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然牙列下切牙长轴与颏轴一致性临床意义的影像学分析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下切牙长轴(long axis of the lower incisors, IA)与颏轴(long axis of the mandibular symphysis, MA)在天然状态下的一致性情况,为正畸治疗中下切牙的健康定位提供参考。方法:从头颅侧位片数据库中等量选取安氏Ⅰ、Ⅱ、Ⅲ类治疗前患者共300例,定义四种颏轴,分别测量四种颏轴与下切牙长轴所成角度(angle between MA and IA,MIA)以及下中切牙角(incisor-mandibular plane angle, IMPA),按照不同水平向和垂直向骨面型分组进行方差分析。结果:用于定义颏轴的标志点中,颊舌侧下齿槽缘点的中点Id-c和下颌联合中心点D,不同研究者定点的变异系数最小,可重复性最好。由Id-c和D构成的颏轴与下中切牙长轴所成角度MIA在安氏Ⅰ、Ⅱ、Ⅲ类的平均值分别为(9.45±4.06)°、(10.56±3.57)°、(4.35±3.71)°;在Ⅲ类高、均、低角分别为(2.89±0.87)°、(3.66±0.43)°、(5.84±0.71)°。既体现了下切牙牙轴在不同矢状向和垂直向骨面型的代偿倾向,又基本与颏轴保持一致,二者所成角度80%位于(2.18~13.87)°区间。结论:天然状态下,下切牙长轴与颏轴方向基本一致,颏轴与下中切牙长轴所成角度MIA与下中切牙角IMPA相比,受不同水平向和垂直向骨面型变异的影响更小,更能代表符合生理要求的下切牙倾斜度。正畸治疗可以考虑以此为进行下切牙的合理定位,从而确保咬合力的健康传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性别骨性Ⅱ类无鼾青少年患者的上气道、舌骨及牙颌软硬组织差异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性别12~16岁青少年上气道、舌骨及牙颌软硬组织差异及其相关性,为临床制定具有性别差异的诊疗参考。方法:选择70例骨性Ⅱ类青少年患者,男女比例为1∶1,年龄、垂直骨面型严格匹配。用Invivo 5进行三维重建并测上气道、舌骨及牙颌软硬组织指标,进行独立样本 t检验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男、女性患者舌咽体积分别为[(6.68±2.71) cm 3、(5.36±1.73) cm 3, P=0.019],男、女性患者舌骨垂直距离分别为[(101.56±16.72) mm、(92.44±19.11) mm, P=0.037],具有统计学意义。男、女性Y轴角、NP-FH、RH、PFH、AFH、FHR、OP-SN、IOB、U1-E、Sn-G均有统计学意义。男性上气道与颌骨有显著相关性,女性上气道与牙齿角度及软组织有显著相关性。 结论:男性舌咽体积更大,牙颌软硬组织趋向于 平面平整且上唇及颏部靠前的水平生长型。临床上制定不同性别的诊疗方案时,男性趋向于着重考虑颌骨指标对上气道及舌骨的影响,女性着重考虑牙性指标对上气道及舌骨的影响,旨在逐步建立反映不同性别患者特征的颌骨及牙性指标,为预判不同性别患者治疗后上气道形态及舌骨位置的改变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Ⅱ类1分类错 正畸治疗前后牙齿移动与软组织侧貌变化的线性相关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对Ⅱ类1分类错 患者正畸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影响面部软组织侧貌变化的相关因素。 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7年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科就诊的42例已完成正畸治疗的Ⅱ类1分类错 患者[男性10例,女性32例,年龄(23.8±6.3)岁,平均矫治时间1.9年],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或2颗上颌第一前磨牙后进行正畸治疗纠正磨牙关系,测量矫治前后硬组织及软组织相关头影测量指标30个,包括上下唇突点、颏唇沟点、软硬组织颏前点及颏顶点的矢状向及垂直向距离、鼻唇角及颏唇角等。对矫治前后各指标变化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根据标准化回归系数( Beta)分析影响上下唇、鼻唇角、颏唇角等面部软组织的主要相关因素。 结果:30个头影测量指标中18个矫治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上中切牙点矢状向距离[(63.87±7.14) mm]、上唇突点矢状向距离[(77.73±7.60) mm]显著减小( P<0.05)。14对头影测量指标变化量间存在线性关系,其中上唇突点矢状向变化量与上中切牙点矢状向变化量强正相关( r=0.649, P<0.01),上唇突点垂直向变化量与上中切牙点垂直向变化量中度正相关( r=0.544, P<0.01),软组织颏顶点矢状向变化量与Y轴角变化量中度负相关( r=0.537, P<0.01)。