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时机理论的分阶段干预对舌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基于时机理论的分阶段干预对舌癌术后患者预后结局的影响,旨在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颌面外科行手术治疗的60例舌癌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基于时机理论的分阶段护理,均干预至患者出院后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功能康复程度(吞咽功能、语音清晰度、颈肩功能)及情绪状态.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FACT-H&N)、洼田饮水试验结果、语音清晰度、颈肩功能评分(CMS)及焦虑抑郁评分(HADS)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时机理论的分阶段干预方案能帮助舌癌患者改善生活质量、促进术后功能恢复、减轻负性情绪,有助于加速康复进程、促进患者预后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胸经口联合入路腔镜甲状腺癌V区淋巴结清扫的探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腔镜甲状腺癌手术颈部V区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9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外科和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收治的2例行经胸经口联合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和中央区及颈侧区淋巴结清扫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资料。两例均为女性患者。术前甲状腺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均经细针穿刺病理确诊,术前完善彩超、CT及喉镜等检查。结果:两例手术均在腔镜下顺利完成,例1颈部V区检出1枚淋巴结,未见转移淋巴结。例2颈部V区检出7枚淋巴结,两例术后均未出现肩部功能障碍。结论:两例腔镜甲状腺癌手术颈部V区淋巴结清扫是安全并可行的,后续需增加病例数量后进一步分析,并逐渐推广此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交锁髓内钉与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交锁髓内钉与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46例老年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60~84岁[(71.9±5.7)岁]。均为新鲜骨折。25例采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髓内钉组),21例采用切开复位锁定接骨板固定(接骨板组)。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周及1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缓解程度,术后1,3个月及1年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记录术后2 d及1年的颈干角,判断有无颈干角丢失。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32个月[(19.7±6.6)个月]。髓内钉组切口长度[(7.1±0.6)cm]、手术时间[(60.8±5.2)min]、术中出血量[(64.4±8.4)ml]及骨折愈合时间[(10.0±1.0)周]均显著短于或少于接骨板组[(13.6±0.9)cm、(80.2±8.1)min、(151.0±15.2)ml、(11.0±1.5)周]( P<0.05)。随术后时间延长,两组VAS均显著降低,Constant-Murley评分均显著增加( P<0.05)。术后1周及1个月髓内钉组VAS[(2.8±0.2)分、(1.1±0.2)分]均显著低于接骨板组[(4.0±0.2)分、(1.5±0.1)分]( P<0.05);术后1,3个月髓内钉组Constant-Murley评分[(59.9±6.9)分、(79.1±6.8)分]均高于接骨板组[(50.1±8.5)分、(73.6±8.4)分]( P<0.05),但术后1年髓内钉组Constant-Murley评分[(89.1±5.3)分]与接骨板组[(86.4±6.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年髓内钉组Constant-Murley评分优10例,良15例,优良率为100%;接骨板组优8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为91%( P>0.05)。髓内钉组术后2 d及1年颈干角[(140.2±2.9)°、(139.6±2.3)°]与接骨板组[(139.6±3.2)°、(138.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组内术后1年颈干角均较术后2 d略有丢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髓内钉组1例肩峰下撞击,并发症发生率为4%(1/25);接骨板组1例出现螺钉切出,2例肩峰下撞击,2例骨折延迟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为24%(5/21)( P<0.05)。 结论:与锁钉接骨板相比,交锁髓内钉治疗老年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具有创伤小、骨折愈合时间快、疼痛减轻、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锐器致左侧颈部损伤伴疟疾1例诊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颈部锐器伤在临床中较常见,合并颈动脉破裂时病死率高,且生存者常因缺血性脑卒中致残,损伤累及颈部神经和胸导管时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急诊手术修复受损组织、恢复脑血流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方式,但操作难度大,术后监护治疗要求高;当同时患有疟疾时,其非特异性症状与创伤术后并发症临床表现相似,可能漏诊引起不良后果。在缺乏专科药械和监护设备的条件下颈部锐器伤伴疟疾的诊治流程和预后未见文献报道。笔者报告援非期间1例刀斧砍伤左侧颈部及肩部致颈部血管、神经及胸导管损伤伴疟疾患者,探讨在简陋的医疗环境下颈部创伤伴疟疾的救治经验,供临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脑转移瘤大分割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体位固定设备联合摆位引导方式的优选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开放式面罩联合光学表面监测系统(OSMS)引导摆位与闭合式面罩联合激光灯+面罩标记引导摆位之间的平移和旋转方向误差,评估开放式面罩联合OSMS引导摆位方式在脑转移瘤大分割立体定向放射治疗(HSRT)的应用优势,并计算脑转移瘤患者在不同固定设备与摆位方式下计划靶区体积(PTV)的外放边界。