组),每组9只。对照组大鼠不给予闪光刺激,40 Hz组与70 Hz组大鼠分别给予40 Hz和70 Hz的闪光刺激(1.5 h/d),连续刺激39 d。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旷场实验评估大鼠的自主探究能力,尼氏染色观察大鼠海马CA1区尼氏体形态;运用电生理技术采集大鼠的视觉皮层区局部场电位(local field potentials,LFPs)用于验证闪光刺激诱发的神经振荡同步化效应。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和Tamhane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1)40 Hz与70 Hz频率闪光刺激可以有效引起健康幼鼠初级视觉皮层区神经振荡同步化。(2)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阶段中,各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时间和组别交互作用不显著( F=1.326, P>0.05)。逃避潜伏期的组别主效应不显著( F=2.039, P>0.05),时间主效应显著( F=40.025, P<0.05),随着学习天数的增加,各组幼鼠的逃避潜伏期显著减少。各组大鼠的运动总路程的时间和组别交互作用不显著( F=2.029, P>0.079),时间主效应显著( F=32.052, P<0.05),组别主效应不显著( F=2.390, P>0.05)。随着学习天数的增加,各组大鼠的运动总路程显著缩短。Morris水迷宫实验第6天,3组幼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2.511,0.802,均 P>0.05)。旷场实验结果显示,3组幼鼠的中心区域活动路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H=8.935, P<0.05),其中70 Hz组幼鼠的中心区域活动路程[3.80(2.25,6.93)m]明显长于40 Hz组[0.80(0.72,1.46)m, P<0.05)]。3组幼鼠的中心区域活动时间百分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H=11.050, P<0.05),其中70 Hz组幼鼠的中心区域活动时间百分比[3.20(2.43,8.30)]明显高于40 Hz组[0.95(0.37,1.06), P<0.05]。(3)尼氏染色结果显示,3组幼鼠海马CA1区尼氏体均排列整齐紧密,周围间质均未见水肿,均未见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 结论:70 Hz频率闪光刺激可能会促进幼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