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心源性栓塞与大动脉粥样硬化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心源性栓塞(cardioembolism, CE)和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LAA)所致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特点以及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4月至2021年4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九七一医院脑卒中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病因学分型为CE或LAA。根据发病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转归良好组(0~2分)和转归不良组(>2分),比较组间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采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临床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共纳入106例患者,年龄(61.39±13.73)岁,男性70例(66.0%)。CE组74例(69.8%),LAA组32例(30.2%)。66例(62.3%)转归良好。单变量分析显示,CE组与LAA组性别、年龄、吸烟、收缩压、舒张压、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以及尝试取栓次数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而转归不良、出血性转化和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转归良好组与转归不良组收缩压、舒张压、基线NIHSS评分、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以及治疗后血流灌注分级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较高[优势比(odds ratio, OR)1.046,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14~1.078; P=0.004]、基线NIHSS评分较高( OR 1.117,95% CI 1.037~1.203; P=0.003)、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较长( OR 1.008,95% CI 1.001~1.015; P=0.019)以及治疗后血流灌注较差( OR 8.042,95% CI 1.532~42.215; P=0.014)与转归不良显著独立相关。 结论:与LAA相比,CE并不会增高出血性转化以及有症状颅内出血风险,二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侧颈内动脉闭塞合并多根颅外动脉重度狭窄血管内介入干预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是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一种常见临床病变,也是中老年常见的血管疾病之一。其会造成血管血流速度减慢,导致脑组织血液供应发生改变,继发引起脑神经及脑组织代谢异常;同时长期脑灌注不足将会诱发认知障碍的发生,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目前主要有药物保守及血管内介入两种治疗方式,但关于这两种治疗方式的优胜劣汰仍存在较大争议。本资料报道1例颅内外多发血管重度狭窄、闭塞病例的临床、影像、治疗策略及预后,以期为此类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体外膜氧合支持治疗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施行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辅助支持治疗的情况。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进行ECMO辅助支持治疗的133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相关资料。其中,男76例,女57例;年龄范围为0~18岁,ECMO辅助支持治疗时的中位年龄为4.2个月;身高为(71.33±28.53 )cm,体重为(9.06±11.38) kg。需ECMO辅助支持治疗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占比为:大动脉转位占17.29%(23/133),右心室双出口占9.77%(13/133),肺动脉闭锁占9.02% (12/133)、瓣膜病变占8.27%(11/133)、主动脉弓中断和主动脉弓缩窄均占7.51%(10/133)。观察患儿的一般资料、诊疗情况及检查指标,分析总结其治疗过程及预后。结果:本研究患儿术中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为(221.00± 161.78) min,阻断时间为(100.31±68.09 )min,ECMO转流时间为(114.87±84.39 )h,ECMO整体撤机率为63.91 %(85/133),患儿生存率为49.62%(66/133)。有42例患儿进行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ECPR),ECPR撤机率为54.76% (23/42 ),患儿存活率为40.48%(17/42)。48.87%(65/133)的患儿ECMO辅助天数为3~5 d,该辅助天数的患儿存活率达64.62% (42/65 ),高于ECMO支持辅助天数<3 d和>5 d的患儿存活率,分别为64.62%(42/65)比22.73 %(5/22)、64.62%(42/65)比41.30%(19/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儿安置ECMO后24 h的乳酸值与撤机( P=0.036)以及存活( P=0.051 )表现出相关趋势。患儿围辅助时期常见的并发症是颅内出血及消化道出血,新生儿时期为颅内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 P=0.018),而消化道出血则与辅助前乳酸的水平相关( P=0.013 )。 结论:ECMO能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功能的恢复争取时间,辅助天数为3~5 d时患儿整体预后最佳,辅助支持治疗期间动态监测乳酸值、相关凝血功能以及肾功能指标有助于改善患儿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管内栓塞术与显微开颅夹闭术对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血管内栓塞术与显微开颅夹闭术对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临汾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6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手术不同,分为A组(显微开颅夹闭术)30例和B组(血管内栓塞术)3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T0)、术中(T1)、术毕(T2)及术后24 h(T3)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心输出量、每搏心输出量和心脏排血指数的变化情况,出院时采用MOS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价患者生活质量,通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预后状况,分别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估患者术后2年生活质量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相比A组,B组T1时心脏排血指数[(2.86±0.63)L·min -1·(m 2) -1比(3.39±0.83)L·min -1·(m 2) -1]明显升高,心率[(90±15)次/min比(79±9)次/min]、收缩压[(132±18)mmHg比(123±9)mmHg]、舒张压[(96±13)mmHg比(89±12)mmHg]和每博心输出量[(88.64±18.53)mL比(78.54±13.35)mL]均明显下降( t=2.50、3.61、2.89、2.63、3.02,均 P<0.05);相比A组,B组T2时心率[(86±12)次/min比(75±11)次/min]、收缩压[(134±20)mmHg比(122±11)mmHg]和舒张压[(93±11)mmHg比(77±14)mmHg]均明显下降,T3时收缩压[(128±13)mmHg比(113±14)mmHg]和舒张压[(85±9)mmHg比(78±13)mmHg]均明显下降( t=2.68、3.14、3.95、4.15、3.05,均 P<0.05)。