多元逐步后退回归分析显示,上唇突点内收量与上中切牙点内收量、 平面角增大量以及上中切牙角增大量均相关,且与上中切牙点内收量相关性最大( Beta=0.79);上唇突点下移量与上中切牙点下移量、上中切牙角减小量、上颌第一磨牙 面中点到腭平面距离减小量以及 平面角增大量相关,且与上中切牙点下移量及 平面角增大量的相关性最大( Beta均为0.59);下唇突点下移量与上、下中切牙点下移量相关,且与上中切牙点下移量相关性更大( Beta=0.36)。 结论:Ⅱ类1分类错 矫治后鼻唇颏关系得到一定改善,切牙的矢状向变化对唇突度的影响最大,且下唇矢状向与垂直向移动与上中切牙的位置关系更密切,牙齿移动对颏部的影响有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传动直丝弓技术非手术矫治骨性Ⅲ类患者的下切牙角度及牙槽骨形态学变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传动直丝弓技术矫治骨性Ⅲ类患者的下切牙角度及其牙槽骨形态学变化。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进行传动直丝弓矫治的骨性Ⅲ类错 患者12例,12例患者均有完整的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及CBCT大视野数据。分析受试患者治疗前后下中切牙牙轴和颏轴,通过CBCT测量下中切牙周围的牙槽骨厚度(分别在距釉牙骨质界4、6、8 mm处测量)、牙槽骨面积及垂直骨水平等,采用配对 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治疗后下中切牙牙轴与颏轴一致性较好;治疗前下中切牙唇舌侧牙槽骨均较薄,唇侧各水平厚度平均值为1.51 mm,舌侧平均为0.71 mm,唇侧垂直骨水平平均为1.94 mm,舌侧为1.60 mm;治疗后唇侧、舌侧各水平牙槽骨厚度和高度均有所降低,但均保持有一定量的牙槽骨;此外,CBCT显示治疗后牙根长度仅有少量降低。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传动直丝弓矫治骨性Ⅲ类患者,其治疗后的下中切牙始终在基骨内,周围牙槽骨形态保持较好,同时无明显不健康的牙根吸收,提示可能与正畸过程中轻力产生的牙齿移动及牙槽骨良性改建有直接关系,也提示广大正畸医师健康矫治及持续轻力的重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青少年髁突肋(软)骨移植术后咬合诱导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影像学、模型分析探讨儿童及青少年髁突肋(软)骨移植后,使用正畸功能矫治器促进牙列发育,诱导建 的治疗疗效。 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择髁突肋(软)骨移植后的儿童、青少年患者进行正畸功能矫治共9例。利用头颅侧位片观察下颌生长;通过石膏模型观察咬合关系变化。配对样本差值符合正态分布时,使用配对 t检验统计学分析;不符合时使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 结果:治疗后患者颏部及口内咬合偏斜显著改善。头影测量显示患者下颌矢状向SNB角增加4.13°±1.49°, P<0.001,ANB角减小3.51°±1.95°, P<0.001。垂直向,MP-FH角增加2.23°±1.29°, P<0.001;Y轴角增加量 M( Q1, Q3)为1.30°(0.80°,1.60°), P=0.0149。模型分析显示前牙覆盖减小(2.49±1.43) mm, P<0.001;上颌第一前磨牙/乳磨牙间宽度增加(4.97±2.13) mm, P<0.001;上颌第一恒磨牙间宽度增加(2.30±1.90) mm, P<0.001;下颌第一前磨牙/乳磨牙间宽度增加(2.60±1.25) mm, P<0.001。 结论:接受髁突肋(软)骨移植术的儿童、青少年,术后正畸功能矫治可以促进患儿牙列发育,可诱导建 ,改善咬合功能。提示正畸-髁突手术联合治疗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颧骨颧弓肥大临床再认识及基于脂肪技术的治疗新思路初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基于以骨骼测量为参数建立的传统颧骨颧弓肥大概念进行重新认识,并探讨利用脂肪技术对软组织塑形来治疗颧骨颧弓肥大的美学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2年5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北京美莱医疗美容医院利用脂肪技术治疗的颧骨颧弓肥大求美者临床资料。术前求美者取端坐位,从侧面分别测量两侧的颧部最高点到颞部最低点的距离(颧颞值)。根据颧颞值将颧骨颧弓肥大分为轻度(6~<10 mm)、中度(10~<13 mm)及重度(≥13 mm)。利用脂肪技术对颧骨颧弓皮下脂肪垫吸脂塑形,对颞部和(或)颧弓下凹陷进行脂肪移植填充塑形。同时在面部美学设计理念指导下,把侧面部轮廓修饰成平滑曲线,内移颧部高光点。