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丛刺疗法联合揿针埋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究项丛刺疗法联合揿针埋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ost-stroke dysphagia,PSD)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 年 3 月至 2022 年 1 月保定市第二医院收治的 80 例PS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0 例.对照组采用揿针埋针治疗,观察组采用项丛刺疗法联合揿针埋针治疗,两组干预隔日 1次,均治疗 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洼田饮水试验、中医证候积分、吞咽造影数字化分析相关指标(咽收缩率和咽收缩持续时间)、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指标[持续时间和平均振幅值(averaged electromyography,AEMG)]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75.00%)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2.50%)升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SSA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咽收缩率以及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的AEMG和持续时间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咽收缩持续时间增加(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项丛刺疗法联合揿针埋针治疗PSD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吞咽功能,缓解症状,改善吞咽造影数字化分析、表面肌电图相关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颏部W形截骨矫正颏部宽短畸形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颏部W形截骨成形矫正颏部宽短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友谊整形外科医院接受颏部截骨整形患者38例,男5例、女33例,年龄20~41岁,平均27.3岁。术前行头颅锥形束CT扫描及三维重建,设计颏部延长、缩窄及前移或后退的距离。口内切口行颏部W形截骨,调整两侧游离骨块间夹角、下移及前移距离,改变颏部下缘弧度、宽度、长度、突度。随访3~24个月,通过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检查、照片来评估手术效果。结果:38例患者颏部垂直延长2~5 mm,平均3.0 mm。水平变窄宽度3~7 mm,平均5.6 mm。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随访10.6个月。术后无血肿、伤口裂开、意外骨折、手术部位感染、永久性神经感觉障碍等并发症出现。3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下唇区域短暂神经感觉丧失,在随访期间均自行恢复,所有患者对面型改善满意。结论:颏部W形截骨术保留颏部中央骨质与颏舌肌和颏舌骨肌的附着,不影响口腔正常解剖与生理功能,截骨后去除骨质及双侧骨块移动灵活,可三维有效地改变颏部的下缘弧度、宽度、长度、突度,达到矫正颏部宽短畸形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定位颈部解剖结构预测患者困难喉镜显露的准确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超声定位颈部解剖结构预测患者困难喉镜显露的准确性。方法:拟于全身麻醉下经口气管插管行择期手术患者91例,BMI 18.2~25.7 kg/m 2,年龄18~75岁,性别不限,头颈活动度>90°,ASA分级Ⅰ或Ⅱ级。麻醉诱导前采用超声定位声带相对应的颈椎横突位置(T x),测量声带前联合到其相对应颈椎横突两前结节连线水平的距离(DVA)、颏舌骨肌长度和皮肤到声带前联合的距离(DSV)。使用喉镜显露声门,然后行气管插管术。根据Cormack-Lehane分级将患者分为2组:非困难喉镜显露组(N组)和困难喉镜显露组(L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价T x、DVA、颏舌骨肌长度和DSV预测困难喉镜显露的准确性。 结果:T x、DVA、颏舌骨肌长度及DSV预测困难喉镜显露的AUC分别为0.748、0.851、0.839和0.845,灵敏度分别为70.83%、75.00%、79.17%和87.50%,特异度分别为89.55%、89.55%、86.57%和83.58%,截断值分别为T 4、4.43 cm、3.81 cm和0.72 cm。T x、DVA、颏舌骨肌长度及DSV预测困难喉镜显露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定位T x、DVA、颏舌骨肌长度和DSV均可准确预测患者困难喉镜显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B+M型和剪切波弹性超声在探究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颏舌骨肌相关参数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B+M型和剪切波弹性超声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颏舌骨肌相关参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40例,将其纳入观察组,另选取体检健康者20例,纳入对照组。分别采用B型、M型超声和剪切波弹性超声,测量受试者颏舌骨肌的厚度,空咽及吞咽5 ml水时的运动距离、运动时间、运动速率、剪切波速度,比较差异。结果:观察组的颏舌骨肌厚度[6.20(5.23,7.30)mm]、剪切波速度[(1.61±0.24)m/s]均较对照组小( P<0.05)。观察组执行空咽任务下颏舌骨肌的运动距离[7.12(5.10,9.90)mm]较对照组大,运动时间[1.62(1.13,2.65)s]较对照组长,运动速率[4.24(2.81,7.00)mm/s]较对照组小( P<0.05)。