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腮腺深叶良性肿瘤:与定位和手术入路相关的分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腮腺深叶良性肿瘤(benign deep lobe parotid tumors,BDLPTs)具有多种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与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类型BDLPTs手术方式的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20年8月因腮腺区肿物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并行手术治疗且病理诊断为BDLPTs的75例患者,回顾性评估CT影像资料,根据肿瘤与各种结构的解剖关系将BDLPTs分为4类,探讨每种类型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采用SPSS 2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Ⅰ型BDLPTs(14/75,18.7%)完全位于下颌支和茎突下颌间隙内侧,瘤体增大时突向咽旁间隙.Ⅱ型BDLPTs(19/75,25.3%)位于下颌后间隙,以下颌支、茎突下颌间隙、乳突和下颌后静脉为界.Ⅲ型BDLPTs(27/75,36.0%)呈膨胀型生长,横穿茎突下颌间隙,从下颌后静脉延伸至咽旁间隙.Ⅳ型BDLPTs(15/75,20%)位于耳垂下方、面神经和下颌后静脉深部.经下颌骨劈开入路主要用于Ⅰ型病例(10/14),Ⅲ型病例采用腮腺入路(14例)、下颌入路(11例)和腮腺-下颌联合入路(2例),Ⅱ型和Ⅳ型病例经腮腺入路同时行腮腺切除术.结论:BDLPTs分类可为术前制定治疗计划提供有价值的见解和实践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下颌第三磨牙近中、垂直阻生的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下颌第三磨牙近中、垂直阻生的危险因素,并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21年6月-2023年12月天津市口腔医院243颗下颌第三磨牙的临床资料,根据萌出类型分为萌出组和阻生组,阻生组包括近中阻生和垂直单侧阻生.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进一步绘制列线图,预测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的风险因素.采用SPSS 2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43颗下颌第三磨牙中,萌出组75例(30.86%),阻生组168例(69.14%).2组年龄、性别、牙根数、Co-Go、Co-Cop、W2、W3、W4和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萌出组与阻生组Nolla、L-6缺失、L-E缺失、Co-Pog、Co-Go/Co-Pog、L6-MP、α和W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Nolla、L-6缺失、L-E缺失、Co-Pog、Co-Go/Co-Pog、L6-MP、α和W1是下颌第三磨牙发生近中、垂直阻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构建显示较高的预测准确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表明,独立危险因素联合预测下颌第三磨牙近中、垂直阻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4,95%CI为0.887~0.960,灵敏度为86.9%,特异度为86.7%.结论:Nolla、L-6缺失、L-E缺失、Co-Pog、Co-Go/Co-Pog、L6-MP、α和W1是影响下颌第三磨牙近中、垂直阻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利用logis-tic 回归分析和列线图可有效预测阻生风险,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Frankel Ⅲ型矫治器联合口唇肌训练治疗替牙期错畸形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口唇肌训练配合Frankel Ⅲ型矫治器矫治替牙期Ⅲ类错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杭州绿城口腔医院2018年6月-2022年12月收治的100例替牙期Ⅲ类错畸形儿童,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联合组(采用口唇肌训练配合Frankel Ⅲ型矫治器矫治)和对照组各50例(采用FrankelⅢ型矫治器矫治).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指标、颞下颌关节参数、上气道测量值参数及12个月后的随访情况.