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3D打印在颅颌面修复重建中的发展机遇及思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生物3D打印作为一种新型研究技术手段在组织及再生医学领域内被广泛研究,已成为近些年国内外的研究热点。该文总结了生物3D打印的发展历程,并对其在颅颌面损伤修复中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应用进行了综述,同时结合团队自身研究展开了一些思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术中面神经监测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面神经是颅骨内走行最长的脑神经,是颞骨及侧颅底手术中神经保护工作的核心。面神经损伤可发生在神经走行中的任意节段(颅内段、颞骨内段或颞骨外段),损伤程度可从轻度的神经失用到严重的神经横断或者缺损。病变对面神经的压迫,以及手术操作对面神经的牵拉等机械刺激都可能影响面神经形态或功能。面神经受损后,患者除出现面部变形、面肌运动障碍外,还可出现视力、味觉、咀嚼等生理功能障碍,其心理和社会生活深受影响。由于面神经走行隐匿且复杂多变,单纯依靠术前影像及术中观察,即使经验丰富的术者在处理复杂的病变时也存在面神经定位困难的问题 [1]。有鉴于此,我们建议在颞骨、侧颅底及颌面部手术中,条件允许时可进行规范的面神经监测,准确定位、识别并实时监测面神经,以期更好地保护面神经的完整性和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窥镜辅助聚醚醚酮植入体隆眉弓术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内窥镜辅助下个体化聚醚醚酮(polyether ether ketone, PEEK)植入体隆眉弓的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友谊整形外科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眉弓低平要求隆眉弓女性患者9例,年龄24~31岁,平均26.5岁。术前获得颅颌面CT扫描数据,根据患者要求设计眉弓增高范围与高度,并制造个体化PEEK植入体。术前、术后拍摄照片并分析。结果:随访3个月至2年,9例患者面部表情正常,均未出现运动神经损伤、排斥反应及医源性感染,患者均对术后效果满意,与术前相比,眉区眶骨低平得以改善,面部轮廓立体和谐。结论:内窥镜辅助下个体化PEEK植入体隆眉弓术安全有效,能较大程度重塑面上部轮廓,加深上睑窝并改善凸眼现象,达到眉眶区立体感增强的美容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口咽逐级扩大入路行斜坡置钉枕颈固定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方法:在7例新鲜人颅颈段标本上采用经口咽逐级扩大入路行经斜坡置钉枕颈固定:单纯经口咽入路、经口咽软腭切开入路、经口咽软硬腭切开入路、经口咽下颌骨切开入路、经口咽下颌骨-舌体切开入路。在切开入路过程中观察咽后壁软组织的分布并测量其厚度,观察椎动脉走行及其至中线的距离,测量斜坡的显露范围、椎骨显露范围及斜坡置钉角度范围(下切牙或下颌骨基底中点处至斜坡显露端的连线与斜坡骨面切线的夹角)。结果:咽后壁软组织厚度于斜坡咽结节以上为(3.5±0.6)mm,C 1~C 5椎前为(5.0±0.5)mm。双侧椎动脉至中线的距离在C 1,2、C 2,3、C 3,4和C 4,5水平分别为(19.5±1.2)mm、(14.6±2.7)mm、(14.0±2.7)mm和(13.9±2.7)mm。单纯经口咽入路:斜坡显露纵径为(8.3±3.0)mm,下切牙至斜坡显露上缘、斜坡下缘、C 1前结节、C 2椎体及C 3椎体的距离分别为(104.7±4.3)mm、(99.2±6.8)mm、(81.4±4.3)mm、(75.1±4.0)mm及(68.7±6.5)mm;6例标本颈椎显露达C 3椎体,1例显露至C 2椎体。经口咽软腭切开入路:斜坡显露纵径为(18.5±4.8)mm,下切牙至斜坡显露上缘、咽结节距离分别为(107.9±6.7)mm、(104.8±6.7)mm。经口咽软硬腭切开入路:斜坡显露纵径为(26.3±1.8)mm(斜坡全长),下切牙至斜坡显露上缘的距离为(112.4±12.6)mm。经口咽下颌骨切开或下颌骨-舌体切开入路均显露斜坡全长,下颌骨基底中点处至斜坡上、下缘及咽结节的距离分别为(141.8±15.7)mm、(131.0±9.9)mm及(120.5±8.2)mm;颈椎显露最下缘可达C 5,6椎间隙。单纯经口咽入路由于斜坡显露范围不够,无法完成斜坡理想置钉;经口咽软腭切开入路和经口咽软硬腭切开入路的斜坡置钉率分别为71%(5/7例)和86%(6/7例),置钉角度为92.6°±7.7°;经口咽下颌骨或下颌骨-舌体切开入路的斜坡置钉率为100%,置钉角度为75.1°±7.7°。 结论:经口咽软腭切开及软硬腭切开入路基本能满足前路枕颈固定术的斜坡置钉要求。对口裂较小或张口受限、颅底扁平、颅底凹陷所致斜坡倾斜角度较小或需下颈椎固定重建者,应采用经口咽下颌骨切开入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D打印技术在颅颌面多发性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3DP)在颅颌面多发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1年1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48例颅颌面多发性骨折患者,术前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颅颌面部三维重建,将数据输入3D打印机,智能化地模拟颅颌面多发性骨折内固定手术,并打印3D模型。