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证护理措施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以循证理念为基础的护理措施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自我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复查的240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1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措施。比较两组自我管理、社会支持、自我效能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对照组自我管理行为、社会支持、自我效能评分均高于干预前,观察组自我管理行为、社会支持、自我效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将基于循证理念的护理措施应用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可提高其自我管理行为及自我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早期预后不良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预测疾病复发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315例基于"时间-症状"定义的60岁以上TIA患者,根据发病后1个月是否出现复发性脑血管事件分为复发组( n=29)和非复发组( n=286),通过Logsi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 结果:复发组和非复发组在高血压病史(14/15,83/203)、伴有颅内动脉狭窄(21/8,132/154)、颈动脉狭窄(22/7,107/179)、DWI阳性、伴有运动症状、TIA发作次数[2(2,3)次,2(1,2)次]、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8.86(8.17,9.56)mmol/L,5.82(5.27,6.33)mmol/L]方面以及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有DWI阳性( B=1.634, OR=5.124,95% CI:2.898~9.059, P=0.000)、颈动脉中重度狭窄( B=0.572, OR=1.773,95% CI:1.050~2.993, P=0.032)可能与早期预后不良有关。 结论:头颅DWI阳性和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可能是老年TIA患者早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直径球囊预扩张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中不同直径球囊预扩张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1月至9月收治的100例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进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4 mm球囊预扩组和5 mm球囊预扩组,每组50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术后血管残余狭窄率、手术前后心率血压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均为100%。4 mm球囊预扩组术前血管狭窄率为(84.8±8.6)%,术后血管残余狭窄率为(12.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5 mm球囊预扩组术前血管狭窄率为(82.1±8.0)%,术后血管残余狭窄率为(6.4±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5 mm球囊预扩组术后血管残余狭窄率显著低于4 mm球囊预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4 mm球囊预扩组术后收缩压较术前下降(19.8±22.3) mmHg,心率减慢(11.0±9.7)次/min;5 mm球囊预扩组术后收缩压较术前下降(14.0±28.5) mmHg,心率减慢(7.0±10.8)次/min;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4 mm球囊预扩组患者共28例发生并发症,5 mm球囊预扩组共25例发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2种直径球囊在颈动脉重度狭窄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均安全、有效,5 mm球囊预扩对血管狭窄的短期改善作用优于4 mm球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围手术期及中远期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8月期间于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 329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CAS组和CEA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年龄( t=0.098, P=0.023)、饮酒情况( χ2=8.055, P=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EA组合并不稳定斑块较多( χ2=4.392, P=0.038),CAS组合并较多双侧病变( χ2=9.673, P=0.038)。围手术期,CEA组应用甘露醇较多( χ2=78.614, P<0.001),CEA组切口/穿刺点并发症( χ2=5.158, P=0.035)、肺部感染( χ2=6.355, P=0.013)、脑过度灌注综合征( χ2=5.158, P=0.035)、颅外神经损伤( χ2=23.760, P<0.001)均多于CAS组,CAS组急性肾衰竭( χ2=10.393, P=0.001)较多。术后两组存活率及术侧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脑出血、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CAS组中位生存时间53.195个月(95% CI:52.040~54.350),CEA组中位生存时间54.492个月(95% CI:53.790~55.1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1)。 结论:CEA组含有更多的不稳定斑块病变,却有更低的围手术期卒中率,支持不稳定斑块患者应倾向于内膜剥脱治疗。脑过度灌注综合征风险CEA组高于CAS组,CAS在减少术后肺部感染及伤口局部并发症方面显著优于CEA。