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脑转移瘤患者HSRT的摆位数据,根据固定设备和摆位引导方式的不同,分为OSMS联合开放式面罩组(A组)、头颈肩封闭式面罩+发泡胶组(B1组)和头颈肩封闭式面罩+头枕组(B2组)。A组利用OSMS自动移床功能引导摆位,B1组和B2组利用激光灯+面罩标记引导摆位。3组均通过锥形束CT(CBCT)骨性配准得到六维方向( x轴、 y轴、 z轴、 x轴旋转、 y轴旋转、 z轴旋转)摆位误差,并根据van Herk公式计算计划靶区的外放边界。 结果:共采集CBCT配准数据288套,其中A组六维方向摆位误差和3D矢量误差均最小,分别为(0.47±0.33)、(0.49±0.31)、(0.44±0.31)mm,(0.42±0.32)°、(0.48±0.31)°、(0.42±0.22)°和(0.90±0.39)mm;除 z轴旋转方向A组与B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 P>0.05),其余方向与B1组和B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A组无平移方向≥2 mm,旋转方向≥2°的摆位误差。B1组 y轴、 z轴、 z轴旋转方向及3D矢量误差均显著小于B2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3个方向PTV外放边界分别为1.32、1.19和1.22 mm,均小于另外两组。 结论:脑转移瘤HSRT中,与头颈肩封闭式面罩联合激光灯+面罩标记引导摆位相比,应用开放式面罩联合OSMS引导摆位,可明显提高六维方向摆位精度,降低重复摆位率,减小PTV外放边界,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切开复位锁定钢板与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与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创伤骨科于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门诊或急诊收治的60例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资料。男24例,女36例;左侧35例,右侧25例;年龄40~70岁。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切开组30例(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和闭合组30例(采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术后3个月的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切开组与闭合组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闭合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5.2±1.1)cm、手术时间(34.3±12.7)min、术中出血量(52.5±7.3)mL、骨折愈合时间(9.2±1.5)周均显著优于切开组[(11.1±2.5)cm、(69.4±21.4)min、(123.5±5.2)mL、(14.2±3.4)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的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闭合组(93.3%,28/30)显著高于切开组(66.7%,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术后并发症发生。 结论: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疗效优于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脊柱颈胸段原发性肿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脊柱颈胸段原发性肿瘤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19年6月—2021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手术治疗的颈胸段原发性脊柱肿瘤患者2例。病例1为男性,47岁,C 6、7椎体孤立性纤维瘤,术前有颈部疼痛及上肢放射痛症状,伴左侧肢体无力。病例2为女性,17岁,T 1椎体动脉瘤样骨囊肿,有颈肩痛症状,合并左上肢远端肌力下降。2例患者术前均接受CT扫描并使用Mimics软件建立三维可视化脊柱颈胸段模型,采用激光快速成型打印技术制作与实物1∶1大小的3D打印脊柱颈胸段模型,规划设计并定制3D打印人工椎体,分别用于术前评估肿瘤分期、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以及术中指导置钉和脊柱序列重建。病例1采用前后联合入路,行前路C 6、7椎体切除、3D打印人工椎体置入+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病例2采用单纯后入路,行胸椎肿瘤切除+3D打印人工椎体置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情况,评估手术前后颈部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上肢肌力,随访期间观察肿瘤是否复发及脊柱稳定性。 结果: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颈胸段椎体肿瘤切除+脊柱重建手术。病例1手术时间6.5 h,术中出血量1 200 mL;病例2手术时间4.5 h,术中出血量1 000 mL。2例患者术后疼痛症状明显缓解、自觉肌力逐渐恢复正常。病例1术后第7天发现伤口处脑脊液漏,经穿刺抽液、加压包扎治愈;术后出现声音嘶哑,随访至3个月时好转。病例2未见术后并发症。2例患者术后均随访12个月。末次随访时见患者椎体及肢体功能良好,肿瘤无复发,脊柱稳定性良好。病例1术前左侧颈部和左上肢疼痛VAS评分分别为7分和5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分和0分;术前左侧上、下肢各肌肌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末次随访时除左侧指伸肌肌力为Ⅳ级以外的其余各肌肌力均为Ⅴ级。病例2术前左侧颈部和左上肢疼痛VAS评分6分和3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分和0分;术前左上肢指伸肌和指屈肌肌力Ⅳ级,末次随访时均恢复至Ⅴ级。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是一种直观、动态、全面的影像学评估方法,结合3D打印技术,可在术前明确肿瘤分期、制定手术方案,术中指导手术置钉及脊柱序列重建,对于颈胸段椎体原发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的一系列优化护理措施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4—12月在北京某三甲医院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476例,将患者按照是否实施加速康复优化措施分为加速康复组100例和对照组376例。对照组进行了术前评估与宣教、血液管理、麻醉要点、手术要点、切口关闭、疼痛管理、引流管管理和并发症预防等常规措施;加速康复组在常规措施基础上在术前禁食水与输液管理、术后饮食与输液管理、肠道准备、尿管管理和离床活动等临床措施上实施了加速康复外科优化措施。