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便携式体外膜肺氧合动物实验在体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本研究旨在验证一种自主研发的新型便携式体外膜肺氧合(ECMO)系统(西京高级生命支持系统JC-Ⅲ型)在大动物体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共计10只健康小尾寒羊通过颈动脉-颈静脉插管方式进行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支持,以评价JC-Ⅲ型ECMO系统的性能.通过持续输注肝素实现全身抗凝,转机过程中每2 h记录1次活化凝血时间(ACT),维持ACT在200~250 s之间;离心泵转速设定在3 000~3 500 r/min.分别于ECMO启动前和启动后24 h监测血红蛋白、血细胞计数、凝血、肝肾功能、心肌损伤等指标变化情况,实验结束后解剖泵头和氧合器,探查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VA-ECMO手术成功率为100%,ECMO转机24 h,流量波动于1.9~2.5 L/min,未发生溶血、泵头血栓、膜肺血栓.ECMO转机前后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肌酐、高敏肌钙蛋白Ⅰ、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本在体动物实验证实了西京高级生命支持系统JC-Ⅲ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亚莫利用药引起顽固性低血糖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 男,83岁,体质量80 kg.因左足第四、第五足趾变黑1年入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外伤左足第四、第五足趾疼痛,未处理,逐渐出现左足第四、第五足趾变黑.既往史:高血压20余年,自服苯磺酸氨氯地平5 mg每日一次,血压控制平稳;肾功能异常9年,服用开同和尿毒清颗粒;11年前因右颈动脉狭窄于我院行右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年,半年前于我院行双侧膝下动脉球囊扩张术;1年前因胸主动脉夹层于我院行胸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冠心病3年,2年前于北京阜外医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目前应用波立维早1片、阿托伐他汀钙10 mg晚2片,单硝酸异山梨酯20 mg每日二次、每次一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前循环串联病变患者急诊颈动脉支架置入后支架内再闭塞的影响因素及预后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前循环串联病变患者颈动脉支架置入后支架内再闭塞的可能影响因素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连续收集2020年6月—2022年9月于临沂市人民医院就诊的前循环串联病变且术中接受颈动脉支架置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上述患者手术操作过程、血管再通、术后并发症以及预后情况.同时依据90 d功能预后,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11例前循环串联病变且接受急诊颈动脉支架置入治疗的患者,术后有16例(14.4%)患者发生支架内再闭塞.分析发现支架内再闭塞患者术后残余狭窄程度较高且多数患者术前未进行充分的抗栓治疗.同时依据90 d功能预后,将111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66例)与预后不良组(45例),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支架内再闭塞(OR 0.315,95%CI0.106~0.932,P=0.037)及术前梗死核心区体积(OR 0.978,95%CI0.959~0.997,P=0.023)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前循环串联病变患者颈动脉支架置入后再闭塞可能与术后残余狭窄程度高、抗栓治疗不充分等因素相关,而术前梗死核心区体积以及支架内再闭塞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浓度对比剂联合低剂量扫描方案行头颈动脉CTA扫描的应用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高浓度对比剂碘美普尔 400 结合低毫安秒应用于头颈部CTA检查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本院行头颈CTA检查的 80 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 50 ml碘克沙醇(320 mgI/ml)及自动管电流;观察组采用 40ml碘美普尔(400 mgI/ml)及 70%自动管电流,扫描管电压及其它参数两组均一致.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同时计算图像质量以及辐射剂量评价指标,比较所有指标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均P>0.05).两组增强图像血管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1.43,均P>0.05).观察组层面增强血管CT值高于对照组,且辐射剂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图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结论 采用高浓度对比剂联合低管电流行头颈部CTA检查可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保证图像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清WISP1水平与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Wnt1诱导型信号通路蛋白1(WISP1)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108例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根据超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为内膜增厚组(38例)和斑块形成组(70例).记录患者相关临床资料,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WISP1水平.分析WISP1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ROC曲线评估血清WISP1水平对颈动脉斑块形成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内膜增厚组相比,斑块形成组T2DM病程更长,SBP、血清WISP1水平更高,肌肉总质量、躯干肌肉质量、四肢肌肉质量及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更少(P<0.05).