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82所医院围手术期护理质量现况及其与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上海市82所医院围手术期护理质量现况及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情况,并分析二者相关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9月在上海市二、三级医院护理质量督查中接受检查的82所医院外科病房作为研究对象。从上海市护理质量控制中心平台调取82所医院的住院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数据(患者病情掌握情况、围手术期护理常规及作业流程等)和外科病房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数据(床护比、护患比等)。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探讨住院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质量与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相关性。结果:上海市82所医院的围手术期护理质量达标率为56.1%(46/82),二级医院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总分达标率为30.4%(7/23),低于三级医院的达标率(66.1%,39/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82所医院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总分为(79.67±1.89)分,其中得分最低的项目为"围手术期并发症预见性护理",其次为"围手术期护理常规及作业流程"和"患者安全风险评估"。82所医院外科病房的床护比为1∶(0.47±0.21),护患比为1∶(12.20±6.44),本科学历及以上护士比例为(68±11)%,中级职称及以上护士比例为(38±7)%,工作年限5年及以上护士比例为(52±8)%。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总水平与护患比呈负相关( r=-0.367, P<0.01),与床护比、本科学历及以上护士比例、中级职称及以上护士比例和工作年限5年及以上护士比例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506、0.631、0.552、0.636; P<0.01)。 结论:上海市82所医院的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整体水平一般,且与病房床护比呈正相关,与护患比呈负相关。医院管理者应提高围手术期护理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完善围手术期护理风险管控机制,精益围手术期护理作业流程,构建手术并发症风险预测-预警-预控模式,优化护理人力资源结构,助力围手术期护理高质量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督导式预警性护理对重症肺炎患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在重症肺炎患者护理中实施督导式预警性护理,对其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3月至2023年1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重症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督导式预警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于进入监护室当日、出监护室前1 d对比两组血气指标数值,并使用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估两组患者健康状态。结果:进入监护室当日,两组患者各项血气检测指标数值和APACHEⅡ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出监护室前1 d,观察组氧分压(PaO 2)及血氧饱和度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二氧化碳分压(PaCO 2)、APACHEⅡ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 结论:实施督导式预警性护理能够减少重症肺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其血气指标,从而达到提升其健康状态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并发症预警模式护理在经胸壁输液港化疗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预警模式护理在经胸壁输液港化疗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0月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34例乳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7例。对照组予以并发症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并发症预警模式护理。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以及干预前后乳腺癌生存质量测评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96%,低于对照组的2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后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满意度为98.51%,高于对照组8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并发症预警模式护理可降低经胸壁输液港化疗乳腺癌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预警护理模式在肺癌PICC化疗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构建肺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化疗患者的预警护理模式,并应用于临床,以改善护理服务质量。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9年5月—2021年5月在信阳市中心医院行PICC化疗的肺癌患者共14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专科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预警护理模式。干预后比较两组PICC知识掌握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PICC知识掌握程度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肺癌PICC化疗患者的预警护理模式能够提高患者知识掌握程度和护理满意度,有一定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对重症医学科实习护生理论与实践交互渗透培养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重症医学科实习护生实施理论与实践交互渗透培养模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4名重症医学科实习护生作为研究样本,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2名,对照组采用理论与实践交互渗透培养模式,干预组采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设计下的理论与实践交互渗透培养模式,统计并比较2组实习护生各项考核成绩情况、带教老师及患者对其评价情况、实习护生自我评价情况以及其在实习期间发生护理差错事件情况。结果:实习后干预组和对照组相关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7.182、5.462、5.530, P<0.01)。