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再造颅耳角成形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外耳再造术的整体效果取决于对耳廓美学单元和立体结构的完整构建,重建稳定的颅耳角对于塑造对称、立体、自然的耳廓至关重要,使得耳再造颅耳角成形术成为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取得显著进展。该文就耳后支撑支架及其覆盖组织的选择、数字化医学应用在颅耳角成形术的发展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数字化三维打印硅胶肋软骨模型在耳再造术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数字化技术制备小耳畸形患者供区硅胶肋软骨模型,探讨耳支架雕刻手术模拟在耳再造术的效果。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整形美容科就诊的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19例,男16例、女3例,年龄8~35岁,平均16岁。用Mimics软件行供区肋软骨三维重建,通过三维打印制备肋软骨硅胶模型,术中按照模拟手术完成耳支架雕刻。术后6个月复诊,对比两侧耳郭的外形、大小、位置和耳颅角,按照Likert五分量表法评估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结果:19例患者均在术前行硅胶肋软骨耳支架雕刻的模拟和训练。术中按照模拟手术雕刻方案顺利完成耳再造手术,雕刻时间缩短至1.0~1.5 h,术后无血肿、感染、皮肤坏死及支架外露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随访,再造耳外形清晰、自然,与模拟手术相吻合。19例患者对手术效果均较满意。结论:数字化技术及三维打印硅胶肋软骨模型用于小耳畸形患者支架雕刻的模拟,可实现支架个性化雕刻和精准拼接,缩短手术时间,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支架雕刻训练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上颌牵张成骨术与Le Fort I型前徙术治疗复杂唇腭裂上颌发育不全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上颌牵张成骨术与Le Fort Ⅰ型前徙术治疗复杂唇腭裂上颌发育不全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需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唇腭裂骨性Ⅲ类错 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上颌骨的手术方式分为3组,分别行全上颌截骨牵张术(TMD,A组)、上颌前部截骨牵张术(AMD,B组)和Le Fort Ⅰ型前徙术(LFⅠ,C组)。搜集术前1个月和牵张器拆除时(若无牵张器则为术后3个月)患者头颅侧位X线片及锥形束CT(CBCT)影像资料,利用Mimics 21.0及Dolphin Imaging 11.9软件对患者治疗前后的CBCT进行三维重建,分别评估颅颌面以及气道的变化。采用SPSS 25.0进行数据分析,同组内手术前后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3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 结果:共纳入15例患者,每组各5例,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15~21岁。3组性别、年龄分布及唇腭裂分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经过手术治疗,3组患者的上颌发育不全均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与术前比较,术后3组由上牙槽座点、鼻根点及下牙槽座点所构成的角(ANB角)增加( P均<0.05),A、B组上牙槽座点至鼻根点垂直距离(A-Nperp)增加( P均<0.05),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组牙槽嵴缺隙面积均有增加趋势( P>0.05);下颌平面与眶耳平面的交角(FMA角)在B组术后减小,而其余2组均有增加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A、B组术后气道体积增加或有增加趋势(A组 P<0.05,B组 P>0.05),但C组气道体积有所减小( P>0.05)。组间比较显示,3组间术前后由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上牙槽座点所构成的角(SNA角)及前鼻棘点至冠状面的垂直距离(ANS-CP)的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A组SNA角和ANS-CP的变化量显著大于B组,且ANS-CP的变化量显著大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复杂唇腭裂上颌发育严重不足的患者,采用TMD能够明显改善上颌骨的发育不足并增加上气道体积,但可能扩大牙槽嵴的缺隙面积、增加上下颌骨的垂直高度。AMD的上颌骨位置的变化量小于TMD,主要用于上颌牙列重度拥挤需增加牙弓长度、上下颌骨矢状向差异较小或术前已发现有腭咽功能异常的患者。LFⅠ其上颌骨位置的变化量同样小于TMD,但同AMD无明显组间差异,适用于上颌发育中度不足伴上颌牙列轻度拥挤的患者,LFⅠ的优势在于其术后的精确咬合设计及三维方向上的颌骨精确移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数字化技术在陈旧性眶颧骨折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数字化技术用于辅助治疗陈旧性眶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2015年10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20例陈旧性眶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18~56岁。术前行头颅CT薄层扫描,将数据通过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利用数字化模型确定手术方案,进而打印三维头颅模型,制作截骨导板及复位导板引导术中截骨及复位。