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院患者医疗服务行风风险防范预警指标及信息化管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从源头上预防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是医院行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作者围绕医疗服务规范化管理要求,通过文献分析、专家咨询等,梳理相关行风风险点,从"合理住院、合理收费、合理治疗、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用耗"6个层面构建行风预警框架,并明确14个行风预警指标,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发行风风险预警系统,实现对住院患者医疗服务行为的信息化监管。实践发现,风险预警系统通过量化分级的方式,实时关注行风指数,起到了行风精准管理的作用,提高了行风管理效率。行风预警体系可促进医疗服务行为的规范化管理,保障患者合法权益,并可作为临床医生、科室行风管理的重要手段及考核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妇科危重症预警智能管理体系的构建及成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构建妇科危重症预警智能管理体系,探讨妇科危重症患者预警智能管理体系使用前后危重症病情变化时预警管理的成效。方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院内HIS系统平台构建预警智能管理体系,通过设置自动预警、智能判读、风险分层、方案推送等功能,实现预警智能化风险管理目的。采用前瞻性研究,抽取2019年9月至2022年1月入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的妇科危重症患者56例,分别采用常规风险管理(常规组25例)及预警智能管理体系(智能组31例)对危重病情风险管理,收集两组患者的预警率、预警时间、急救护理达标率、抢救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智能组危重病情变化的预警率、急救护理达标率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预警时间、抢救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 结论:妇科危重症预警智能管理体系具有科学性、特异性、准确性、智能化等特征;通过自动预警、智能风险分级,推荐预警处理方案,达到提高预警率及急救护理达标率的目的;缩短预警时间与抢救时间,为护理人员提供病情预警工具,为妇科危重症护理提供有效、精准的指导,最终提高妇科危重症的风险管理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度不确定新发传染病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新发传染病发生和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本文总结了新发传染病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提出面对未来万变的新发传染病,人类应不断提高防治能力,完善其各种准备为不变的策略,去应对万变的新发传染病。应做好传染病监测工作网络的布局,建立传染病实验室监测工作网络并保持常规运转,建立和完善医疗救治和处置的平战结合平战转换制度和机制,制定和完善新发传染病防控预案,加强新发传染病救治和处置的培训和演练,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药物资的分级分类储备保障制度,建立和运维传染病早期预警的制度和技术平台等管理措施,使应对新发传染病的工作更加从容有序,减少传染病对人民健康和生命的危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预警分级管理的SBAR沟通模式在急诊观察室交接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预警分级管理的SBAR沟通模式在急诊观察室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制订基于预警分级管理的SBAR沟通模式的交接方案,对观察室护士进行系统培训并落实方案。将2018年11-12月观察室18名护士交接的455例患者列为对照组,实施传统的SBAR沟通模式进行交接班。将2019年11-12月以上护士交接的443例患者列为观察组,实施基于预警分级管理的SBAR沟通模式的交接班。比较2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护理交接班质量、医护对交接班满意度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81%(8/443),对照组为7.91%(36/45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17.96, P<0.05);观察组护士的交接班护理质量和护士对病情知晓率分别为(91.37 ± 2.73)分、96.7%(58/60),对照组分别为(89.07 ± 2.76)分、81.7%(49/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38、 χ2值为6.99, P<0.05);观察组医生、护士对护理交接班满意度分别为95.0%(57/60)、95.0%(57/60),对照组分别为83.3%(50/60)、81.7%(49/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4.23、5.18, P<0.05)。 结论:基于预警分级的SBAR沟通模式能显著提高急诊观察室护士交接班中的预警能力,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交接班的质量,提升医护双方的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肺炎的管理现状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在肿瘤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ICI相关性肺炎(CIP)较为常见。本文对CIP的临床特点、疾病分级、治疗策略等进行了介绍,建议多学科合作对接受ICI治疗的患者进行全流程管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建立明确有效的预防和预警策略,使肿瘤患者最大程度受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艾滋病免疫功能重建不全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3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患者接受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后,病毒得以控制,病死率显著降低,然仍有部分患者CD4 +T淋巴细胞计数恢复不佳,这部分患者被称为免疫功能重建不全者(INR)。研究发现该类患者发生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非艾滋病相关并发症及死亡的风险均显著增高。然而目前尚无对INR的统一定义,缺乏早期预警指标、药物治疗及临床干预措施,亟待进一步规范INR的临床管理。