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别因素对羟考酮抑制患者喉罩置入反应效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性别因素对羟考酮抑制患者喉罩置入反应效力的影响。方法:拟行喉罩全身麻醉下择期手术患者,年龄18~59岁,ASA分级Ⅰ或Ⅱ级,BMI 18~28 kg/m 2,根据性别分为男性组(M组)和女性组(F组)。采用改良Dixon序贯法进行研究,每组首例患者静脉注射羟考酮0.10 mg/kg,同时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3 μg/ml,效应室浓度与血浆浓度平衡后,脑电双频指数(BIS) ≤ 60时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0.2 mg/kg,3 min后置入喉罩。若喉罩置入反应阳性,则下一例患者羟考酮用量增加1个阶梯剂量,否则降低1个阶梯剂量,相邻剂量比值1.1,重复此过程,直到出现第7个转折点。喉罩置入反应阳性标准:喉罩置入后2 min内心率最大值或平均动脉压最大值的升高幅度超过置入即刻水平的20%。采用probit法确定羟考酮抑制喉罩置入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ED 50)。 结果:M组最终纳入28例,F组25例。M组ED 50(95%可信区间)为0.105(0.091~0.115) mg/kg,F组ED 50(95%可信区间)为0.087(0.082~0.094) mg/kg。M组ED 50高于F组( P<0.01)。 结论:羟考酮抑制患者喉罩置入诱发伤害性刺激的效应与性别因素有关,对女性的效力增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全身麻醉对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中微电极记录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全身麻醉对原发性帕金森患者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中微电极记录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3月至2018年3月行双侧丘脑底核深部电刺激术的原发性帕金森病(病程≥5年和/或有明显症状波动)患者44例,术中进行微电极记录,年龄<80岁,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清醒组( n=26)和全麻组( n=18)。清醒组切皮时给予0.5%罗哌卡因切口浸润。全麻组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结合Narcotrend监测麻醉深度的麻醉方案,切皮时给予0.5%罗哌卡因切口浸润。于微电极记录期间,记录总针道次数和丘脑底核长度。分别于术前1周和术后6个月行运动障碍评估,计算运动障碍改善率。记录术后手术麻醉相关、硬件相关和刺激相关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2组总针道次数、丘脑底核长度、术后运动障碍改善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全身麻醉不会影响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中微电极的记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丙泊酚药物浓度对意识状态相关脑电图特征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对丙泊酚药物浓度和意识状态改变敏感的脑功能特征。方法:选择拟行胸腹部手术治疗的男性患者6例,对所有患者使用靶控输注设备进行丙泊酚输注,初始药物浓度设置为1.0 mg/L,然后每6 min增加0.2 mg/L,直到患者达到无意识状态。同时,采集患者的脑电信号。将采集的脑电信号进行预处理并提取脑功能特征。构建药物浓度相同、意识状态不同和意识状态相同、药物浓度相同两个数据集,并使用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LDA)、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 LR)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3种机器学习算法模型在不同的数据集上进行分类分析。结果:特征筛选结果显示功率谱-δ-顶区、排列熵(permutation entropy, PE)-δ-颞区和相位滞后指数(phase lag index, PLI)-α-顶区到顶区为对意识状态改变敏感的特征,使用这3个特征在LDA、LR和SVM机器学习算法模型上得到的意识状态分类正确率分别为(82±5)%、(83±5)%和(84±4)%;功率谱-β-额区、功率谱-β-颞区和功率谱-β-顶区对药物浓度改变敏感,使用这3个特征在LDA、LR和SVM机器学习算法模型上得到的药物浓度分类正确率分别为(77±4)%、(76±4)%和(80±4)%。功率谱-δ-顶区在药物浓度变化时没有明显变化( P>0.05),而在意识状态从有意识到无意识明显升高( P<0.001);PE-δ-颞区和功率谱-β-额区在从低药物浓度到高药物浓度和从有意识到无意识时均明显降低( P<0.001);PLI-α-顶区到顶区在低药物浓度状态下明显高于其在高药物浓度状态下( P<0.001),但是其在意识状态变化时并没有明显变化( P>0.05);功率谱-β-颞区和功率谱-β-顶区在意识状态变化时均没有出现明显变化( P>0.05),但是功率谱-β-颞区从低药物浓度到高药物浓度时明显升高( P<0.001),而功率谱-β-顶区从低药物浓度到高药物浓度时明显降低( P<0.05)。 