血清WISP1水平与腰围、臀围、腰臀比、HbA1c水平、25-羟维生素D水平、体脂肪质量呈正相关(rs=0.472、0.287、0.422、0.223、0.217、0.230,P<0.05).T2DM 病程增加、血清 WISP1水平升高是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WISP1水平诊断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AUC为0.648[95%CI(0.532~0.764),P<0.05].结论 血清WISP1水平与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密切相关,可能是诊断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微小RNA-155和核苷酸结合寡聚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水平变化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血清微小RNA(miR)-155、核苷酸结合寡聚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水平变化及其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T2DM患者142例.根据是否存在CAS分为CAS组(72例)和非CAS组(70例).收集和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检测和比较2组患者血清miR-155和NLRP3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T2DM患者血清miR-155与NLRP3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T2DM患者CAS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miR-155、NLRP3水平对T2DM患者CAS的诊断价值.结果 CAS组T2DM病程长于非CAS组,吸烟史比例、糖化血红蛋白、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miR-155、NLRP3均高于非CAS组(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2DM患者血清miR-155与NLRP3水平呈正相关(r=0.76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T2DM病程延长、吸烟史和糖化血红蛋白、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miR-155、NLRP3升高是影响T2DM患者CA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血清miR-155、NLRP3水平二者联合诊断T2DM患者CAS的曲线下面积大于血清miR-155、NLRP3水平单独诊断(0.900比0.791、0.799,Z=3.436、3.381,均P=0.001).结论 血清miR-155、NLRP3水平升高与T2DM患者CAS发生密切相关,血清miR-155、NLRP3水平联合对T2DM患者CAS的诊断价值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声血流动力学参数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超声血流动力学参数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相关性.方法 选取西安高新医院2022年11月~2023年10月收治的TIA患者(研究组,n=80)及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n=80).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将研究组细分为A组(轻度狭窄,n=30)、B组(中度狭窄,n=28)、C组(重度狭窄,n=22).研究组与对照组均进行DSA、超声检查,分析超声血流动力学参数及其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流动力学参数对TIA的影响;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流动力学参数对TIA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89.12±14.89)cm/s、(91.57±10.56)cm/s、(31.99±8.29)cm/s]比较,A组、B 组、C 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82.01±10.08)cmis、(76.81±9.01)cm/s、(71.68±8.04)cm/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87.06±9.62)cm/s、(82.01±9.01)cm/s、(77.02±8.12)cm/s]、平均血流速度(MV)[(27.58±9.13)cm/s、(22.15±9.63)cm/s、(17.46±4.12)cm/s]低于对照组,且 B 组、C 组低于 A组,C 组低于 B 组(P<0.05);C 组搏动指数(PI,1.52±0.40)、阻力指数(RI,1.11±0.03)高于 A 组[(1.19±0.34)、(0.71±0.22)]、B 组[(1.22±0.37、0.81±0.28)]及对照组[(1.52±0.40、1.11±0.03)],B 组 RI 高于对照组[(0.81±0.28)比(0.62±0.24),P<0.05];颈动脉狭窄程度与 PSV、EDV、MV 呈负相关性(r=-0.786、-0.767、-0.541,P<0.05);颈动脉狭窄程度与 PI、RI 呈弱正相关性(r=0.28 l、0.318,P<0.05);PSV(OR=3.047,95%CI 1.602~5.794)、EDV(OR=2.743,95%CI 1.509~4.987)、MV降低(OR=1.887,95%CI 1.238~2.876)、高血压(OR=1.926,95%CI 1.356~3.772)、糖尿病(OR=2.104,95%CI 1.473~3.030)均是导致TIA 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SV、EDV、MV单独及联合评估 TIA,AUC 分别为 0.773(0730~0.813).0.729(0.683~0.771)、0.719(0.673~0.762)、0.942(0.913~0.963),三项指标联合评估效能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P<0.05).结论 超声血流动力学参数可监测TIA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其中PSV、EDV、MV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诊断TIA的可靠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的影响及与炎性反应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应用超微血流成像技术(SMI)评估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的影响及其与机体炎症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超声检查发现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运用SMI检测有新生血管患者240例,按单双号分为阿托伐他汀钙(AT)20 mg/d组(低剂量组)和40 mg/d组(高剂量组),每组120例,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晨起采外周血,分析血常规指标、炎性因子水平以及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变化情况.