部分患者接受脂肪填充塑形增加额部、眉弓及颏部的向前凸度,增加面部中轴线的长度等,以达到视觉上缩小颧骨颧弓肥大的效果。术后6个月随访时分别对医生和求美者独立进行满意度调查。采用配对 t检验进行术前和术后颞颧值差异的比较。 结果:共纳入655例颧骨颧弓肥大求美者,均为女性,年龄(28.1±4.9)岁(18~59岁);轻度肥大376例,中度肥大244例,重度肥大35例。所有求美者均接受了颧部吸脂塑形术和颞部脂肪移植术;260例求美者接受了颧弓下凹陷脂肪填充术;289例求美者接受了额部和(或)"苹果肌"、鼻部和下颏部的脂肪填充塑形,以调整面部凸出度或面长度。其中,有5例中度肥大者、11例重度肥大者接受了2次治疗,其余求美者均只接受1次治疗。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时,求美者和医生满意率调查结果显示:轻度肥大者和医生的满意率均超过95.00%,中度肥大者均超过90.00 %,重度肥大者均在75.00%以上。轻、中、重度肥大求美者的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颧颞值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1)"高颧骨"外观与骨骼和软组织因素均有关,将颧骨颧弓肥大定义为颧部肥大可能更为准确。根据颧颞值将颧部肥大划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种类型有利于开展个性化治疗。(2)对颧部肥大患者,采用造型艺术设计理念利用脂肪技术对面部进行软组织塑形,能获得理想的美学效果。该方法与传统颌面外科技术相比具有风险小、损伤轻微、术后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种基于榫卯结构的腓骨重建下颌骨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分析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下颌骨重建时应用腓骨榫卯结构设计结合拉力螺钉固位的应力及位移特点。方法:选取2020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收治的1例66岁男性下颌骨无骨折及畸形的患者作为志愿者。通过CT扫描获取患者下颌骨及腓骨影像学数据,应用Mimics 17.0、GeomagicWrap 2017软件进行三维重建、逆向重建获取下颌骨与腓骨三维模型。经过Solidworks 2017与Geomagic Design X 64软件最终获得腓骨重建下颌骨模型。采用布尔运算分割皮质骨与松质骨。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模拟垂直咬合状态(载荷条件为在中切牙沿轴线向下125 N,第2、3磨牙沿轴线向下250 N),对比分析榫卯结构结合拉力螺钉与传统钛板两种固定方式在骨断端愈合前、后,下颌骨及内固定物的应力与位移分布特点。在榫卯固定模式中优化下颌骨边界条件,再次测量未愈合时应力条件下榫卯固定模式内固定物的应力分布及下颌骨的移位情况。结果:在应力分布方面:骨断端未愈合条件下,榫卯结构固定的内固定物应力峰值分布于骨断面与内固定物的交界处,为304.07 MPa;钛板固定方式的应力峰值位于后端骨断端处,为345.39 MPa。骨愈合后,榫卯结构固定的内固定物应力峰值分布不变,为58.47 MPa;钛板固定方式内固定物的应力集中在钛钉与钛板的接触点,为92.06 MPa;此外,榫卯固定模式优化边界条件后,在骨未愈合条件下,骨两端应力分布均匀,内固定物应力峰值为88.56 MPa,显著低于钛的最大屈服强度860 MPa。在位移方面:在骨未愈合条件下,两种固定方式的位移峰值均分布于下颌骨下缘正中部偏右侧颏孔区,累及前端截骨面。榫卯固定方式的下颌骨位移峰值(1.307 mm)略小于钛板固定方式的下颌骨位移峰值(1.447 mm);在骨愈合后,两种固定方式的主要位移位置均靠近下颌骨下缘正中部,不累及截骨面。钛板固定方式的位移峰值(0.518 mm)小于榫卯固定方式的峰值(0.750 mm)。在骨未愈合条件下,榫卯结构固定模型优化边界后,下颌骨位移峰值为0.212 mm。结论:应用腓骨进行下颌骨重建时,榫卯结构设计联合拉力螺钉的固位方式安全、有效,是一种新型的下颌骨重建固定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健康矫治理念在骨性Ⅲ类牙颌畸形传动矫治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使用传动矫治技术非手术治疗成功的骨性Ⅲ类牙颌畸形病例矫治前后头颅侧位片中软硬组织的变化,下切牙长轴IA(long axis of the lower incisors),与下颌联合长轴(颏轴)MA(long axis of the mandibular symphysis)所成角度MIA(angle between MA and IA)的变化,为骨性Ⅲ类非手术正畸治疗中确定下切牙健康目标位提供参考。方法:选取50例使用传动矫治技术完成的骨性Ⅲ类非手术治疗病例,平均年龄(16.5±4.9)岁,平均疗程(24.6±8.8)月,男16例,女34例。在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上测量常用的软硬组织项目以及牙轴颏轴角MIA。