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改良颈部椎旁神经阻滞治疗 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分析研究星状神经节阻滞+改良颈部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83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1例与观察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改良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星状神经节阻滞+改良颈部椎旁神经阻滞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状况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直视模拟量表VAS评分、显存疼痛强度指数(PPI)、疼痛评估指数(PRI)及ROM评分显然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然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颈源性头痛患者实施改良颈部椎旁神经阻滞+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疗效显著,有效治疗患者头痛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C2及C3脊神经后支阻滞联合斜方肌上束伸拉训练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实施C2及C3脊神经后支阻滞联合斜方肌上束伸拉训练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9月在京东中美医院疼痛门诊收治的单侧或/和双侧颈源性头痛(18~50岁)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C2及C3脊神经后支阻滞(B组,n=20)和C2及C3脊神经后支阻滞+斜方肌上束伸拉训练(T组,n=20).治疗方法:①C2及C3脊神经后支阻滞:选择患侧C2及C3椎板(棘突旁开1cm),垂直穿刺至针尖抵于C2或C3椎板骨质;分别注射药物:0.3%利多卡因+甲强龙注射剂20 mg +腺苷钴胺0.5mg +生理盐水至3ml(每周1次,共2次).②C2及C3脊神经后支阻滞(方法同前)+斜方肌上束伸拉训练(治疗后的第3周和第4周).观察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两组患者颈枕部症状评分(COSS分值)、颈枕部压痛点评分(COTS分值)、颈椎屈曲-旋转试验(CFRT)评分.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COSS分值、COTS分值及CFRT试验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①COSS分值: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4周COSS分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4周,T组的COSS分值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COTS分值.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4周COTS分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4周,T组的COTS分值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CFRT试验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4周CFRT试验评分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4周,T组的CFRT试验评分值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与单纯C2及C3脊神经后支阻滞相比,C2及C3脊神经后支阻滞联合斜方肌上束伸拉训练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更确切、更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颈椎旁神经阻滞配合易筋经功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颈椎旁神经阻滞配合易筋经功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2组均用同息通(曲安奈德注射液)行责任椎体旁神经阻滞术.每周治疗1次,疗程4周.观察组在神经阻滞术后第2天开始每天2次练习易筋经第3势(韦驮献杵)及第7势(九鬼拔马刀).比较2组治疗期间颈椎病疗效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并评价综合疗效,随访3个月.收集相关影像学资料及数据,采用Borden测量法测量2组治疗前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颈椎生理曲度(颈椎弧弦距)变化.结果 治疗4周,2组VAS及颈椎病疗效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结束3个月后颈椎弧弦距较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前后差值大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治疗结束3个月后颈椎弧弦距较本组治疗前无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旁神经阻滞配合易筋经功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颈椎生理曲度,效果优于单纯颈椎旁神经阻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颈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 临床疗效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究颈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60例颈源性头痛病人.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B组采用颈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针刺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两组病人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生活质量评分(life quality score)情况;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总治疗有效率、总不良反应情况;分别采用ELISA法和RT-PCR法检测治疗前、治疗1周及治疗3周后B组病人血浆中 β-内啡肽、ACTH及皮质醇的含量,以及细胞因子TNF-α,IL-1,IL-6,IL-8的水平.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3周后,两组病人VA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且两组病人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上升(P<0.01);比较A、B两组病人治疗有效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33%vs.86.67%,χ2=4.356,P=0.037);而两组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67%vs.13.33%,χ2=0.131,P=0.718);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周及治疗3周后B组病人血浆中细胞因子TNF-α,IL-1,IL-6,IL-8表达水平,ACTH及皮质醇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而 β-内啡肽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颈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显著,优于单一针刺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炎症细胞因子下调、β-内啡肽上调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us-pituitary-adrenal,HPA)轴功能的调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影像引导下蝶腭神经节联合选择性颈神经阻滞治疗蝶腭神经痛的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回顾性分析影像引导下蝶腭神经节及颈神经阻滞对于顽固性蝶腭神经痛( sphenopalatine neuralgia,SPN)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2例蝶腭神经痛患者,行C型臂或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定位侧入路穿刺行蝶腭神经阻滞及超声引导颈2-颈5颈神经阻滞和颈椎关节突关节注射治疗(1~3次,每周1次).