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八例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特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epithelioid glioblastoma,eGBM)患者的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特征,并定量分析其表观弥散系数(ADC)、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11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8例eGBM患者的MRI图像,观察病灶的部位、边缘、信号、瘤周水肿、邻近脑膜侵犯及强化特点,并分析其ADC、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胆碱/N-乙酰天冬氨酸(NAA)的变化特点。结果:8例患者中肿瘤位于颞叶者3例,额叶3例,顶叶2例。6例病灶边界较清楚,2例边界不清。5例病变位置表浅,3例位于深部白质。3例病变内明显囊变,4例病变内可见坏死,1例无囊变坏死。1例病变周围无水肿,5例呈重度水肿,2例呈中度水肿。4例病变邻近脑膜受累,1例室管膜受累。2例术后2个月内出现软脑膜播散转移。8例eGBM患者肿瘤实质的平均ADC值为7.15×10 -4 mm 2/s,较对侧降低17.6%。MRS显示2例患者病变内胆碱/NAA分别为5.27、0.81。PWI显示2例患者病灶rCBV分别为3.51、3.32 ml/100 g,分别较对侧增高36%、29%;rCB F值分别为31.5、82.1 ml·100 g -1·min -1,分别较对侧增加49%、203%。 结论:eGBM具有发病部位表浅,易囊变,但囊壁不光整且厚薄不均,肿块边界清楚,邻近脑膜易受累并出现脑膜尾征,容易发生脑脊液播散转移等特点。ADC值、PWI及MRS可为肿瘤的术前分级提供一定的定量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以睡眠障碍为首要表现的阿尔茨海默病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诊断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MSCTP)用于以睡眠障碍为首要表现的阿尔茨海默病(AD)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18年1-12月接诊的以睡眠障碍为首要表现的AD患者76例为研究组,并选取该院同期健康体检者76例为对照组。两组受检者均予以MSCTP检查。比较两组受检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QSI)评分、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比较两组受检者双侧颞叶、额叶、海马及基底节的脑血流量(CBF)。结果:研究组PQSI评分(9.42±0.6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87±0.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379, P<0.05);研究组MMSE评分(16.54±1.1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49±0.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637, P<0.05);研究组左侧颞叶、额叶、海马、基底节CBF分别为(14.12±1.00)mL·min -1·100 g -1、(18.40±1.29)mL·min -1·100 g -1、(18.41±1.30)mL·min -1·100 g -1、(31.90±11.41)mL·min -1·100 g -1,右侧分别为(14.09±0.97)mL·min -1·100 g -1、(18.42±1.02)mL·min -1·100 g -1、(17.27±0.96)mL·min -1·100 g -1、(15.48±6.28)mL·min -1·100 g -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左侧颞叶、额叶、海马、基底节CBF的(19.30±1.12)mL·min -1·100 g -1、(27.10±1.94)mL·min -1·100 g -1、(27.13±1.42)mL·min -1·100 g -1、(39.95±19.12)mL·min -1·100 g -1和右侧的(19.32±1.11)mL·min -1·100 g -1、(23.32±1.61)mL·min -1·100 g -1、(22.18±1.00)mL·min -1·100 g -1、(22.13±8.79)mL·min -1·100 g -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412、8.469、13.076、4.763、13.125、5.183、9.874、7.376,均 P<0.05)。 结论:以睡眠障碍为首要表现的AD患者的睡眠质量和认知能力较差,MSCTP诊断显示患者CBF明显降低,对患者临床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刀砍样"线状硬皮病伴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伴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线状硬皮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方法:分析2019年3月25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收治的以头晕、呕吐、视物模糊起病的"刀砍样"线状硬皮病(LSES)学龄期患儿1例的临床资料。检索相关文献,复习病例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本例患儿临床特点为头晕、呕吐伴视物模糊,为反复、短暂性发作,头颅影像学提示左侧额顶颞叶白质、扣带回、基底核区、胼胝体近压部异常信号,病灶区脑表面多发软脑膜线样强化及脑实质异常强化。经甲氨蝶呤(MTX)和皮质类固醇联合治疗2个月后头晕、呕吐等症状消失。治疗3个月后,头颅影像学显示大脑半球脑白质病变及脑实质多发钙化较前明显减轻。随访11个月,患儿无临床症状,脱发处新生毛发密集,皮损处皮肤色泽、质地及皮纹接近正常。复习国内相关文献,均未涉及治疗及预后;国外文献报道5例患儿,治疗均首选甲泼尼龙联合MTX,疗效显著,与本例患儿治疗一致。结论:临床考虑LSES的患者,无论有无神经系统受累的临床表现,均应早期进行颅骨完整性评估、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以期及早发现并积极治疗,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抗γ-氨基丁酸B型受体脑炎的磁共振成像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抗γ-氨基丁酸B型(GABAB)受体脑炎的磁共振成像(MRI)资料,探讨抗GABAB受体脑炎的MRI特征。发现抗GABAB受体脑炎MRI表现为颞叶内侧海马旁回、海马及齿状回和(或)额叶扣带回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应激颗粒与神经退行性变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近期研究表明,应激时RNA代谢的变化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学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额颞叶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中。RNA结合蛋白可以在应激时通过形成一种被称为应激颗粒的无膜细胞器来控制mRNA的利用。这些结构通过一种液-液相分离的过程形成。多种生化途径均可调节应激颗粒的形成。调节应激颗粒形成的主要信号通路包括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F(eIF4F)和真核翻译起始因子eIF2的α亚基通路,而调节应激颗粒分散和转移的通路由含缬酪肽蛋白和自噬介导。RNA结合蛋白的翻译后修饰也参与应激颗粒的调节。