利用模型设计复位治疗方法:如设计手术切口,置入固定钛板的长度、定位及数目等,完成内固定置入手术。术前、术前3D模拟复位模型和术后分别测量:额结节至鼻根部点直线距离(双侧Fr-N),下颌角点至髁突点直线距离(双侧Co-Go),双侧额结节点直线距离(Fr-Fr′),鼻根部点至颏下点直线距离(N-Me),下颌角点至颏下点直线距离(双侧Go-Me),鼻根部点至眶下点直线距离(双侧N-Or)。对比分析患者术前、术前3D模拟复位模型和术后左右两侧Go-Me/Co-Go、Fr-N/N-Or、Fr-Fr′/N-Me及Or-Or′/N-Me,采用 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各组数据均服从正态分布。 结果:患者术后面部外观对称,颞颌关节功能得到改善,与术前设计吻合度较高,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感染、神经损伤、咬合功能受限等并发症。患者术前与术后左右侧Go-Me/Co-G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012、0.006, P<0.05),术前3D模拟复位模型与术后左右侧Go-Me/Co-G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131、0.167, P>0.05);患者术前与术后左右两侧Fr-N/N-O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050、0.044, P<0.05),术前左右两侧3D模拟复位模型Fr-N/N-O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155、0.003, P>0.05);患者术前、术后Fr-Fr′/N-M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065, P<0.05),术前3D模拟复位模型与术后Fr-Fr′/N-M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119, P>0.05);术前及术后Or-Or′/N-M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076, P<0.05),术前3D模拟复位模型与术后Or-Or′/N-M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79, P>0.05)。 结论:3D打印技术在颅颌面多发性骨折治疗中能够显著提高术中切口定位的精准度、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长,减少感染、损伤重要神经血管等并发症的发生,并能达到较好的修复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坏死性外耳道炎23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坏死性外耳道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临床分期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1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住院治疗的坏死性外耳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3例(23耳),其中男19例、女4例,年龄32~85岁(中位数68岁)。分析总结本组患者的主要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建立数据库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结果:2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各种合并症,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19例,贫血5例,低白蛋白血症3例,慢性肾功能不全2例,尿毒症1例。患者入院时的临床症状主要为耳痛、耳流脓、听力下降、口角歪斜、张口受限、吞咽困难及声音嘶哑。查体可见外耳道肿胀、外耳道肉芽组织、外耳道稀薄脓性分泌物、面神经麻痹、张口受限、声带运动减弱等。病原学检查结果提示铜绿假单胞菌15例,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真菌3例。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外耳道及中耳鼓室异常软组织影,根据病变侵袭方向不同可见颞下颌关节、咽旁间隙、颅底及颅内等邻近结构受累。根据本组患者特点我们总结了相应的诊断标准及临床分期。所有患者均进行系统性抗感染、手术及对症支持治疗。截至2022年1月30日,有4例患者已死亡,其中1例因坏死性外耳道炎导致的颅内广泛感染去世,3例在患耳痊愈出院后死于其他系统疾病。其余19例患者患耳痊愈,耳痛、耳流脓等症状消失,术腔上皮化良好。结论:坏死性外耳道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需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综合判断。可根据不同临床分期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治疗以多学科综合治疗为基础,以手术治疗为主。