两组患者远期生存率无显著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颅内动脉瘤破裂介入治疗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rupture intracranial aneurysms,RIAs)介入治疗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新乡医学院附属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89例行血管内治疗的RIAs患者临床资料,收集相关临床影像资料并进行为期6个月的术后随访,分为无神经相关并发症组(61例)和有神经相关并发症组(28例)。分析临床各指标与RIAs介入治疗术后神经相关并发症的可能有关因素;依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列线图对各影响因素进行评分,构建评分预测模型;通过一致性系数(consistency index,C-index)和校准曲线来评估模型的临床校准度,通过列线图依赖ROC曲线来评估模型的临床区分度。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unt-Hess分级( OR=4.927,95% CI:1.189~20.426, P=0.028)、Fisher分级( OR=4.633,95% CI:1.012~21.208, P=0.048)、动脉瘤囊小阜( OR=5.918,95% CI:1.104~24.948, P=0.015)、宽颈动脉瘤( OR=4.381,95% CI:1.029~18.645, P=0.046)以及治疗策略( OR=4.887,95% CI:1.235~19.329, P=0.024)是RIAs介入治疗术后神经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显示,Hunt-Hess分级(Ⅳ、Ⅴ级)为100分、动脉瘤囊小阜(有)为98分、治疗策略(支架植入)95分、宽颈动脉瘤(是)92分、Fisher分级(Ⅲ、Ⅳ级)为81分;该预测模型的一致性系数为0.871;列线图依赖ROC曲线AUC为0.871,对应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5.71%(24/28)、77.05%(47/61)。 结论: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动脉瘤囊小阜、宽颈动脉瘤以及治疗策略会影响RIAs介入治疗术后神经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以此建立的列线图能够为临床提供直观可靠的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体外开窗技术修复多次腔内治疗失败的白塞综合征合并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 男性,45岁,主因“白塞综合征合并假性动脉瘤2年余,腹痛、发现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复发1个月余”于2024年1月5日于我院免疫内科就诊。2年前,患者因右侧颈动脉假性动脉瘤于外院行右侧颈动脉瘤栓塞+支架植入术,当地医院考虑为白塞综合征。1年半前,因腹主动脉分叉上方假性动脉瘤于外院行一体式覆膜支架植入,术后口服醋酸泼尼松(45 mg/d)+环磷酰胺(具体剂量不详),后醋酸泼尼松剂量减至5 mg/d,但患者未规律用药,期间多次自行停用糖皮质激素,术后1年再次出现支架近端近肾处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于外院第二次行腹主动脉裸支架植入+瘤腔内弹簧栓栓塞术,同时加用口服醋酸泼尼松(35 mg/d)。1个月前患者自觉腹部隐痛,进行性加重。外院CT检查结果提示腹主动脉支架近端假性动脉瘤直径较前明显增大,复查红细胞沉降率6 mm/1 h,超敏C反应蛋白25.80 mg/L。为进一步治疗,就诊于我院免疫内科,根据患者反复口腔溃疡且多次发作假性动脉瘤,确诊为白塞综合征合并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考虑白塞综合征控制不佳,建议糖皮质激素加至60 mg/d,同时口服环磷酰胺50 mg/d,即刻皮下注射阿达木单抗40 mg一次。因考虑假性动脉瘤较大,破裂风险较高,遂药物治疗2周后,于1月20日转至我科继续治疗。患者既往反复口腔溃疡伴发热5年余,高血压2年,1年前检查发现右侧腘动脉血栓,经药物治疗好转。体检:体温36.5 ℃,心率84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22/91 mmHg(1 mmHg=0.133 kPa)。剑突下可触及最大径约10 cm搏动性包块,伴轻压痛。术前CT血管造影可见双侧肾动脉以下腹主动脉巨大假性动脉瘤,瘤体最大径为10.8 cm,肾下已无锚定区。前次植入的金属裸支架完全覆盖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及双侧肾动脉。内脏区分支血管及双侧髂内动脉通畅(图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MRI血管壁成像特征与CAS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MRI血管壁成像特征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自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接受CAS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共89例,其中男74例,女15例,年龄43~87(67.8±8.2)岁。术前检查均完善颈动脉MRI血管壁成像,分析颈动脉斑块中是否存在大脂质核、斑块内出血和纤维帽破裂,将不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斑块定义为稳定斑块组(34例),反之为易损斑块组(55例),并计算每个斑块具有的危险因素数量。术中记录患者血压、心率的变化及术后多巴胺的使用情况。将斑块具有的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临床结局作为因变量,计算 RR值,并比较不同危险因素数量的患者上述临床结局的差异。 结果:易损斑块组术中血压下降、术中心率下降的发生率高于稳定斑块组[60.0%(33/55)比14.7%(5/34),38.2%(21/55)比14.7%(5/34);均 P<0.05]。MRI血管壁成像特征中,大脂质核45例,对血压下降和心率下降的 RR值分别为3.15(1.69~5.87)、2.20(1.07~4.53);斑块内出血37例,对血压下降和心率下降的 RR值分别为2.70(1.61~4.55)、2.25(1.15~4.39);纤维帽破裂29例,对血压下降和心率下降的 RR值分别为1.50(0.94~2.40)、1.29(0.67~2.49)。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越多,术中血压下降和心率下降的发生率越高:危险因素为0~3个时,血压下降发生率分别为14.7%(5/34)、9/18、11/18、13/19( P<0.001),心率下降的发生率分别为14.7%(5/34)、6/18、7/18、8/19( P=0.022)。