因此,本研究讨论了INR诊断和治疗中面临的多个临床问题,包括其定义、发病机制、预后、临床监测、临床诊疗和管理等,并根据证据质量进行分级推荐,形成临床诊疗专家共识,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预警分级管理方案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质量及转运效率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预警分级管理方案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质量及转运效率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3月未实施预警分级管理方案前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收治的急诊危重症患者113例设为对照组;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实施预警分级管理方案后该院收治的急诊危重症患者104例设为管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内转运,管理组采用预警分级管理方案进行转运。调查收集两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转运事件及护护合作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管理组转运中不良事件总发生率(2.88%)明显低于对照组(9.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管理组患者平均转运时间〔(12.4±5.3)min〕明显低于对照组平均转运时间〔(18.4±8.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管理组护士的护护合作水平总分〔(105.86±8.7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00.78±7.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预警分级管理方案应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中,可以有效降低转运中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转运事件,并提高护护合作水平,从而提高了运转治疗及运转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应急预案中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实施情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北京各级医疗机构新冠肺炎疫情应急预案中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实施情况,以便更好地加强疫情防控工作。方法:于2020年3月12—13日,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收集186所医疗机构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基本情况、预案应用及修订情况等。率或构成比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不同组之间连续变量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医疗机构中,有77.53%设立了独立的感染防控部门,87.30%的机构人员配备数量符合规范要求。82.80%的机构既往有呼吸道类传染病预案,但98.05%的机构在本次疫情期间修订了预案,新增及修订感染防控流程平均10.85项。仅30.11%的机构预案有明确的预警级别。结论:应着力开展疫情防控中感染防控预案体系建设,完善感染防控在应急防控体系中的技术支撑;加强分级预警分级响应,体现预案科学性;定期开展演练,及时修订完善,保障预案可适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发周围性神经病变风险预警管理及分级护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并发周围性神经病变风险预警管理及分级护理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在山东省烟台市烟台山医院进行治疗的MM患者106例,根据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具有匹配性的原则,将其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各537例。对常规组患者行传统护理模式,对研究组患者行风险预警管理及分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并发周围性神经病变概率,干预前后周围神经病变评分及心理状态。结果:研究组并发周围性神经病变概率为13.01%,显著低于常规组的33.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周围神经病变评分及心理状态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研究组周围神经病变评估工具(CIPNAT)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分别为(101.13±13.52)分、(35.81±3.07)分及(36.12±3.07)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MM患者实施周围性神经病变风险预警管理及分级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并发周围性神经病变概率,同时对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眼轴长度在近视防控管理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23)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当前眼轴长度(AL)的测量方法无创、便捷,结果客观、稳定。与眼屈光度数的测量结果不同,AL测量不受眼调节能力的影响,近年来在近视防控中逐渐受到关注和应用,已成为青少年近视防控管理的重要评价指标。然而,目前尚缺乏全面反映我国3~18岁儿童青少年屈光状态或屈光进展的AL参考值及针对AL测量方法、测量设备评价方法的操作规范,给儿童青少年近视筛查结果的判定、屈光档案的准确建立、屈光状态的纵向趋势观察以及测量数据的可比性等带来了很大挑战。为了促进和规范我国已有的儿童青少年眼轴数据的合理应用以及规范眼轴数据的测量和记录,《眼轴长度在近视防控管理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23)》专家组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和收集目前我国在儿童青少年近视筛查和临床实践中关于AL评价的主要问题并进行分析和归纳,就我国儿童青少年AL及相关参数的定义与测量要求、人群生长发育特征、在人群横断面筛查中的应用、在屈光动态管理中的应用、AL变化与屈光度数变化的换算关系、AL联合其他参数对近视的预测效果、眼轴测量仪器的准确性评估等7个科学内容进行研究和讨论,根据对国内外重要文献进行归纳分析,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制定《眼轴长度在近视防控管理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23)》,为公共卫生、临床医师和相关从业人员的具体工作实践和操作过程提供相对标准化的专家建议,同时为相关政策管理者制定我国近视防控技术方案、实施近视公共卫生预防、早期近视预警和风险判断以及近视的临床控制提供指导意见,促进近视分级分类管理迈向精准化,提升防控近视发生发展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