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氧预处理保护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对谷氨酸受体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三氧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作用。方法:选择24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脑I/R损伤组(I/R组)和三氧预处理组(Ozone组),每组8只。各组大鼠均常规喂养,Ozone组给予腹腔注射80 mg/L三氧水(剂量为0.01 mL/g)预处理,Sham组和I/R组分别输注等体积0.9%生理盐水;每日1次,共注射5 d。之后I/R组与Ozone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I/R模型,Sham组只分离不结扎动脉。缺血2 h后,测定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再灌注24 h后,测定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并麻醉大鼠取脑组织,采用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观察大鼠的脑梗死情况,计算脑梗死体积占比;另外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测定脑缺血半暗带区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mGluR5)和离子型谷氨酸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受体(AMPAR)亚基GluA2的蛋白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I/R组大鼠的NDS评分、mNSS评分和脑梗死体积占比均明显升高〔NDS评分(分):2.63±0.52比0,mNSS评分(分):9.63±1.19比1.13±0.64,脑梗死体积占比:(41.25±2.93)%比0%,均 P<0.05〕,脑缺血半暗带区mGluR5和GluA2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mGluR5蛋白(mGluR5/β-actin):0.44±0.14比1.00±0.10,GluA2蛋白(GluA2/β-actin):0.23±0.08比1.00±0.25,均 P<0.05;与I/R组相比,Ozone组大鼠mNSS评分和脑梗死体积占比均明显降低〔mNSS评分(分):7.00±1.20比9.63±1.19,脑梗死体积占比:(27.23±6.21)%比(41.25±2.93)%,均 P<0.05〕,脑缺血半暗带区mGluR5和GluA2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mGluR5蛋白(mGluR5/β-actin):0.81±0.10比0.44±0.14,GluA2蛋白(GluA2/β-actin):0.76±0.13比0.23±0.08,均 P<0.05。 结论:三氧预处理可减轻大鼠脑I/R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脑缺血半暗带区GluR5和GluA2蛋白表达上调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氯胺酮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探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氯胺酮是一种离子型谷氨酸能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glutamatergic 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NMDAR)拮抗剂,具有快速且持久的抗抑郁治疗作用,尤其对难治型抑郁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TRD)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文章对氯胺酮抗抑郁作用的机制和分子基础进行综述,介绍NMDAR及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受体(alpha-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 propionic acid receptor, AMPAR)在氯胺酮及对映体药物治疗中的作用,探讨氯胺酮通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及阿片受体介导发挥抗抑郁作用的机制,并对其他可能分子机制进行总结,以期为开发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物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抗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 唑丙酸受体抗体脑炎3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抗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 唑丙酸受体(AMPAR)抗体脑炎的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性总结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诊治的3例抗AMPAR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3例抗AMPAR抗体脑炎(年龄12~70岁)均急性起病,首发症状包括认知减退、性格改变及少见的头痛、运动障碍,其中例1肺部占位性病变经病理证实为小细胞肺癌,血清及脑脊液抗AMPAR抗体、抗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相关高迁移率组盒蛋白1抗体阳性,激素联合肿瘤化学治疗后症状仍持续存在,无临床复发;例2责任病灶位于双侧额颞叶、半卵圆中心及侧脑室旁,同时合并低颅压综合征典型影像学特征,血清抗AMPAR抗体阳性,激素治疗后症状部分改善;例3颅内病灶位于脑桥及右侧小脑中脚,伴显著小脑萎缩,脊髓磁共振成像提示颈 2~胸 10水平脊髓病变,血清及脑脊液抗AMPAR抗体阳性,激素联合静脉滴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后症状显著改善。 