结论:功率谱-δ-顶区可以很好地表征意识水平的变化同时避免药物浓度的影响,在精确监测麻醉深度上具有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丙泊酚靶控输注联合七氟烷吸入维持麻醉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β-淀粉样蛋白水平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丙泊酚靶控输注联合七氟烷吸入维持麻醉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血清β-淀粉样蛋白(β-A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金华市中医医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78例行胸腔镜手术治疗的老年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麻醉维持采用丙泊酚靶控输注39例(对照组),麻醉维持采用丙泊酚靶控输注联合七氟烷吸入39例(研究组)。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血清β-AP和NSE水平、认知功能[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术后恢复情况(睁眼时间、应答时间和拔管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前β-AP和NS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术后即刻和术后6 h β-AP和NSE明显低于对照组[β-AP:(416.13 ± 22.81) μg/L比(510.73 ± 24.27) μg/L和(373.53 ± 21.72) μg/L比(430.68 ± 22.15) μg/L,NSE:(8.35 ± 0.66) μg/L比(11.13 ± 0.73) μg/L和(7.81 ± 0.61) μg/L比(9.12 ± 0.68)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术后24 h β-AP和NS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前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术后6、24和72 h 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2.32 ± 2.05)分比(20.54 ± 2.31)分、(25.19 ± 1.33)分比(23.61 ± 1.08)分和(26.84 ± 0.97)分比(25.01 ± 1.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术后7 d 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睁眼时间、应答时间和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14.15 ± 3.20) min比(19.32 ± 3.14) min、(18.08 ± 3.52) min比(24.63 ± 4.10) min和(16.21 ± 4.40) min比(22.31 ± 4.71)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老年NSCLC患者术中采取丙泊酚靶控输注联合七氟烷吸入维持麻醉,可减小血清β-AP和NSE水平升高幅度,减轻对认知功能的损害,术后恢复较快,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与胸骨旁神经阻滞减少OPCABG术中舒芬太尼用量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观察超声引导下双侧胸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thoracic muscle plane block, TTPB)与胸骨旁神经阻滞(parasternal nerve block, PSB)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G)术中舒芬太尼剂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50例在北部战区总医院行OPCABG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TTPB组(T组)和PSB组(P组),每组50例。C组行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TCI)全凭静脉麻醉;T组先行超声引导下双侧TTPB,再行TCI全凭静脉麻醉;P组先行超声引导下双侧胸大肌与肋间内肌平面阻滞,后行TCI全凭静脉麻醉。记录3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总用量及入手术室后(T 0)、麻醉诱导意识消失时(T 1)、气管插管成功后即刻(T 2)、气管插管后3 min(T 3)、切皮时(T 4)、锯胸骨后1 min(T 5)、心包切开时(T 6)、主动脉侧壁钳部分阻断前(T 7)、侧壁钳开放后(T 8)、再灌后5 min(T 9)、关胸时(T 10)、手术结束时(T 11)的舒芬太尼效应浓度、MAP、心率及正性肌力药物评分;检测术前24 h,术后24、48、72 h的血浆IL-6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水平;血气分析检测T 0、T 3、T 6、T 11及术后2、4、6、8、16、24 h的血糖和乳酸水平;记录术后24、48 h静息和运动状态下VAS疼痛评分和术后当日、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追加镇痛药物情况及术后3 d内不良反应(寒战、恶心呕吐、头晕、呼吸抑制、穿刺点感染、穿刺点血肿)发生情况。 