两组间术后使用多巴胺的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颈动脉斑块MRI血管壁成像提示颈动脉易损斑块危险因素越多的患者在进行CAS时出现血压和心率下降的风险越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河南"4.26" 60Co源辐射事故受照者照后20年医学随访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对1999年河南省"4.26" 60Co源辐射事故受照者照后20年医学随访观察,探讨电离辐射远后效应,为放射医学研究提供实证资料。 方法:收集5名受照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眼科检查及患病史;实验室检查包括常规检查项目、体液免疫和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甲状腺功能、生殖激素水平、肿瘤标志物、辐射遗传学指标等;器械检查包括腹部彩超、甲状腺彩超、心脏彩超、颈动脉彩超、生殖系统彩超、心电图、胸部CT等。结果:"梅"照后2~3年出现放射性白内障早期典型的形态特点,照后13年行左眼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治疗,此次随访右眼视力眼前指数/10 cm,后囊下较厚,近似锅巴样浑浊,2019年11月行右眼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旺"、"天"、"民"、"义"均出现双眼后囊下或赤道部不同程度浑浊;"梅"照后7年至今心电图均提示心肌缺血改变,"天"照后12年确诊"冠心病",照后20年行"冠状动脉造影心脏支架植入手术",5名受照者均出现血清总胆固醇和(或)甘油三脂增高,4名受照者出现双侧(或单侧)颈总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梅"受照后11年至今促甲状腺素(TSH)水平持续偏高,"义"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明显增高,甲状腺实质回声不均,"梅"、"民"照后15年发现甲状腺结节;"天"照后13年确诊为"弥漫性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后目前病情缓解;肿瘤标志物检测"天"、"民"、"义"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均稍偏高,"天"胸部CT提示右肺中叶小结节;5名受照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以易位(t)改变为主(t率≥0.5%),"旺"、"天"可见少量双着丝粒体(dic)或无着丝粒断片(ace)。结论:电离辐射照射可导致受照者眼晶状体、甲状腺、心血管循环系统等不同程度的确定性效应及发生肿瘤等随机性效应,遗传损伤可长期存在于受照者体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同期颈动脉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中颈动脉重建方式的选择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的颈动脉血运重建方法在同期颈动脉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进行颈动脉和冠状动脉同期血运重建的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颈动脉血运重建方式的不同,分为颈动脉内膜剥脱组(CEA组)及颈动脉支架组(CAS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并对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疗效进行比较。结果:CEA组42例,平均手术时间(288.81±43.28)min,出血(419.05±127.33)ml;CAS组11例,平均手术时间(251.82±23.16)min,出血(318.18±98.16)ml;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30 d内CEA组出现小卒中4例、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4例、围手术期肺部感染2例、4例出现喉返神经损伤表现,无心肌梗死及死亡病例;CAS组出现TIA 2例、再次开胸止血1例。 结论:在同期颈动脉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中,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术均可取得较好效果,应根据病变特点及术者经验选择适合的颈动脉血运重建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行为干预对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患者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行为干预对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率、颈动脉狭窄再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间收治的60例实施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行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常规随访,行为干预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增加健康管理团队的随访、宣教、指导支架植入相关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及检测。两组患者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干预后12个月评估自我管理水平和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12个月内,行为干预组(6.7%,3.3%)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率和颈动脉再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0.0%,20.0%)(均 P<0.05)。干预后6个月及干预后12个月,干预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干预组:干预后6个月(171.20±18.43)分,干预后12个月(179.90±14.34)分;对照组:干预后6个月(160.77 ±13.43)分;干预后12个月(164.27±14.85)分]、生活质量评分[干预组:干预后6个月(188.47±16.25)分,干预后12个月(203.17±13.84)分;对照组:干预后6个月(170.67 ±15.82)分;干预后12个月(183.80±18.19)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患者实施行为干预可有效减少脑卒中的复发率并降低颈动脉狭窄的再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其机制可能与行为干预可以提高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提高生活质量水平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