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常规检验学指标构建胃部疾病患者恶性风险评估模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利用肿瘤标志物、血常规、凝血等常规检验学指标构建预测胃部疾病患者良恶性判断的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预测价值验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1 月至 2023 年 1 月就诊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胃部疾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胃癌组(134 例)和非萎缩性胃炎组(298 例),收集两组患者的血清及全血检测等常规检验学指标数据,利用R 4.2.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构建胃癌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了包含D-二聚体(DD)、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 72-4(CA72-4)、血红蛋白(Hb)4 个检验学指标的风险预测模型,并绘制可视化列线图作为最终预测模型.该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ROC)分别为 0.809(95%CI:0.754~0.864)和 0.808(95%CI:0.724~0.892),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58.5%和 93.3%,提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结论 通过常规检验学指标建立了胃部疾病患者恶性风险预测模型,该模型准确性良好,可有效预估胃部疾病转化为胃癌的风险,有助于临床尽早发现早期胃癌患者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猪苓汤加味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是胃黏膜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所发生的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的非萎缩性炎症改变,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为科雷亚级联反应模式(胃癌发病模式)的起始阶段,若不进行有效控制,可演变为萎缩性胃炎、肠化/上皮内瘤变、胃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胃癌风险相关分期的活检策略优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萎缩及肠化分期与胃癌发生风险的相关性并优化活检策略。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20年11月至2022年10月在山东省立医院接受内镜检查并进行五点活检的患者资料。比较胃癌与非胃癌患者基线资料、不同部位萎缩及肠化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胃炎评估(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tis assessment,OLGA)和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肠化生评估(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 assessment,OLGIM)分期系统与胃癌的相关性。计算Kendall tau相关系数比较不同活检方案(两点、三点及四点)与标准五点活检进行OLGA和OLGIM分期的一致性。进一步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比较不同活检方案对OLGA和OLGIM Ⅲ~Ⅳ期的诊断效能。结果:共122例患者纳入数据分析,年龄(61.0±10.0)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OLGA分期与胃癌发生无关( P=0.788),OLGIM Ⅲ~Ⅳ期与胃癌发生相关( P=0.006, OR=3.39,95% CI:1.41~8.17)。萎缩、肠化在胃窦小弯[56.6%(69/122)和66.4%(81/122)]和胃角[57.4%(70/122)和52.5%(64/122)]的发生率较高,程度也较重,在胃体大弯发生率[2.5%(3/122)和5.7%(7/122)]较低,程度也较轻。四点和三点活检与标准五点活检进行OLGA及OLGIM分期时一致性较高,其中包括胃窦小弯、胃体小弯及胃角的三点活检一致性相当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969和0.987。 结论:OLGIM Ⅲ~Ⅳ期增加胃癌发生的风险。建议同时对胃窦小弯、胃体小弯及胃角三点活检,以筛查和监测萎缩或肠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与随访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慢性胃炎根据其内镜下表现及病理检查,分为萎缩性胃炎及非萎缩性胃炎,前者作为一种癌前疾病,在预防及筛查早期胃癌中都具有警示意义,应引起消化科医师的重视。笔者从诱因、诊断、高风险人群识别及随访等方面对萎缩性胃炎有关内容进行了简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促胰岛素抵抗膳食指数与胃癌前病变患病风险的病例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促胰岛素抵抗膳食指数(empirical dietary index for insulin resistance,EDIR)与胃癌前病变(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s,GPL)患病风险的关系,为GPL人群的膳食防控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2021年9月—2022年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招募102例GPL患者作为病例组,204例非萎缩性胃炎患者(non-atrophic gastritis,NAG)或正常胃黏膜者作为对照组,进行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病例组EDIR评分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41,P=0.032);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的精谷物摄入量更高(Z=-2.475,P=0.013);在对混杂因素进行调整后,较高的 EDIR[Quartile 2:OR(95%CI):4.36(1.61~11.84),P=0.003]与GPL风险的增加呈正相关.结论 较高的EDIR评分和高精谷物摄入会增加GPL患病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含铋剂四联”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含铋剂四联”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 (Hp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疗效以及对乳酸杆菌和肠球菌水平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接诊的Hp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含铋剂四联”治疗;观察组除了对照组的“含铋剂四联”疗法之外,给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每次2片,3次/d。