结论:抗AMPAR抗体脑炎临床表现异质性高,除边缘系统外,尚可波及脑干、脊髓,出现脑萎缩;存在多重抗神经元抗体尤其是抗神经元细胞内抗原抗体时需密切监测肿瘤;免疫治疗有效,肿瘤叠加多重抗体时预后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谷氨酸受体3B亚单位抗体参与自身免疫性癫痫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自身免疫性癫痫(AE)是一类由自身抗体或免疫细胞介导的癫痫,其发病机制主要为AE相关的自身免疫性抗体作用于神经细胞膜表面或细胞内抗原,导致神经系统兴奋性和抑制性紊乱,从而引起癫痫发作。谷氨酸受体3B亚单位抗体(GluR3B Ab's)是一种与AE发作相关的抗神经元自身抗体,其与神经元或少突胶质前体细胞上的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受体(AMPAR)的GluR3B亚基结合,增加细胞内Ca 2+含量导致Ca 2+超载,诱发能量代谢紊乱,产生有毒代谢物质损伤神经元及少突胶质前体细胞,促使癫痫发生发展。本文主要围绕GluR3B Ab's参与AE的发生发展机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TAT-GluA2CT干扰GluA2/TARPγ-8耦合对癫痫持续状态模型大鼠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应用干扰肽TAT-GluA2CT对氯化锂-匹罗卡品癫痫持续状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以及最合适的给药时间。方法:应用氯化锂-匹罗卡品建立大鼠癫痫持续状态模型(雄性,72只),同时设立对照组(1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癫痫组(12只),对照肽组(12只),干扰肽组(48只),根据给药的时间不同将干扰肽组又分为前1 h组(12只),后2 h组(12只),后4 h组(12只)和后6 h组(12只)。选择对照组、对照肽组、前1 h组、后2 h组、后4 h组、后6 h组各6只,采用Nissl染色、原位末端标记(TUNEL)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变化、凋亡发生;选择对照组、对照肽组、前1 h组、后2 h组、后4 h组、后6 h组各6只,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共沉淀实验检测α-氨基-3-羟基-5-甲基异 唑-4-丙酸(AMPA)受体第二亚单位GluA2表达和GluA2/AMPA受体胯膜调节蛋白家族γ-8(TARPγ-8)复合物耦合的变化情况。采用 t检验比较2组间数据差异,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各组间差异的比较。 结果:应用干扰肽后,与癫痫组相比,各干扰肽组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癫痫组20.07±3.51,前1 h组39.40±2.39,后2 h组38.43±2.42,后4 h组30.30±2.55,后6 h组27.93±3.20, F=235.28, P<0.05);各干扰肽组与癫痫组相比,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癫痫组31.47±3.19,前1 h组7.30±3.45,后2 h组9.27±3.81,后4 h组12.86±3.08,后6 h组14.43±3.13, F=248.60, P<0.05);与对照组相比,诱导癫痫后海马GluA2表达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21 626.53±2 700.58,癫痫组14 578.16±2 917.02,前1 h组13 375.47±3 180.54,后2 h组15 244.10±1 390.41,后4 h组15 799.16±4 559.49,后6 h组15 722.95±1 756.01, F=3.83, P<0.05),各干扰肽组与癫痫组之间GluA2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45, P=0.77);与癫痫组相比,各干扰肽组GluA2/TARPγ-8耦合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癫痫组24 509.80±3 718.54,前1 h组12 055.18±5 847.11,后2 h组9 630.51±5 805.17,后4 h组12 749.35±7 108.45,后6 h组11 092.98±7 330.08, F=10.68, P<0.05);与癫痫组相比,前1 h组大鼠发作潜伏期延长、发作评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癫痫组潜伏期(18.58±3.99) min,前1 h组(103.25±9.21) min, t=29.23, P<0.05]。 结论:干扰肽TAT-GluA2CT可减轻癫痫大鼠海马区神经元损伤,在匹罗卡品前1 h或后2 h应用干扰肽对于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最为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重副肿瘤相关抗体阳性的抗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噁唑丙酸受体1抗体脑炎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分析我科收治的1例多重副肿瘤相关抗体阳性的抗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噁唑丙酸受体1(AMPAR1)抗体脑炎患者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分析探讨。抗AMPAR抗体脑炎罕见,抗AMPAR1抗体脑炎更为罕见,临床症状不典型,不同亚型可能存在临床异质性;当怀疑边缘性脑炎时应完善自身免疫性脑炎、副肿瘤相关抗体等抗体检测,积极寻找潜在肿瘤,尽早规范化治疗,并动态随访观察。