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实施情况(术前禁食时间、术前禁水时间、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前输液量、术中输液量、术后输液量、留置尿管使用情况)、近期效果评价指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出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术后并发症、术后尿潴留]和远期效果评价指标[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颈肩部疼痛VAS评分、随访颈肩部僵硬麻木VAS评分、90 d再住院率]。结果:最终纳入研究295例,其中加速康复组69例,对照组226例。研究发现,两组患者在术前禁食时间、禁水时间、术前输液量、术后输液量和尿管使用率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比较近期效果显示,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Barthel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比较远期效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改良JOA评分、NDI评分、术后颈肩部不适症状和90 d再住院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有效缩短了患者禁食时间、禁水时间和尿管的使用率。可以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对手术远期治疗效果无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桂葛舒颈方联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寒瘀阻络证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桂葛舒颈方联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寒瘀阻络证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9年5月-2021年5月本院8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3例。对照组常规基础治疗+针刺治疗,观察组常规基础治疗+针刺+桂葛舒颈方治疗。2组均治疗4周,随访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估颈椎功能,采用VAS量表评估疼痛程度,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颈椎功能状态,采用ELISA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IL-1β、TNF-α水平。观察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记录随访期间的复发率,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5%(41/43)、对照组为81.40%(35/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7, P=0.043)。观察组治疗后肩颈疼痛、上肢麻木、颈部僵硬、头部闷痛沉重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0.66、12.89、9.12、12.27、8.75, P值均<0.001),CASCS评分高于对照组( t=2.64, P=0.010),VAS及NDI评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5.62、7.00, P<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hs-CRP、IL-1β、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6.65、7.52、5.08, P值均<0.001)。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73, P=0.393)。随访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2.44%(1/41)、对照组为17.14%(6/3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89, P=0.048)。 结论:桂葛舒颈方联合针刺疗法可有效抑制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减轻疼痛,改善患者颈椎功能,降低复发率,提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应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2015年8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应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患者11例,男5例,女6例;手术时年龄为(9.9±3.1)岁(范围6~16岁)。均为颈椎半椎骨畸形,C 3 7例、C 4 3例、C 5 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椎体融合。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先行前路切除椎间盘、凹侧松解,再行后路松解、凹侧撑开矫形、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最后再行前路固定融合术。记录围手术期神经、血管损伤及切口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前及术后随访时影像学上结构弯Cobb角、代偿弯Cobb角、下颌倾斜角、肩平衡角以及斜方肌夹角差值。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8例患者行单节段凹侧撑开,3例患者行双节段凹侧撑开。手术时间为(466±141)min(范围150~659 min),术中出血量为(387±191)ml(范围100~660 ml),随访时间为(12.2±9.5)个月(范围3~24个月)。结构弯术前Cobb角为28.9°±13.1°,术后3个月改善至7.4°(3.0°,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934, P=0.003),术后3个月矫正率为58.1%±26.1%(范围18.8%~97.6%);术后1年为13.2°±12.3°,与术后3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960, P=0.107)。代偿弯术前Cobb角为18.3°±6.1°,术后3个月为9.4°±7.3°,与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071, P<0.001),术后3个月矫正率为51.3%±28.3%(范围2.4%~94.7%);术后1年为8.9°±7.7°,与术后3个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253, P=0.003),术后1年矫正率为61.4%±26.9%(范围15.4%~100%)。3例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均发生在凹侧。2例表现为C 5神经根麻木导致三角肌力量减弱,1例表现为食指和中指麻木,给予营养神经及功能锻炼,于出院前症状有所改善,术后3个月随访恢复正常。 结论:应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短期临床随访结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