B组出院时SF-36量表中的精力[(55.07±8.76)分]、生理职能[(53.65±8.62)分]、生理功能[(62.25±9.53)分]、精神健康[(72.26±13.95)分]、情感职能[(61.89±12.25)分]和总体健康[(47.63±8.61)分]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45.86±7.62)分、(49.21±9.76)分、(43.58±8.75)分、(50.14±10.33)分、(44.76±9.42)分、(35.86±7.60)分]( t=4.43、2.35、8.07、7.09、6.18、5.73,均 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GOS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2年,B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86.89±4.54)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1.34±0.42)分]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92.48±6.09)分、(2.79±0.61)分]( t=4.15、11.07,均 P<0.01)。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而言,显微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术的治疗效果相当,后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状态较稳定,且出院时短期预后效果较好,但远期预后可能差于显微开颅夹闭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弥散加权成像相对信号强度预测血管内治疗后血管成功再通的心源性栓塞性卒中患者的转归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相对信号强度(relative DWI signal intensity, DWI-rSI)对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endovascular therapy, EVT)后血管成功再通的心源性栓塞所致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转归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3月至2023年3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接受EVT后血管成功再通的心源性栓塞所致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根据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转归良好组(0~2分)和转归不良组(3~6分)。应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果:共纳入59例患者,男性29例(49.2%),中位年龄74岁(四分位数间距:68~80岁);中位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15分(12~21分),中位DWI-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 ASPECTS)8分(5~9分)。32例(54.2%)转归良好,27例(45.8%)转归不良,其中9例(15.3%)患者死亡(6例死于恶性脑水肿后脑疝形成,2例死于并发症,1例死于术后颅内严重出血)。21例(35.6%)发生出血性转化,包括12例(20.3%)有症状颅内出血。转归良好组基线收缩压、NIHSS评分、DWI-ASPECTS、DWI-rSI以及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与转归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收缩压(优势比0.977,95%置信区间0.919~0.991; P=0.015)和DWI-rSI(优势比11.809,95%置信区间1.932~72.170; P=0.008)为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DWI-rSI可预测EVT后血管成功再通的心源性栓塞所致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转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梗死增长速度的影响因素及与取栓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的早期梗死增长速度(Early Infarct Growth Rate, EIGR)的影响因素,及EIGR与取栓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连续性收治的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的脑卒中患者,根据发病—影像时间和梗死核心体积计算出EIGR,分快速增长组(≥10 mL/h)和缓慢增长组(<10 mL/h),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影响EIGR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影响因素对梗死快速增长的预测价值,再比较取栓组内不同EIGR患者的预后结局。结果:共纳入168例,中位EIGR 5.79(1.58, 16.57)mL/h,其中梗死快速增长(EIGR≥10 mL/h)患者67例。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房颤、低灌注强度比(hypoperfusion intensity ratio, HIR)、错配率(mismatch ratio)是影响EIGR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房颤( OR=9.43, 95% CI:1.05~84.65, P=0.045)、HIR( OR=335.25, 95% CI:5.95~18889.8, P=0.005)与梗死增长速度呈正相关,Mismatch ratio[ OR=0.78, 95% CI(0.65~0.94), P=0.008]与梗死增长速度呈负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三个独立危险因素联合预测梗死快速增长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4(95% CI:0.872~0.956, P<0.001)。在机械取栓患者中,快速增长组的90 d良好预后率明显下降( OR=0.26, 95% CI:0.07~0.88, P=0.030),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和病死率均增高( OR=15.13, 95% CI:2.44~93.24, P=0.004)和( OR= 30.99, 95% CI:3.43~279.95, P=0.002)。 结论:房颤、HIR、错配率是影响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EIGR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对快速增长型EIGR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早期梗死增长速度影响机械取栓患者的预后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turge-Weber综合征所致难治性癫痫的围手术期麻醉管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接受大脑半球离断/切除术的Sturge-Weber综合征(Sturge-Weber syndrome, SWS)患儿围手术期麻醉管理要点。方法:回顾2017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全麻下行大脑半球离断/切除术的SWS患儿的医疗记录。收集并分析人口统计学、围手术期及术后相关信息。结果:8例SWS患儿因难治性癫痫在全麻下行大脑半球离断/切除术,其中7例(87.5%)患儿颜面部存在葡萄酒色斑,4例(50.0%)患儿合并青光眼,未发现有患儿合并气道血管瘤造成困难气道。手术出血均在200 ml以上,所有患儿术中均输注异体红细胞,中位输注量260(146.3~357.5) ml。因术中出血较多,有4例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低血压,较严重的1例患儿同时伴有低血氧饱和度现象。患儿围手术期均未应用使眼内压增高的药物。术后8例患儿出现中度以上贫血,颅内感染发生率较高(7/8,87.5%)。术后远期随访患儿癫痫症状控制Engel分级:Ⅰ级7例、Ⅱ级1例,术后均未见永久性功能障碍。结论:SWS所致难治性癫痫大脑半球离断/切除术中出血量较大,严密的术中监测和积极的围手术期管理对于维持循环稳定十分重要。患儿有很大比例合并青光眼,围手术期应谨慎应用使眼内压升高的药物。