结果 研究过程中2组患者均未出现终点事件及严重不良反应.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均显著下降,且高剂量组治疗效果优于低剂量组(P<0.01).低剂量AT治疗前后LDL-C与HDL-C水平有显著变化(P<0.05);高剂量AT治疗前后单核细胞(MONO)、ApoE、LDL-C、HDL-C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患者治疗前后MHR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且高剂量组的MHR值极显著低于低剂量组(P<0.01).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与MHR值呈正相关,且高剂量AT治疗后,MHR水平在0级与Ⅰ级、Ⅱ级与Ⅲ级新生血管患者间具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流式分析结果显示,高剂量AT可以有效抑制患者外周血中MONO的增殖(P<0.05).此外,所有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hs-CRP、IL-1β、IL-6、TNF-α的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高剂量组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显著低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钙有助于改善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机体炎症水平,40 mg/d剂量临床效果更为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颈动脉超声crouse斑块积分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及预测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研究颈动脉超声crouse斑块积分与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及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1-2023年10月东莞市中医院功能检查科收治的ACI患者98例,均在入院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计算crouse斑块积分,随访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患者预后,≤2分者为预后良好,纳入对照组,>2分者为预后不良,纳入观察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颈动脉超声crouse斑块积分与ACI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及校准曲线分析颈动脉超声crouse斑块积分预测ACI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结果 98例ACI患者随访3个月,失访3例,有效随访95例.mRS评分≤2分者59例,纳入对照组,预后良好率62.11%;>2分者36例,纳入观察组,预后不良率37.89%.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年龄、梗死体积、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卒中相关肺炎比例、颈动脉超声crouse斑块积分增大(P<0.05).在Logistic回归模型1中无调整因素条件下,颈动脉超声crouse斑块积分每增加1%,ACI患者短期预后不良发生风险增加3.361倍(P<0.05).在Logistic回归模型2中调整年龄后,颈动脉超声crouse斑块积分每增加1%,ACI患者短期预后不良发生风险增加3.157倍.在Logistic回归模型3中调整年龄、梗死体积、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卒中相关肺炎后,颈动脉超声crouse斑块积分每增加1%,ACI患者短期预后不良发生风险增加3.099倍(P<0.05).颈动脉超声crouse斑块积分预测ACI患者短期预后的AUC为0.876,95%CI为0.793~0.935,Youden指数最高值为0.716,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5.00%、96.61%.校准曲线显示,标准曲线与预测曲线贴合良好,Brier得分为0.039,校准斜率为0.974.结论 颈动脉超声crouse斑块积分增加,ACI患者短期预后不良风险增加,可为临床预测ACI患者短期预后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LEO Baby支架在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LEO Baby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收治的21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患者共23个动脉瘤,其中5个位于前交通动脉,10个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2个位于大脑中动脉M1段、3个位于M2段、3个位于大脑前动脉A3段;所有动脉瘤的颈体比均>1/2。其中,22个动脉瘤采用单纯LEO Baby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另1个采用Y形支架(LEO Baby + Neuroform EZ)栓塞。术后即刻行血管造影检查,以判断动脉瘤闭塞和支架内血流通畅情况。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术后3个月评估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以判断患者预后,其中≤2分为预后良好;术后6~8个月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判断动脉瘤闭塞和支架内血流通畅情况。结果:21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8个(78.3%)动脉瘤为Raymond Ⅰ级,3个(13.0%)为Ⅱ级,2个(8.7%)为Ⅲ级。2例(9.5%,2/21)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因重度肺部感染死亡;另1例因迟发性血管痉挛导致脑梗死,出院时mRS为3分。20例患者术后3个月均行mRS,其中1例为1分、1例为2分,余18例均为0分;预后均良好。16例患者的17个动脉瘤获得DSA随访,随访时间为(6.4±0.7)个月(6~8个月),其中15个为术后即刻Raymond Ⅰ级,显示闭塞完全;另2个分别为术后即刻Raymond Ⅱ、Ⅲ级,均未见瘤颈、瘤腔进一步增长。所有动脉瘤均未出现支架内狭窄或迟发性血栓形成事件。结论:初步推测LEO Baby支架应用于具有小直径载瘤动脉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中是安全、有效的;同时为颅内位于血管分叉部和血管远端的动脉瘤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