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助力心血管健康管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持续增加,其早期识别和预测对于改善心血管结局至关重要。人工智能系统在心血管风险预测、心血管影像等方面的迅速进展以及移动健康的发展使得自动获取多种生命体征数据成为可能,大大促进了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识别和诊断。心电图诊断中应用人工智能方法有助于快速准确诊断并优先处理最紧急情况,减少误差;人工智能与移动健康结合可用于多疾病监测的心脏健康监测服务平台;超声心动图结合人工智能研究有助于识别亚临床疾病或细微未被识别的影像学特征;使用机器学习模型可无创评估冠状动脉有无血流意义的狭窄和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以区分未来冠脉事件的发生风险。因此,人工智能的发展有潜力将医师从耗时、重复的传统医学模式中解脱出来,并进行最佳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管理,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医疗保健系统的过重负担,提高心血管疾病健康管理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5G+“三早”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糖尿病高风险人群的筛查和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防控的关键。生活方式干预需要长期坚持和持续行为改变,否则将影响服务对象的依从性和干预效果。持续葡萄糖监测(CGM)能提供血糖实时变化的可视化数据,被视为激励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有效教育工具,基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糖尿病健康管理能有效控制血糖,提高糖尿病高风险人群的自我管理能力。本共识提出构建5G+“三早”(早筛查、早评估、早干预)糖尿病健康管理模式,包括依托数字化健康管理系统,整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个体智能监测终端形成“医院-社区-家庭/个人”健康信息多端数据共享云平台;应用5G智能可穿戴设备实施连续、动态、实时的健康指标居家监测和糖尿病风险预警;对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实施早筛查和风险评估,将基于CGM的24 h平均血糖作为一种可供参考的糖尿病风险评估指标;在遵循糖尿病健康教育、饮食、运动、心理和药物干预的综合性干预原则基础上实施分层管理,根据CGM技术提供的连续、动态、实时的血糖监测结果制定个体化的饮食和运动干预方案,联合智能应用程序实施个体化的精准健康管理,建立糖尿病的“三早”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移动平台在我国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前,移动平台的延续性护理提高了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了患者的居家康复水平,降低了患者的再入院率。本文从我国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移动平台的主要形式、应用效果、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个方面进行综述,通过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分析我国脑卒中患者移动平台延续性护理的发展趋势,旨在为今后我国医护人员在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实践中多方位应用移动平台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移动应用程序在抑郁症心理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移动应用程序作为移动医疗的一种服务形式,有望为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提供新平台。本文简要介绍并综述了移动应用程序在抑郁症心理治疗中的设计依据、服务模式、干预效果、安全性、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智能互动式健康教育模式在慢阻肺高危吸烟人群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智能互动式健康教育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高危吸烟人群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招募72例评估为慢阻肺高危且吸烟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根据干预模式随机分为传统组(35例)和智能组(37例)。传统组采用邮寄健康教育资料的方法,智能组则借助移动智能平台发送健康教育资料,进行互动反馈并干预。两种模式分别干预12周后对比受试者尼古丁依赖程度、国际体力活动程度、人群满意度、随访人员耗时等指标的情况。结果:干预后,智能组尼古丁依赖评分显著低于传统组[(1.86±1.48)比(3.77±1.66)分],戒烟病例数显著多于传统组(11比1例)(均 P<0.05);国际体力量表评分明显改善的例数显著多于传统组(15比0例),满意度显著高于传统组(97.30%比42.85%),且耗费时间显著短于传统组[(18.03±2.96)比(25.14±2.64)min](均 P<0.01)。 结论:智能互动式健康教育模式能提高慢阻肺高危吸烟人群健康教育效果,并改善其健康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胸痛为首发症状原发性心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的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心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策略。方法:选择2019年4月26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收治的1例61岁原发性心脏DLBCL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例患者病史、临床特征、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本例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结果对其进行诊断与治疗。本研究对本例患者的随访截至2021年4月28日。本研究以"原发性心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cardiac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PubMed数据库中相关文献,总结与本研究原发性心脏DLBCL患者相关病例的诊疗资料。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且征得受试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结果:①本例患者因"反复胸闷、胸痛3 d"于当地医院就诊,发现心脏占位后转诊至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心胸外科,既往无特殊病史。②患者于2019年4月26日入本院后再次突发胸闷、胸痛,伴面色苍白,一过性黑矇,心电监护结果示,心率为45次/min,血压为78 mmHg/45 mmHg(1 mmHg=0.133 kPa),血氧饱和度为70%。遂立即予积极抢救,但是患者仍反复发作,考虑患者为右心房占位导致右心室流出道梗阻,有急诊手术指征,于就诊当日对其进行体外循环下右心房占位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三尖瓣后瓣及隔瓣交界处与冠状静脉窦之间,与心肌相互融合,阻挡三尖瓣瓣口开放及关闭,但是肿物与心肌组织融合,无法完全切除,遂沿肿瘤突起边缘部分切除肿物,以明确病变性质及解除肿物对三尖瓣活动的影响。术中肿物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CD20(+)、CD79a(+)、配对盒蛋白(PAX)-5(+)、CD3(-)、CD5(-)、CD10(-)、多发性骨髓瘤癌基因(MUM)-1(-)、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BCL)-6(-)、BCL-2(+)、c-Myc(-)、CD30(-)、EB病毒编码小RNA(EBER)(-)、CD117(-)、Ki-67(60%)、波形蛋白(+)、CD31(-)、结蛋白(-)、细胞角蛋白(CK)(-),考虑为DLBCL。2019年5月16日本例患者被转至本院血液科,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仪(PET/CT)检查结果示,右心房肿瘤部分切除术后,右房内团块状略低密度影,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 18F-FDG)代谢增高[摄取区域大小约为9.2 cm×6.3 cm,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29.03],符合肿瘤改变,心包增厚,并有少量积液本例患者。