随访时间2~64个月,平均(38.86 ± 16.08)个月,记录术后24 h、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时数字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并观察治疗后不良反应(包括面部血肿、视力障碍、颅内感染、体位性血压等)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24 h、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 NR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 P<0.01),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5.45% (21/22)、90.9% (20/22)、95.24% (20/21)、95.24% (20/21)、100% (20/20)、100% (19/19)、100% (17/17),术后2例(9.09% )患者出现轻度血肿,经过24 h冰敷后完全消退,未发生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C-型臂X线或CT引导蝶腭神经阻滞联合颈椎旁及关节突关节注射是治疗顽固性蝶腭神经痛的一种安全、有效、持续时间长、患者乐于接受的微创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颈椎旁神经阻滞后注射臭氧联合牵引下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前大部分神经根型颈椎病 (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CSR )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包括颈椎牵引、物理治疗、手法治疗、药物治疗等[1] ,多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的综合治疗,但其疗效不持久,复发率高[2].本研究通过观察颈椎旁神经阻滞后臭氧注射治疗联合牵引下手法治疗 CSR 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提供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5例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观察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阜阳市人民医院本部及纺织厂分院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收住入院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人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每周1次,共连续2~3次.两组疗程为2~3周.治疗前后对病人住院时间长短和有效率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住院时间[(9.84±2.72)d]较对照组住院时间[(17.78±4.16)d]明显缩短(t=10.701,P<0.001);观察组有效率(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71.11%)(χ2=12.181,P<0.001).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明显缩短病人住院时间,并提高病人治疗有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温针联合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及对患者疼痛、颈部血流动力学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温针联合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患者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疼痛及颈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68例颈源性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取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观察组采取温针联合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对照组使用C形臂X线机引导确定进针位置,将混合药液(利多卡因、曲安奈德)推入即可.治疗后需要进行常规观察30 min,吸氧2 h.2次/周,4次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温针治疗;穴位主要有天柱、风池、完骨等.属于虚证者使用捻转补法,实证者使用捻转泻法,1次/d,4次为1个疗程.对患者治疗4周后进行观察,了解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疼痛情况、颈部血流动力学情况以及颈部关节活动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17%,明显高于对照组70.58%(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ROM评分、NRS评分、头痛持续时间、头痛发生频率、颈部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有所改善.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ROM评分分别为(1.16±0.33)分、(1.85±0.26)分,NRS评分分别为(3.26±2.10)分、(4.85±3.22)分,头痛持续时间分别为(3.22±2.28)h、(6.59±7.44)h,头痛发生频率分别为(3.01±1.84)次/周、(2.30±1.87)次/周,PI分别为(0.31±0.55)、(0.74±0.87),RI(0.44±0.03)、(0.61±0.47),各指标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m(31.85±4.55)cm/s高于对照组(26.35±5.44)cm/s(P<0.05).结论:温针联合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效果较好,减少了患者疼痛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颈椎旁神经阻滞联合Mulligan手法及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对颈椎活动度、TCD指标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究颈椎旁神经阻滞联合Mulligan手法及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对颈椎活动度、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指标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疼痛科、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疼痛科确诊为颈源性头痛的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针刺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颈椎旁神经阻滞联合Mulligan手法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的颈椎活动度、TCD指标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χ2=6.429,P=0.011).2组患者治疗后的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转、右旋转AROM均高于对照组(t=8.076、8.317、8.533、9.544、8.455、8.472,P均<0.01);2组患者治疗后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椎动脉左右侧Vp、Vm、Vd及基底动脉Vp、Vm、Vd均优于对照组(t=3.060、2.509、2.402、2.195、2.193、2.694,2.054、2.276、2.229,P均<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IL-1、IL-6、IL-8和TNF-α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t=27.577、36.062、29.346、43.656,P均<0.01).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旁神经阻滞联合Mulligan手法及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可有效提升患者的颈椎活动度,改善患者的TCD指标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颈痛颗粒联合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颈痛颗粒联合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颈源性头痛患者91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45例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颈痛颗粒治疗)46例.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颈部血流状况、炎症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优良率为84.78%(39/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22%(2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颈部平均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更高;血管搏动指数、阻力指数,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疼痛数字评分、头痛发作频率较对照组更低,头痛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更短,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痛颗粒联合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颈部血流状况,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炎症因子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