结果:T组和P组术中舒芬太尼总用量,T 3~T 11时舒芬太尼效应浓度,T 2、T 10时MAP,术后24 h静息和运动VAS疼痛评分,术后当日追加镇痛药物患者百分比,术后2、4、6、8 h时血糖水平,T 11及术后2、4、6 h时乳酸水平,术后24、48 h时IL-6水平,术后48 h时CRP水平,术后3 d内寒战发生率均低于C组( P<0.05);T组舒芬太尼用量、T 5~T 11时舒芬太尼效应浓度、术后24 h静息和运动VAS疼痛评分低于P组( P<0.05)。与T 0时比较:3组患者T 6、T 11及术后2、4、6、8、16、24 h时血糖水平升高( P<0.05);C组T 11及术后2、4、6、8 h时乳酸水平升高( P<0.05),T组和P组术后2、4、6、8 h乳酸水平升高( P<0.05)。与术前24 h比较,3组患者术后24、48 h时IL-6水平及术后24、48、72 h时CRP水平升高( 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TTPB和PSB在OPCABG术中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稳定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应激和炎症反应,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TTPB比PSB的镇痛效果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艾司氯胺酮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老年患者术后自控静脉镇痛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艾司氯胺酮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老年患者术后自控静脉镇痛的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女性患者90例,年龄65~78岁,体重46~75 kg,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45):艾司氯胺酮PCIA组(E组)和舒芬太尼PCIA组(S组)。靶控输注丙泊酚、静脉注射顺苯磺酸阿曲库铵和舒芬太尼行麻醉诱导,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行麻醉维持,间断静脉注射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维持肌松。术毕前10 min时连接镇痛泵行PCIA,E组配方:艾司氯胺酮2 mg/kg、酮咯酸氨丁三醇90 mg和托烷司琼5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S组镇痛泵配方:舒芬太尼1 μg/kg、酮咯酸氨丁三醇90 mg和托烷司琼5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2组镇痛泵背景输注速率1.5 ml/h,PCA剂量1.5 ml,锁定时间15 min,镇痛至术后48 h。数字疼痛评分≥4分,若自控镇痛效果不佳,则静脉注射曲马多100 mg行补救镇痛。分别于术后4、8、24和48 h时记录Steward苏醒评分;记录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情况、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记录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头晕、皮肤瘙痒和术后7 d内谵妄的发生情况。于术后24和48 h时行40项恢复质量量表评分。 结果:与S组比较,E组术后各时点40项恢复质量量表评分升高,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缩短,恶心呕吐和皮肤瘙痒的发生率降低( P<0.05),术后各时点Steward苏醒评分、术后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艾司氯胺酮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老年患者术后自控静脉镇痛的效果优于舒芬太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非甾体类抗炎药不同给药时机对老年开腹胃癌根治术患者肠系膜牵拉综合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帕瑞昔布钠和氟比洛芬酯不同给药时机对肠系膜牵拉综合征(MTS)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临床对照研究。全身麻醉下行开腹胃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帕瑞昔布钠肠系膜牵拉(MT)前应用组(P-Pre-MT组)、氟比洛芬酯MT前应用组(F-Pre-MT组)和氟比洛芬酯MTS时应用组(F-Post-MT组),每组25例。P-Pre-MTS和F-Pre-MTS组分别在切皮前30 min和5 min静注帕瑞昔布钠40 mg和氟比洛芬酯50 mg,F-Post-MTS组在MTS出现即刻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对照组组给予生理盐水。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行全程静脉麻醉诱导和维持。