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面部急性外伤临床分析及整形美容技术的应用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儿童面部急性外伤的临床特点,探讨整形美容技术用于修复儿童面部急性外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面部急性外伤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接受整形美容治疗,并于术后3、6、12个月随访,采用瘢痕美容评估及评级量表(SCAR)评价瘢痕情况,调查患儿家长对瘢痕的满意度。分析患儿的面部急性外伤的临床特点。采用GraphPad Prism 8.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索影响患儿家长对瘢痕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面部外伤患儿338例(364处),男223例,女115例,年龄1~14岁,平均4.5岁。其中磕伤307例,锐器割伤14例,车祸伤13例,狗咬伤3例,高处坠落伤1例,累及多个解剖区域,其中额部(174例)最多,所有创面均采用整形美容技术成功修复。术后3、6、12个月瘢痕SCAR评分分别为(2.9±1.0)分、(1.9±0.7)分、(1.8±0.8)分,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3个月分别与术后6、12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6、12个月家长满意度评分分别为(7.4±0.7)分、(7.9±0.7)分、(8.2±0.8)分,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12个月分别与术后3、6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创口受累区域是否多发及预后瘢痕的宽度是影响患儿家长对瘢痕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结论:儿童面部急性外伤多由钝物磕伤引起,额部好发。根据创面特点采用整形美容技术修复儿童面部急性外伤,可以实现伤口最佳愈合,改善瘢痕预后,有望进一步提高患者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数字化及3D打印技术结合非血管化髂骨修复外伤性上颌骨前牙区骨缺损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数字化及3D打印技术结合非血管化髂骨修复外伤性上颌骨前牙区骨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例外伤性上颌骨前牙区严重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18~43岁[(31.9±9.0)岁]。术前均采用数字化技术对上颌骨进行重建,根据缺损区需要恢复的最佳形态确定截取髂骨的范围,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头模及导板,在头模上进行钛网的预弯制,术中根据导板进行取骨和Onlay植骨。术后6~9个月进行种植修复,4~6个月后行烤瓷冠修复。观察植骨术后6个月髂骨成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种植体植入前测量牙槽嵴近远中、垂直向及唇腭侧的骨量提升高度,烤瓷冠修复6个月后观察种植体周围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髂骨移植后、种植体植入后疼痛进行评估,手术当天及术后4个月采用种植体稳定系数(ISQ)评估种植体稳定性。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48个月[(33.3±9.7)个月]。8例非血管化髂骨全部成活。植骨后轻度感染1例,种植体植入后出现牙龈炎性增生1例,经治疗愈合良好。未见明显种植体周围炎,移植骨未见明显吸收。缺牙区牙槽嵴近远中骨量提升为30.28~39.67 mm,垂直向骨量提升为9.58~11.32 mm,唇腭向骨量提升为2.06~7.41 mm。种植体均形成了良好的骨结合。种植体植入后VAS为(3.4±0.7)分,较髂骨移植后的(7.3±2.0)分明显降低( P<0.05)。术后4个月的ISQ(84.4±1.9)与手术当天(72.9±1.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应用数字化及3D打印技术结合非血管化髂骨修复外伤性上颌骨前牙区严重骨缺损,可提高移植骨成活率;术后给予种植修复,可减轻疼痛,能够较好地恢复患者面部外观,获得满意的口腔生理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SLC2A1基因新发变异导致葡萄糖转运体I缺陷综合征患儿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男,汉族,2个月11天,系第一胎第一产,否认出生窒息及头部外伤史,近期无疫苗接种史。因"间断抽搐4小时"由外院转入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先后入住PICU和小儿神经内科)。患儿抽搐表现为发作性的双眼凝视、唇面部发绀并伴有意识丧失,单次持续1分钟可自行缓解,间隔约半小时发作一次。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嗜睡,精神反应差,全身皮肤稍黄染发花,口唇发绀,咽部充血,颈软无抵抗,四肢肢端循环欠佳。