计算各测量项目的均值与标准差,采用配对 t检验分析治疗前后各项目的统计学差异。 结果:治疗后上下切牙建立了正常的覆盖关系,覆盖测量值从治疗前的(-1.47±1.50) mm变成治疗后的(3.77±1.12) mm。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上下唇至Sn-Pg的唇突距差,由矫治前的(-1.62±1.77) mm变为矫治后的(0.24±1.27) mm。下切牙牙长轴与下颌平面所成角L1-MP平均减少-8.54°±5.98°,发生较明显的舌倾。但治疗后牙轴颏轴角MIA为0.31°±5.42°,说明牙轴和颏轴基本一致。结论:传动矫治技术能够实现轻力作用下的牙齿传动效应和牙槽骨弯曲形变效应,不仅能够解除前牙反 和显著改善侧貌,而且疗效稳定。在轻力作用下,下切牙舌倾和周围牙槽骨的舌向弯曲改建同步进行,治疗后下切牙牙长轴与颏轴依然保持一致,有利于咬合力的传导,说明轻力矫治更有益于健康。传动矫治技术使非手术健康矫治骨性Ⅲ类牙颌畸形成为可能,拓展了非手术矫治适应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胸前区预扩张皮瓣对颌颈部瘢痕的修复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探讨利用胸前区预扩张皮瓣修复颌颈部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 2018 年 1 月至 2021 年12 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整形外科采用预扩张的胸前区皮瓣修复 27 例颌颈部瘢痕患者,根据瘢痕涉及范围及面积,将胸前区轴型血管预扩张皮瓣分为 2 组:17 例(21 个扩张器)采用胸廓内动脉第 2、3 肋间穿支血管的预扩张胸三角皮瓣(以下简称胸三角皮瓣)修复下颌、颏、颌底部瘢痕;10 例(10 个扩张器)采用颈横动脉颈段皮支血管的预扩张颈横皮瓣(以下简称颈横皮瓣)修复颌底、颈部瘢痕.根据皮瓣轴型血管蒂长度特点来修复不同的瘢痕部位,均为采用一期手术皮瓣下埋置相应大小的扩张器,注水扩张 2~6个月,二、三期手术采用扩张皮瓣修复相应部位瘢痕挛缩.结果 本组共 27 例患者,埋置扩张器31 个;一期手术根据胸前区可利用扩张区域埋置相应容量扩张器,经 2~6 个月注水扩张,均顺利完成二期修复手术;术后皮瓣血运、颜色及皮瓣厚度均与受区完全契合,面颈部双侧对称性及局部功能、轮廓和形态均满意.预扩张的胸三角皮瓣对于下颌部修复的单侧皮瓣面积达 16 cm×10 cm,预扩张的颈横皮瓣对于颈部修复的单侧皮瓣面积达 18 cm×15 cm,术后皮瓣均成活,所有患者获随访 6~36 个月,无血肿、感染、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胸前区皮瓣是修复下颌、颈部瘢痕的最佳供区,经预扩张后可获得较大面积的修复皮瓣,移植后颜色、厚度均与受区相一致;其修复及重建后的颌颈部功能、外观恢复佳且轮廓清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联合微种植支抗在青少年口腔正畸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联合微种植支抗在青少年口腔正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106例青少年错(牙合)畸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给予自锁槽矫治+微种植支抗治疗)和观察组(给予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微种植支抗治疗),每组53例.治疗30个月后,比较两组矫治效果、牙排齐时间、关闭间隙时间、满意度评分及矫治前后矢状向、水平向和垂直向指标、软组织指标、骨桥蛋白(OPN)、Fascin蛋白水平的差值.[结果]两组患者牙排齐时间、关闭间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矫治前后上颌突度(A-Y)、上颌6牙冠近中根尖至Y轴距离(U6A-Y)、上颌6牙冠近中尖至Y轴距离(U6S-Y)、下颌突度(B-Y)、上颌6牙冠近中根尖至Y轴距离(L6A-Y)、上颌6牙冠近中尖至Y轴距离(L6s-Y)及下颌平面角(G-SN)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矫治前后上唇至审美平面(鼻尖点与颏前点的连线)距离(Ls-E)、下唇至审美平面距离(Li-E)、上唇倾角(A-FH)及下唇倾角(B-FH)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矫治前后OPN、Fascin蛋白差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联合微种植支抗与 自锁槽矫治联合微种植支抗矫治青少年错(牙合)畸形的牙排齐时间、关闭间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联合微种植支抗可提高青少年口腔正畸患者满意度和矫治效果,同时对OPN、Fascin蛋白的影响较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