2组护生的带教老师及患者对护生的评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6.989~8.790, P<0.01)。干预组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9.52%(4/42),低于对照组的30.95%(13/4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值为14.227, P<0.01)。 结论:将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应用在重症医学科实习护生的理论与实践交互渗透培养模式中,可以提高实习效果以及提高带教老师以及患者对实习护生的满意度、实习护生自我满意度,同时可降低实习护生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中移动互动类平台的应用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移动健康成为慢病健康管理的重要手段。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及日常护理可通过基于移动平台的健康管理模式,实现科学的、连续的和针对性的患者管理。移动平台最大的特点可随时随地建立互动关系,比如根据需求进行预约提醒、血糖高值预警、医患即时沟通等,大大提高医患沟通效率,优化医患关系。本文对短信服务、即时通讯软件以及手机应用程序3种医患互动类移动平台在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移动健康平台的开发推广、干预试验研究设计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预警分级管理的SBAR沟通模式在急诊观察室交接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预警分级管理的SBAR沟通模式在急诊观察室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制订基于预警分级管理的SBAR沟通模式的交接方案,对观察室护士进行系统培训并落实方案。将2018年11-12月观察室18名护士交接的455例患者列为对照组,实施传统的SBAR沟通模式进行交接班。将2019年11-12月以上护士交接的443例患者列为观察组,实施基于预警分级管理的SBAR沟通模式的交接班。比较2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护理交接班质量、医护对交接班满意度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81%(8/443),对照组为7.91%(36/45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17.96, P<0.05);观察组护士的交接班护理质量和护士对病情知晓率分别为(91.37 ± 2.73)分、96.7%(58/60),对照组分别为(89.07 ± 2.76)分、81.7%(49/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38、 χ2值为6.99, P<0.05);观察组医生、护士对护理交接班满意度分别为95.0%(57/60)、95.0%(57/60),对照组分别为83.3%(50/60)、81.7%(49/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4.23、5.18, P<0.05)。 结论:基于预警分级的SBAR沟通模式能显著提高急诊观察室护士交接班中的预警能力,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交接班的质量,提升医护双方的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发周围性神经病变风险预警管理及分级护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并发周围性神经病变风险预警管理及分级护理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在山东省烟台市烟台山医院进行治疗的MM患者106例,根据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具有匹配性的原则,将其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各537例。对常规组患者行传统护理模式,对研究组患者行风险预警管理及分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并发周围性神经病变概率,干预前后周围神经病变评分及心理状态。结果:研究组并发周围性神经病变概率为13.01%,显著低于常规组的33.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周围神经病变评分及心理状态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研究组周围神经病变评估工具(CIPNAT)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分别为(101.13±13.52)分、(35.81±3.07)分及(36.12±3.07)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MM患者实施周围性神经病变风险预警管理及分级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并发周围性神经病变概率,同时对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的护理干预模式在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的护理干预模式在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暨南大学附属顺德医院2018年1~6月进行院前急救的患者460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模式;选取该院2019年1~6月进行院前急救的患者460例为观察组,采用基于MEWS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的急救效率及转归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院前救治时间、现场至医院时间、急诊抢救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院前急救医生满意度高于对照组,院内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MEWS评分越高,患者的死亡率越高。 结论:院前急救护理中采用MEWS能够有效评估患者的病情,提高对疾病的预测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压力性损伤危险因素评估量表构建的梯度预警护理模式在预防神经外科围术期压力性损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基于压力性损伤危险因素评估量表构建的梯度预警护理模式在预防神经外科围术期压力性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苏州蓝十字脑科医院收治的神经外科手术患者98例,根据护理方案的不同进行分组,其中2021年10月至2022年4月该院收治的患者设为常规护理组,接受常规预防压力性损伤护理模式,2022年5~10月期间收治的患者设为梯度预警组,接受基于压力性损伤危险因素评估量表构建的梯度预警护理模式。记录并比较两组的压力性损伤总发生率、干预前以及出院30 d的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评分、接受干预期间院内感染、患者出院时的就医体验满意度评分。结果:梯度预警组压力性损伤的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出院30 d后,Barthel评分以及SF-36评分相比干预前均出现上升,且梯度预警组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梯度预警组对护理服务、病区环境、健康宣教以及整体满意度均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基于压力性损伤危险因素评估量表构建的梯度预警护理模式能够降低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提升预后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