记录MTS的发生率以及MTS患者MT后低血压持续时间和去甲肾上腺素使用量,监测四组MTS患者基础、MT即刻(T 0)、后10 min(T 10)、20 min(T 20)、30 min(T 30)、45 min(T 45)和60 min(T 60)的收缩压、心率和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 结果:对照组、P-Pre-MT、F-Pre-MT和F-Post-MT四组发生MTS的患者数分别为19、19、0和20例,发生率分别为86%、83%、0%和87%,F-Pre-MT组MT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χ2=35.313, P=0.000),F-Post-MT组MTS患者低血压持续时间和去氧肾上腺素使用量小于对照组( P=0.007和 P=0.015)。对照组MTS患者MT后不同时间点收缩压和心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7.425和26.318, P=0.000和0.000),而F-Pre-M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2.140和1.013, P=0.066和0.413)。对照组组MT 10和MT 20收缩压和瑞芬太尼靶浓度低于F-Pre-MT组以及心率快于F-Pre-MT组(均为 P=0.000),F-Post-MT组MT 20收缩压高于和心率慢于对照组组( P=0.002和0.002)。 结论:氟比洛芬酯能预防老年患者开腹手术后MTS的发生,保持MT后血压和心率稳定,在MTS发生时应用能减少低血压持续时间和心率增快的幅度,而帕瑞昔布钠对MTS无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系统在食管癌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食管癌患者手术中闭环靶控输注系统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山西省肿瘤医院2019年2月至10月收治的78例行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观察组行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系统麻醉,对照组由麻醉医生常规手动调控患者的丙泊酚靶控输注浓度。分析比较两组的丙泊酚用量、停药至苏醒的时间、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停留时间、入PACU后低氧血症发生率及术后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丙泊酚用量低于对照组[(978±163)mg比(1 307±278)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234, P=0.028)。观察组停药至苏醒的时间短于对照组[(9.7±1.2)min比(13.2±2.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895, P=0.025)。观察组PACU停留时间短于对照组[(15.6±2.4)min比(19.5±3.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536, P=0.026)。观察组入PACU后低氧血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69%(3/39)比23.08%(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271, P=0.016)。观察组术后麻醉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0.26%(4/39)比23.08%(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353, P=0.021)。 结论:食管癌手术麻醉中应用闭环靶控输注系统能有效降低丙泊酚用量,缩短患者苏醒时间及PACU停留时间,降低入PACU后低氧血症发生率及术后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瑞马唑仑围手术期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瑞马唑仑是一种新型的超短效苯二氮 类药物,综合了咪达唑仑和瑞芬太尼的优点,目前已被开发用于诊疗镇静、全麻诱导和维持、重症监护患者的镇静。文章对瑞马唑仑在围手术期应用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瑞马唑仑应用的优势和局限性。瑞马唑仑静脉给药适合持续输注,尤其是靶控输注;在持续输注模式下,瑞马唑仑起效和恢复较咪达唑仑迅速,虽在短效诊疗中起效速度不及丙泊酚,但长时间持续输注停药后血药浓度的衰减速度较丙泊酚可能更快。瑞马唑仑口服给药生物利用度极低,难以产生镇静效果;经鼻和吸入给药受药物剂型限制目前尚无法应用。瑞马唑仑导致低血压和呼吸抑制的发生率较低,对有循环、呼吸障碍以及高风险重症患者可能更具优势。患者基因多态性、ASA分级和性别可能影响瑞马唑仑的代谢。瑞马唑仑的作用可被氟马西尼特异性逆转。瑞马唑仑在特殊人群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适宜的镇静监测指标、长期使用的安全性、对神经认知功能的潜在影响等问题目前证据有限,仍需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血浆靶浓度阿芬太尼复合瑞马唑仑用于宫腔镜手术麻醉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宫腔镜手术麻醉要求起效快、镇痛完善、苏醒迅速且完全,目前常采用阿片类药物复合短效镇静药的静脉麻醉。阿芬太尼是短效阿片类镇痛药,静脉注射后血药浓度达峰值时间为1.5~2.0 min,药效可维持约10 min,代谢产物无阿片药样活性 [1]。该药安全性高,作用平稳,输注半衰期稳定,可控性好,适用于靶控输注 [2]。瑞马唑仑是新型苯二氮 类药物,起效快,维持和苏醒时间短,清醒质量高,且镇静效果可被特异性拮抗剂氟马西尼迅速逆转 [3]。本研究拟评价不同血浆靶浓度阿芬太尼复合瑞马唑仑用于宫腔镜手术的麻醉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