观察组执行吞咽5 ml水任务下颏舌骨肌的运动距离[8.05(6.00,10.53)mm]较对照组大,运动时间[1.59(1.02,2.52)s]较对照组长,运动速率[4.93(3.08,8.70)mm/s]较对照组小( P<0.05)。 结论:B+M型和剪切波弹性超声能够定量检测颏舌骨肌的厚度、运动参数和硬度,可用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定量评估技术在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严重程度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超声定量评估技术在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30例为患者组,另选取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组。2组受试者均接受咽部超声检查,测量或计算其舌骨至下颌骨间的最大距离、最小距离、所需时间,计算舌骨活动度、距离缩短率、颏舌骨肌活动度、活动时间、活动速度,比较2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应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分析超声检测各项指标与其VFSS评分的相关性,并绘制上述各项指标的特征曲线(ROC曲线),用于评价舌骨和颏舌骨肌活动参数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结果:患者组的颏舌骨肌活动度、活动时间、活动速度分别为(6.15±1.66)mm、(0.26±0.07)s和(25.52±9.68)mm/s,与健康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组下颌骨至舌骨活动度、活动时间、活动速度、距离缩短率与健康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VFSS等级与其颏舌骨肌活动度呈强相关,与颏舌骨肌活动速度呈中等相关,与舌骨活动时间呈弱相关。 结论:超声测量参数中的颏舌骨肌活动度、颏舌骨肌活动速度和舌骨活动时间可用于评估脑卒中后咽期吞咽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其中以颏舌骨肌活动度为最佳评估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同期神经化的"双系统"骨瓣在下颌骨缺损中的应用初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同期神经化的"双系统"骨瓣在重建下颌骨缺损术后骨吸收及唇感觉恢复情况。方法:前瞻性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收治的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患者,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神经化组和对照组。使用游离血管化髂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时,神经化组同时切取髂腹股沟神经,形成一蒂(旋髂深血管)双岛(腹内斜肌肌瓣+髂骨瓣)一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复合组织瓣,并将髂腹股沟神经和受区下牙槽神经与颏神经吻合。对照组不切取神经,仅形成一蒂(旋髂深血管)双岛(腹内斜肌肌瓣+髂骨瓣)复合组织瓣。比较患者术后6个月时移植骨的以Hu为单位的CT值降低率、移植骨块颊舌径和高度变化,评估移植骨吸收情况,通过针刺辨别痛觉、下唇两点辨距觉,电流感觉阈值检测仪检查术区下唇感觉恢复情况。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8例患者,年龄17~38岁,平均29.5岁,下颌骨缺损范围5~9 cm。神经化组4例,对照组4例。移植的髂骨瓣均存活,颌面部外形满意,供、受区均未见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移植骨CT值术后降低率在神经化组为(3.13±1.21)%,显著低于非神经化组的(20.32±5.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6.401, P=0.006)。两组患者移植骨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颊舌径和高度的改变均较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神经化组术区下唇感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恢复,而对照组无明显痛觉。两点辨距觉检测中,对照组的患侧在20 mm以内均无法辨别两点,神经化组患者的患侧均在20 mm以内可辨别两点,两组的健侧均在14 mm以内可辨别两点。电流感觉阈值检测仪感觉神经定量检测患侧下唇结果显示,神经化组中有2例等级为轻度感觉功能障碍,1例为轻微感觉功能障碍,1例为中度感觉减退;而对照组均为重度感觉减退。健侧感觉功能障碍轻于患侧。 结论:同期神经化的"双系统"骨瓣具有预防术后移植骨骨质疏松和帮助恢复术区下唇感觉的作用,有助于重建下颌骨缺损后患者的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耳穴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耳穴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及吞咽康复训练等常规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耳穴按压治疗,2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估2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2组患者情绪改善情况,采用特异性吞咽障碍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定2组患者生活质量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咬肌、口轮匝肌、舌骨下肌、颏下肌群吞咽时限、最大波幅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2组患者SSA、HAMA、HAMD及SWAL-QOL评分亦显著优于治疗前水平( P<0.05);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咬肌、口轮匝肌、舌骨下肌、颏下肌群吞