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NT10A基因突变导致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的表型与基因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分析WNT10A基因突变所导致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NSTA)的临床表型特点及其与基因型的关系.方法:在PubMed数据库检索 2007 年 1 月至 2023 年 12 月发表的WNT10A突变相关NSTA文献,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排标准独立筛选并提取数据,主要分析病例的临床表型特点(包括性别、年龄、缺牙部位、缺牙数目)和基因突变位点特征.结果:共纳入 35 篇文献及225 例患者和45 种WNT10A突变.患者年龄分布在6~54 岁之间,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平均缺牙数为9.5 颗,以Ⅱ型先天缺牙(多数牙先天缺失)为主,主要缺牙部位为下颌及上颌第二前磨牙和上颌侧切牙,左右同名牙常同时缺失,c.682T>A(p.Phe228Ile)突变最常见.结论:WNT10A突变导致的先天缺牙具有选择性,最常导致下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和上颌侧切牙缺失,且存在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显著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伴有PAX9突变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患者的牙颌面表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评估配对盒基因9(paired box gene 9,PAX9)突变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non-syndromic tooth agenesis,NSTA)患者的牙颌面表型.方法·对2016年1月-2023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第二门诊部就诊的NSTA患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筛查PAX9突变患者.对筛查到的患者采用曲面体层摄影片评估缺牙的位置和数目,采用X射线头影测量评估患者的牙颌面畸形情况.结果·7例PAX9突变的NSTA患者纳入研究,男性3例(42.9%),女性4例(57.1%).患者首诊年龄7~31岁,平均(19.7±8.0)岁.7例患者均携带PAX9杂合突变,其中4例为错义突变,3例为移码突变.平均缺失恒牙(15.9±2.9)颗,上颌缺失数[(9.6±2.6)颗]略多于下颌[(6.3±2.4)颗](P=0.030).上颌第二磨牙(100.0%)、上颌尖牙(85.7%)、下颌第二前磨牙(85.7%)为最常见的缺失位点,下颌侧切牙(14.3%)、下颌尖牙(14.3%)为最少缺失的位点.移码突变的患者缺牙数[(18.3±2.1)颗]多于错义突变[(14.0±1.8)颗](P=0.032).X射线头影测量结果显示:PAX9突变成年患者上牙槽座角(angle sella-nasion-subspinale,SNA)、颌凸角(angle nasion-subspinale-subspinale-porion,NA-APo)和前颅底长度(sella-nasion,S-N)均明显小于正常参考范围,提示上颌后缩,前颅底矢状向发育不足;面角(frankfort horizontal plane-nasion-porion,FH-NPo)大于参考值、Y轴角(Y axis)小于参考值,提示下颌前伸;上/下牙槽座角(angle subspinale-nasion-supramental,ANB)小于参考值,提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上中切牙角(angle upper central incisor-nasion-subspinale,angle U1-NA)大于参考值,提示上中切牙唇倾;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angle lower central incisor-mandibular plane,IMPA)、下中切牙凸度(lower central incisor-nasion-supramental,L1-NB)小于参考值,提示下中切牙舌倾,上下前牙反(牙合)倾向.结论·较为全面地报道了PAX9突变NSTA患者的牙颌面表型,有利于进一步理解PAX9在人类颌面部发育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先天缺牙相关EDAR基因突变报道及携带双突变位点的HED家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索先天缺牙相关的外异蛋白A受体(ectodysplasin A receptor,EDAR)基因突变位点,初步分析EDAR基因突变导致综合征型和非综合征型缺牙的原因.方法·研究对象为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第二门诊部的先天缺牙患者及其家系成员,提取其外周血中的基因组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通过初步筛选后,用PolyPhen-2、Mutation Taster、Provean对潜在突变位点的有害性进行预测,对分析后的突变位点进行Sanger测序验证.进行突变位点的保守性分析,使用在线工具Swiss-Model进行同源建模,分析EDAR蛋白的三维结构变化.对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先天缺牙和全身发育情况进行临床检查.结果·在纳入的先天缺牙患者中共发现5名EDAR基因突变患者,1名患者携带移码突变c.368_369insC(p.L123fs),4名患者携带错义突变.在EDAR错义突变患者中,有2名患有非综合征型缺牙(non-syndromic tooth agenesis,NSTA),分别携带c.77C>A(p.A26E)纯合突变和c.380C>T(p.P127L)杂合突变.另外2名患有少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hypohidrotic ectodermal dysplasia,HED),均带有2个基因突变位点:1名为EDAR复合杂合患者,携带来自父亲的EDAR c.77C>T(p.A26V)和来自母亲的EDAR c.1281G>C(p.L427F);另1名为EDAR、外异蛋白A(ectodysplasinA,EDA)双基因突变患者,EDAR c.1138A>C(p.S380R)和EDAc.1013C>T(p.T338M)均来自母亲,这2个位点在此前的报道中仅与NSTA相关.EDAR c.1281G>C(p.L427F)、c.77C>A(p.A26E)为未被报道过的错义突变新位点.错义突变可能通过改变氨基酸残基极性、电荷或体积等,对蛋白空间构象造成影响;移码突变造成了非3整倍数的碱基增加,可能导致蛋白的截短或降解.结论·发现了2个新的EDAR错义突变位点,报道了由EDAR纯合突变导致的NSTA以及由EDA、EDAR双基因突变导致HED的病例,扩展了对于EDAR突变造成HED和NSTA的致病机制的理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牙先天性缺失是牙齿在发育过程中常见的数目发育异常,其中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指牙齿发育过程中不伴有其他全身系统性综合征的牙先天性缺失.