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联合组和对照组SNA、SNB、ANB、U1-NA、L1-NB、ANS-Ptm、S-Ptm、Co-Po、Co-S、MP-SN、MP-FH和NP-FH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ANB、U1-NA、L1-NB和MP-SN大于对照组,NP-FH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联合组和对照组关节上间隙、前间隙和后间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关节上间隙、后间隙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联合组和对照组 Ba-PNS、Ad1-PNS、Ad2-PNS、Mc1-Mc2、SPP-SPPW、U-MPW、PAS 和 V-LPW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Ad2-PNS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联合组复发率为2.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00%(P<0.05).结论:口唇肌训练配合Frankel Ⅲ型矫治器矫治替牙期Ⅲ类错畸形,更有利于纠正畸形,改善上气道形态,降低治疗后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借助双极射频效应联合小切口提升手术对下面部及颊颏颈区塑形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借助双极射频效应联合小切口提升手术用于下面部颊、颏、颈部区域塑形年轻化的效果。方法: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北京黄寺医疗美容诊所对要求年轻化美容就医者26例(年龄35~60岁,平均45岁)采用下面颊部、下颌缘、颏下颈区精细吸脂,用双极侵入射频设备——EMBRACE RF(钻石精雕)facetite面部手具射频皮下收紧皮肤,耳屏前至耳后隐蔽小切口,面部浅表肌肉腱膜浅层剥离,折叠收紧悬吊。去除多余皮肤同时多层次减张,美容缝合切口。结果:26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皮肤坏死和感觉障碍等并发症。24例术后随访6~12个月,瘢痕隐蔽轻微、皮肤紧致、上提效果明显、口角囊袋消失或减轻、下颌缘轮廓清晰、颈颌角清晰显现、颈部显现修长形态、下颏臃肿得到显著改善,面部年轻化效果明显。2例有效果但患者自觉未达预期效果,6个月后进行二次手术调整后满意。1次手术满意24例,满意率92.3%。结论:借助双极射频效应联合小切口提升手术对下面部颊、颏、颈区塑形年轻化效果显著、创伤小恢复快、瘢痕隐蔽轻微,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重度恶性中心气道狭窄合并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经支气管镜支架置入术麻醉处理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性,年龄73岁,身高150 cm,体质量45 kg,BMI 19.7 kg/m 2,ASA分级Ⅳ级。因"咳嗽、咳痰10 d,加重伴气促1 d"入院,主要诊断为:1.右侧中央型支气管鳞癌;2.气管中段重度狭窄;3.Ⅱ型呼吸衰竭;4.强直性脊柱炎。既往强直性脊柱炎病史40余年。查体:T 36.0 ℃,HR 95次/min,RR 28次/min,SpO 284%,BP 132/75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呼吸浅快,三凹征,存在严重吸气性呼吸困难,伴喘鸣音,双肺可闻及呼吸双相干啰音。血气分析结果提示:pH值7.3、PaO 2 51 mmHg、PaCO 2 55 mmHg、HCO 3-30 mmol/L、BE -2.3 mmol/L。胸部CT结果提示:气管中段气管内软组织突向腔内,大小约15 mm×10 mm(见图1)。胸部CT多平面重建及三维重建:气管内软组织密度影,气管中段严重狭窄,最狭窄处气管直径2 mm(见图2-3)。支气管镜:距离隆突约3 cm见菜花样新生物,肿物长度20 mm(见图4);气道阻塞程度达90%。术前心电图、心脏彩超、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病情重,若不尽快解除气道梗阻有窒息风险。经多学科联合会诊,拟急诊在喉罩全身麻醉下行经支气管镜支架置入术+球囊扩张术。气道评估:Mallampati分级Ⅱ级,脊柱驼背畸形,胸椎向背侧凸起,颈椎成前屈状态,活动度受限,后伸、侧屈和旋转活动困难,无法平卧,以侧卧为主,少许半卧位。有活动性义齿,无小下颌畸形、巨舌,未见睡眠呼吸暂停。甲颏距离6 cm,张口度4 cm。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下颌舌骨肌外周磁刺激联合中枢磁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下颌舌骨肌外周磁刺激联合中枢磁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外周磁刺激组、中枢磁刺激组、外周+中枢磁刺激组,每组1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吞咽训练,外周磁刺激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下颌舌骨肌高频重复外周磁刺激(rPMS),中枢磁刺激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下颌舌骨肌皮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外周+中枢磁刺激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rPMS+rTMS,上述治疗每日1次,每周5 d,共10次(2周)。治疗前和治疗全部结束后(治疗后),采用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渗漏-误吸量表(PAS)、功能性吞咽障碍量表(FDS)对4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4组患者的FOIS、FDS、PAS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 P<0.05)。