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croRNA-155在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microRNA-155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短RNA,在免疫细胞的分化发育、免疫维持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动物实验模型证明microRNA-155可调控Th2细胞的分化影响气道变应性炎症的发生,也可介导白细胞介素-33诱导2型固有淋巴细胞参与作用。本文主要对microRNA-155在变应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等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吸烟对支气管哮喘气道重塑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吸烟对支气管哮喘(哮喘)患者气道重塑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法,按《全球哮喘防治创议2021》标准入选在2020年11月至2022年2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及住院确诊哮喘的患者44例,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肺部高分辨率CT进行分析测量。根据有无吸烟史将哮喘患者分为吸烟组和非吸烟组2组,分析2组患者气道重塑的差异,进一步探讨这种差异与外周血的中性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水平之间的关系。收集10例临床吸烟/非吸烟的哮喘患者的手术病理标本,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比较2组Th1、Th2、Th17、中性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的情况,进一步验证吸烟对哮喘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的影响。结果:吸烟组哮喘患者气道壁厚度(WT)均大于非吸烟组,其中,右肺上叶尖段[(0.169±0.021) cm比(0.147±0.029) cm]、右肺下叶后基底段[(0.171±0.331) cm比(0.142±0.024) cm]、亚段支气管[(0.150±0.026) cm比(0.129±0.024) cm]及左肺下叶后基底段支气管[(0.171±0.031) cm比(0.150±0.033) 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同样,除右肺上叶尖亚段的非吸烟组WA%大于吸烟组,其余5组支气管,吸烟组哮喘患者的管壁面积%(WA%)均大于非吸烟组,在左肺下叶后基底段[(0.647±0.081)%比(0.596±0.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2, P<0.05)。吸烟组男性哮喘患者各段或亚段支气管的WT/气道横径(AD)、WA%和校正后的WT/AD均高于非吸烟组,但仅左肺下叶后基底段[(0.205±0.038)%比(0.175±0.025)%;(0.645±0.085)%比(0.575±0.067)%;(0.123±0.026)%比(0.102±0.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吸烟组哮喘患者校正后WA%均高于非吸烟组,其中,右肺下叶后基底段[(0.376±0.058)%比(0.322±0.055)%]、左肺下叶后基底段[(0.388±0.063)%比(0.335±0.041)%]及其亚段支气管[(0.415±0.047)%比(0.376±0.035)%]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相较于非吸烟组,吸烟组的哮喘患者外周血的中性粒细胞比值和绝对值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非吸烟组患者的嗜酸粒细胞比值和绝对值均比吸烟组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非吸烟组哮喘患者比较,吸烟组哮喘患者的肺组织有更多的中性粒细胞浸润,而嗜酸粒细胞则相对较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吸烟可改变哮喘患者的气道炎症参与细胞类型、加重哮喘的气道重塑程度;吸烟加重哮喘气道重塑的作用可能通过中性粒细胞介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嗜碱性粒细胞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嗜碱性粒细胞是一类长期被忽略的免疫细胞,近期因其在2型辅助性T淋巴细胞(Th)免疫应答中的重要作用而被关注。嗜碱性粒细胞通过多种可能机制参与支气管哮喘(哮喘)发病。嗜碱性粒细胞作为始动者通过与树突状细胞相互作用启动和建立Th2免疫应答;作为免疫调节者,通过分泌白细胞介素4等细胞因子调节2型天然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功能,进而巩固变态反应性炎症;作为效应者,通过IgE和非IgE途径活化嗜碱性粒细胞直接参与气道变态反应性炎症。利用嗜碱性粒细胞活化状态作为生物标志物监测变态反应性疾病治疗转归是目前临床研究热点,对实现哮喘个体化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变应性哮喘与非变应性哮喘发病机制的差异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气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重症哮喘中性粒细胞胞外杀菌网络(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参与哮喘的发病机制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支气管哮喘根据表型和内型的不同分为变应性哮喘与非变应性哮喘。变应性哮喘是由于Th1/Th2细胞因子免疫调节失衡导致,参与的细胞涉及Th2细胞、Ⅱ型固有淋巴样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免疫球蛋白E等。非变应性哮喘是由内源性中性粒细胞和IL-17介导的途径激活所致,参与的细胞涉及Th1/Th17细胞、中性粒细胞、Ⅲ型固有淋巴样细胞等。两种形式哮喘通过各自细胞群及产生的细胞因子参与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及气道重塑。该文对两种形式哮喘的发病机制进行论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5羟基维生素D3在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中的预测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与其他临床指标在预测诊断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ECRSwNP)中的价值。方法:将2021年1—4月就诊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符合条件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患者和健康受试者纳入本研究。记录所有受试者的年龄、性别、既往史等基本特征。根据组织嗜酸粒细胞百分比将CRSwNP患者分为ECRSwNP和非嗜酸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nECRSwNP)亚型。所有受试者均进行了血清25-(OH)D3水平检测。所有患者于术前进行鼻窦CT扫描、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总IgE、Th1/Th2细胞因子和鼻呼出气一氧化氮(nasal nitric oxide,nNO)水平检测。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ECRSwNP的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各项临床指标的预测潜力。结果:共纳入127例CRSwNP患者和40名健康受试者,患者中男性74例,女性93例,年龄(38.73±13.05)岁。ECRSwNP患者的血清25-(OH)D3水平显著低于nECRSwNP患者[(26.14±4.58)ng/ml比(35.71±7.86)ng/ml, t=-8.564, P<0.01]。