两组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胃黏膜内镜分级评分、胃黏膜病理分级疗效、Hp根除率以及乳酸杆菌和肠球菌水平。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胃黏膜内镜分级评分(胃黏膜炎症、炎症活动度、萎缩、肠上皮化生)[(1.31±0.18)分、(1.24±0.18)分、(1.15±0.16)分、(1.04±0.15)分]明显优于对照组[(1.73±0.25)分、(1.59±0.21)分、(1.44±0.19)分、(1.30±0.18)分]( t=3.67、3.80、4.17、4.52,均 P < 0.01);观察组的胃黏膜病理分级疗效为94.23%(49/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85%(41/52)(χ 2=4.04, P < 0.05);观察组Hp根除率为 92.31%(48/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39/52)(χ 2=4.50, P < 0.05);治疗后,观察组乳酸杆菌、肠球菌的改善[(8.30±0.95)copies、(8.04±0.95)copies]明显优于对照组[(7.51±0.93)copies、(8.30±0.95)copies]( t=4.02、3.75,均 P < 0.01)。 结论: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含铋剂四联”治疗Hp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疗效确切,且能有效改善肠道菌群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 18F-FDG PET/CT显像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31岁,因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 CA) 19-9进行性升高7个月余入院。入院后查CA19-9达117.3(正常参考值:0~37) kU/L,电子胃镜示:萎缩性胃炎C1(非活动性)。电子肠镜检查示:阑尾开口隆起性病变,表面充血水肿,考虑炎性改变;全腹增强CT(图1A,图1B)示阑尾壁弥漫性强化(平均CT值95 HU)。现患者偶感腹胀,大小便正常,半年内体质量减轻约3 kg。腹部体格检查未及明显阳性体征。患者既往2015年4月曾因右下腹剧烈疼痛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阑尾炎,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患者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糖链抗原242、降钙素原水平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预后的相关性探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化生患者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糖链抗原242(CA242)、降钙素原(PCT)水平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应急总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诊治的100例CAG肠化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存在Hp感染分为感染组(75例)和非感染组(25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和血清ProGRP、CA242、PCT水平,分析血清ProGRP、CA242、PCT联合诊断CAG肠化生患者Hp感染的价值及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感染组萎缩程度、肠化生程度高于非感染组( P<0.05)。感染组血清ProGRP、CA242、PCT水平高于非感染组[(159.41 ± 42.38)ng/L比(105.84 ± 18.29)ng/L、(7.24 ± 2.28)kU/L比(4.12 ± 1.30)kU/L、(3.84 ± 1.12)μg/L比(2.57 ± 0.8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CAG肠化生患者血清ProGRP、CA242、PCT水平与萎缩程度( r = 0.614、0.629、0.672)、肠化生程度( r = 0.574、0.591、0.603)呈正相关( P<0.05)。血清ProGRP、CA242、PCT联合诊断CAG肠化生患者Hp感染的曲线下面积为0.874(95% CI 0.793~0.932),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6.00%、92.00%。血清ProGRP、CA242、PCT联合诊断Hp阳性患者2年内胃肿瘤性病变发生率高于阴性患者,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CAG肠化生患者血清ProGRP、CA242、PCT水平与Hp感染密切相关,各指标联合检测在Hp感染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全胃切除术后并发鸟肠球菌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 女性,74岁,因“上腹部隐痛2个月,心悸7 d”于2020年7月30日于浙江省人民医院就诊。患者2个月前出现上腹部隐痛,外院就诊予莫沙必利治疗,期间症状无好转。我院胃镜检查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底黏膜隆起凹陷多处,见约1.3 cm×1.0 cm大小黏膜盘状隆起,中央凹陷(图1);胃息肉。活检病理学检查示胃底黏膜慢性炎伴局部浅表腺体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癌变;免疫组化:HER2阴性,Ki-67指数约25%,肿瘤内部分细胞呈印戒细胞样。7 d前患者出现胸闷、心悸,呈阵发性,每次发作2~3 min,伴气急、头晕,上腹部疼痛症状同前。冠心病病史2个月,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高血压病史9个月,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控制血压。30年前曾行“阑尾手术”。入院后体检:心律齐,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无阳性体征。超声心动图未见明显异常。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示:冠状动脉多发粥样斑块形成,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轻度狭窄,左主干轻度狭窄;主动脉硬化。实验室检查:白蛋白36.2 g/L,血常规、感染筛查、凝血功能等无明显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李廷荃基于“伏其所主,先其所因”思想分阶段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李廷荃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脾虚为本,气滞、热毒为标,胃络瘀阻贯穿全程。临床中,李教授根据“伏其所主,先其所因”思想,注重从病因治疗,既关注患者直观证候,又关注其非典型证候,并强调“养护防治,四位一体”。李教授提出,CAG的分阶段治疗思路为早期祛邪利气,既病防变、阻断病势,病程日久则扶正培本、巩固疗效,其遣方用药主张调和脾胃、气血及营卫,以恢复脾胃生理功能,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并坚持守中、致和,拒绝五志、五味、五气、五劳太过,拒绝过度治疗,临床中常获佳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