采用Mimics软件测量术前和术后3 d双侧眶点连线与双侧耳点连线的夹角(A-OT值)、双侧颧突点至面中线距离差值的绝对值(面宽差)及双侧颧突点至过骨性外耳道中心点的垂线的距离差值的绝对值(面突差),以Hertel突眼计测量术前和术后6个月患侧眼球突出度,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20例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6个月至3年,手术前后A-OT值分别为(8.41±2.46)°和(2.67±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242, P<0.001); 面宽差分别为(9.12±1.02) mm和(1.51±0.4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3.946, P<0.001);面突差分别为(9.22±0.95)mm和(1.53±0.6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3.484, P<0.001);除4例眼球摘除的患者外,其余患者眼球突出度术前为(7.81±1.25) mm,术后6个月为(12.78±0.65) mm,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183, P<0.001),术后无复视及眼球异常运动。 结论:数字化技术应用于陈旧性眶颧骨折的治疗,有助于准确诊断及辅助精确复位,提高手术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标记点形成实时动态耳廓三维影像导板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设计一种基于标记点的实时动态耳廓三维影像导板,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以1个商品化人头模型以及2019年8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招募的3名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名,女性1名,年龄24~27岁。运用ITK-SNAP 3.6.0和MeshLab软件(V 2016.12.23) 对3名志愿者的头颅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获得虚拟耳廓三维模型。通过人头模型论证标记点放置的最佳数量为3个,最佳位置为眉角、鼻尖及耳垂下点,利用这3个标记点将虚拟耳廓三维模型与对应的真实耳廓进行关联注册,通过投影仪将虚拟耳廓三维影像投射至对应的真实耳廓,红外线动态捕捉仪捕捉标记点位置变化对投射图像进行实时跟踪,通过计算注册后的重合误差率、跟踪过程中的重合误差率、投射图像变形率和追踪延迟度,评价实时动态耳廓三维影像导板的注册精准度、跟踪精准度、投射图像变形度及跟踪延迟度。结果:注册后平均重合误差率为2.5%(正常人双侧耳廓大小差距为2.7%);在顺时针旋转30°内跟踪平均重合误差率小于2.7%;在顺时针旋转30°与逆时针15°范围内投射图像变形率小于2.6%,一定旋转角度范围内平均重合误差率和投射图像变形率小于2.7%,说明一定旋转角度范围内跟踪精准度高,投射图像变形度小,跟踪延迟时间均小于0.1 s,满足手术需求。结论:成功构建了基于标记点的实时动态耳廓三维影像导板,其注册精准度高、跟踪精准度高、投射图像变形度小、跟踪速度快,为将来其应用于临床耳廓再造术打下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颈静脉孔区软骨肉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分析颈静脉孔区软骨肉瘤的诊断要点、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2月至2020年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5例颈静脉孔区软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例、女性13例,年龄22~61岁。总结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要点、手术入路、面神经及后组颅神经功能、疗效及复发等。结果:颈静脉孔区软骨肉瘤患者主要症状和体征包括面神经麻痹、听力下降、声音嘶哑、呛咳、耳鸣、局部包块等。影像学检查是术前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CT表现为颈静脉孔区骨质边缘不规则破坏;颅脑MRI表现为颈静脉孔区T1WI等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的病变。根据病变范围选择手术入路,15例患者中颞下窝A入路12例,颞下窝B入路2例,乳突及颈部联合入路1例。5例面神经严重受侵患者在手术切除肿瘤的同时行耳大神经移植桥接术重建面神经功能,术前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H-B)分级Ⅴ级4例、Ⅵ级1例,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至Ⅲ级2例、Ⅳ级3例。术前Ⅸ、Ⅹ脑神经功能障碍者5例,术后有2例恢复功能,3例无改善。所有病例均经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波形蛋白及S-100蛋白染色阳性、细胞角蛋白染色阴性)确诊为软骨肉瘤。术后未发生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并发症。随访28~234个月,15例患者均存活,其中2例复发,复发时间均为术后7年,给予再次手术切除。结论:颈静脉孔区软骨肉瘤的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其影像学特点有助于鉴别诊断,最终确诊依靠病理检查。外科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伴有面神经麻痹患者应尽早手术切除肿瘤并积极修复面神经。软骨肉瘤术后有复发风险,患者应接受长期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半侧颜面短小畸形颅底形态学的测量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对儿童半侧颜面短小畸形(HFM)的颅底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探讨其颅底的形态学特点。方法:收集2010年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颌面整形一中心的未接受过任何治疗、单侧受累的HFM患儿头颅螺旋CT三维数据资料,根据Pruzansky-Kaban分型标准将患儿分为Ⅰ型、Ⅱa型、Ⅱb型及Ⅲ型共4组,应用Mimics 17.0软件对其颅底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颅底线性测量指标包括:鞍结节至视神经管(OT)、圆孔(FrT)、卵圆孔(FT)、内耳道(IT)、舌下神经管(HT)的距离及前床突至蝶骨小翼(ClS)、颞骨岩脊(ClP)的距离;颅底角度测量指标包括:前颅角、中颅角、后颅角及岩脊角。