咽时限[(6.51±0.43)s、(6.76±0.83)s、(6.83±0.74)s、(6.82±0.95)s]、最大波幅[(745.93±47.95)μV、(753.65±40.77)μV、(758.79±38.83)μV、(750.79±38.79)μV]、SSA[(22.63±3.02)分]、HAMA[(11.02±4.63)分]、HAMD[(10.26±3.74)分]及SWAL-QOL评分[(172.26±16.79)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耳穴按压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具有协同作用,有助于重构吞咽反射,加速吞咽功能恢复,对改善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抽屉式截骨颏成形术在长颏畸形矫正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探讨颏部"抽屉式"截骨颏成形术矫正长颏畸形并预防颏下软组织脱垂的应用效果.方法 自 2020 年10 月至 2023 年 12 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颅颌面外科收治 42 例长颏畸形患者,采用口内切口入路行下颌根尖下联合下颌下缘弧形截骨改良颏部的"抽屉式"截骨术,术中截骨线最大程度的避开二腹肌前腹、下颌舌骨肌及颏舌肌的骨附着区域,以充分保护口底肌肉.采用数字化技术分析患者骨组织三维重建及面部三维扫描数据以评估手术效果,术后随访6~12 个月.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唇龈沟切口均一期愈合,无血肿、感染、骨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数字化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所致的颏部骨与软组织的变化比为 1:0.86.经测量患者术后面中下比例R1 由术前的 0.82±0.09 增长为术后的 0.92±0.11,上下唇比例R2 同样由术前的 0.52±0.06 增长为术后的 0.63±0.05.虽然颏颈角也由术前的 104.90°±8.02°增长为术后的111.50°±7.03°,但仍在正常生理范围内.以上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2 例患者出现下唇麻木,分别于术后4个月和术后10 个月症状消失.全部患者对术后面部轮廓形态满意.结论 改良颏部"抽屉式"截骨术可以安全、有效地矫正患者长颏畸形并预防术后颏下软组织下垂,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舌三针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气管插管拔管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气管插管拔管后吞咽障碍(PE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本院ICU收治的63例PED患者,其中30例接受康复训练为对照组,33例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为观察组,根据洼田饮水试验判定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障碍临床评估量表(SAA)评分、超声下颏舌骨肌运动参数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洼田饮水试验明显改善(P<0.05);SSA评分明显降低[(22.31±3.16)VS(27.41±4.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颏舌骨肌运动位移明显增加[(8.83±3.28)mm VS(6.03±2.06)mm],运动时间明显减少[(0.26±0.12)sVS(0.43±0.18)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插管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管饲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可进一步促进PED患者吞咽功能恢复,进而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超声定量评估在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应用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超声技术与电视X射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进行对比分析,评价超声影像在脑卒中后吞咽功能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纳入病例组,同时招募45名吞咽功能正常的健康老年人纳入健康对照组,均行VFSS和超声定量评估,超声定量评估评定2次,比较超声检测内部一致性.同时将超声检查与VFSS结果做相关性检验以验证超声定量评估的效度;以VFSS为"金标准",分析超声评估的灵敏度与特异度.比较两组超声半定量描述颏舌骨肌异常等级与运动时间、运动距离及舌肌厚度变化的差异.结果:病例组肌肉异常等级描述组内相关系数(ICC)为0.90、运动时间为(1.743±0.235)s,运动距离(6.323±0.823)mm,运动速度(3.826±0.778)mm/s,其组内信度高度相关(ICC=0.90、0.82、0.87、0.85,P<0.01);组间肌肉异常等级描述、运动时间、运动距离及运动速度组间信度高度相关(ICC=0.86、0.85、0.88、0.87,P<0.01).超声检测阳性与VFSS检查结果高度相关(r=0.91,P<0.01).病例组患者运动距离、运动平均速度及舌肌厚度变化均小于健康对照组,运动时间大于健康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3、30.49、-7.02、22.69,P<0.05);病例组患者肌肉超声均存在异常.结论:超声技术可定量评估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相较于VFSS技术,超声影像可测定吞咽肌肉运动的相关数据,动态记录颏舌骨肌运动参数及舌肌厚度变化,同时可检测吞咽障碍患者肌肉异常等级,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探索肌肉的潜在病理机制,促进吞咽障碍患者健康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