与对照组比较,外周磁刺激组[(3.86±0.86)分]、中枢磁刺激组[(3.79±0.89)分]、外周+中枢磁刺激组[5.00分(5.00~6.00分)]治疗前后的FOIS差值较大( P<0.05);外周磁刺激组[(36.50±6.63)分]、中枢磁刺激组[(35.29±8.96)分]、外周+中枢磁刺激组[(46.53±7.03)分]治疗前后的FDS差值较大( P<0.05);外周磁刺激组[(2.07±0.73)分]、中枢磁刺激组[4.00分(2.00~4.00分)]、外周+中枢磁刺激组[4.00分(4.00~6.00分)]治疗前后的PAS差值较大( P<0.05)。外周磁刺激组与中枢磁刺激组治疗前后的FOIS差值、FDS差值、PAS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外周磁刺激组和中枢磁刺激组比较,外周+中枢磁刺激组治疗前后的FOIS差值、FDS差值、PAS差值显著较大( P<0.05)。 结论:下颌舌骨肌rPMS联合皮质rTMS可以明显改善吞咽障碍,疗效较单一常规吞咽康复、下颌舌骨肌rPMS、皮质rTMS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两种快速扩弓方式联合前方牵引治疗骨性Ⅲ类错 的疗效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骨支抗方式和牙支持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错 的疗效差异。 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6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南京市口腔医院正畸科进行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的处于替牙列中晚期或恒牙列早期的骨性Ⅲ类错 伴上颌发育不足的患者26例。患者分为2组(每组13例):骨支抗方式组使用骨支抗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装置进行矫治,其中男性4例,女性9例,年龄(10.2±1.7)岁;牙支持方式组使用牙支持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装置进行矫治,其中男性5例,女性8例,年龄(10.1±1.0)岁。于矫治前后头颅侧位X线片上测量矢状向线性指标[Y-Is距和Y-Ms距(分别为上切牙切缘点、上颌第一恒磨牙近中接触点至垂直参考轴的距离)、上下颌磨牙相对距离、前牙覆盖等]10项、垂直向线性指标[PP-Ms距(上颌第一恒磨牙近中接触点至腭平面的距离)等]6项和角度指标[SN-MP角(前颅底平面与下颌平面相交的上外角)、U1-SN角(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相交的下内角)等]8项,于矫治前后锥形束CT上测量冠状向指标(上颌左侧和右侧第一磨牙倾斜度等)6项;计算矫治前后前牙覆盖变化量中骨性效应和牙性效应占比。比较各指标矫治前后变化量的组间差异。 结果:矫治后两组前牙反 均解除,磨牙建立中性或远中关系。骨支抗方式组Y-Is距、Y-Ms距、上下颌磨牙相对距离的矫治前后变化量[分别为(3.23±0.70)、(1.25±0.34)和(2.54±0.59)mm]均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分别为(4.96±0.97)、(3.12±0.83)和(4.92±1.35)mm]( t=-5.92, P<0.001; t=-7.53, P<0.001; t=-5.85, P<0.05)。骨支抗方式组前牙覆盖矫治前后变化量[(4.45±1.25)mm]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6.14±1.29)mm]( t=-3.38, P<0.05);骨支抗方式组前牙覆盖矫治前后变化量中骨性效应占80%,牙性效应占20%;牙支持方式组前牙覆盖矫治前后变化量中骨性效应占62%,牙性效应占38%。骨支抗方式组PP-Ms距矫治前后变化量[(-1.62±0.25)mm]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2.13±0.86)mm]( t=-15.15, P<0.001)。骨支抗方式组SN-MP角、U1-SN角矫治前后变化量(分别为-0.95°±0.55°、1.28°±1.30°)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1.92°±0.95°、7.78°±1.94°)( t=-9.43, P<0.001; t=-10.04, P<0.001)。骨支抗方式组上颌左侧和右侧第一磨牙倾斜度矫治前后变化量(分别为1.50°±0.17°、1.54°±0.19°)均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分别为2.26°±0.37°、2.25°±0.35°)( t=6.47, P<0.001; t=6.81, P<0.001)。 结论:骨支抗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能减少传统牙支持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时发生的上前牙唇倾、前牙覆盖增加、磨牙前移伸长颊倾以及下颌平面角增大等不利的牙齿代偿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99Tc m-MDP全身骨显像诊断肿瘤相关性骨软化症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37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部及右下肢疼痛,影响行走。