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示,右心房肿瘤部分切除术后,主动脉瓣反流(轻度),二、三尖瓣反流(轻度),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右心房腔内有大小约为53 mm×43 mm不规则高回声,且与右心房侧壁相连,未见其明显移动或者摆动。本例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骨髓增生活跃,粒、红、巨核系三系细胞增生,偶见异常细胞,形似淋巴瘤细胞。③结合本例患者的临床特征、PET/CT、活组织免疫组织化学及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于2019年5月16日被确诊为原发性心脏DLBCL[非生发中心型,Ⅳ期A组,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PI)为4分,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IPI为6分]。遂先予1个疗程减低剂量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300 mg/d, d1+环磷酰胺600 mg/d,d2+表柔比星50 mg/d,d2+长春地辛6 mg/d,d2+泼尼松60 mg/d,d2~6)化疗,随后对其进行4个疗程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500 mg/d,d1+环磷酰胺1 000 mg/d,d2+表柔比星70 mg/d,d2+长春地辛4 mg/d,d2+泼尼松60 mg/d,d2~6)化疗。本例患者中期疗效评估为完全缓解(CR)。建议对其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但患者及其家属拒绝。本例患者再次接受2个疗程R-CHOP方案巩固化疗后停止治疗。截止随访结束本例患者无复发。④按照本研究设定的文献检索策略,共纳入17篇文献,报道17例原发性心脏DLBCL患者,加上本例患者共18例患者被纳入进行原发性心脏DLBCL患者诊疗研究。原发性心脏DLBCL患者常见发病部位为右心房,其次为右心室,起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心脏相关症状,常用化疗方案为R-CHOP,这18例患者中5例死亡,随访最长时间为24个月,患者未复发。 结论:本例原发性心脏DLBCL患者诊断及时,疗效尚可。原发性心脏DLBCL是一种临床少见且预后欠佳的恶性肿瘤,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有望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移动健康教育平台实施延续护理对直肠癌患者自护能力、生活质量及贫血发生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移动健康教育平台实施延续护理对直肠癌患者自护能力、生活质量及贫血发生率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收治的行预防性造口的直肠癌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和随访,观察组在手机移动端对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统计患者护理前后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生活质量、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贫血发生率,并统计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自护知识、自护责任感、自护技能、自我概念及总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后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及总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观察组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贫血发生率分别为5.33%、13.3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00%、30.67%;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6.00%)较对照组(80.00%)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于行预防性造口的直肠癌患者,在移动健康教育平台实施延续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造口相关并发症及贫血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移动健康平台的延续护理对静脉血栓栓塞症出院患者延续治疗知信行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移动健康平台的延续护理对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出院患者延续治疗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1月重庆市某三甲医院出院的342例VT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号随机分为对照组(169例)和观察组(17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出院健康指导方式,观察组基于移动健康平台实施延续性康复护理健康指导模式。采用自制的VTE出院患者延续治疗问卷调查表比较两组患者的VTE延续治疗知信行情况。结果: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VTE相关知识、延续治疗态度及依从行为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基于移动健康平台对VTE出院患者实施延续护理健康指导,有利于提高VTE出院患者延续治疗知识、态度水平,改善依从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科影像学移动互联网远程教学的现状和对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由于专业地位和培养渠道的限制,我国儿科影像人才培养严重不足,儿科影像医生集中于儿童专科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儿科影像知识和人才奇缺,不利于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大型远程医疗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在线医疗成为医疗会诊和教学的主流平台,为儿科影像远程教学提供了良机,有望成为培养儿科影像人才的利器。对文献、手机应用市场软件和成本效益的分析显示,目前大型远程医疗建设周期长、建设和维护成本高,且易受地域和环境制约,用于县级以下医院的远程教学尚待时日;利用手机终端和移动互联网则十分便利,是当下实现儿科影像学远程教学的极佳选择,有望破解儿科影像人才培养和技能传播的难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移动教学平台的内科护理学教学新模式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移动教学平台的内科护理学教学新模式的应用和效果评价。方法:选择2015级110名护理本科生为对照组,采用传统课堂讲授法进行教学;2016级105名护理本科生为试验组,在传统课堂讲授法教学基础上,利用企业微信设计并构建"教学在线"移动教学平台辅助教学。同时,邀请内科学授课教师加入平台,同步进行线上教师间、师生间互动及教学资源上传。比较2组的期末考试成绩,并于学期末进行护理本科生对内科护理学教学满意度调查。结果:教师和学生对应用移动教学平台辅助教学及平台功能持肯定态度,6/7的教师和94.3%(99/105)的学生支持推广该辅助教学模式,所有教师及大多数学生(92.4%,97/105),认为内科学授课教师的参与提高了教学效果。应用移动教学平台辅助教学后,护理本科生对内科护理学教学满意度明显提高,对照组和试验组教学满意度总体评价分别为(4.00 ± 0.42)、(4.83 ± 0.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306, 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期末考试成绩分别为(80.90 ± 5.11)、(74.86 ± 7.37)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000, P<0.05)。 结论:基于移动教学平台的内科护理学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满意度和学习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