尽早干预预后较好,但合并多组颅神经损伤及颅内感染的患者预后不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定制型颞下颌关节-颅底联合假体的研发和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优化设计并通过三维打印制作定制型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颅底联合假体,验证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精确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6年10月至2020年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就诊的TMJ-颅底联合病损患者,将术前颌面部CT数据导入Mimics 18.0 软件,根据颅颌面骨应力分布、TMJ和颅底解剖结构与关节运动特征,个性化设计TMJ-颅底联合假体,主要包括颅底、关节窝、关节头和下颌柄4个部件。通过五轴精加工和三维打印等技术制作假体。手术选择改良耳颞前切口[必要时附加下颌后和(或)下颌下切口],显露TMJ-颅底联合病变后,在导板辅助下精准切除病变,固定假体。术中和术后分别对常规评价、颅颌关节结构及功能评价等指标进行记录和评估。结果:10例患者[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43.2±13.6)岁]术中假体均顺利就位且与骨面贴合紧密。随访(29.4±17.3)个月(6~54个月)后,术后患者咬合关系稳定,切口愈合良好,面形得到较好维持,均未发生头晕、头痛、脑脊液漏及永久性面神经损伤等不良症状;术后疼痛、饮食、下颌运动功能、开口度和患侧侧方运动均有明显改善,但前伸和健侧侧方运动恢复欠佳;术后曲面体层X线片和CT检查均显示假体未见明显松动、移位、断裂等;术后假体位置与设计位置相比,功能区最大误差为(0.52±0.17) mm,非功能区最大误差为(1.62±0.26) mm。结论:本项研究自主研发的定制型TMJ-颅底联合假体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精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鼻湿化快速充气交换通气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急诊手术患者全麻诱导期脑氧饱和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经鼻湿化快速充气交换通气(THRIVE)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急诊手术患者全麻诱导期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 2)的影响。 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23年1月至7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接受颅内血肿清除术的TBI急诊全麻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面罩通气组和THRIVE组。常规面罩通气组患者麻醉诱导前面罩无正压通气预充氧10 min,氧流量8 L/min,吸入氧浓度(FiO 2)1.00,麻醉诱导约90 s,待患者下颌肌肉松弛后进行气管插管;THRIVE组患者使用THRIVE预充氧10 min,氧流量30 L/min,FiO 2 1.00,麻醉诱导时将氧流量提升至50 L/min,麻醉诱导用药,双手托起患者下颌保持呼吸道通畅,整个过程保持患者口腔闭合,待患者下颌肌肉松弛后进行气管插管。分别于患者入手术室时、预充氧10 min、插管成功即刻监测术侧和非术侧rScO 2,同时采用超声测量胃窦部横截面积(CSA),并进行动脉血气分析;记录气管插管成功后首次机械通气时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 ETCO 2)、气管插管期间低氧血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 2)<0.95〕发生情况及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等预后指标。 结果:研究期间共70例TBI患者接受急诊全麻手术,其中2例患者术后死亡,2例患者不能配合闭口呼吸,3例患者胃窦部超声图像采集不佳,均予以剔除;最终共纳入63例患者,常规面罩通气组32例,THRIVE组3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视神经鞘直径(ONSD)、基线生命体征、禁食情况、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具有可比性。入手术室时,两组患者术侧和非术侧rScO 2及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 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预充氧10 min时,THRIVE组患者术侧和非术侧rScO 2均较常规面罩通气组明显升高(术侧:0.709±0.036比0.636±0.028,非术侧:0.791±0.016比0.712±0.027,均 P<0.01),PaO 2亦明显升高〔mmHg(1 mmHg≈0.133 kPa):450.23±60.99比264.88±49.33, P<0.01〕,PaCO 2明显降低(mmHg :37.81±3.65比43.59±3.76, P<0.01),且该优势一直持续至插管成功即刻;两组各时间点超声检查CS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常规面罩通气组比较,THRIVE组患者气管插管成功后首次机械通气时P ETCO 2明显降低(mmHg:43.10±2.66比49.22±3.31, P<0.01),且气管插管期间低氧血症发生率亦明显降低〔0%(0/31)比28.12%(9/32), P<0.01〕。