基于以往研究,术前充分评估患者气道是否合并血管瘤,做好困难气道准备也是十分必要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CTA的后循环ASPECT评分对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临床结局的预测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CT血管成像(CTA)源影像的后循环急性卒中预后早期CT(CTA pc-ASPECT)评分对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AVBO)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后临床结局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南阳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35例术前经CTA影像确诊的AVBO患者,其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34~84 (62.40±13.46)岁。患者均接受血管内治疗。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标准评定血管再通情况;观察靶血管远端栓塞、颅内出血等围手术期事件、血管内取栓相关并发症;依据治疗后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值评定患者的早期临床预后。根据临床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对预后良好组的CTA pc-ASPECT评分进行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来测定曲线下面积及最佳界值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患者的早期临床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35例患者中,34例(97.1%)血管成功再通,6例术中发生靶血管远端栓塞,22例(62.9%)临床预后良好。单因素分析中预后良好及预后不良组基线NIHSS评分、CTA pc-ASPECT评分比较 P值均<0.1,纳入多因素分析。对CTA pc-ASPECT评分进行ROC分析,结果提示曲线下面积是0.930(95%可信区间0.850~1.000),最佳界点值是7.5分(灵敏度72.7%,特异度1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TA pc-ASPECT评分≥8分为AVBO血管内治疗后3个月良好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比值比23.850,95%可信区间2.005~283.704, P<0.05)。 结论:CTA pc-ASPECT评分可独立预测AVBO患者血管内治疗早期临床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压氧治疗对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儿神经功能、脑微循环及血清miR-143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对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儿神经功能、脑微循环和血清miR-143水平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5年2月至2020年5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50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 n=24)和观察组( n=26)。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的采用高压氧治疗。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儿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脑微循环指标、颅内压、血清miR-143水平及预后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1、2个疗程后的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GCS评分、血清miR-143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观察组患儿治疗2个疗程后的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动脉压(MAP)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观察组患儿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高压氧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儿,可提高患儿的血清miR-143水平,降低颅内压,改善脑微循环及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颅内支撑导管辅助Solitaire FR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颅内支撑导管辅助Solitaire FR支架机械取栓术(SWIM)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宁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84例,其中男54例、女30例,年龄34~74(59.12±6.97)岁,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5.40±2.29)分。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采用SWIM支架取栓治疗的43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单纯支架取栓治疗的41例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取栓后即刻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按照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标准评估对比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新发梗死、血管痉挛、血栓脱落致远端栓塞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前和术后1周NIHSS评分变化情况;患者术后随访期间定期复查头颅CT,观察有无颅内出血及患者死亡情况;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异常情况发生。观察组手术时间61~96(76.34±14.23)min,对照组手术时间57~87(71.53±15.38)min。取栓后即刻DSA显示,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90.70%(39/43),高于对照组的73.17%(30/41);术中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6.98%(3/43),低于对照组的24.39%(10/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4.396、4.865, P值均<0.05)。术后1周NIHSS评分观察组为(4.74±1.08)分,对照组为(7.23±1.43)分,均较术前降低( t=27.970、19.094),且观察组术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 t=8.9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随访期间观察组死亡2例,对照组死亡4例,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235, P>0.05)。观察组术后颅内出血发生率为4.88%(2/43),低于对照组的19.51%(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520, P<0.05)。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预后良好者占72.09%(31/43),优于对照组的51.22%(2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878, P<0.05)。 结论:应用SWIM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术毕血管再通率高,术后患者神经功能可获改善,手术并发症少,患者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