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噁唑丙酸受体 脑炎 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 acid receptor Encephalitis...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长期酒精摄入对小鼠小脑皮质浦肯野细胞放电活动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长期酒精摄入对小鼠小脑皮质浦肯野细胞自发性放电活动的影响。方法:50只3周龄清洁级ICR小鼠,雌雄不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酒精组,每组25只,酒精组小鼠每日灌胃20%乙醇溶液(1.6 g/kg,1次/d),对照组灌胃同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灌胃周期28 d。通过电生理技术运用膜片钳放大器及数据采集软件记录感觉刺激诱发酒精组及对照组小鼠小脑浦肯野细胞放电活动;采用Clampfit 10.3软件和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配对 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两组间及每组干预前后的数据比较。 结果:电生理结果显示酒精组小鼠小脑皮质浦肯野细胞自发简单锋电位放电频率低于对照组[(26.8±2.5)%,(34.6±4.7)%; t=26.08, P<0.05],简单峰电位放电活动的变异系数高于对照组[(27.3±3.3)%,(19.2±2.3)%; t=22.95, P<0.05]。脑表面灌流γ-氨基丁酸(GABA)A受体拮抗剂后,酒精组小鼠小脑皮质浦肯野细胞的简单峰电位频率高于给药前( t=10.19, P<0.05),变异系数低于给药前( t=28.36, P<0.05)。脑表面灌流GABAA受体拮抗剂后,对照组小鼠小脑浦肯野细胞自发性简单峰电位放电频率没有显著变化( P>0.05),变异系数较给药前下降( t=6.95, P<0.05)。脑表面灌流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基丙酸(AMPA)受体拮抗剂后,酒精组小鼠和对照组小鼠小脑浦肯野细胞的简单峰电位的放电频率和变异系数较给药前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同时阻断AMPA和GABAA受体后发现,给药后酒精组小鼠浦肯野细胞自发性放电频率较给药前[(107.3±4.3)%,(99.7±3.7)%]增加( P<0.05),酒精组的频率增幅值也较对照组高( P<0.05);同时阻断AMPA和GABAA受体后,对照组小鼠的放电频率无显著变化( P>0.05);给药后酒精组和对照组小鼠的变异系数均低于给药前(均 P<0.05),且酒精组的降低幅度较对照组高( P<0.05)。 结论:长期酒精摄入显著抑制小脑浦肯野细胞自发性放电活动,抑制性成分的增强是通过GABAA受体介导的抑制性输入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丙泊酚对新生大鼠海马AMPA受体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丙泊酚对新生大鼠海马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AMPA)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SD大鼠84只,雌雄不拘,7日龄,体重14~18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42):对照组(C组)和丙泊酚组(P组)。P组腹腔注射丙泊酚30 mg/kg,C组腹腔注射脂肪乳3 mg/kg,每20 min给予首剂量的1/2,共给药3次,连续注射3 d。第1天给药后,取大鼠动脉血行血气分析;丙泊酚最后1次给药后3、7和28 d时处死大鼠取双侧海马,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总蛋白和膜蛋白含有GluR1、GluR2和GluR3亚单位的AMPA受体的表达情况,计算膜蛋白与总蛋白的比率(M/T);测定细胞游离钙离子浓度;最后1次给药后28 d时采用水迷宫实验测定大鼠认知功能。 结果:与C组比较,P组各时点总蛋白和膜蛋白含GluR1亚单位的AMPA受体表达上调,M/T升高,总蛋白和膜蛋白含GluR2亚单位的AMPA受体表达下调,M/T降低( P<0.05),含GluR3亚单位的AMPA受体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海马细胞游离钙离子浓度升高,训练2~4 d时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降低,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 P<0.05)。 结论:丙泊酚降低新生大鼠认知功能的机制与其上调海马含GluR1亚单位的AMPA受体表达,下调含GluR2亚单位的AMPA受体表达,使神经细胞游离钙离子浓度升高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AMPA受体和神经电生理分析拉莫三嗪治疗癫痫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基于α-氨基-3-羟基-5-甲基异恶唑-4-丙酸(AMPA)受体和神经电生理变化分析拉莫三嗪治疗癫痫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08-2023-12四川省南充精神卫生中心神经内科收治的82例癫痫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予以丙戊酸钠治疗,观察组予以拉莫三嗪治疗,统计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AMPA受体水平和神经电生理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6个月后,2组AMPA受体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θ、δ、α频率稳定情况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θ、δ、α波段相对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拉莫三嗪治疗癫痫的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通过检测患者AMPA受体水平、监测脑电图变化情况可对拉莫三嗪治疗癫痫的疗效作出有效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吡仑帕奈治疗癫痫特殊人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吡仑帕奈为第3代新型抗癫痫发作药物,通过非竞争性抑制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啉丙酸(AMPA)受体起到抗癫痫发作作用,在我国已被批准用于≥4岁的局灶性癫痫(伴或不伴继发全面性发作)单药及添加治疗。吡仑帕奈治疗癫痫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的研究不断更新,但目前缺少其用于癫痫特殊人群的总结,故本文整理上述人群最新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期为临床医师应用吡仑帕奈治疗特殊人群提供合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