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大致正常;生化检查提示肝酶、心肌酶谱及胆红素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58 U/L(参考范围:8~42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75 U/L(参考范围:22~59 U/L),总胆红素44.3 μmol/L(参考范围:5.0~21.0 μmol/L),直接胆红素8.6 μmol/L(参考范围:0~3.4 μmol/L),间接胆红素35.7 μmol/L(参考范围:1.7~17.3 μmol/L),总蛋白59.4 g/L(参考范围:58~76 g/L),肌酸激酶同功酶活性48.48 U/L(参考范围:0~19 U/L),α-羟基丁酸脱氢酶285 U/L(参考范围:72~182 U/L);动脉血气分析提示失代偿性呼吸性碱中毒并代谢性酸中毒、高乳酸血症;免疫功能全套示补体C3(0.59 g/L)和C4(0.08 g/L)偏低;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多次检测均有显著的葡萄糖降低,其中最后一次CSF葡萄糖与同步血糖比值为0.19。影像学及心/脑电检查:头颅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提示双侧颞部硬脑膜强化(非连续性,条状)( 图1A),心脏超声示房间隔水平过隔血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数字化外科技术在颅颌面修复重建中的应用及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头颈部肿瘤手术、骨髓炎或严重创伤引起的颅颌面硬组织缺损会在生理和心理上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由于该区域解剖结构的复杂性使得整形外科医生重建面部轮廓和咬合功能恢复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数字化技术被应用于颅颌面外科领域已30余年,在颅颌面外伤、肿瘤或先天畸形的诊断、修复重建设计及手术实施等方面进行辅助,提升诊断及治疗的精确性和安全性,使颅颌面修复重建手术日趋个性化。该文拟对各项技术在颅颌面修复重建领域中的应用做一简述和评价,并就其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致眼外肌麻痹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40岁,因"双眼复视2周"于2020年12月21日至嘉兴市中医医院眼科就诊。患者1个月前骑电瓶车摔伤,左肩部着地受伤,未伤及头面部,就诊于外院,诊断为:左侧锁骨断裂,予以左侧锁骨整复手术。查体:一般情况可。眼科检查:裸眼视力(UCVA)右眼0.6,左眼0.4,双眼矫正视力均为1.0。眼压右眼28.8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8.4 mmHg。眼球突出度:右眼19 mm,左眼12 mm,眶距104 mm。右眶部可闻及吹风样杂音,压迫颈动脉杂音消失。右眼上睑下垂,球结膜充血水肿+++,血管扩张迂曲。根据判定标准 [1]:以角膜映光点为参照,对眼球运动障碍采用五级分度法:0代表运动不受限,-1为轻度受限(眼球运动度30°~35°),-2为中度受限(20°~25°),-3为重度受限(10°~15°),-4为完全受限(小于5°)。本例患者眼球运动为外转,内转完全受限(-4),上转、下转中度受限(见图1A),瞳孔散大5.0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迟钝,眼底见视乳头边界清,色淡红,C/D≈0.4,未见静脉搏动,黄斑部中心凹反光可见,视网膜动静脉比1:2。眼眶CT检查示右侧眼上静脉增粗(见图2A)。诊断:右侧颈动脉海绵窦瘘,右眼继发性青光眼。转神经内科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见图3A)和颈内动脉3D重建检查(见图3B),明确诊断为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遂行介入手术治疗,术后1 d患者诉双眼复视现象消失。眼科检查:UCVA右眼0.6,左眼0.4,双眼矫正视力均为1.0。眼压右眼19 mmHg,左眼18 mmHg。眼球突出度:右眼13 mm,左眼12 mm,眶距105 mm。右眼眼球转动好转,其中上转、外转、下转无明显受限,内转轻度受限,上睑下垂好转,球结膜充血消失,瞳孔圆约4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可,眼底视盘界清、色淡红,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眼眶CT示眼上静脉直径较术前明显减小(见图2B)。术后3、6个月复查,患者无复视症状,眼球转动稍好转,但未完全恢复。术后1年复查,眼科检查示眼球各方向运动无受限(见图1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微创美容技术修复急诊面部皮肤软组织外伤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微创美容技术修复用于急诊面部皮肤软组织外伤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浙江省荣军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急诊面部皮肤软组织外伤患者92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应用微创美容技术修复治疗;对照组46例,应用常规技术修复治疗。