使用SPSS 26.0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各分型组内比较时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不同分型组间比较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收集HFM患儿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5~15岁;每组10例。颅底的角度测量结果显示,Ⅰ型HFM健侧中颅角明显大于患侧,Ⅲ型HFM健侧中颅角及岩脊角明显大于患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Ⅱa及Ⅱb型HFM健侧及患侧颅底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颅底的线性距离测量结果显示,Ⅰ型HFM健侧FrT、HT大于患侧,Ⅱa型HFM健侧FrT、IT、HT、ClP均大于患侧,Ⅱb型HFM健侧IT、HT及ClP均大于患侧,Ⅲ型HFM健侧HT大于患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4组HFM颅底FrT及ClP的测量值比率(患侧/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HFM的患侧与健侧颅底形态具有差异,颅底角度方面差异主要集中于中颅角,Ⅰ型及Ⅲ型具有相似性,患侧中颅角明显小于健侧;线性测量方面差异主要位于舌下神经管,各型HFM患侧舌下神经管至鞍结节距离均明显短于健侧,表明患侧颅底的生长发育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D打印技术在改良Nagata法中颅耳角个性化重建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个性化设计耳后支架在耳郭再造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自2021年6月至2022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美容中心将 3D打印技术应用于 39 例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二期颅耳角重建手术.术前利用三维扫描技术获取健侧耳郭、耳甲腔侧壁相关数据,据此设计、打印耳后支架 3D模型,术中根据该模型雕刻肋软骨制备对应耳后支架,完成个性化颅耳角重建.术后 6 个月,对比分析、评估两侧耳郭颅耳角的角度及形态,并评价满意度.结果 39 例患者术后获随访 6~20个月,其中 37 例颅耳角角度及形态与健侧高度一致,对称性良好,满意度较高;2 例因术后瘢痕挛缩致颅耳角角度略小于健侧,但整体效果基本满意.结论 在耳郭再造术中,针对不同患者,3D打印技术可辅助实现耳后支架的个性化设计、雕刻与应用,进而提升再造耳颅耳角及形态的对称度、提高手术的满意度,并避免多次修复给患者带来的心理负担和经济压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3D打印技术在Nagata法全耳廓再造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探讨 3D打印技术在Nagata法全耳廓再造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2019 年 6 月—2021 年 7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 30 例单侧耳畸形患者.根据耳模制作方法将上述患者分为实验组(3D耳模)和对照组(胶片耳模),每组 15 例.实验组利用肋软骨三维CT扫描数据重建第 6-8 肋软骨,术前模拟雕刻耳支架,术中用 3D打印模板指导肋软骨支架的雕刻拼接.对照组术前常规进行肋软骨三维CT扫描以供手术参考,术中采用传统胶片耳模法指导手术.比较 2 组耳模指导Nagata法全耳廓再造术的手术时间差异.术后采用Likert 量表法对术者进行模型使用效果满意度调查.术后半年复诊,对比分析患者的满意度.Ⅱ期术后测量健侧颅耳角,及术后即刻患侧颅耳角,比较不同组再造的颅耳角与健侧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者对 3D耳模的使用效果满意度高于胶片耳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实验组患者对再造耳廓外观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患者对再造耳廓功能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即刻再造耳廓颅耳角(34.94±4.73)°与健侧颅耳角(34.85±4.85)°更为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技术指导Nagata法全耳廓再造,再造耳轮廓清晰,患侧颅耳角与健侧更接近,患者满意度,医生使用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骨性Ⅲ类偏颌患者下颌骨髁突位置三维评估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利用Mimics软件对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患者下颌骨髁突的位置特征进行三维测量.方法 对50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8~34岁)的颅面部进行螺旋CT扫描(偏斜组28例,非偏斜组22例),采集DICOM数据,利用Mimics 17.0软件对骨组织进行三维重建并建立三维坐标系,分离上下颌骨,显露完整的髁突形态,确定标志点及测量相关参考平面,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非偏斜组两侧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偏斜组中,偏斜侧髁突的冠状面和水平面与颅骨冠状面交角均大于对侧,髁突水平面与眼耳平面交角小于对侧,髁突矢状面与眼耳平面交角大于对侧,乙状切迹到眼耳平面和冠状面距离均小于对侧,到正中矢状面距离大于对侧.其余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患者的髁突位置不对称.偏斜侧髁突位置相对关节窝向后、内旋转,乙状切迹向后、上、外旋转.偏斜对侧髁突位置相对关节窝向前、外旋转,乙状切迹向前、下、内旋转.左右侧关节间隙无明显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