ECRSwNP患者的哮喘患病率、变应性鼻炎患病率、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总IgE水平、nNO水平、筛窦与上颌窦CT评分比值均高于nECRSwNP组( P值均<0.05)。然而,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在不同CRSwNP组织类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在各项预测指标中,25-(OH)D3具有最高的预测诊断价值,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882,最佳截断值为28.5 ng/ml,敏感度为0.871,特异度为0.762。 结论:血清25-(OH)D3水平的测定可作为鉴别ECRSwNP和nECRSwNP的一种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MBD2调控Th17优势分化与非Th2优势型哮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辅助性T细胞17(Th17)是近年发现的新CD4 +T细胞亚群,主要通过分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趋化中性粒细胞在气道募集而促进非Th2优势型哮喘的发生。甲基化-CpG结合域蛋白在DNA甲基化中具有调控作用,且能通过调控Th17分化而影响哮喘的进展。文中主要综述了近年甲基化-CpG结合域蛋白2调控Th17优势分化进而介导非Th2优势型哮喘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白芥子涂方对哮喘治疗中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白芥子涂方在哮喘治疗中的免疫调剂作用机制.方法:构建SD大鼠哮喘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白芥子涂方敷贴非穴位组、白芥子涂方敷贴肺俞穴组、阳性对照组(氨茶碱敷贴肺俞穴),给药14 d,收集血清、肺、脾、胸腺、肝脏及肾脏组织.评估淋巴细胞增殖及巨噬细胞活化,检测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分析器官指数、形态学及皮肤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CD)细胞数,检测CD90及H2-Ab1表达改变.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白芥子涂方敷贴穴位组及氨茶碱敷贴可以诱导T淋巴细胞增殖(P<0.01),增加IgA、IgG、IgM、IFN-γ及IL-2(P<0.01),但降低IL-4及MBP水平(P<0.01).此外,白芥子涂方敷贴肺俞穴组贴及氨茶碱敷贴肺俞穴组皮肤组织中淋巴细胞浸润减少,细胞肿胀数降低,支气管管腔内黏液分泌降低,气道水肿及闭塞减少,肺间质炎性浸润伴充血情况减少.皮肤组织中CD1a+CD83-未成熟DC细胞减少,而CD1a+CD83+成熟DC细胞增加,皮肤组织中CD90及H2-Ab1表达显著性增加.结论:白芥子涂方穴位敷贴治疗可促进皮肤组织中髓系树突状细胞发生形变、迁移,并促进抗原的呈递作用,可以激活机体免疫功能,且对机体不良反应低,能发挥调节机体Th1/Th2的失衡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HMGB1调控IL-17分泌与中性粒细胞性哮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1/20
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根据不同炎症细胞类型分为Th2 型和非Th2 型.非Th2 型哮喘的特征是类固醇激素抵抗,以中性粒细胞性哮喘为主.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是一种属于警报素家族的染色质结合蛋白,作为促炎介质参与急性和慢性免疫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非Th2 型哮喘生物标志物.本文综述HMGB1 调控IL-17 分泌与中性粒细胞性哮喘的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痰骨膜蛋白在重度哮喘患者不同表型中的表达水平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重度哮喘患者不同的临床、炎症表型特征,比较痰骨膜蛋白(periostin)在重度哮喘患者不同表型中的表达水平.方法 选择江汉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2015年10月至2017年4月经临床证实的重度哮喘患者62例,检测肺功能、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浓度、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数量和血清总IgE水平,诱导痰并行细胞分类计数,检测痰上层清液periostin水平.结果 据临床表现、肺功能、炎症类型将哮喘分为肥胖型与非肥胖型,迟发型与早发型,伴固定气流受限型与不伴固定气流受限型,高Th2型与低Th2型.本组重度哮喘患者中, 59.26%为肥胖型(BMI≥30 kg/m2),79.63%为迟发型(≥12岁),50.00%为伴固定气流受限型(吸入沙丁胺醇后FEV1/FVC≤70%),64.81%为高Th2型(血EOS≥140 cells/mm3,IgE≥100 IU/mL);据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将哮喘分为嗜酸粒细胞型与混合粒细胞型.本组重度哮喘患者中,68.52%为嗜酸粒细胞型(嗜酸粒细胞>2%、中性粒细胞<40%),24.07%为混合粒细胞型(嗜酸粒细胞>2%,中性粒细胞>40%).与可逆性气流受限型哮喘相比,伴固定气流受限型哮喘患者痰periostin水平[(61.58 ±4.75)pg/mL vs(37.31±3.66)pg/m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混合粒细胞型哮喘相比,嗜酸粒细胞型哮喘患者痰periostin水平[(69.76±6.19)pg/mL vs(43.84±5.81)pg/m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痰periostin水平与重度嗜酸粒细胞型哮喘固定气流受限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瘦素在肥胖成人哮喘发病机制中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瘦素与肥胖成人哮喘Thl/Th2细胞因子及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肥胖成人哮喘的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2016年7~12月珠海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哮喘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体重指数(BMI)将其分为肥胖哮喘组、非肥胖哮喘组各50例,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并根据BMI分为肥胖组、正常体重对照组各25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瘦素、γ-干扰素(INF-γ)、白细胞介素-4(IL-4)及肺功能、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分析瘦素与INF-γ、IL-4及肺功能、ACT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肥胖哮喘组瘦素、IFN-γ、IFN-γ/IL-4水平均高于其他组别(P<0.05),血清瘦素水平与ACT评分、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预计值(FEV1%Pred)呈负相关(r=-0.501、-0.384,均P<0.05),与IFN-γ、IFN-γ/IL-4呈正相关(r=0.446、0.423,均P<0.05),但与IL-4无明显相关性(r=-0.189,P>0.05).结论 肥胖哮喘组患者较其他组血清瘦素水平更高,与哮喘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且有可能通过参与Th1型细胞因子所介导的气道高反应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