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面部皮肤瘢痕颜色评分、面部皮肤平整度评分、面部皮肤弹性程度评分、伤口甲级愈合率、生活质量评分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面部皮肤瘢痕颜色评分、面部皮肤平整度评分、面部皮肤弹性程度评分分别为(0.36±0.12)分、(0.52±0.23)分、(0.49±0.23)分,均低于对照组的(0.89±0.17)分、(1.12±0.31)分、(0.95±0.12)分( t=17.725、10.542、12.026,均 P<0.05);观察组伤口甲级愈合率为91.30%(42/46)、满意度为95.65%(44/46),均高于对照组的81.74%(33/46)、73.91%(34/46)(χ 2=5.845、8.425,均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半年生活质量评分[(102.65±2.78)分]高于对照组[(89.24±2.36)分]( t=24.941, P<0.05)。 结论:对急诊面部皮肤软组织外伤患者实施微创美容技术修复具有较好的疗效,伤口甲级愈合率高,有助于修复患者面部皮肤,提高患者满意度及改善其日常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坏死性黄色肉芽肿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63岁,因面部肿胀性斑块7年,加重3年就诊。7年前患者双眼睑出现肿胀,无瘙痒疼痛,可自行消退,之后皮损反复发作并增厚形成黄红色斑块(图1A)。于眼科行双眼眶周肿物切除术2次,术后病理示肉芽肿性病变。术后眼部不适缓解。3年前眶周斑块再次复发,呈膨胀性生长,皮损渐扩大至颞部、颧部、鼻根,并融合成暗红色肿胀性损容性斑块,伴胀痛(图1B)。同时患者颈部、肩部和臀部也相继出现黄红色肥厚性斑块,皮损边界较清,表面毛细血管扩张,无破溃(图1C)。既往史:2006年曾诊断为血细胞减少;2013年因血小板减少症行脾切除手术;2016年、2017年2次行双眼眶周肿物切除术;2018年诊断肝硬化,并出现腹腔和胸腔积液。否认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否认外伤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Rh-bFGF联合分层减张缝合在幼儿面部外伤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外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bFGF)联合分层减张缝合在幼儿面部外伤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6月在山西省儿童医院因颜面部外伤接受缝合的60例幼儿(1~3岁)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区组随机化法分为观察组( n=30)和对照组( n=30)。观察组采用Rh-bFGF联合分层减张缝合,对照组单纯采用分层减张缝合,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及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 结果:60例患儿创面均愈合良好,无感染发生且均获得随访。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3%(28/30),对照组为73.3%(22/30),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VSS评分为(1.73±1.01)分,对照组VSS评分为(3.00±1.08)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Rh-bFGF联合分层减张缝合治疗幼儿面部外伤效果明显,可显著改善患者VSS评分,减少瘢痕产生,在临床中值得应用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学龄前儿童面部外伤美容缝合术后延续护理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探讨学龄前儿童面部外伤美容缝合术后如何预防感染,达到有效的延续护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全军烧伤整形外科中心经治面部外伤急诊行清创美容缝合术学龄前患儿630例,男412例、女218例;年龄3~6岁,平均4.4岁。通过常规术前、术后护理,重点开展伤口延续护理管理模式,对患儿行术后延续护理3个月,观察延续护理模式的效果。630例患儿中,术后伤口感染12例、痂下愈合8例、瘢痕形成14例、色素沉着36例,其余患儿伤口均一期愈合,且无瘢痕形成及色素沉着,达到患儿家长要求及预期效果。高质量延续护理有利于提高患儿的依从性,可降低患儿再复诊率、入院率、急诊率,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颅脑创伤合并脑血管颅外段钝性损伤3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脑血管钝性损伤是由颅脑创伤或颈部外伤所致椎动脉和颈动脉的钝性损伤,其颅外段损伤通常是由颈部创伤引起,可致严重的外伤性脑梗死,若无法早期诊断、治疗,可危及生命。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3例颅脑创伤合并脑血管颅外段钝性损伤的患者。2例患者合并一侧颈内动脉起始部夹层伴闭塞,其中1例经抗血栓治疗后颈动脉管腔恢复正常,另1例因发生大面积脑梗死而行去骨瓣减压术,抗血栓治疗后颈动脉仍闭塞;1例患者合并双侧椎动脉损伤伴闭塞,导致小脑和脑干梗死而死亡。对于伴有严重颅底骨折、颈椎骨折、颈部软组织血肿及面部骨折的创伤患者,要高度警惕存在脑血管颅外段钝性损伤的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