有证据表明应激颗粒是短暂存在的结构,但与衰老相关的慢性应激会导致慢性持续性应激颗粒形成,这些应激颗粒可能充当了疾病相关蛋白质聚集的病灶。当应激颗粒持续存在时,细胞RNA代谢中的内在脆弱性可能导致RNA结合蛋白的病理性聚集。因此,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很可能源于细胞代谢中的内在脆弱性这一过程加速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过程,并为疾病干预提供新的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抗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 唑丙酸受体抗体脑炎3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抗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 唑丙酸受体(AMPAR)抗体脑炎的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性总结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诊治的3例抗AMPAR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3例抗AMPAR抗体脑炎(年龄12~70岁)均急性起病,首发症状包括认知减退、性格改变及少见的头痛、运动障碍,其中例1肺部占位性病变经病理证实为小细胞肺癌,血清及脑脊液抗AMPAR抗体、抗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相关高迁移率组盒蛋白1抗体阳性,激素联合肿瘤化学治疗后症状仍持续存在,无临床复发;例2责任病灶位于双侧额颞叶、半卵圆中心及侧脑室旁,同时合并低颅压综合征典型影像学特征,血清抗AMPAR抗体阳性,激素治疗后症状部分改善;例3颅内病灶位于脑桥及右侧小脑中脚,伴显著小脑萎缩,脊髓磁共振成像提示颈 2~胸 10水平脊髓病变,血清及脑脊液抗AMPAR抗体阳性,激素联合静脉滴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后症状显著改善。 结论:抗AMPAR抗体脑炎临床表现异质性高,除边缘系统外,尚可波及脑干、脊髓,出现脑萎缩;存在多重抗神经元抗体尤其是抗神经元细胞内抗原抗体时需密切监测肿瘤;免疫治疗有效,肿瘤叠加多重抗体时预后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18F-FDG PETCT在抗NMDA受体脑炎及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抗 N-甲基- D-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及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相似但治疗方法及预后不同,故早期鉴别至关重要。抗体检测及病原学检测存在延时、假阴性等不足,常规辅助检查缺乏特异性,鉴别价值有限。 18F脱氧葡萄糖(FDG)标记的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检查对于抗NMDA受体脑炎早期代谢异常敏感性高,存在特征性的枕叶低代谢和额颞叶高代谢。病毒性脑炎行 18F-FDG PETCT检查研究病例数较少,不同病毒性脑炎的脑代谢表现不同,但均无特征性的枕叶代谢减退。本文现围绕NMDA受体脑炎及病毒性脑炎行 18F-FDG PETCT检查时的脑代谢特点综述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近红外光谱成像在抑郁症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目前抑郁症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自述的症状及临床访谈的结果,诊断过程相对主观。作为辅助抑郁症诊断及疗效评估的新技术之一,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近年来受到大量关注。文章整理综述了近年来NIRS在抑郁症的诊断与疗效评估方面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NIRS能反映抑郁症患者脑皮层额颞叶的异常血流动力学活动,尤其是背外侧前额叶及额下回,其氧合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辅助诊断抑郁症的准确率较高。目前只有较少的纵向研究使用NIRS比较抑郁症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活动的变化,初步证实了NIRS在抑郁症疗效评估应用中的潜力。未来需要更多大样本量的研究来进一步证实NIRS在抑郁症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具体应用标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例额叶变异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神经心理学和行为症状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虽然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标准已经建立,但临床症状差异很大,其特殊类型额叶变异型与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在临床症状上非常相似,这为鉴别诊断带来了重大挑战。为此,我们报道1例患者表现为进行性认知障碍,早期显著的执行功能障碍行为异常,磁共振成像显示明显的额颞叶萎缩,初步诊断极易误诊为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然而,多模态功能神经影像学结果显示神经病理改变更倾向为可能的额叶变异型阿尔茨海默病。本研究表明,使用详细的神经心理测试、生物学标记物和多模态神经成像来识别这些非典型综合征,将有助于提高诊断和患者管理的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磁共振技术联合弥散张量成像在老年颅脑损伤患者病情评估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磁共振技术(MRI)联合弥散张量成像(DTI)用于评估老年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纳入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80例老年颅脑损伤患者,参照相关标准并结合格拉斯哥评分(GCS)评价颅脑损伤程度,将轻度患者纳入轻度组(33例)、其余纳入中重度组(47例);纳入同期健康老年人40例作为对照组。全部纳入对象在入院当天接受头颅MRI检查,记录受检者基线资料,观察不同程度颅脑损伤患者MRI检查各序列表现及出血灶检出数,分析MRI联合DTI评估患者病情的价值。结果:各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轻度组患者额叶、颞叶、胼胝体、基底节、丘脑、脑干、小脑出血灶检出数量均少于中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479、19.270、48.901、23.003、10.112、16.108、13.934,均 P<0.001);3组除脑桥左右侧FA值外( F=1.988、1.732, P=0.142、0.181),额叶白质、颞叶白质、胼胝体、脑桥、内囊左右侧FA值、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FA=93.570、449.338、58.371、126.061、35.422、15.002、140.938、187.958, FADC=97.790、59.383、58.661、60.141、31.042、40.147、57.696、58.011、30.962、31.741,均 P<0.001),且以中重度损伤组FA、ADC值最低,后由低至高依次为轻度损伤组、对照组。 结论:MRI联合DTI扫描能够全面且清晰显示老年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病变情况,MRI检出出血灶数目越多、DTI检查显示观察区FA值或ADC值越低,提示患者损伤程度越严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