在预后指标方面,常规面罩通气组与THRIVE组患者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ICU住院时间(d):10(9,10)比10(9,11),总住院时间(d):28.00(26.00,28.75)比28.00(27.00,29.00),均 P>0.05〕;但THRIVE组患者出院时预后良好(GOS评分>3分)比例明显高于常规面罩通气组〔35.5%(11/31)比12.5%(4/32), P<0.05〕。 结论:THRIVE可明显提升TBI急诊全麻手术患者麻醉诱导期间rScO 2,并且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硅胶假体隆眉弓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硅胶假体隆眉弓术在治疗面上部轮廓低平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9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颅颌面一中心行硅胶假体隆眉弓术的女性求美者资料,纳入标准:眉骨低平、眼球突出或上睑臃肿。排除标准:额部曾行注射类手术或有注射物残留,眉骨区手术史,肿瘤史,甲状腺功能抗进或外伤史。根据眶上缘及眉弓区域解剖特点,在双侧眉尾下缘设计小切口,长度约7 mm,眉弓区域骨膜下剥离出与所雕刻假体大小合适的腔隙,并置入雕刻好的硅胶假体。雕刻假体时注意假体有效部分为下缘,厚度2~7 mm;假体中部为最上端,对应眉毛的内1/3处。假体两侧各设有1个小孔,允许术后组织长入。眉尾处假体与骨膜缝合固定,眉头处油沙钉打包缝合外固定。在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随访时拍摄照片并进行分析。术后满意度根据李克特5分量表由求美者、手术医师及非医学专业人员分别评分,数据以 M( P25, P75)表示。应用SPSS 21.0软件采用多样本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2例求美者,年龄(25.1±3.1)岁(20~32岁)。手术均顺利完成,共置入硅胶假体84个,置入假体厚度(下缘)为(4.53±0.77) mm(2~7 mm)。所有求美者表情正常,均无包膜挛缩、伤口裂开及神经损伤。1例发生极少量血肿,术后1~2周自行吸收;1例在术后6个月发生无菌性炎症,最终行假体取出。随访(9.0±3.2)个月,范围6~18个月,除4例对外观轮廓不满意,接受再次手术外,其余求美者均得到了较满意的术后效果,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获得了更立体的眉弓和面上部三维轮廓,随访时面部容貌立体和谐。术后满意度评分:求美者为4.60(4.38,4.85)分(2.5~5.0分),手术医生为4.85(4.70,4.90)分(4.2~5.0分),非医学专业人员为4.80(4.66,4.90)分(3.7~5.0分)。3组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H=9.978、 P=0.007)。其中,求美者满意度与手术医生满意度( H=9.978、 P=0.009)、非医学专业人员满意度( H=9.978、 P=0.0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医生满意度与非医学专业人员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9.978, P=1.000)。 结论:硅胶假体隆眉弓术能有效地重塑面上部轮廓,提供更精致、更具有立体感的面型,是隆眉弓术的首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数字化技术辅助修复下颌骨截骨术后第二下颌角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利用数字化技术辅助修复下颌骨截骨术后形成的第二下颌角的临床效果。方法:1996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部战区总医院整形外科共收治下颌骨截骨术后产生第二下颌角伴下颌边缘不流畅或双侧不对称患者39例,男8例,女31例,年龄18~40岁。通过CT行全头颅扫描,应用Mimics 13.0软件建立颅骨三维模型,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下颌骨截骨线,根据设计线进行二次截骨,并于术后6个月时再次行下颌骨三维重建。在重建图像上测量修复前、设计后及术后6个月时下颌角角度,应用配对样本 t检验比较两侧对称性及设计结果与最终结果的相符程度,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3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术后15 d出现血肿,经口腔换药清洁、引流、加压包扎,术后2周B超下观察血肿已吸收,所有患者均无感染、神经损伤及颏突意外骨折。术后随访6个月,39例患者的下颌角角度由术前左侧118.12°±18.08°、右侧114.60°± 16.01°改善至左侧121.28°±6.96°、右侧121.32°±5.88°,术前左右两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744, P=0.045),术后6个月左右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74, P=0.529)。比较各例设计后下颌角角度与术后6个月患者的实际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527, P=0.601),且患者均对第二下颌角及面型改善效果满意。 结论:应用数字化技术辅助修复下颌骨截骨术后形成的第二下颌角,既可避免术中损伤下齿槽神经血管束及颏神经,亦可有效改善患者面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