就诊于本院骨科门诊,门诊体格检查见患者步态不稳,拖腿行走,下蹲后可站立,腰椎活动受限。为明确腰腿痛原因,患者行腰椎MRI、骶髂关节X线摄影和全身骨显像。腰椎MRI提示多发椎体终板炎,L 3~L 5椎间盘膨出,L 3~L 5棘间韧带变性。骶髂关节X线摄影提示右侧骶髂关节间隙变窄。 99Tc m-亚甲基二膦酸盐(methylene diphosphonate, MDP)全身骨显像(图1)示中下段胸椎及腰椎上终板显像剂摄取增高,双侧胸锁关节、双侧多根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区摄取增高,双侧骶髂关节及耻骨联合摄取增高,另在右侧第10后肋、左侧第10肋椎关节区、右侧腓骨上段、右侧下颌骨等见多处摄取增高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天然牙列下切牙长轴与颏轴一致性临床意义的影像学分析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下切牙长轴(long axis of the lower incisors, IA)与颏轴(long axis of the mandibular symphysis, MA)在天然状态下的一致性情况,为正畸治疗中下切牙的健康定位提供参考。方法:从头颅侧位片数据库中等量选取安氏Ⅰ、Ⅱ、Ⅲ类治疗前患者共300例,定义四种颏轴,分别测量四种颏轴与下切牙长轴所成角度(angle between MA and IA,MIA)以及下中切牙角(incisor-mandibular plane angle, IMPA),按照不同水平向和垂直向骨面型分组进行方差分析。结果:用于定义颏轴的标志点中,颊舌侧下齿槽缘点的中点Id-c和下颌联合中心点D,不同研究者定点的变异系数最小,可重复性最好。由Id-c和D构成的颏轴与下中切牙长轴所成角度MIA在安氏Ⅰ、Ⅱ、Ⅲ类的平均值分别为(9.45±4.06)°、(10.56±3.57)°、(4.35±3.71)°;在Ⅲ类高、均、低角分别为(2.89±0.87)°、(3.66±0.43)°、(5.84±0.71)°。既体现了下切牙牙轴在不同矢状向和垂直向骨面型的代偿倾向,又基本与颏轴保持一致,二者所成角度80%位于(2.18~13.87)°区间。结论:天然状态下,下切牙长轴与颏轴方向基本一致,颏轴与下中切牙长轴所成角度MIA与下中切牙角IMPA相比,受不同水平向和垂直向骨面型变异的影响更小,更能代表符合生理要求的下切牙倾斜度。正畸治疗可以考虑以此为进行下切牙的合理定位,从而确保咬合力的健康传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应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2015年8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应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患者11例,男5例,女6例;手术时年龄为(9.9±3.1)岁(范围6~16岁)。均为颈椎半椎骨畸形,C 3 7例、C 4 3例、C 5 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椎体融合。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先行前路切除椎间盘、凹侧松解,再行后路松解、凹侧撑开矫形、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最后再行前路固定融合术。记录围手术期神经、血管损伤及切口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前及术后随访时影像学上结构弯Cobb角、代偿弯Cobb角、下颌倾斜角、肩平衡角以及斜方肌夹角差值。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8例患者行单节段凹侧撑开,3例患者行双节段凹侧撑开。手术时间为(466±141)min(范围150~659 min),术中出血量为(387±191)ml(范围100~660 ml),随访时间为(12.2±9.5)个月(范围3~24个月)。结构弯术前Cobb角为28.9°±13.1°,术后3个月改善至7.4°(3.0°,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934, P=0.003),术后3个月矫正率为58.1%±26.1%(范围18.8%~97.6%);术后1年为13.2°±12.3°,与术后3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960, P=0.107)。代偿弯术前Cobb角为18.3°±6.1°,术后3个月为9.4°±7.3°,与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071, P<0.001),术后3个月矫正率为51.3%±28.3%(范围2.4%~94.7%);术后1年为8.9°±7.7°,与术后3个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253, P=0.003),术后1年矫正率为61.4%±26.9%(范围15.4%~100%)。3例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均发生在凹侧。2例表现为C 5神经根麻木导致三角肌力量减弱,1例表现为食指和中指麻木,给予营养神经及功能锻炼,于出院前症状有所改善,术后3个月随访恢复正常。 结论:应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短期临床随访结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