以往侧重研究与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有关的基因,而对于其发病的机制研究甚少,本文就近年来关于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发病机制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先天缺牙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先天缺牙是牙齿发育异常中常见的一种疾病.根据缺牙的数量可分为少数牙缺失、多数牙缺失和先天无牙.也可以根据是否伴有全身症状分为非综合征型缺牙和综合征型缺牙.先天缺失对患者的咀嚼、美观、甚至心理都有重要的影响,基因突变是其主要原因.本文就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和综合征型先天缺牙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儿 男,4个月14天.因全身皮肤黏膜色素沉着4个月、皮肤黄染2个月收入我院.患儿系第1胎,出生时全身皮肤弥漫性色素沉着,呈暗褐色.生后3天呼吸困难、肌张力低,于当地医院按“低血糖、黄疸、缺氧”治疗5天,好转出院.生后2周嗜睡、拒食,于当地医院检查提示电解质紊乱(高钾低钠)、高血压、高胆红素血症,按“肺炎、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治疗8天,好转出院.2月前发现颜面及牙龈明显黄染,尿色黄,无陶土样大便,皮肤黏膜有异常气味,在当地医院按“婴儿肝炎综合征、巨细胞病毒感染”予“更昔洛韦”等药物治疗21天,黄染较前稍好转,复查胆红素无明显变化.患儿父母非近亲结婚,表型正常.其母孕期体健,家族中无类似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PAX9突变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患者的缺牙表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PAX9突变相关的临床表型,并尝试分析PAX9突变患者的恒牙先天缺失分布特征.方法:从Pubmed数据库检索截止至2018年2月的相关文献,文献报道了明确为PAX9突变导致先天缺牙的病例,将其缺失牙位记录汇总,进一步分析缺牙表现及对比不同牙位缺失率.结果:PAX9突变导致先天缺牙基本呈左右对称,故合并进一步分析.在不计第三磨牙情况下,第二磨牙缺失率(上颌:78.8%;下颌:79.2%)最高,上颌中切牙(5.4%)、下颌尖牙(4.6%)及下颌第一前磨牙(5.0%)缺失率最低;除了第二磨牙外,其余牙位上下颌缺失率有统计学差异;上颌侧切牙为PAX9突变导致牙齿形态异常的好发牙位.结论:PAX9突变的表型分析明确了突变导致的缺牙表型特征,并有助于了解PAX9在牙齿发育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用于先天性肺囊性病变胎儿致病基因拷贝数变异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采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技术对先天性肺囊性病变胎儿进行检测,探讨其可能的致病基因拷贝数变异(CNV)与先天性肺囊性病变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9年7月至2017年3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行侵入性产前诊断的先天性肺囊性病变胎儿共57例,根据是否合并其他结构异常,分成孤立性先天性肺囊性病变组(孤立性组)44例及非孤立性先天性肺囊性病变组(非孤立性组)13例,所有胎儿均行荧光定量PCR(QF-PCR)技术检测以排除常见的染色体非整倍体者,并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对其中结果均正常且DNA检测合格的45例胎儿样本进一步行CMA检测.通过检索染色体数据库确定先天性肺囊性病变表型与CNV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可能包含的候选致病基因.结果 所有胎儿行QF-PCR技术检测均未见常见的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染色体核型分析均未见异常.57例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正常的胎儿中45例DNA检测合格,行CMA检测存在1~11个CNV,共检出258个CNV片段,大小为100.00 bp~6.70 Mb.3例胎儿检出致病性CNV,检出率为7%(3/45).其中,孤立性组和非孤立性组胎儿的致病性CNV的检出率分别为6%(2/32)及1/1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的染色体微缺失和(或)微重复综合征包括肾囊肿糖尿病综合征、遗传性压力易感神经病综合征、肌萎缩-牙齿1A综合征.此外,有23个CNV片段共同出现在2个及以上的胎儿中,其中3个共同的片段包含致病基因(DUSP22、PRSS1、SHOX基因).结论 对于传统的细胞遗传学方法未能检测出的先天性肺囊性病变胎儿的染色体异常,CMA能额外发现部分致病性CNV.推测共同片段中的DUSP22、PRSS1、SHOX基因可能是先天性肺囊性病变的候选基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致病基因和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先天缺牙是牙齿发育过程中常见的牙数目发育异常,对患者的颌面部发育及美观和咀嚼功能产生严重的影响.根据有无伴发全身症状,先天缺牙可分为综合征型先天缺牙与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近几年发现新的相关基因和新的突变位点及分子机制已成为目前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基因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文献的回顾,对与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主要相关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TGF-β/BMP信号通路、PAX9基因和MSX1基因、EDA/EDAR/NF-κb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以及相互调节的紧密联系进行综述,为未来先天缺牙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致病基因的分子机制的研究目前甚少,对于其机制的精准探索将成为先天缺牙未来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少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合并重症牛牙症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少汗型外胚层发育不全( hypohidrotic etcodermal dysplasia,HED),指胚胎时期外胚层发育异常导致的外胚层的衍生组织形态和功能出现异常或不发育,常表现为汗腺发育不良,先天缺牙等[1].牛牙症是一种以髓腔垂直方向伸长为特点的牙齿发育异常,常与唇腭裂,发-骨-牙综合征等疾病伴发,临床上非常罕见[2].目前,多采用牛牙症指数( taurodontism index, TI)作为牛牙症的诊断标准[3].我院口腔科对1例少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合并重度牛牙症患者进行了多学科联合治疗,取得满意的修复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